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华论文,民族精神论文,科学内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不断推动民族精神的与时俱进,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弘扬和培育富于时代特征的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极为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民族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文化传统的稳定的成员联合体。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于其对成员个体具有的向心力和吸引力,即民族整体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表现为各个民族成员在实现共同目标的活动中,相互协调、相互帮助的合作行为,而驱动主体行为的力量之源则是经过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属于具有多层面结构体系的民族意识的范畴。它主要包括民族追求的共同理想、确立的共同价值观、形成的共同思维方式和共同品格,是民族意识整体中最高层面的内容,或者说,是民族意识的最高形式。民族精神属于民族意识的精华,它远离民族的劣根性,闪烁着“积极”、“进步”的光环。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的“希腊精神”、“日耳曼精神”、“法兰西精神”等也都是在这种意义上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民族的守护神,它的存在与否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生存死亡,因此,人们常常把它作为民族魂的代名词使用。正如恩格斯指出:“只要这些民族存在,这些神也就继续活在人们的观念之中;这些民族没落了,这些神也就随着灭亡。”(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50页。)所以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没有远大的民族理想,就不可能疑聚力量,不可能成就伟业,更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民族是一个由五十多个民族构成的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开发建设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支撑、促进这个民族历经风险磨难、饱尝艰辛困苦而永葆旺盛生命力的强大力量和不竭源泉,就是这个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特别是近代以来在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形成的大多数民族成员认同的心理素质、思想感情、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形成的具有亲和力和融合力的中华民族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自己的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它是民族整合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动员和鼓舞人们为自己祖国的生存发展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的一面旗帜。中华民族从来就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华儿女的爱国奋斗史。《尚书·大禹谟》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这标志着早在远古时代,中国人就有了以天下兴亡、人民安康为己任的胸怀全中国的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有“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这样情系故土的朴实古语,也有“遥望中原怀故土,静观落叶总归根”这样寄情祖国、报效桑梓的深情诗句;有为国分忧、对祖国高度负责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国忧民情怀,也有“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急国家之所急、慷慨解囊的报国为民风范;有以爱国为崇高之志,以报国为终生之责,为国家振兴、民族腾飞贡献出自己毕生精力的志士仁人,也有“一身报国有万死”,“苟利国家,死生以之”的“以身许国”的民族英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伴随着中华民族,历经沧桑,世代相传,使中华民族形成了酷爱自由、追求进步、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光荣传统,形成了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无比崇敬的宝贵的民族性格。
团结统一。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维护统一、顾全大局的互助合作精神。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精神,根植于华夏大地,深深地印在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中,成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牢固纽带,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自古以来,中国各民族之间就存在着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而自豪,都有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整体感和责任感。孔子修订《春秋》,主张大一统。孟子认为,天下归于一统,就会安定。到了汉代,大一统观成了流行的观念。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切身感受到国家的统一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颂歌。汉周亚夫平定吴楚七国叛乱,唐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就是典型范例。在中国历史上,一些杰出的政治家站在维护民族团结的高度,坚持“和为贵”和宽厚仁爱的原则,用信义、和平的方式来处理复杂的民族矛盾,“化干戈为玉帛”,使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同一家。中国从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以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虽有分合离乱,但主体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高度一致的整体感、责任感和忠实于群体的价值取向,在于各个民族之间和睦合作、友好相待的优良传统。离开了这种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一个庞大的多民族的中国要想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保持统一和繁荣,是不可思议的。
爱好和平。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合作,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贡献的精神。中华民族历来以爱好和平著称于世,被誉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爱好和平精神不仅表现在与各兄弟民族、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携手共进上,而且表现在有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休戚与共上。“和协万邦”、“德莫大于和”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中。“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四海之内皆兄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些中国先哲的著名言论,精彩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海纳百川的宽宏胸襟。中国人对待其他民族,从不是采取敌视态度,更不主张刀兵相加,而是强调以仁政“陶冶万物,化正天下”(注:《汉书·贡禹传》),强调普遍的人类博爱,注重在文化交往中增多共识,促进民族的融合与合作。航亚非郑和七下西洋,历万难唐玄奘印度取经,为传经鉴真东渡扶桑,通中外严复翻译西洋书,这些典型的事例,是中华民族善于和勇于与毗邻异域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开展国际合作的历史见证,充分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
勤劳勇敢。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能量变换的过程,是人类获取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欲望所需要的一切财富的惟一途径。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勤勤恳恳,努力不懈,勇于拼搏,敢于斗争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中,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最早形成的民族性格和伦理精神。自古至今,它贯穿于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在中华民族德行的各个方面。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是兴家的传家宝,是兴国的立世之本,也是众德之首、万善之源。《尚书·大禹谟》中记载:“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周官》中指出:“业广惟勤”。《吴书·周瑜传》中说:“报德明功,勤勤恳恳”。勤劳和勇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劳动中,要想如愿以偿,达到理想的彼岸,既要有勤奋耕耘、艰苦奋斗的品格,又要有勇敢拼搏、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在中国古代思想家那里,勇敢是值得崇尚的美德,强调“不畏强御”(注:《诗经·大雅·蒸民》)、“勇者无惧”(注:《论语·子罕》),要求人们面对权势和强暴,要有无所畏惧的精神。同时还认为,“有义之谓勇敢,故所贵于勇敢者,贵其能以立义也”(注:《礼记·聘义》),强调“勇于义而果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注:杨雄:《法言·渊骞》),要求人们为了追求真理,坚持正义,要有置个人荣辱、贫富、生死于度外,“赴汤火,蹈白刃”在所不辞的见义勇为精神。中华民族依靠这种勤劳勇敢的伦理精神,缔造了古老的华夏文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它体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注:《孟子·滕文公下》)的坚贞刚毅精神,体现为“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为“因时而变”、“随时而制”、“与时偕行”(注:《周易·乾》)、“与日俱新”(注:何坦:《西畴老人常言》)、“日日新,又日新”(注:《礼记·大学》)的与时俱进精神,体现为“革故鼎新”、“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注:《近思录拾遗》)的开拓进取精神。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它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不懈奋斗,战胜了各种各样的风险,经爱住了各种各样的考验。
以上所说的几种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在这一统一体中,爱国主义居于核心地位,它渗透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切领域。其中,团结统一是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处理民族内部各兄弟民族之间、各民族成员之间关系上的要求,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基本的要求,因为祖国的统一和全中国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个民族成员得以繁荣昌盛的基本条件,要爱国就必须保持民族的团结与统一;爱好和平是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的扩展和延伸,是其体现在处理本民族与世界其他国家各民族之间关系上的要求,因为任何民族的发展都不能是封闭的,只能是开放式的发展,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能够为中华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力量的支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根本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和精髓。这五种精神,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爱国兴邦这一主题,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铸造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之魂。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继承者和弘扬者。我们党领导人民在进行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中,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精神,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民族精神的社会作用。毛泽东同志强调:“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他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概括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塑造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培育了革命战争时期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拼命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又培育了“解放初期精神”、“六十年代初期克服困难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等等,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保持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精神,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
实行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同样重视民族精神的社会功能。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高度物质文明与高度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他曾经多次强调指出,“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也曾一再要求全党同志要坚持发扬五种精神,即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困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如一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精心地培育并倡导了“64字”创业精神、孔繁森精神、98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并新概括了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等。在新世纪新阶段,江泽民同志要求全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大力弘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以上这些中国共产党人倡导和培育的精神,都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发展,都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坚持结合时代特性,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中国共产党总结80多年来的实践,概括出来的一条十分宝贵的经验,也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的一条基本经验。
标签:民族精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