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发展的基本要素——名校与老校、大校、民校之间的角色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名校论文,民校论文,大校论文,基本要素论文,角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名校的建设与发展也不容回避地摆在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面前。名校究竟能不能一夜打造而成?名校之“名”有何用场?名校发展必须具备哪些要素?厘清这些问题,对学校自身建设和推动教育改革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需要引起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校长的关注和思考。
一、名校与老校的融合:坚守教育传统
优良的历史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是形成名校的最基本的要素。没有历史,就没有文化,这是新校无法速成为名校的根本原因。一夜可以造就罗马,但是不能造就一所名校。即便一所学校瞬息落成,设施如何先进,环境何等优美,集中多少优秀教师,也不太可能摇身一变成为名校。最简单的一点,因为校园里的每一个精神主体要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学习、工作、生活,需要时间来完成自己与学校之间情感、心理的对话与沟通,以产生归属感和幸福感的确认和释放。而缺少文化传统这一精神纽带的搭建,这种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会受到阻遏,这样的学校只能说它是数字化或者技术化建筑。由此可见,名校之“名”首先不在于“新”,而在于“老”。
老校无疑具备这一方面优势。在相对漫长的时间历程和相对固定的地域空间里,人们的精神活动会逐渐形成相对鲜明的文化特色。从办学层面来说,学校的历史是一部自我发育史、自我成长史,在由发展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各种生命的声音相继鸣放、相互辩论,然后相互融合成厚重的精神积淀。精神的反复积淀,智慧的多次交叠,就会形成学校独特而深厚的文化传统,这是学校发展既能回视也能前瞻的宝贵资源。
秉承老校的文化传统是名校发展的重要战略。秉承首先是不割裂,其次才是不重复。既要与时俱进,又要弘扬传统,二者并不矛盾。或许有人会认为过去的东西已经落后了,过时了,没有生命力了,再提过去一是不合时宜,二是显得自己没有创造力。这其实是对传统的错误解读,因为精神不死,文化不灭,一以贯之、绵亘不绝的文化传统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一个学校校名可以数度更迭,但是办学理念和文化追求始终是不断凝合、不断汇聚的精神线索,如苍藤虬枝,随时可以生长出教育的绿叶。在没有文化根基的土地上打造一流名校,如同要在茫茫沙漠里建造一座空中楼阁。“守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摒弃传统一味求新空谈重建。
秉承老校的文化传统,需要怀有宗教般的情感,需要具备坚守操持的品质,也需要扎扎实实地在学校建设的每一个细节上付诸行动。名校建设尤其要注意文物保护,要让老照片、老地方、老活动、老故事在校园里找到栖身之所,并且通过合理开发与配置,焕发它们的二次生命。师生可以通过看黑白照、黄皮书,瞻仰老地方,重温老活动,更深切地走进似乎沉睡的历史,接通文化发展的脉络,触及先贤大师的精神骨架,点亮内心的敬意,生发效法的情愫。
积极开发校史资源,真正让老校的历史成为坚守文化传统的重要校本课程,这是名校发展的刻不容缓的任务。名校要有一部完整的校史,校长要成为校史专家,成为学校里最了解校史的人,最能懂得用校史治校,用校史育人,从根本上实现学校办学“校本化”。教师要能理解并介绍自己学校里20个名师的成长故事,学生能熟记并理解20个杰出学长的成才故事,让校史中的出类拔萃者真正发挥榜样的作用,成为师生精神成长的不竭动力。身边的榜样是亲切的,鲜活的,既容易走进师生的精神世界,又能激发他们乐学乐教的自豪感,激励他们成长成才。
名校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善待历史,不夸饰,不贬抑,实事求是。站在历史的镜子前,后来人可以明得失,知荣辱。校史馆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不应只成为历史馆,还要成为文化馆、博物馆、校友馆,甚至陈列馆。名校可以充分发挥各地校友会的优势,重视并充分地利用校友资源,必要时可以吸纳校友、师生们最新的精神成果,而不必“事定犹须待阖棺”。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时刻都是由现时的人创造的。从教育时效性和校史素材积累的角度考虑,遵循“与时俱进”原则及时整理、充实最新的校史素材,不仅必要而且重要。
二、名校与大校的牵涉:提升教育品位
“大校”之大,往往表现在面积之大,规模之大。不少学校在迈向名校的建设的过程中,首先看重的是面积和规模两项指标,因此出现了“教育圈地”和“教育浮肿”的怪现状。名校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政策支持,但是类似于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大小通吃的教育航母是不是名校办学的追求?答案无疑是否定的。笔者认为,名校之“大”,在于它有大雅的风格、大气的品格、大写的业绩、大同的眼光。也只有这“四大”,才能构建名校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有效提升名校的教育品位。
名校发展要有大雅的风格,既要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办学主旨,又要走有特色的个性发展之路。风格即个性,学校的个性是不能复制的。跟风式、趋同化的外语、艺术等特色建设的学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与损耗。真正的特色在于,自己成为别人无法克隆的“那一个”。从办学活力和办学追求的角度看,没有最佳,只有最特。学校的特色也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校长独特的教育理念的产物,是在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和确立的,又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特长基础之上的。因此,明晰先进而正确的办学理念,充分开掘并整合学校特色资源,才能创造自然、流畅、持久的学校特色。
名校发展需要大气的品格。品格决定品位,大气决定高度。这种品格具体体现在富有教育勇气、充满教育智慧、承担社会责任三个方面。首先,名校发展需要正视客观环境,尤其是面对功利主义教育甚嚣尘上的教育现状,不亦步亦趋,不故步自封,坚持以理想超越现实,以勇气革除流俗,以意气阔步向前,坚实地走好自己的路,勇于为别人提供实验和实践的经验或教训。其次,品格养成需要教育智慧的指导和拨引,教育最大的智慧即以人为本。在一个把人的发展提到至高无上位置的学校里,教师和学生的品格和人格就能得到提升,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就能得到优化,健康的校风、教风、学风就能形成。再次,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来推动社会进步、兑现社会责任的,这种责任担当的前提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当今社会对人的需求显然不是应试得分的能力,而是忠诚情怀、优秀素养、创新精神。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交往是人才成长的四项基本任务。因此,名校的发展不能只盯着高升学率的数字指标,而应该教会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关心社会、关心生命。这样,学生在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只有知识,更有对理想的追求”(苏霍姆林斯基语)。
名校发展需要有大写的业绩。这种大写业绩表现在学校培养的人对国家和民族作出的贡献上,表现在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对学校可持续发展上,也表现在对其他学校更好发展提供示范、引领的作用上。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在百年办学史上,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五万多名优秀人才,其中有我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和张太雷,有历史学家吕思勉、国学大师钱穆、文学家刘半农、音乐家刘天华、语言学家吕叔湘、“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有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和国际权威学术机构及发达国家的院士等24人,各类专家、教授、学者不胜枚举。他们以远大的理想、非凡的智慧和满腔的热情推动历史进程,改善人类生活,促进社会发展。学校秉持的“明德正行,精微致远”的办学理念凝聚着全体师生的力量和智慧,为学校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柱,同时,学校也以实践性的智慧引领着区域教育的发展。
名校发展需要大同的眼光。教育是全人类的事业,学校是所有人学习的场所。名校要有博大的胸怀、远大的理想,兼容并蓄,以天下为己任。心界决定眼界,眼界决定世界。只有大眼光才能产生大智慧,才能创造大成就。一个目光深远、胸怀世界的校长对名校的发展不可或缺。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去谈学校的国际化战略,才能真正平等、自主地开展国际友好交流与合作。而缺乏深远的战略眼光,只顾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种好自己的自留地的校长,只会整天埋怨教师,埋怨学生,埋怨制度,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学校师生人格褊狭,理想近视。
三、名校与民校的选择:实现教育自主
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国外很多名校是私立学校,相当于我们国内的民办学校。而国内的许多民校却难以成为名校,主要原因是国内民校受到体制内的干扰较多,缺乏国外民校那种办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长期以来,学校发展只对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过分追求数量的、外在的应“督”应“查”的发展目标,学校唯执行上级的决策为工作中心,缺少对自身主动发展的定位和研究,逐渐丧失学校文化创生、资源再生的能力,成为只会执行教育行政命令的附庸。
教育自主涉及到办学精神自主、规划发展自主和实施评价自主三个方面。拥有教育自主权是名校插上翅膀、振翅高飞的重要凭借,不仅可以让学校做到有序发展、加快发展,而且能让学校安安静静办学,扎扎实实育人。
安静既是实现学校教育自主的重要表征,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学校能安静办学,学校整体文化氛围也自然随之安静下来。师生可以安静读书,安静思考,安静记录,用安静的内心创造理性的智慧,构建丰富的学校人文内涵。校园里应该少一些标语和口号,少一些宣誓与表态,多一点时空,多一点行动,多一点宽容,多一点信仰。学校的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不依靠炒作,至少不需要经常炒作。“酒香不怕巷子深”,名校应该有这种价值表达的自认和气魄。在社会转型、人心浮躁的背景下,教育最终的评价权属于民众,毕竟“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学校的义务在于真实地向民众提供信息,这些信息不一定要经过“艺术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可能零星地散落于课堂、操场、食堂、图书馆、校园道路上,可能因原始而粗糙,但是正因为其保留了真实的品格,更能够赢得社会的公正评价。在办学实践中,学校应该有底气说:让事实成为前进的足迹,让真相成为真理的勋章。
诚然,名校的发展始终保持在路上的姿态,有时也难免步入弯路,这并没有什么大碍,关键是要知道自己最终走向哪里,该怎么走。我想,坚守教育传统,提升教育品位,实现教育自主,名校就一定能激活出自身更多的发展优势,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变革,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中开发出新的空间,使名校更加名副其实,永葆发展之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