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及产业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形势论文,产业论文,中国宏观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现在确实不错。1—5月份投资增长率为24%,去年全年的投资增长率为13%,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一点是中国政府投资的作用在减弱而不是在加强。去年13%的投资增长率里面没有政府投资增长的因素。有人说政府不是每年投资1500亿元吗?但我们现在讨论的是投资的增长,去年政府投资1500亿元,前年投资也是1500亿元,没有增长,所以去年13%的投资增长基本是非政府投资的增长。今年上半年政府投资相对多一点,因为今年政府是将一些去年没有完成的事情挪到今年上半年,而且今年上半年又有意多安排了一点,因此今年上半年投资增长率的24%里可能有7—8%是相对于去年同期政府投资的增长,但到今年年底政府投资还是没有增长,还是1500亿元。政府变动导致投资下降,但是现在政府投资没有变就没有对增长做贡献,如果政府投资下降就对增长做出负贡献,那么政府财政政策什么时候淡出呢?当民间投资真正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需要政府投资,政府投资就可以淡下来。我们不需要百分之二十几的投资增长,可能就是15%、16%、17%就可以了,政府就可以淡出一部分。政府投资宏观政策的意义永远应该是拾遗补缺,是在市场投资不够的时候政府补一块,市场投资多了政府就应该撤掉,不可能靠政策投资来实现增长。经济增长靠的是非政府的企业、靠的是市场,但是政府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来弥补总需求不足,来调节总量关系的作用。今年我相信全年下来可能不会是24%,但17—18%会有的,这17—18%主要反映非政府投资增长的作用。非政府投资为什么持续增长呢?一方面外资在增长,外资1—5月份增长27%,去年是15%,去年如果没有美国911事件也会达到20%,911事件推迟了一些投资;另外民间投资,特别是沿海地区的民间投资在增长,外资的进入也创造了一部分商机,带动了一部分民营企业、国内企业投资的增长,这个势头估计今、明两年还会保持下去。现在考虑的是我们不想要百分之二十几的投资增长,20%以下、15%以上是最理想的一种状态,所以到今年年底可能讨论财政政策力度减小的问题,至少在投资方面力度要减小,也许社会保障事情还要做,但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外贸出口在增长。1—5月份增长了14%,5月份当月增长17%, 应该说确实在恢复,而且外贸顺差保持比较大的规模,1—5月份104 亿美元,去年全年230亿美元,今年至少外贸顺差不会比去年低多少。 原来估计由于加入世贸组织,进口要增长、出口不一定会很低,但现在看不会再下降很多,外资在增长,外贸顺差也有一定规模,外汇储备继续在增长,外汇储备5月份又增长了几十个亿,现在大概是2400亿美元。 有这两块消费需求比较稳定,如果再加上住房市场和汽车市场,消费增长速度是有所提高的,这两年消费一般在10%左右的增长速度。经济上主要是这三块,投资、消费和外贸进出口,就目前来讲情况都不错。
目前,困扰的一个问题是通货紧缩,消费物价指数到5 月份还是降低了一个百分点左右,应该说是比较深的通货紧缩。零售物价指数降低了两个百分点左右,而且投资生产资料、投资物品的消费价格指数降低了4个百分点左右。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现在很多人在讨论消费物价指数应该怎样制定的问题,如果按照西方国家的一种标准办法,我们把粮食和石油的价格撇去的话,算核心物价指数,在现在来讲通货紧缩基本是没有的。由技术进步、效率提高导致的价格下降本质上不属于通货紧缩,因为它同时刺激了需求的增长。当然现在很多现象都绞在了一起,但即使这种情况,到下半年按目前方法计算的通货紧缩也基本会停滞下来。而与此同时,就可预见的将来也看不到通货膨胀的危险,这就是我为什么说中国经济是一个大好时期。8 %左右的增长,既没有通货膨胀又没通货紧缩,这是最理想的状态,而且我们经济实际增长、潜在增长率大概是8%左右,超过8%到9%或10%可能会有通货澎胀,低于8%可能会有通货紧缩,8%是我们的潜在增长率, 是我们实际能够达到的稳定的增长率。有人说还是感觉不象八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初市场那么宽松,做生意那么容易。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那是短缺的年代,是通货膨涨的年代,是经济过热的年代,但愿不再出现了。现在市场经济基本体制格局已经形成,我们也不再希望什么东西都好卖的那种时代再出现,也不希望14%的经济增长,那叫过热,不希望再有20%的通货膨涨。但生产能力过胜,经济结构调整,这些问题今后几十年伴随着我们,没有这些问题是不可能的,但是从宏观、总量关系,从增长率角度来讲达到8 %的增长,没有通货澎胀、没有通货紧缩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现在宏观经济没问题了,至少短期内政府政策不用太多,甚至淡化,经济都会增长,现在是利用这个机会怎么搞改革的问题。投资这两年不成问题,趋势还会进行下去,外资进入带动的投资不用操心它就增长,今年协议投资上半年有所下降,但没关系,全年下来协议投资还会增长。协议投资和实际投资总有一个差距,今后几年外资增长不会成问题。外资在增长,会带动一批国内投资增长,因为这次外资增长的特点是把制造业转移到中国来,然后中国为制造业的配套、加工、零部件的生产等是一大块商机,就会带动民间投资增长,投资增长会带动消费增长。
外贸,现在这么多外资进来,制造业到中国,而且是全世界制造业中心。全世界制造业中心就是说不仅仅是为你的市场生产,而是为全世界市场生产,生产出来就要出口。所以以后中国出口不是问题,中国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去对付国际上的对中国出口的限制措施,倾销、安全标准、技术标准等。今后出口自动会增长,带动一批就业增长。所以总的来说宏观形势还是不错。
二、中国产业发展战略问题
(一)从竞争力角度分析,这属于发展经济学当中的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问题,不是一般的产业结构问题。中国这么一个经济条件,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技术条件、资本条件、劳动力成本条件等,这个不同的背景下,中国的有竞争力产业结构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不同的,而且应该是不一样的。发展经济学的基本道理就是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国家所拥有的相对优势是不一样的,因此其产业结构在不同发展阶段也是不一样的,中国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结构,和美国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结构是不一样的。最基本一点就是发达国家现在正在丧失多数制造业的竞争力,正在把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而象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正是在制造业当中有竞争力的阶段,我们在高科技领域、在资本密集型领域,以研发为主创造价值的产业里面,我们现在还没有竞争力。我们是落后国家,没有技术、没有资本,而发达国家竞争力现在主要在这个领域和在服务业里,特别是为全球服务的金融服务的领域里面,而我们是比较落后的。在我们这个阶段,多数制造业,还不仅仅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当然更多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是高技术产业当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这是我们有竞争力的结构。
所以,我们不能拿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作为我们的参照系,甚至不能用它在过去发展过程中与我们人均GDP相等时的那个阶段的产业结构作为参照系,因为它那个阶段不是发展中国家。欧洲国家在人均GDP1000美元的时候,那个时候它不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现在900多美元,而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这个词的特殊含义就是在一种相对关系当中定义的,实际上就是落后国家的代名词,落后国家的存在是因为先进国家的存在,是有先进国家存在了才显出你落后。英国在人均GDP1000 美元的时候,他前面没有比他更先进的,他就是先进国家, 因此他在人均GDP1000美元的时候,他是一个低收入国家, 但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我们现在是落后国家,这和英国当时情况不一样。当时英国也搞最高端、最领先的东西,他当时搞纺织,当时纺织在全世界是高新技术产业,相当于现在的IT,相当于现在做的芯片,当时英国的纺织厂,相当于现在的INTEL和微软。所以, 发展中国家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概念,属于落后国家的概念。
有先进国家、有落后国家,就会出现这两种类型经济之间的分工,会出现这两种经济不同的比较优势。早先时候也有分工,美国种棉花、英国织棉花,也是相对来讲经济结构是不一样的。所以在研究产业结构的时候要有一个发展经济学的观念,要有发展阶段差异的观点,才能正确的来看待这问题。不然我们现在请外国专家来讲,都是讲美国IT怎么好,那是他的,不是你的,是他有竞争力的东西,而不是你有竞争力的东西。我们将来要不要也有这些东西呢?我们将来也要有,但是现在要想挣钱,要想发展,必须首先利用现实的竞争力,将来那也许是更高级的竞争,但那是通过利用现实的竞争力一步一步积累,包括资本的积累、技术的积累、人才的积累等,一步步走上去。将来能够获得的东西,那是你的目标。现在要想挣钱,暂时不能靠那个,得靠现有的东西。
我曾听过两、三个外国的CEO在评论中国的时候,他不好直接说, 他就用自己的经验来说:“我们发展靠的是我们首先集中注意力于我们有什么,而不是先去想我们没什么,我们把自己有什么用足、利用好,然后赚了钱再去获得我们没有的东西”。而我们现在的很多企业总在想我们没什么,跟别人比,说我们没有高技术,没有高资本,你要有高技术,要有高资本就不是落后国家,就不是弱小企业了,就已经是美国了,你现在要想的问题是利用你的哪些相对优势,利用你的哪些比较优势。
从产业结构来讲,制造业将成为而且正在成为和将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我们现实竞争力的基础。现实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就是制造业。所谓的传统产业,过去几年总有人贬低传统产业,主要是制造业。全球的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这是为我们提供大好机会,所谓中国将成为制造业中心这个概念是非常好的概念,非常好的前景,这是中国人的大幸。有的人还看不起这个,说中国就成个制造业中心,太低点了,小看中国人了。即使中国成了高科技中心,也还得是制造业中心。什么道理?你即使有5000万人搞高新科技,还有5亿农民等着进城要工作呢。 他进城作什么,电脑工程师?先得搞制造业。全世界的制造业都到中国来,可能还不够,况且不可能都到中国来,全世界发展中国家都在抢,都在争取外资。制造业到中国来解决一大批就业问题,解决一大批中小企业发展问题。中小企业发展正是大好时机,先做配套,做零件,先把这些东西一点点接过来,进入全球的生产网络和采购网络。跨国公司在外包,到这来就需要采购这些零部件,我们就为他配套,然后一个一个做,一个一个占领市场。就业增长、资本积累、技术进步,进入了制造业网络,采购网络、科研网络也会向你靠拢,而且在跟他做加工制造过程当中免费学到各种各样技术、知识、管理经验等,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
(二)从市场扩展的角度,今后几十年中国市场也是制造业、传统产业产品大规模增长的阶段,而且是市场扩大的主体部分。我们简单算个帐,现在我们人均GDP900美元,美国的人均GDP去年年底是33000美元,相差32000美元。我们不说将来跟他趋同,就说追上他这33000美元的时候(当然我们到33000美元,他又往前走了),大概需要40—50 年的时间。32000美元我们买什么呢?假定每人都买一台电脑,买一部手机,打电话、上网,花2000美元,到头了。这个价格几十年我想不会变,只能下降不能提高,花2000美元高新技术产品都有了,剩下30000美元,中国今后老百姓买什么?买住房、买汽车、买家电、买服务、买旅游、买城市化,基础设施,公共产品,这都是属于GDP的一个组成部分, 都是我们享受的一个部分,人均GDP也是我们个人收入的一个部分, 这种收入属于公共支出,属于我们的外部实务收入,都是传统产业的产品。我们是赶上了第三次浪潮、第四次浪潮,我们现在在发展,我们有新技术了,我们有新产品了,但老的享受,中国人还想要吧。典型的故事就是《纽约时报》曾登一个相片,中国人骑在自行车上打手机。中国飞越式发展,还骑着自行车就打手机了,中国人还是想把自行车换成汽车。第一次浪潮、第二次浪潮我们过去没补的课,我们还得补。还不能光靠新技术吃饭。新技术(其他不说,主要说通讯技术、信息技术)只是解决了一个信息成本降低的问题,而我们不能光靠信息吃饭,我们还得有实际的享受。信息里边有些虚幻的东西,虚幻的东西传递信息我们获得知识,但实际的东西,住房我们不能在上面画个房子就有房子了,还得有实际的房子,但它使我们盖房、使我们选房子更容易,因为信息的成本更低,我们更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房子,但我们还得建房子,还得修路,还得造汽车,还得造家电。
第三,现在有一个错误观念,一个似是而非的观念。有些人在说为什么要搞高新科技产业,为什么要一窝蜂的进入高新科技产业?因为我们的高新科技产业离发达国家的距离比较近。我们也刚搞不过10来年,我们追上去,我们只是差距10来年,传统产业人家搞几百年了,我们差的那么远,我们追上去比较难,新东西追上去比较容易。这是似是而非的东西。高新技术的东西,看上去差距不大,但问题是追赶过程中它是一个动态的目标,它还在日新月异,尽管差10年,但它还在飞速变动,尽管你在追,但你没有核心技术,你没有在前沿,可能差距还会近一步拉大。18个月一代新的芯片,中国前两年曾经政府组织研究我们到底生产什么芯片,研究两年没决定生产出来,人家两代过去了。高新技术还在日新月异,这是其一。
其二,这些新兴的产业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它还处在探索商业模式的阶段。谁都看不清商业模式是什么,任何产业在最初都有这么一个阶段,这是市场风险较大的阶段。技术还在日新月异,商业模式还不清楚,产业就往里烧钱,试各种商业模式,试怎么能够将来赚钱。这时候就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你的资本实力雄厚不雄厚的问题。对于发达国家那些大的跨国公司,烧几亿美元,是个毫毛,对你来讲烧几千万就是全部积蓄。它烧的起,你烧的起烧不起?它趟得起那个混水,你趟得起趟不起?它冒得起那个风险,你冒得起冒不起?落后国家弱小企业,没资本没技术,你追赶起来更困难,被淘汰的概率更高,风险更大。风险是什么风险呢?被市场淘汰的风险。你烧不下去了,可它还可能继续烧,一开始它就占着优势,优势还在继续扩大,然后你还盯不住它,现在我们都说跨国公司难对付,不在一开始怎么样,在于它可能亏损10年不在乎,你亏得起吗?
而传统产业的特点是技术基本成型,商业模式比较清楚。技术基本成型了,包括现在一些家电,冰箱就那样了,微波炉就那样了,可以做一些小的改进,可能就有点优势。基本通过免费的模仿、学习就可能获得那些技术。新技术初期时都是产权保护很厉害,费用也很高,而传统产业很多已经不保护了,任意去模仿就可以了。而且技术比较成型,不再变了,一个固定的目标走几步就追上去了。一个还在飞速移动的目标怎么追也追不上,尽管你起步比较早,传统产业尽管你起步比较晚,但它成了一个固定的目标让你追赶。
另外商业模式已经成型,经过市场上优胜劣汰,多少千家企业被淘汰之后,在死尸的堆上,商业模式被确立了,用不着再去烧钱找商业模式,你模仿就是了。你知道客户群在什么地方,知道这个东西找谁去卖,你知道市场怎么做,流通应该怎么做,大概都知道了。这个时候,你如果有一点小发明,有一点自己的创造,有一点自己的技术,用不着大技术,降低一块成本,改善一种质量,创造一种新的东西,然后再加上劳动力成本比较低,一下这种产品可能在市场上占有百分之几十的份额。在一些机械、零部件市场上的例子很多,传统产业,人家几百年前就开始搞,我们现在刚开始搞,但是过十年、二十年,我们技术学到了,熟练程度也到了,一开始东西很便宜,但质量比较差,但做做质量也就好了。质量改进了,国际竞争力也有了,成本比别人低百分之几十,一下就会占领百分之几十市场,把你的老对手赶出去。海尔这个词不是从一个德国公司来的吗?那个德国公司不是后来垮了吗?另一个例子,深圳中集,也就是中国集装箱总公司,一个上市公司,它十年来的时间就搞起来了。集装箱这种东西技术成型,商业模式成型,我们劳动力成本低,它搞点什么改进,一下子全世界第一。这是大的,很多小的,像零部件、配套的汽车零件很容易一下占百分之几十的市场。
所以说传统产业更容易追,风险又较小。为什么我们更有竞争力?因为已经做不出新花样了,已经成型了。包括汽车,变来变去反正就那样了。人类一开始发明很快,找到那东西就基本改不了了,已经成型了。所以就中国企业来讲,传统产业大有可为,用不着成天想着去改产业去。现在是真正把专业化做好,当然要解决体制问题。中国传统产业问题不是传统产业没有希望,传统产业大有希望。传统产业的问题是传统产业里面有太多的传统体制。
怎么改体制问题现在是我们的问题。体制不改,不仅效率和竞争力低下,而且导致我们这个产业的发展很慢。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现在产业内部的重组过程很慢,这是体制问题,而且是体制中的产权问题。国有制产权,原来觉得很好,最初设计时,包括马克思设计时都是为了及时的关停并转,由社会计划者关停并转。马克思当时就忘了一件事,忘了企业一旦形成,就是一个利益集团,忘了企业经营者有他的利益。当时想着计划经济大家都是共同的利益,没有私人利益,忘了共产主义社会实行了公有制后还是有私人利益。然后搞了公有制,现在公有制成为了产业重组的一个重要障碍。什么障碍?国有企业经理人员,包括上级主管部门,考虑的不是资本怎么保值、增值问题,考虑的是控制权问题。一般意义上,我是私人所有者,我的企业做不下去了,我的行业里有别的做的更好的企业,我希望尽早让他把我的企业接过去,我的资本还能保住,利润还能增长。而现在利润是国家的,资本是国家的,控制权是自己的,我一旦被别人兼并,跟别人重组,控制权交出去了,我的利益没了。因此都在谈重组,都惦记重组别人,都不愿意自己被别人重组,但重组一定要有一个主方和一个次方。
现在中国产业结构基本合理,问题是产业内部结构太不合理。典型情况就是十条大狗、二十条小狗,一群野狗。有些行业原来计划好好的,汽车工业原来计划三条大狗、五只小狗,结果现在还是几只大狗、几只小狗、一群野狗,都不能重组。不能重组就不能快速发展,就不能形成优势竞争力,不能形成相对的垄断地位,就不能产生垄断利润,就不能做研发。产业集中度太低。美国那么强的汽车工业,也由原来2000家汽车厂最后只剩3家。我们过去提倡大而全,小而全, 现在多数都在挣扎。反正是国有资产也不用还,政府再支持,有地方政府保护,因此许多该集中的企业都不能重组,就不能形成中国的“航空母舰”。于是政府也着急,政府就搞拉郎配,搞政府组建,靠行政手段就产生一些成本很高的事情,但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没办法。这个体制恐怕只有政府拉郎配才能搞重组,但又很困难,代价很高,往往又不符合市场规律,这事就做不下去了。为什么说马克思那句话非常英明,所有制关系是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我们老拿这句话批判资本主义,但就不批判我们自己,无论什么经济问题,仔细分析,难解决都是在产权关系上。价格竞争、恶性竞争、民航票价等,老说怎么不能打折,经济学家也骂,大家都觉得很困惑,政府怎么还出来管价格竞争的事,都到今天了,民航局、经贸委还要管打折的事。背后也是产权问题。什么问题?这些航空公司都是国有航空公司,你要让他打折,一打到底,只要开得出工资,只要加得上油,谁都不提怎么还买飞机钱的事,最后所有者就得出来说点话,所以经贸委出来说话了,我还得还钱呢。资本收益在哪?所以现在民营企业打折打不过,价格竞争竞争不过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可以不还债,民营企业是自己的钱,它得还债,怎么开展价格竞争?产权问题。不能重组?产权问题。所以现在中国产业包括传统产业发展不好,这是一大障碍。
民营企业现在也有问题,国有企业的问题出在产权上,民营企业的问题出在控制权上。现在民营企业都是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他不仅是资本所有者,还是企业经营者,而且是两者紧密结合的化身。企业是他一手创造出来的,企业不仅是他的事业,而且是他的生活。现在要把这个企业交给别人做,让他当一个拾息票的食利者,他没事干了,这些人都是勤奋的企业家,不用说把企业交给别人不愿意,就是雇一个经理他都不愿把权交给那个经理。他要事必躬亲,他还要管,因为他管惯了,那是他生活的内容。所以也兼并不了。
因此,国有企业因产权关系不能兼并,民营企业因控制权问题不能兼并。所以我们的企业改革体制问题、改革发展问题,在这个阶段上非常焦灼。大家在各行业都感到这个问题,都是在不死不活的那碗饭在互相恶性竞争。竞争当然是好事,但竞争怎样能优胜劣汰,怎样能淘汰掉一批,淘汰不是说让你出局,包括兼并重组。中国机制现在还没有形成优胜劣汰这个淘汰的过程,所以传统产业是这个阶段发展的主要力量,中国的传统产业大有可为。而且不仅国内市场好,将来我们成为全世界制造中心,为全世界生产,空间更大了,所以在传统产业做没有什么丢人的。
有人说新兴产业好,有人说做实业不好,做金融好。前两天看电视上一个人说,低级人才做产业,高级人做金融。这在经济学的道理上不合逻辑,最后大家都挣一个平均利润。你别以为你多高明,你那收入高点,风险还大呢,做实业收入低点,但平稳,最后算起来是一样的。做金融可能收入高点,但受累受的厉害,高度紧张,一天到晚睡不着觉,担心股市跌下来,做实业还相对平稳一点。没有说哪个行业特别好,今后中国市场竞争普遍之后,大家都是一样的,看你能够做哪个,看你的能力在哪,看你是不是专业化的发展能出特殊的东西。市场的差异性,取决于你的特殊的技能和特殊的经验,特殊的产品。所以传统产业在这个意义上也是大有可为。现在发展的问题是遇到一些体制障碍,加上一些观念问题,加上一些政府政策的失误等。但抓住传统产业制造业的发展是我们中国发展的一个大机遇,对企业来讲也是一个发展的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