乡村振兴战略下南通市农耕文化的保护和利用
江 月,杨 慧
(扬州大学,江苏扬州 225100)
摘 要 农耕文化是历经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而形成的文化资源,是中国文化资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全面地认识农耕文化、科学合理地推进农耕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是弘扬民族文化的迫切需要,也是乡村振兴的必要基石。因此,以南通市为例,探析南通市部分农耕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保护和利用农耕文化的可行性建议,以期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耕文化;南通市
1 南通市农耕文化资源的现状
1.1 南通市农耕文化资源概述
南通市滨江临海,历史悠久,是一座有着数千年文化历史遗存的古城。南北多源头的文化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绚丽多彩的特色文化——南风北韵,产生了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农耕文化。南通人民在长期实践与不断探索中,产生了语言、戏剧、民歌以及风俗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文化形式。
1.2 南通市农耕文化资源类型
1.2.1 传统技艺类
传统技艺类是指具有百年的历史,采用原始材料制作,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工艺,主要有板鹞风筝制作技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以及色织土布技艺等。
1.2.2 传统戏剧类
传统戏剧指以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祭祀或祝愿目的的表演艺术,主要有通剧、童子戏以及杖头木偶戏等。
1.2.3 传统舞蹈类
传统舞蹈是一种以富有节奏的肢体动作展现农民精神的艺术,主要有海安花鼓、跳马伕以及苍龙舞等。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机械化运用,现代化大机器生产正在逐渐代替手工制作,传统的手工艺品丧失市场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农耕文化。此外,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消费者对农耕文化的需求相对不足。农耕文化产业化开发的有效市场尚未形成,因此部分农耕文化资源已随时间的推移消失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
3.2.1 创新工艺设计,融入现代化元素
药学服务是一项技能型实践工作,其能力的培养则需以岗位的需求为标准,无论是学习理论知识或进行项目实践实训,还是考核评价都应符合岗位的要求,真实地反映学生对药学服务相关岗位的适应情况。
再次,将起落架实际受到载荷按式(10)分别投影至缓冲器轴线方向,其中γ=90°、α=7.9°,可以获得缓冲系统轴向载荷,其变化曲线如图4,图中:Fs为右主起缓冲系统轴向载荷。
传统音乐是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感于外物存在而创作的艺术,主要有海门山歌、通州民歌以及吕四渔民号子等。
1.2.5 传统美术类
民众对于传统农耕文化的了解逐渐减少,民众更愿意去了解有关自身利益或者娱乐方面的内容,关注经济重于关注文化,关注利益重于关注道德,关注生存重于关注精神。
2 南通市农耕文化保护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民众缺乏保护与传承意识
传统美术是具有可视性的融于生活与灵魂的艺术,主要有仿真绣、彩锦绣等。
2.2 农耕文化缺少传承人的继承
小农经营者作为传统农耕文化的创造者、使用者和守护者,在手艺传承时大多选择家庭内部传承。这是导致传承人范围小、数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大部分传统农耕文化是基于手工艺品体现的,而多数手工艺品需要手工艺人潜心制作才能完成,整个过程极其消耗时间与精力。此外,手工艺人生活得不到保障,因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去学。
2.3 政府对农耕文化的保护扶持力度不足
3.1.1 政府加强资金支持力度
目前运输企业,主要资产就是机动车和驾驶员。并且是高风险的工种,如果职工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可能随时形成安全隐患。目前企业的人事存在以下问题:
在宣传展示方面,目前没有建设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教育展示以及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不同类型的农耕文化园,达不到增强全社会农耕文化保护意识的效果。
在资金投入方面,由于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不足,缺少对重点农耕文化的专项普查、抢救保护以及产业开发等方面的工作投入。
2.4 农耕文化现有竞争力不足,尚未形成产业化发展
1985《教学大纲》指出“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教学必须把重点放在语言基础上”。1999年《修订大纲》再次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是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2004年《课程要求》规定“既要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能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这种一成不变的基础英语定位使其教学偏重词汇、句型、段落及语法等英语基础知识的讲授,导致教学上普遍懈怠和费时低效。
相较于其他专业和学科,全科医学在我国的发展起步晚,针对全科医学的专业化教育始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时期[4],无论是在院校教育还是毕业后教育中,全科医学专业的双语教学鲜有提及[5]。但随着全科医学在我国的发展,国际交流的机遇与需求同样与日俱增。同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的社区卫生中心工作中,全科医师对英语能力存在巨大需求,一方面社区的学术交流越来越频繁,并更加深入国际化,另一方面随着全科医师对自身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进行学历提升、阅读文献时均需要良好的专业英语能力,因此,语言作为学习专业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全科医师的双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6]。
2.5 对于农耕文化的利用不足
对于农耕文化,当今社会只是以保护和传承为核心,但在结合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共同发展及形成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机制方面仍需加强。对农耕文化价值利用的缺乏,减少了对农耕文化科学价值和社会功能的探索,未能形成农耕文化重点保护与科学利用的新格局。
3 南通市农耕文化保护和利用的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政府对农耕文化的保护与扶持
在政策建设方面,政府缺少对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中长期规划,尤其是在传承基地建设、濒危项目抢救、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方面缺少长远规划。
政府应当加强对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资金支持力度。政府可以将资金投入到重点农耕文化的专项普查、抢救保护、产业开发、建设产业园、博物馆建设、拿出专项资金保护培养继承人等方面,也可以通过政府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
3.1.2 政府加强宣传及引导
教学风格指教师教学活动的特色,是教师的教学思想、个性特点、教学技巧在教育过程中独特、和谐的结合与表现。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在教学艺术上趋于成熟的标志。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建立在丰富的教学经验之上的,同时它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出与众不同的教学个性和对教学艺术的不断追求,一般而言,教学资历较长的教师更容易形成独特、稳定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教师经过长期教育教学实践而形成的符合自身个性的教学艺术[11]。它是区别不同教师的鲜明特性,也是教师实践性知识最具个性、最显性的表征形式。
3.1.3 政府合理深度开发和利用农耕文化
政府可以定期举办各种展览展示活动,增强全社会农耕文化保护意识,同时利用舆论引导的作用,恰当地通过新闻媒体开设专题、专栏等形式,向当地人们介绍农耕文化保护知识,增加人们对农耕文化的了解,在全社会形成保护与传承农耕文化的良好氛围。
政府应制作有关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中长期规划,尤其是传承基地建设、濒危项目抢救、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及特色民居保护等方面,需要长远规划。此外,政府要深度发掘农耕文化的价值,形成产业化发展。
3.2 形成传统文化创新的社会氛围
1.2.4 传统音乐类
3.2.2 医患关系紧张 在访谈中,大部分医护工作者都提到了影响自身职业认同水平的主要因素是紧张的医患关系。“我们在医院工作的人压力都非常大,这种压力并不是说医学素养不够、诊治技能差,我们对自己非常有信心,压力主要来自和病人之间的关系。”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甚至发生了多起袭医事件,这导致部分医护工作者对自身职业认同程度降低。“有一些病患误解了医护工作这个职业,觉得我们什么病症都可以治好,这是不现实的想法”“我觉得在医院工作,不论医生还是护士,都是非常高尚的职业,我们也尽职尽责地帮助病患解除痛苦,但病患来医院本来就带着消极情绪,有时候不太理解我们的工作性质。”
农耕文化属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形式多样且多数意蕴古朴,但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消费的往往是具有现代化元素的物品。所以,为了让农耕文化的产品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可以在保留其原本内涵和韵味的基础上加入一定的现代化元素,以吸引现代人的目光,从而实现某种传承和发扬。
3.2.2 扶持行业龙头企业创新发展
1.假如周边的环境比仪表、电气设备以及继电器的最低的允许温度还低时,应该及时的采取保温措施或者是使用加热装置进行加热,尤其是对于积雪严重且覆冰较为严重的地区,更应该注重保温措施,采取一些可以防止冰雪引起的事故的措施,对于隔离开关的破冰厚度,应该注意不应小于设计的最大覆冰的厚度。
在农耕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中,应该利用龙头企业。因为它们具有十分强大的带动作用,对于某种农耕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注意,在利用政府资金和政策等支持的同时,也要培养龙头企业本身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3.3 实现农耕文化产业化发展
3.3.1 实现产业化经营
农耕文化产业化经营的实质是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耕文化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
3.3.2 打造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品牌
文化品牌能给拥有的文化企业带来溢价、产生增值,是一种无形资产。打造文化品牌时,要注重消费者内心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在感受。文化企业需通过时代特色和文化底蕴吸引消费者注意。
另外,积极营造良好旅游环境氛围,坚持以人为本,这就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部分地区发展水平一般,政府资金扶持力度不大,在与金融业高度融合的同时,拓宽融资渠道成为关键。
3.3.3 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链
文化旅游产业是21世纪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趋势,更是保护和利用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有机融合,必须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学以及闲等众多环节和领域。比如,可以通过体验经济来多样化展现乡村文化的参与互动魅力,也可以通过特色乡村文化旅游推出文化产品,吸引城市和外地游客前来感受独有的淳朴乡村生活风味。
中图分类号: G249.2;F323
文献标志码: B
DOI: 10.19415/j.cnki.1673-890x.2019.03.057
收稿日期: 2018-12-23
基金项目: 扬州大学科创基金项目(X20180791)。
作者简介: 江月(1998—),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经济学。E-mail: 709428976@qq.com。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