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键利益角度加强思想政治工作_临界点论文

从关键利益角度加强思想政治工作_临界点论文

加强利益临界点的思想政治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临界点论文,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利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整个社会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利益的摩擦和矛盾的出现特别会给处在利益临界点的利益主体带来思想、心理、情绪上的种种自觉和不自觉的抵触与不满。加强这方面的思想政治工作,理顺和矫正人们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已成为现实的需要。

(一)

所谓利益临界点是指各竞争利益主体在主观条件基本符合的前提下,由于客观条件的不充分,使得一方对精神或物质的需求处在一种边缘状态下可以得到满足而没有得到满足,希望得到而得不到的那一点。如由于受比例或名额限制,许多人都无法实现自己入党、升职、调资、分房、评先、授奖等愿望,这些人可分为两类:1.平时表现不突出,条件差距较大的利益主体落选。此类情况对他们的影响并不大,因为自身条件远不如人家,他们对利益的得失抱有一定的思想准备,所以,也不会产生过激的情绪波动和行为反应。2.比较优秀,主观条件基本符合的利益主体落选。应该说,在普遍贫困,客观条件完全不充分的时候,各利益主体都会共同忍耐,齐心协力,团结奋斗,而不计得失;而一旦具备了解决困难的条件,但这条件又不够充分,“蛋糕”不够大,不能让每一个人都“吃饱”的时候,往往就会产生各种矛盾和摩擦。由于接近利益临界点的人很多,彼此间条件差距也不很大,但是跨过临界点与跨不过临界点的“得”与“失”,则差距悬殊,这容易诱发人们吃亏感和不平感,从而导致情绪低落,牢骚满腹,涣散人们之间的团结和统一。因此,做好利益临界点的思想政治工作意义重大。本文着重探讨的是第二类情况,为理顺利益主体的情绪,化解矛盾,笔者认为可通过超前预防、过细疏导和营造良好氛围的手段,尽量使利益摩擦减少到最低限度,达到最理想的结果,实现最优化。

(二)

超前预防就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对人们的思想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促使人们对利益临界线上的敏感问题给予充分重视,提前进行调查和分析,预测人们的思想发展变化趋势,针对不同思想特点的人们进行教育,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把矛盾解决在激化之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认识是一个向无限发展着的未知世界逐渐靠近、逐渐深入的过程,即人们不仅可以认识过去的、现在的事物,而且也能够超前探索捕捉人们将来的思想发展趋势。所以超前预防利益临界点上的摩擦和震荡是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邓小平一再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在苗头出现时不注意,就会出事”(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9页),“一个动态出现,不要使它蔓延”(注: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07 页)。这就是思想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的精辟概括和明确要求。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确立超前意识,变被动为主动。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工作对象思想行为发展的过程与阶段,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只在扮演着“消防员”或“灭火队”的角色,这不仅违背了人的思想行为渐进演变的规律,而且也不符合思想政治工作的动态运行规律,错过了教育人、启发人、化解矛盾的最佳时机。相比较而言,处在萌芽状态下的问题,只存在于极少数人身上,逆反心理较弱,这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范围小、情感阻力小、易接受,思想政治工作可达到事半功倍的佳效。

超前预防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根据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和科学预测的结果,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预测的原始积累,采取思想动员、专题教育、典型示范、试点引路,提前“打预防针”、“下毛毛雨”等针对性和预见性都比较强的措施来引导,把握工作方向,引导控制人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掌握主动以获取未雨绸缪的效果。例如,高校评职过程,针对名额有限、同等条件的部分人不可能得到满足这一问题,如果在工作之前,先整体上了解各有关教师对评职所持的态度,分析以前评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然后确定重点与难点,以思想动员、主题宣传为手段,预设性开展系列教育。这样,就能防止利益主体可能因心理准备不足而陡生意外不良情绪。

其次,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区别对待。考虑到利益主体原有的水平和接受思想教育的能力,可根据年龄、性别、职业、环境等方面进行分类研究,区分他们之间的差异和特点,加深对他们的认识和了解,预测利益主体在内外条件发生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惑,有的放矢,正确地选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因此,“我们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06页)

最后,引导利益主体树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风险意识。市场经济既是能人经济,也是风险经济。在利益边缘追求利益实际是一种风险,风险利润是最大的利润。当然取得利润的前提是要付出一定的风险成本,即利益主体的各种能力的大小、成果的多少、品德素质的高低。在“求之而不得”的那一点,就需要利益主体能冒风险,否则风险利润就无从谈起,跨过临界点的概率就等于零。为此,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超前预防时必须引导利益主体树立风险意识,从而当利益临界点无法跨过时,利益主体就能找到合理依据,避免不良行为的产生,从而使利益主体能迅速调整心态,减少震动。

(三)

过细疏导,这实际是一种补救性方法。当利益主体已出现情绪、不良行为时,教育者必须耐心细致地指出处理好利己与利人、物质利益与无私奉献、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对受挫者作出公正评价,肯定其成绩和贡献或使之在其他方面得到适当的物质补偿。

1.坚持物质利益原则与无私奉献精神的统一,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利益关系的调整,合理谋利。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利益有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82页)利益是人的原动力,每一主体都是以自身利益作为决策出发点和行为的最终归宿,只要方法正确,不违背法律和道德,追求个体合理的利益就无可厚非。但是它并非以自私自利的极端利己主义为理论基础,应该是利己又利人,至少是利己不损人的行为方式。因而个人利益的实现必须以不损害他人的合法财产,不侵犯他人的正当权益为前提。如果单纯获取物质利益的原始动力不受法律道德引导,将对社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处在利益临界点的利益主体由于客观条件等因素不能满足,思想政治工作者就需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教育对象的切身利益及国家前途、社会发展规律,说明情况,讲清困难,树立其合理谋利的思想,从而,通过正面引导来消除教育对象的不悦心理,降低其期望值。但同时要警惕和防止在“利益”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诱使下产生的拜金主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以权谋私的现象。否则社会将陷入冷酷的个人争斗和道德的堕落。

诚然,现代市场经济赋予了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合理合法性,但与无私奉献精神并不是对立的。在历史的坐标系中,任何物质存在都是有时间性的,只有靠思想、行为而体现出来的超越个体的精神的存在才具有跨越时空的意义。倡导奉献,使之向着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方向发展,从而使个体利益的获得取得外部动力和社会支持。所以,马克思说:“不应该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只有在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身也达到完美。”(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卷第7页)从这个意义上说, 物质利益与弘扬无私奉献精神是并行不悖的,“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谁索取”,所以,当发生利益摩擦时应大力提倡奉献精神。

2、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引导人们正确处理近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用“说”去教育人,而且要用“做”去关心人,去解决人们确实存在的、政策又允许解决的实际问题。思想问题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少数纯属思想认识问题和思想意识问题外,多数是由实际问题引起的。因此,只有解决了实际问题,人们的大多数思想问题才可能真正得到解决。所以,当没有跨过利益临界点的利益主体的确有实际困难时,“一定要努力帮助群众解决一切能够解决的困难,暂时无法解决困难,要耐心地向群众解释清楚”(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68页)。实际困难解决了, 思想问题也迎刃而解,从而让思想教育在调整和消解教育对象心理定势的过程中得到吸收和升华。

一般说来,人们在对待具体与抽象、眼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等关系时,由于受经验、视野等局限,通常比较注重前者。换言之,对于能满足当前需要的客观事物,人们易持肯定态度,相反可能产生否定态度。基于这个道理,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引导利益主体正确对待近期与远期利益的关系。注重近期利益,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但过分强调往往会导致急功近利,对人、财、物的使用多,积累少,既影响组织长远目标的实现,也影响个人自身的发展,何况一味地满足个人眼前利益的需要是永远也满足不了的。然而片面强调远期利益,忽视近期利益又容易让人们感到利益取得的可望不可及,难以调动积极性。因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帮助利益主体解决实际困难的前提下,让他们感觉到通过自身的努力必然能实现近期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去追求新的利益,从而使个人的理想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目标分步骤地得到实现。

3、对利益受挫者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补偿。

人们对名誉、地位、成就等都有一种欲望感,并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承认、理解、关心与尊重。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发现人的长处,及时地对利益受挫者给予正确评价,肯定成绩,以满足人们对社会“承认”的需要,引导他们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另外,情况特殊者应给予一定的补偿,使其取得心理平衡。

(四)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一个有利于促使受教育者思想进步的良好环境。通过环境的改变和治理,使人们生活于其间,呼吸其空气,在观念和行为上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熏陶,得到思想境界的升华。

1、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形象上优化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说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行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和系统的影响,以便在受教育者的身上养成思想政治工作者所希望的品质。在这个感化过程中,往往靠的是教育者的表率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譬如教育者自身面对利益调整时必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和人格力量感染他人,征服他人。试想,“好处先占,吃亏不干”的教育者能有人信吗?有人听吗?

2、从制度入手优化环境

面对利益调整出现不稳定因素,我们应该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采取一些果断措施,如强化奖赏与惩罚、规章法纪等措施,可有效地约束种种不良行为,使广大人民受教育。邓小平指出:“凡能教育的都要教育。”(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53页) 但说服教育并不一定能够解决问题,有些人经过反复教育,还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发展到违法犯罪。譬如,受挫的利益主体经教育仍坚持不择手段来获得利益,那就必须强调“采取一些行政和法律的手段”(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08页)。

3、从形成声势上优化环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树立舆论宣传意识,通过电视、广播给高尚行为以表扬、鼓励与弘扬,给不良行为以鞭挞和曝光,使不良倾向和行为者在内心和社会生活上承受巨大压力,促使人们行为和思想沿着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目的发展。同时要积极培养和宣传身边典型,让身边的人起示范作用,引导人们开展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自觉改变行为偏差,从而收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

标签:;  ;  ;  

从关键利益角度加强思想政治工作_临界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