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弘扬中国文化”为己任--澳大利亚中国作家与中国文学考察_文学论文

以“弘扬中国文化”为己任--澳大利亚中国作家与中国文学考察_文学论文

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澳大利亚华文作家与华文文学概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澳大利亚论文,中华文化论文,己任论文,概况论文,作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不是一个搞文学研究的学者,应该说很久以来我始终从事的是与艺术休戚相关的工作,因此只能概括地介绍一下澳大利亚华文作家以及华文文学现状的一些情况。

澳州的华文文学起步甚晚,这应该和澳州的地广人稀、华侨较少有关,但从其近年的发展速度,从华文作家的人数以及华文文学波及的范围来看已远远超过了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一些国家。比起上述国家,澳州的华文文学更为规范化、系统化。

澳州的华人大多聚居在悉尼、墨尔本、布里斯本和坎培拉等主要城市,故澳州的华文作家和华文文学也基本上局限于这些地区。

六十年代后期,澳州联邦政府废除了“白澳政策”,推行多元文化政策,香港、中国大陆和台湾等地区的新移民逐渐增加,尤其在第二代华裔中出现了一批工程师、医生等文化层次较高的专业人士,他们在工作之余渴望在文化上有所追求,在精神上得到一些较为高尚的享受,因而于八十年代初期出现了第一份华文日报——《星岛日报》,从这以后陆续有了《澳州新报》、《华声日报》(1985年创办)和《自立日报》(1994年创办)四种华文报纸,一直发展到现在有十多份华文周刊,华文文学也就此在澳州开始起步。

随着九十年代大批中国留学生的来澳,在移民的成分比例上和来自香港、台湾的有了很大的差异,香港的移民较早,以技术移民为多,台湾的移民和中国留学生差不多同期,但以投资移民为多,他们一般来说在经济上较富裕,也更接近于西方的文化,因为大多数人在来澳洲以前已有留洋的学历,而中国留学生作为新的移民群体,虽有大专以上学历,但英语尚不过关,在经济上更不如前两种,大陆留学生以打工或小老板为多,他们在生活温饱达到一定的水平线以后,自然会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但又不精英语,无法完全进入到形形色色的英文报刊杂志世界中去。于是,开始有人写作,有人办报、办杂志,一时间许多中国留学生创办的华文报纸和华文杂志此起彼伏——有的想以此寄托感情,有的想以此弘扬国粹,有的想以此谋生,五光十色,好不热闹,甚为壮观,这也是其他国家华文文坛所不多见的;但也正是这样造就了许多的华文“业余作家”,他们兢兢业业地在打工之余开拓这片新的处女地。

在澳老一辈的华文作家有梁羽生、郁风、刘渭平、李承基、黄雍廉、吴干群、唐向明、徐家祯等,他们的作品多回忆录、游记、历史掌故、古典文学评论等。

梁羽生为香港知名武侠小说家,自几年前移居澳洲之后,所著作品不多,只在逢年过节的社交应酬中或文学艺术的聚会之中偶尔作应酬式的礼节性出席,基本上过着半隐居的澳洲田园生活。

中国的文坛老将郁风和她的夫婿黄苗子,目前也移居澳洲,时而在墨尔本、时而在布里斯本过着优闲安定的生活。

刘渭平曾担任过外交官员,后在悉尼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作教授,是他最早将华文文学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引入澳州的高等学府,著有《澳洲华侨史》、《小藜兴阁随笔》,文笔稳健缜密,且多带政论哲理,经常为当地两家来自香港的华文报纸撰写社论。

李承基为资深会计人士,是原上海先施公司创始人的后人,中英文俱佳,阅历丰富,著有《澳洲历届总理略传》和《澳洲华人劳工史话》等,经常在华文报上发表随笔、游记、亦曾在报刊上连载他的小说《第二故乡》。

黄雍廉来自台湾,是诗人、作家、澳洲华人作家协会会长,曾应邀访问中国大陆、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等地,曾在1994年9 月率领澳大利亚诗人代表团出席第十五届世界诗人大会。

吴干群来自香港,有《澳洲风貌》、《正风随笔》在香港和澳洲的《新报》和《华声日报》上连载。

徐家祯来自大陆,著有《南澳散记》等文章,多为游记,每篇文章均有二千字左右,不同于台湾五、六百字左右的专栏。

在报上发表连载小说的有原越南华侨黄玉液,来自台湾的作家张至璋:黄玉液著有《沉城惊梦》、《怒海惊魂》,张至璋著有《南十字星下的月色》。

在澳州文坛上十分有趣的是女作家要占到三分之一强,而且有几位几乎每星期都有文章发表,其中包括我和千波、关公关(郑关翠红)、施国英、王世彦等人,我们大多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一些散文、随笔和杂文。这些文章显示了女性特有的、细腻的观察力,对澳洲的风土人情均有深刻的体会和反映。

我目前担任澳洲华人作家协会副会长,八十年代开始在澳洲文坛上写作,曾在一九九四年八月随澳大利亚诗人代表团出席在泰国举行的十五届世界诗人大会,亦多次应邀访问北京音乐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并在中央电视台、广州电视台讲授剧本台词的翻译技巧和理论;在悉尼大学、悉尼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等多所高等学府举办多次专题讲座。——“江静枝生于香港,在澳洲攻读了纽省音乐学院、纽省歌剧学院的学士学位,曾在《华声报》、《星岛日报》写了不少散文,后来辑成散文集《随爱而飞》,1996年在广州旅游出版社出版。第二版在澳洲举行了首发式,近年来她在SBS(澳洲民族台)担任翻译, 工作十分繁重。所有在SBS电视台放映的电影、电视,诸如《家》、 《城南旧事》、《阿Q正传》、《伤逝》、《红楼梦》等等, 英语的对白字幕均是江静枝的手笔。她的英语、普通话、广东话也都很流利,可惜现已极少看到她的散文创作了。”(引自蒋星煜先生的《澳洲华文女作家群像》)千波的文章文笔流畅,韵律性强,所发表的文章以随感和散文为主,曾有散文集在成都出版。赵川是美术设计师,亦常有文章在报上连载,以美学哲理为主。关公关是位专业推广人士,曾任澳洲《星岛日报》总编。在澳洲的报刊上长期开辟专栏,短小精悍。所涉范围天文地理,世故人情均有。施国英来自中国上海,原为文汇报编辑,在澳洲《自立快报》上编辑《副刊》版,也自己撰写文章,文风大胆泼辣,近年回国也曾写过《故乡是他乡》的文章。

另外,王世彦、西贝、毕熙燕、英梦等这些来自大陆的女性作家常有文章发表,表现了新移民对中西文化融合过程中的彷徨,对故土的留恋和对新生活的憧憬。

以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发表文章的有黄成威、庄伟杰等。黄成威用不同笔名发表大量时事短评、综述、澳华社会生活专题报导、散文等。庄伟杰较多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评析,还有新诗作品。

总体来说,澳洲华文文学带着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华人社会的血统,“弘扬中华文化”似乎是在澳多数华裔文化人引为己任的事业。不少华文作家均以各种方式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澳洲毕竟是以英文为主的国家,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华文职业作家。

澳洲华文作家的来源地和生活背景多种多样,比中国大陆的华文作品风格更多样化,同时,由于离别故土的思乡情感,澳洲华文作品多包含怀旧、思乡的色彩,较多运用对比的笔法,比较在澳洲与故土的不同生活,我们会欣喜地注意到随着新、老移民的不断共同努力,中华文化之花已盛开在澳洲的肥沃大地上。

标签:;  ;  ;  ;  

以“弘扬中国文化”为己任--澳大利亚中国作家与中国文学考察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