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桃江县桃花江镇近桃小学 413400
摘 要: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是一切哲学性、理论性思考和演绎的基础。数学能够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增强思考的逻辑性与严密性,它给予人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逻辑判断的能力。因此,对于年龄较低的小学生来讲,学好数学意义重大:提高其对于数字的掌握能力,锻炼思维反应能力,养成做事严谨的态度等。
关键词:小学 数学 课题反思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在日常学习中,数学难已经成了同学们的广泛共识,不少同学因为知识运用不到位或者解题方法不正确而白白失掉了分数。因此,如何让学生提起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以及解题技巧,成为了数学教师共同的研究目标。反思使人进步,教师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找出课堂教学方法中的不足,并加以创新与改进,使得教育水平逐渐提升。本文就导学案的设计、自主学习、小组探究性合作学习、教师评价几方面进行如下反思:
一、导学案的创新设计
课前预习是任何一门学科学习的必要环节。只有提前对所学内容进行初步的了解,才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的时候能够无障碍地接受教师所教内容,进而再深入地探究。导学案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在教师真正讲新知识之前,导学案能够让学生通过填定义、做简单的练习等来对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是笔者认为,目前导学案的内容存在过于形式化的问题。导学案的内容应不止有定义与书上的习题,这使某些同学不认真做导学案,对于书中的内容照搬照抄,对于学生的预习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此,教师可以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找出同类相似的题目,如:“原来有18个人在公交车上,上车12个人,又下车6个人,现在车上一共有几个人?”与“男生有20个人,女生有21 个人,其中有18个人参加比赛,还有多少人没参加?”等等此类题型放在一起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真正地掌握知识点,达到预习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兴趣是促使人进行探索和研究的动力来源,有兴趣才会有热情,才会有求知的渴望,才会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够坚持自主探索。因此,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所在。对于这个方面,教师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可以在课前细心备课,在讲课的前几分钟提出几个有趣的、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兴趣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讨论,进而带入所讲主题,保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例如:在讲有关物体的观察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以一个问题开始:“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你们能看到别人的耳朵却看不到自己的耳朵呢?”同学们经过积极的讨论之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这是因为同学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经过实践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成就学生学习上的独立。
三、加强探究性合作学习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标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下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样不仅不利于知识的理解,课堂效率较低,同时也会极大地削减学生的求知欲,缺少了对科学的探索过程。而新课改所提倡的合作性学习,则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新的教学形式会使学生在对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并自主地解决问题,真正地落实新课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理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与辩论可以发展思维,积极思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以此适应时代发展,成为新型人才。
四、注意评价的重要性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于正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会十分地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会与其他同学有所比较,教师如果能够合理运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就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起到促进作用。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成果等方面进行激励性的口头评价,适当地给予学生鼓励与肯定,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在数学的课堂中,他们所做的努力会得到教师的肯定。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为我国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小学数学练习与设计的策略还有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在进行平时练习的时候,教师要紧紧围绕所学知识进行备课,选择优质的习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作为教师,对于各个不同的课题要及时地进行反思与学习,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习其他优秀的教学方法,在反思中进步,在进步中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要增强责任意识,使小学数学在新课改的带领下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祁晓梅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评价[J].考试周刊,2016年,76期。
[2]孙延洲 数学目标教学及其评价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论文作者:马学纯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11月总第25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8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数学论文; 评价论文; 学案论文; 能力论文; 同学们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11月总第25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