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溆浦县人民医院 湖南怀化 419300
摘要:目的:总结性分析小儿营养缺铁性贫血的临床发病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诊治的82例IDA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贫血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轻度贫血组(43例)、中度贫血组(29例)和重度贫血组(10例),对临床发病因素进行总结。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贫血程度患儿临床发病与年龄、孕周、出生体重、喂养史和既往病史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出生体重和既往病史是贫血严重程度的主要危险因素。上述分析P<0.05或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出生2岁以下小儿为IDA高发期,喂养史和既往病史均是患儿临床发病的高危因素。
关键词:营养缺铁性贫血;患儿;临床发病特点;危险因素
营养缺铁性贫血(IDA)是指因机体生血所必须的铁、维生素D、叶酸等物质相对缺乏引发血红蛋白形成困难而最终导致造血功能下降的一种贫血类型,属于儿科常见病,多见于0.5至2岁的婴幼儿[1]。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该病在5岁以下儿童中发病率将近40%,患者常表现为疲乏、食欲不振、口唇黏膜苍白等症状和体征,若治疗不及时和方法不当,将会对患儿的生长发育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严重者会出现智力不可逆情况,因此,对该类疾病的临床发病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2]。本研究收集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诊治的82例IDA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诊治的IDA患儿8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患儿61例,女患儿21例,男女比例为1:0.34;年龄分布为0.5个月~5岁,平均为(1.9±0.5)岁,其中1岁以下29例,1~2岁42例,2岁以上11例。所有患儿就诊时均伴有不同程度口腔黏膜苍白等症状,部分患儿出现口腔炎、胃炎,经实验室检查并确诊,符合IDA相关诊断标准,对于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重度感染以及由其他因素引发的贫血患儿予以排除。根据贫血程度的不同,将上述患儿分为轻度贫血组、中度贫血组和重度贫血组,分别为43例、29例、10例。
1.2方法
根据患儿年龄分布和血红蛋白贫血分度标准,Hb在90~110g/L之间,为轻度贫血;在60~90g/L之间,为中度贫血;30~60g/L为重度贫血;30g/L以下为极重度贫血[3]。观察不同贫血程度患儿的血清铁(SI)、转铁蛋白饱和度(TS)、总铁结合力(TIBC)等铁代谢生化指标,并对患儿的出生史、喂养史、既往病史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出生史包括生产方式、出生体重等内容,喂养史以是否适时添食为变量,既往病史以呼吸道感染、外伤及手术为变量。
1.3统计学处理
以SPSS16.7软件包对收录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数资料均以n(%)表示,行 检验,对各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贫血程度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不同贫血程度患儿临床发病与年龄、孕周、出生体重、喂养史和既往病史有关(P<0.05或P<0.01),与性别和生产方式无关(P>0.05
3讨论
现代医学将IDA分为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两种类型,前者多见于1岁以下儿童,与在母乳和配方奶喂养过程中未能及时添加含铁辅食有关;后者多见于2岁以下而唐,与饮食中维生素D2和叶酸摄入量不足有关。IDA患儿若贫血过久而未能得到及时救治,很容易出现生长发育障碍,对其今后的发展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4]。近年来,IDA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发展态势,有必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家长的重视程度,同时也需对该病临床发病因素进行探讨,更好地为该病的预防和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5]。本组研究共选取82例IDA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发病特点进行分析,对年龄、性别、孕周、出生体重、生产方式、喂养史和既往病史等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总结,统计结果显示,82例IDA患儿中,2岁以下占86.6%,早产儿、出生体重<2.5kg、未适时添加辅食及存在呼吸道感染、手术和外伤史的患儿占有很大比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贫血程度患儿临床发病与年龄、孕周、出生体重、喂养史和既往病史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出生体重和既往病史是贫血严重程度的主要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出生2岁以下小儿为IDA高发期,喂养史和既往病史均是患儿临床发病的高危因素,有必要加强IDA相关知识的宣教,针对可能发生IDA的高危儿童,及时预防、诊断和治疗,从而降低该类病症的发生率,有效避免因营养性缺铁对患儿造成的危害。
参考文献:
[1]莫郁原,李立.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及治疗效果分析[J].青岛医药卫生,2015,11(3):174-176.
[2]李蕙,周敏,曹雪梅,等.214例婴儿缺铁性贫血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药业,2011,18(9):55-57.
[3]李芳春,肖习蓉.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病因素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4,17(9):1400-1401.
[4]雷庆龄,戴碧涛,宪莹,等.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4,10(:)16-19.
[5]余孔贵,梅启雯.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情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18(3):2897-2898.
论文作者:李杰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3
标签:患儿论文; 因素论文; 病史论文; 性贫血论文; 缺铁论文; 程度论文; 危险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