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异质性、创新驱动与国企业国际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企论文,异质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1]24既是党的十八大为实现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战略目标而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对此,经济学界进行了广泛研究,这对企业国际化发展和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的理论基础探索和政策制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就现有研究来看,关于运用当代学术前沿分析和指导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实践的研究尚显不足。本文基于当代国际贸易前沿理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和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田汽车)国际化发展成功案例,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视角探讨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理论述评:企业生产率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 企业国际化,是指一个企业由国内企业向跨国公司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其产品成为国际产品并供应全球市场。因此,企业国际化的实质就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过程或进程,其具体形式则包括出口、许可证协议与国际特许经营、合同制造与生产外包、对外直接投资(FDI)以及“国际战略联盟”等。[2]关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理论可谓汗牛充栋,本文简要述评当代学术前沿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 无论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H-O定理等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还是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为了研究便利,都假定企业是同质的、无差异的。然而,这一假定有悖于现实国际贸易活动中同产业内部各企业相互之间在企业规模、生产率、工资水平、资本和技术密集度等方面的诸多差异性。[3]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贸易研究重点日渐由国家和产业等宏观层面转入到企业生产和贸易等微观层面。Bernard and Jensen(1995)对美国企业等大量研究发现:通常只有少部分企业才能出口;较之非出口企业,出口企业规模更大、生产率和工资水平更高、技术和资本更为密集。[4]这对传统的贸易理论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由此应运而生,并成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前沿之一。Melitz(2003)模型是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基石,其核心思想是:一方面,企业生产率差异是决定企业生产和贸易模式的关键因素,企业根据其生产率高低依次作出出口和国内销售、仅在国内销售、退出市场等企业决策;另一方面,贸易自由化通过资源产业内重新配置提高行业平均生产率,贸易自由化使得资源重新配置,低生产率企业的退出和出口收益向高生产率企业的集中,将提高该行业的总体生产率水平。[5]随后,这一理论研究被扩展到FDI、出口市场动态、产品质量等更多领域(Bernard et al.,2012)。[6] Helpman、Melitz和Yeaple(2004)将水平FDI引入Melitz模型,构建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HMY模型。其研究表明,企业会根据其生产率高低做出决策啄序(Pecking Order):生产率最低的企业选择退出市场,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幸存下来;幸存下来的那部分企业中,生产率较高的企业仅服务国内市场,生产率更高的企业选择以出口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生产率最高的企业采取水平FDI方式进入国际市场(见图1)。该研究运用美国企业微观数据验证了其模型结论:如1996年,美国跨国公司的劳动生产率较出口企业高15%;而出口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又比纯国内企业高40%。[7]这一啄序理论同样也适用于英国(Girma et al.,2005)和日本(Tomiura,2007)等国家。[8,9]Yeaple(2009)进一步研究发现:生产率最高的跨国公司会在更多的国家进行FDI,并且其附属子公司的规模也更大;而当东道国具有更强吸引力时,生产率相对较低的小企业也会陆续进入该国进行水平FDI。[10]Irarrazabal等(2013)将企业内贸易引入HMY模型,并运用挪威企业数据为其扩展模型提供了经验支持。[11] Antràs和Helpman(2004)则将企业异质性引入Antràs(2003)的不完全合约贸易模型,构建了企业全球生产组织形式的AH模型。其研究表明,在海外经营的固定成本高于国内经营的固定成本、一体化的固定成本高于外包的固定成本的假设前提条件下,企业会基于全要素生产率(TFP)水平高低做出一种啄序全球生产组织形式决策:生产率最低的企业选择退出市场,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幸存下来;幸存下来的那部分企业中,生产率较低的企业仅在国内组织生产,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既在国内生产也开展离岸生产;仅在国内生产的那部分企业中,生产率较低的企业通过国内外包获取中间投入品,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则通过国内一体化获取中间投入品;同样的,从事离岸生产的那部分企业中,生产率次高的企业通过国际外包(从非附属的海外公司购买中间投入品)进行离岸生产,生产率最高的企业通过国际一体化(从海外附属公司获取中间投入品,即垂直FDI)方式进行离岸生产(见图2)。[12]Tomiura(2007)、Kohler与Smolka(2012)和Corcoset等(2014)分别运用日本、西班牙和法国的企业层面证据,为这一啄序理论提供了经验支持。[9,13,14] Manova(2013)考察了信贷约束对出口的影响。该模型假设规模较大、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具有外部融资优势,其研究表明,信贷约束通过三种途径影响出口模式。首先,金融发达国家更可能从事双边贸易,而且当其成为出口国之后其出口规模会更大。其次,在金融脆弱性行业中,金融发达国家出口产品的品种更多、转换频度更低。最后,信贷约束会导致出口啄序:国家金融发展程度越高,其能够出口的贸易伙伴国也就越多。[15]Manova等(2014)为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对企业出口能力的不利影响提供了进一步的微观层面证据支持。其研究表明,信贷约束不仅严重制约企业的出口总量,削弱其进入更多出口目的国能力,并限制其交易产品的范围;与此同时,还影响跨国公司的FDI模式和融资活动。[16] 根据熊彼特经典的经济增长理论,企业生产率的提高是由于技术进步、劳动技能的改善和资本深化所带来的,其中,技术进步尤为重要,技术创新是企业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17]因此,从理论上讲,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事实也是如此,现实世界中,一些企业之所以能发展成为跨国公司,一些跨国企业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壮大,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其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提升企业生产率。下文以福田汽车的实际案例来阐述这一问题。 二、案例分析:科技创新与福田汽车国际化发展 自1996年8月成立以来,福田汽车以产品技术创新为核心,坚持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企业,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商用车销量第一的跨国大企业。2013年,福田汽车销量完成66.4万辆,连续3年蝉联全球商用车销量第一。其海外销量占总销量的比重,由2002年的0.5%提高到2014年第一季度的6.8%。① 福田汽车的国际化发展基本遵循大型国际汽车公司“整车出口—散件组装—海外建厂”的发展模式。一是通过“整车出口”方式进入国际市场,这是福田汽车国际化发展初级阶段的主要经营模式。从2002年首次出口汽车以来,福田汽车整车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海外市场逐步拓宽。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福田汽车分别出口整车3.6万辆、4.4万辆和4.8万辆。2014年第一季度,出口整车1.2万辆,同比增长9.0%。截至2014年5月,福田汽车出口已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二是通过海外非产权KD项目②“散件组装”方式拓展国际市场,这是福田汽车国际化发展中级阶段的主要经营模式。通过这种国际外包的方式,福田汽车能以最低的成本实现国际市场的拓展。目前,福田汽车已在俄罗斯、伊朗、巴基斯坦、越南、印尼、肯尼亚等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非产权KD项目。三是通过设立境外全资子公司“海外建厂”方式占领国际市场,这是福田汽车国际化发展高级阶段的主要经营模式。从2008年起,福田汽车先后对俄罗斯、印度、肯尼亚和印度尼西亚等新兴经济体进行直接投资,设立5家全资子公司,主要开展汽车及零部件进出口、技术咨询等业务,并逐步扩展到汽车及零部件研发和制造等业务;与此同时,先后对日本、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经济体进行直接投资,设立3家全资子公司,主要开展汽车研发业务,同时也从事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和进出口等业务。 福田汽车国际化发展可以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得到很好的解释。福田汽车国际化经营历经的整车出口、散件组装、海外建厂等“三部曲”,正好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中企业的直接出口、国际外包、水平FDI等企业啄序决策相吻合。福田汽车国际化之所以能够成功实现“三部曲”发展,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始终将产品技术创新提升到最重要的企业战略高度,坚持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不断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其主要经验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重视“绿色技术”创新,引领科技创新和国际化发展未来。福田汽车国际化发展的首要秘诀,在于其具有敏锐的眼光并顺势而为,始终将绿色环保视为重要的企业责任,高度重视“绿色技术”创新,坚持“绿色发展”。早在2003年,福田汽车就率先启动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2007年,相继成立新能源汽车技术中心、节能减排重点试验室等专业研发设计中心;2008年,再次成立全国首个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产业基地。目前,福田汽车已拥有与世界同步的清洁能源技术、替代能源技术和新能源三大绿色能源技术,成为全球纯电动汽车示范规模最大的整车生产企业。2013年,福田汽车销售新能源及清洁能源商用汽车6896辆,形成了良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市场效应。 第二,缔结“国际战略联盟”,助推科技创新和国际化发展步伐。2006年4月,福田汽车与德国BOSCH公司和奥地利AVL公司等企业缔结“国际战略联盟”。2008年3月和2012年2月,福田汽车分别与世界知名汽车巨头康明斯和戴姆勒组成“国际战略联盟”。截至2014年3月,福田汽车已经形成以其工程研究总院为主体、以日本和德国的研发中心为两翼、集成全球资源的科技创新体系。这些通过联盟形式构筑的价值链关系,加速了福田汽车高端产品突破发达国家市场的步伐。2013年,受益于福田康明斯发动机的优势,福田康明斯合资公司全年销售发动机10.1万台,同比增长34.4%;借助于戴姆勒全球重卡网络,福田戴姆勒合资公司全球销量实现11.0万辆,整体市场占有率提升1.0%。 第三,加大研发资金和人力投入,夯实科技创新和国际化发展基础。福田汽车一直非常重视其研发能力建设,成立18年来,累计投入300多亿元资金用于其研发能力建设。近年来,进一步加大其研发资金投入力度:2012年,研发投入16.8亿元,同比增长79.6%;2013年,研发投入16.1亿元,其占营业收入比重同比提高15.1%。与此同时,不断加强其技术人员力量。福田汽车技术人员人数由2002年的725人增加到2013年的5263人,其所占在职员工人数比重相应地由5.7%提高到17.3%。这无疑夯实了福田汽车科技创新和国际化发展的基础,其研发能力不断提升。2004年,福田汽车工程研究总院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13年,福田汽车首次获得国家级发明专利奖。 三、政策启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21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指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18]同样,我国企业在未来全球竞争中要赢得优势,也必须将科技创新摆在企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和战略高度。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视角看,借鉴福田汽车国际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而推动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 (一)增强环境责任意识,引领绿色技术创新未来,推动我国企业国际化可持续发展 当今世界,对绿色发展问题的关注已经超越过去任何时期,绿色经济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19]例如,在贸易领域,自1978年德国率先推出“绿色标志”之后,加拿大、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纷纷效仿,“绿色标志”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通行证,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绿色贸易已经成为一个广泛讨论的议题。又如,在金融领域,“赤道原则”成为国际项目融资的一个新标准,包括美国花旗、英国汇丰等多家大型跨国银行明确实行“赤道原则”,在贷款和项目融资中强调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绿色金融已经成为金融机构发展的新趋势和大潮流。这对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仍然比较粗放,部分企业绿色发展意识和环境责任意识淡漠,这不仅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也势必影响我国企业的对外贸易和国际融资。不仅如此,这种粗放式发展模式也延续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部分企业在境外投资中,缺乏绿色发展意识和环境责任意识,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引起当地居民的强烈抵制。[20]因此,在我国企业未来国际化发展中,有必要借鉴福田汽车“绿色发展”的成功经验,增强环境责任意识,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具体而言,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实行适宜的绿色技术和标准,创新和开发绿色技术、低碳技术,通过原始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来发展各类绿色技术。这样,在国际市场开拓中,既有利于突破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也有利于我国企业自身国际融资和对外投资,从而推动我国企业国际化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鼓励金融创新,提高金融发展水平,提升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层次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市场在经济体系中的资源配置功能至关重要。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视角看,金融同样也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有力支撑。我们的调研发现,和福田汽车相类似,目前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仍处于以出口方式为主的国际化初级阶段,境外绿地投资或国际并购等FDI形式还相对滞后,企业国际化经营层次明显偏低。这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国金融体系不够完善、金融发展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为提升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层次,需要通过鼓励金融创新等途径进一步提高金融发展水平。一方面,需要深化金融体系改革,推动金融市场机制、组织创新,形成长效创新机制,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另一方面,需要鼓励和支持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倒逼和加快金融体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扩大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确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地位创造有利条件。与此同时,要始终把防范风险贯穿金融创新全过程,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防止以规避监管为目的和脱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 (三)加强“新南北合作”,从全球视角推动科技创新,助推我国企业国际市场拓展 从福田汽车通过“国际战略联盟”开拓国际市场取得的实际效果看,加强“新南北合作”,从全球视角推动科技创新,无疑是助推我国企业突破发达经济体市场的一个有效途径。所谓“新南北合作”,主要是指我国企业通过与发达国家缔结“国际战略联盟”或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等方式,加快技术创新速度和突破发达国家高端市场。当前,我国正处于开展“新南北合作”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方面,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视角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不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改革,企业生产率持续提高,这为我国企业对发达经济体直接投资奠定了较好的技术基础。与此同时,在出口导向和外资优惠的外贸政策下,我国外汇储备早在2006年就跃居全球第一。截至2014年3月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95万亿美元,占全球外储总量的比重已经超过1/3,为我国企业对发达经济体直接投资提供了雄厚的资金基础。另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的“再工业化”和美国量化宽松措施退出,为我国企业进入发达国家开展技术获取型投资提供历史性机遇。如我国对美国的投资,2013年全年和2014年第一季度分别实现了130%和105%的高速增长。③因此,我国企业可借鉴福田汽车经验,通过缔结“国际战略联盟”或进行直接投资等方式,加强“新南北合作”,助推国际市场拓展。 (四)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推进我国企业国际化稳步发展 创新是基础工程,需要大量投入,资金和人力投入是创新的基础。相关调查认为,现阶段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三大主要问题是企业国际化经营层次偏低、核心技术能力不强、高端人才短缺。[21]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视角看,这三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我国企业之所以国际化经营层次偏低,正是因为企业生产率不高,尚处于国际经营模式啄序中的中低阶段;企业生产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企业没有掌握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能力不强;而未能掌握关键技术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出口导向型的外贸发展方式寄希望于“市场换技术”,对研发资金和人力投入不够。因此,为推进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稳步发展,应借鉴福田汽车经验,加大对研发资金和人力的投入,构建以诸如企业技术研究院(中心)之类的企业研发机构为创新主体的研发体系,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不断取得大突破,逐步培育和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①关于福田汽车的相关数据,或源于其2001~2014年年报,或源于课题组的实地调研。 ②所谓海外非产权KD项目,是指由福田汽车海外合作伙伴采购其KD散件,并在当地非福田产权的工厂代工组装的一种项目。 ③外汇储备和对美投资数据均源自于中国外汇管理局。标签:福田汽车论文; 生产率论文; 异质性论文; 创新驱动论文; 绿色发展论文; 贸易金融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经济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