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对外政策的新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11”事件以来,俄罗斯对外政策围绕俄美、俄—北约关系进行了新的重大调整,并取得一系列成果。今年5月下旬,俄美首脑在莫斯科签署《削减进攻性战略力量条约》等7个文件,俄—北约国家首脑在罗马签署建立俄—北约理事会,即“20国”机制的《罗马宣言》。普京为什么要进行对外政策的调整?这次调整的目标是什么?包含哪些内容?它是否改变了叶利钦后期制定的独立自主的全方位对外政策,它是否消除了俄美之间的分歧、矛盾和利益的不一致,使俄罗斯成为美国的“盟友”?它对大国关系和国际形势已经和将要产生何种影响?笔者拟就以上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普京上台之初就决意调整对外政策,并拟定了调整的重点、目标和原则,只是因条件不具备而未大力推行
普京1999年底就任代总统时,正值北约东扩,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科索沃战争,美国对俄罗斯实施防范、削弱和挤压的方针,俄美关系紧张,俄—北约关系中断,俄欧关系发展不顺,俄罗斯的国际处境严峻。普京上台后,决心要对其前任的对外政策进行调整,彻底改变被美国视作敌人和不断受到美国打压的状况,并把改善同美国的关系作为调整的重点。这在普京1999年12月30日发表的文章《千年之交的俄罗斯》和之后的文章和讲话中均有表露。普京决意调整对外政策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普京前任的对外政策已走进死胡同。叶利钦在其后期往往感情用事,坚持在一系列问题上同美国硬抗,最后因力量不济,不得不作出妥协。这既损害了国家利益,又丢失了国家尊严。因此需要改变策略,采取灵活、变通的做法。
其次,俄罗斯国力骤降,俄美力量对比严重失衡,无力同美国抗衡。因此应该承认现实,放弃同美国抗争。
第三,国际实践反复证明,弱国没有国际地位。俄罗斯要想恢复大国地位,必须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第四,振兴经济需要大笔资金,这些资金只能主要来自美国和西方,因此必须搞好同它们的关系。
普京早在上台之初就确定了对外政策的新原则,包括:一是根据国力确定对外政策的目标和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度,量力而行,摒弃“帝国奢望”,进一步实行对外战略收缩;二是对内目标,即振兴经济高于对外目标,外交要为发展经济服务;三是不与美国为敌,不同美国对抗,用对话和合作代替紧张和对抗,争取在对话与合作中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尽管普京在任代总统之初就形成了调整对外政策的一整套设想,但由于克林顿政府对俄罗斯推行强硬政策,这些设想得不到实施。当时,普京为了打开对美关系,不得不采取迂回战术。首先,他密切同西欧的关系,恢复同北约的往来,以便借助西欧和北约来推动美国软化对俄立场。与此同时,他注意恢复和发展同亚洲各国的关系,强化同独联体国家的关系,不顾西方的反对,加大打击车臣分裂势力的力度,制定新的“国家安全构想”和“军事战略”,以便强化俄同美国打交道的地位。由于美国态度持续僵硬,普京的这些作法未取得预期的效果。2001年1月布什上台后,对俄罗斯推行更为强硬的政策,接连采取了以下行动:以在瑞士有非法存款为由,拘留前往参加布什总统就职典礼的俄白联盟国务秘书博罗金,并将他引渡到瑞士;驱逐50名俄罗斯外交官;接待车臣“外长”;宣布推行反导计划等。这就导致俄美关系更为紧张。2001年4月,中美撞机事件发生,美国把中国提到俄罗斯之前,列为其首要的防范和遏制的对象,对俄罗斯的打压有所放松,俄美关系的改善微露转机。“9.11”事件为俄罗斯改善对美关系提供 了良机。普京迅速抓住机遇,大幅度调整政策,直接掌管对美关系,以图在军控、政治 、安全、经济等一系列问题上同美国达成协议,推进俄美关系的发展。
二、“9.11”事件后,普京抓住机遇,大力改善对美对北约的关系,并取得突破,但俄罗斯远非美国真正意义上的“朋友”、“盟友”和北约的“平等伙伴”
“9.11”事件发生后,普京作出了无条件支持美国打恐的战略抉择。俄向美国提供了有价值的情报,向阿富汗北方联盟提供了武器,同意美国使用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军事基地,为美国赢得阿富汗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仅次于英国的重大贡献。此外,俄在以下诸多方面对美国作出了迎合和让步:
(一)实际上接受了俄美战略核力量对比的不均衡性。2002年5月24日俄美签署的《削减进攻性战略力量条约》名义上规定各保留1,700~2,200枚核弹头,但不坚持要求美国将削减下来的核弹头全部销毁。美国准备将裁减下来的相当一部分核弹头存入仓库,而俄罗斯由于缺乏经费则准备把削减下来的核弹头全部销毁。到2012年,俄美各自拥有的核武器的数量将出现很大的不均衡。
(二)默认美国退出反导条约和发展国家反导系统。俄美在《新战略关系联合宣言》中强调两国将采取措施加强反导领域的信任和扩大透明度;采取措施,启动预警系统信息中心的工作;研究反导防御方面的合作方向,包括联合举行反导弹演习;考虑制定联合研究反导弹技术的计划。宣言只字未提俄过去一直坚持的反对美国退出反导条约和发展国家反导系统的立场。这表明俄对美退出反导条约和发展国家反导系统的行为的认可。
(三)以默认北约第二轮东扩换取建立20国机制,即建立俄—北约理事会。5月28日,俄罗斯与北约19国签署《罗马宣言》,宣布建立俄—北约理事会,俄罗斯和北约成员国将在反恐斗争、危机处理、不扩散、军备控制与建立信任措施、战区导弹防御、海上搜救、军事合作与防务改革、民事应急、新的威胁和挑战等9个方面以平等伙伴的身份“共同决策和采取共同行动”。文件未提及北约第二轮东扩问题。显然,俄已默许北约越过红线,向波罗的海三国扩充。今后,俄罗斯还会原则上表示反对北约东扩,但不会采取实际的行动。
(四)俄罗斯对美国在中亚和外高加索的军事存在持容忍态度。俄官方对美国在中亚和外高加索派驻军队、建立军事基地一直未作批评,只是表示希望这是为了反恐的目的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俄领导人甚至还称美军进入格鲁吉亚不是“威胁”。俄美在《新的战略关系宣言》中甚至宣布在中亚和外高加索要“摒弃”“大国竞争模式”,扩大在各方面的合作。
(五)此外俄罗斯还主动宣布放弃在古巴的监听站和在越南金兰湾的军事基地。
普京的上述迎合和让步得到美国的正面回应,取得了不少收获。
俄的最大收获是《俄美新的战略关系联合宣言》所宣布的“相互把对方视为敌人或者战略威胁的时代已经结束”,俄美已经是“伙伴和朋友”,在全球反恐斗争中是“盟友”。这样,俄已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被美国视为敌人的境遇,为它在国际上发挥作用,在国内发展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国际氛围。同时,俄—北约首脑发表的《罗马宣言》宣布,俄与北约关系具有“新的质量”,彼此“将在共同关心的领域以平等伙伴的身份一起工作”,“共同决策和采取行动”。因此,可以认为,俄已在一些安全领域成为北约的“平等伙伴”,同北约19个成员国一起共同决策和行动。
俄在经济上也得到了回报和收获。美国已承认俄是市场经济国家,俄每年可从中至少得到7亿美元的好处。美答应取消1974年美国贸易法移民条款,即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答应扩大对俄贸易和投资,答应在石油、天然气的开采方面包括里海地区石油、天然气开采方面同俄罗斯合作。西方7国决定在未来10年内向俄和有关独联体国家提供200亿美元,用于保存、销毁和利用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包括核武器和化学武器。
如何评价俄美、俄—北约关系的性质和已达到的水平,俄美是否已消除彼此间的怀疑和不信任成为一对相互信任的朋友,俄—北约是否已成为共同决策和采取行动的平等伙伴。这在国际上存在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俄美、俄—北约关系开始改善,从“9.11”事件算起,只有半年的时间,要求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使俄美、俄和北约消除长期隔阂,成为完全信任的朋友和平等的伙伴是不现实的。现在重要的不在于俄美、俄—北约关系已达到何种程度,而在于这种关系今后的发展趋势。普京已将改善和发展同美国的关系视作“战略趋势”。可以预料,俄将从自己方面推进同美国、北约关系的发展,如果得到美国、北约的正面回应,俄美、俄—北约关系无疑会得到进一步增进。然而,就当前而言,俄美、俄—北约关系尽管已得到大幅改善,但俄美远未成为相互信任的朋友,俄—北约也远未成为平等的伙伴。
美国并不完全信任俄罗斯。在俄美核裁军谈判中,俄提出要把两国的核弹头削减到1,500枚,但美国不同意,坚持要减到1,700~2,200枚,因为美拟定的对俄核打击目标约有2,200个。关于裁减下来的核武器如何处置的问题,俄主张全部销毁,而美主张将相当一部分储存起来,以便需要时重新启用。如果有一天真要启用,那时,美国的数千枚核武器将针对谁?肯定不是全对着只有少量核武器的国家,也不会全对着“无赖国家”和恐怖组织,因为这些国家和恐怖组织完全可以用导弹防御系统来对付,因此,只能是对着拥有大量核武器、并有可能重新被美国视作威胁的俄罗斯了。从以上可以看出,美国并未对俄放弃警惕,随时都在提防俄。
俄并非北约的真正平等的伙伴。《罗马宣言》确定的“20国”机制,较1997年5月《基本文件》建立的“19 + 1”机制前进了一步,俄可以在较多的领域参与讨论和共同决策,但是,《宣言》规定,某个问题只要有一个国家反对就不能拿出来讨论,而且俄参与讨论和决策的问题都是边缘性的安全问题,而不是核心的军事问题。例如,对北约军事计划、北约东扩等北约核心军事问题,俄是不能参与讨论和决策的。
最能说明俄美、俄—北约关系性质的是美国和北约在北约东扩和美国在中亚和外高加索保留军事存在问题上的做法。如果美国、北约果真视俄罗斯为真正的朋友,就不会挖朋友的墙脚了。
三、普京以改善对美关系为重点,调整对外政策,但未放弃独立自主的全方位对外政策
普京此次进行对外政策调整,并未放弃维护国家利益、捍卫大国地位和国家尊严的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俄对外政策规划局副局长托科维宁2002年6月14日会见中国学者时说,2000年7月普京领导制定的《俄罗斯对外政策构想》继续有效,俄执行平衡的、不偏向任何一方的全方位外交。普京最近再次强调俄外交的多方位性,即要同时发展同西方、东方、南方的关系,而不偏向任何一方。俄国家杜马副主席卢金今年6月17日会见中国学者时说,俄在地理位置上既是欧洲国家,又是亚洲国家,俄不会放弃亚洲去亲近欧洲,何况未来10~15年亚洲的发展前景会胜过欧洲,俄的未来和俄远东及西伯利亚的发展离不开亚洲。
从最近一个多月来普京的活动和俄外长的言论可以看出,俄在重点改善同西方关系的同时,也在关注东方和南方,包括独联体。例如:
今年5月14日,普京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理事会会议。会上,俄、白、哈、吉、塔、亚六国元首签署了成立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文件,宣布欧亚大陆地区一个新的军事政治集团的诞生。元首们表示,要从东欧、外高、南边三个方向加强合作,保卫独联体国家的安全。有意思的是,恰好在这一天,北约外长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开会,初步确定北约第二轮东扩的名单,波罗的海三国包括在内。
5月30日,普京针对布什的“邪恶轴心”论,提出建立“世界稳定弧”的设想,这个弧西起大西洋,经过欧亚大陆,再到太平洋,形成一个“稳定弧”,包括北约、独联体和上海合作组织。
6月4日,普京赴阿拉木图出席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会议签署并通过了旨在增进亚洲和平、安全与稳定的多边措施的《阿拉木图文件》和《关于消除恐怖主义和促进文明对话的宣言》。普京在会上表示,俄支持亚洲走向一体化。
6月7日,普京以东道主身份主持在圣彼得堡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第二次峰会。会上,俄、中、哈、吉、塔、乌六国元首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宪章》、《关于地区反恐机构的协定》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宣言》三个文件。这些文件的签署对上海合作组织实现法制化和机制化,对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六国联合打击三股势力和进行安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7月1日,俄外长伊万诺夫针对布什表示要撤换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并停止同他接触一事宣布,俄罗斯仍然视阿拉法特为巴勒斯坦领导人,并将继续与他接触。就在前一天,布什在八国首脑会议上还称普京为“可靠的盟友”。伊万诺夫外长的讲话显示了俄外交的自主性。
从上可以看出,普京并未放弃对外政策的全方位性和独立自主性。
四、俄罗斯调整对外政策的影响和前景
俄罗斯调整对外政策的时间不长,但已产生不少正面影响。
首先,这次政策调整改善了俄美关系,有利于俄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经济的国际环境。今后,外资流入无疑会增多。
其次,有利于消除国际局势的紧张,有利于世界和地区的和平、安全和稳定。
第三,有利于促进大国关系的良性互动。“9.11”事件以来出现了俄美、中美、中俄关系并行发展的良好态势。实践证明,俄美关系的改善,没有削弱中俄关系,相反,中俄关系继续稳步地向前发展。对俄罗斯来说,一个良好、稳定的中俄关系会加强其国际地位,有利于俄改善同美国的关系。
俄对外政策的调整还在继续,这次政策调整的重点是改善同美国和西方的关系,因而受到美国和西方的欢迎。但在俄国内,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包括80%的社会精英都反对用妥协和让步来换取俄美、俄—北约关系的改善。这对普京造成了压力。但由于普京威望很高,而且人们的注意力都放在经济和个人眼前的得失问题上,因此国内的反对声音不致对普京推行的对外政策的调整造成大的影响。看来,这一调整会迎着困难,不断向前推进。
当前俄美关系得到改善是俄美互有需要、相互努力、相互妥协(俄妥协更多)的结果。美国反恐需要俄的合作,俄振兴经济需要美国支持。由于这种互有需要会是较长时间的,因此俄美关系改善的势头会在较长时间得到保持。尽管近来俄美签署了不少协议,解决了彼此间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俄美之间的利害分歧和矛盾仍大量存在,相互猜忌和不信任难以根除,这就决定俄美关系的发展是有限的。俄美既非敌人、又非盟友的状况会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俄美有可能不再敌对,但为了各自的利益会有摩擦和竞争。今后俄美关系总体上有避免对抗,并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可能,但由于俄美各自存在不利于两国关系发展的消极因素,因此,俄美关系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标签: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论文; 北约成员国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