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市场经济需要 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论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验交流
随着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的加快,以及新型职业、岗位群的不断涌现,需要大量的掌握某一职业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型、技艺型高级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因此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级复合型、技艺型人才已迫在眉睫。五年制技术专科就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九年的办学实践证明,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一、五年制技术专科属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鲜明的职教特点
我校创建于1953年9月,原是部属重点中等专业学校。1985年被国家教委列为教育改革试点单位,试办五年制技术专科。学校采用“四五套办”的培养制度,即招收与重点高中同一录取分数线的初中毕业生,前两年按中专教学计划组织学习基础课和一些专业基础课,然后按学习成绩及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学制三年,对完成大专学业,考试合格者,发给由国家教委验印颁发的专科毕业证书;未升入专科的学生,继续按中专教学计划再学习两年,完成四年制中专学业,毕业时获得上海市教育局颁发的中专毕业证书。
我校在试点过程中,进行了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实践、实用;对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标准,不过份强调理论性、严密性和系统性。五年制技术专科以中专教育为基础,由于在前两年的基础课程中学校就开始贯彻为专业服务的精神,专业教学内容适当提前,并组成综合课程,实践性环节得到增强,故在专科教育阶段则以加强技术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主。这样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安排培养出的人才,可具有职业性、定向性、应用性的技术人才的特色。
由于我校师生都十分明确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性质,故教师不照搬普通专科的教学内容,努力探索并突出职教特色;学生们则充分做好到生产第一线工作的思想准备,毕业时很少发生“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
二、技术专科培养目标是应用型、工艺型人才
按照培养目标,学生在五年内接受专业思想教育,“必需,够用”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大量实用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教育,毕业后在生产第一线岗位上能迅速地发挥其才能。这是一条培养基层所需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捷径。
在五年教育中,工科类专业共有3800-4200学时,除去文化基础课后,尚余2100学时,与普通大专只剩1300学时相比要多800学时。我们利用这些时间着重实施“三个加强”的工作,即加强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加强学生对新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获得比普通专科生更多的实际技能。
1、加强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学,从基础英语,科技英语到专业英语形成体系,坚持五年内外语教学不断线。复合型专业主要是工业外贸,要求学生既具备机电专业知识又具备外贸知识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因此,安排机电课程1000学时,外语课程1342学时(含中专英语280学时),外贸课程842学时,并要学生取得四级英语、英文打字和计算机操作三张证书。在选拔机电外贸班的学生时,要经过笔试、口试两关,激励学生学外语。通过这些做法,学生的外语水平大有提高。1993年,我校有198人参加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考虑,*通过67人,其中8人优秀;报考大学英语六级水平考试64人,通过29人,其中优秀3人。
2、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校注意抓实践应用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电气自动专业,实验单独开课、单独考核,实验时数增加了28%。与普通大专相比,实习时数增加17.2%,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周数增加35%。该专业的一年级学生,在《电工电子技术Ⅰ》结束时,自己安装万用表,一直使用到毕业。二年级学生在学习《电工电子技术Ⅱ》时,安装充电器。课程设计时,既动手设计计算,又动手实际制造,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了。而生产实习则结合生产实际,建立了厂校共建的实习基地。毕业设计时,90%左右学生下厂结合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设计。
3、加强学生对新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必须使学生尽快掌握新兴技术。因此,学校努力增设新工艺、新技术方面的课程:电专业有“数控系统”、“数控机床”、“微机绘图”等,机专业有“机械制造新技术”,基础类的有“应用数学”、“应用物理”、“情报检索”、“公共关系”等等。
三、“套办”的试点取得了中、高职衔接的宝贵经验
我校试办的“四五套办”,是一种新型的办学方式。通过九年的实践我们认为,这种模式将两种学制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从整体上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它们同属职业技术教育的体系,学制相关,教学内容相互衔接。四年制中专是五年制大专的基础和前提,五年制大专是四年制中专的提高和发展。二者的培养方向是一致的,都是培养应用型、工艺型的人才,但人才的培养不在同一层次。技术专科与中专套办并存,促进了课程体制的改革,为中、高职教育加强衔接,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1、统一设计大、中专课程体系,逐步优化教学计划。我校大、中专教学计划是统一制订的,目标、层次较清晰和统一;同一门课设计适当教学单元,区别和衔接了大中专教材,电专业课程设置中开设综合课程,适当划分模块分段实施,螺旋上升,以电工电子技术综合课程为例,将物理、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工厂供电四门课中有关内容综合,划分为三个模块,分别在中专一、二年级和大专一年级开设,使学生一年级就接触专业基础和技能训练。由此,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由三门综合课程、一个理论模块和七个实验模块来代替,从而使教学计划进一步优化。
为搞好技术专科与中专教学的衔接和提高,学校统一设计、制订技术专科与中专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教学计划,目标、层次比较清晰。例如在电专业课程设置中,我们开设了综合课程,划分适当模块,实施分段教学,螺旋上升,逐步提高。如电工电子技术综合课,是将物理、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工厂供电等四门课中的有关内容进行综合,然后划分为三个模块:“电工电子技术Ⅰ”、“电工电子技术Ⅰ”“电工电子技术Ⅲ”,分别在中专一、二、三年级和大专一年级开设,前面所述的学生自己动手装万用表、充电器、就是“电工电子技术Ⅰ、Ⅱ”的教学内容之一。这样一年级学生就能接触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双管齐下,同步提高。我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就是由三门综合课来代替,各有若干模块组成,使教学计划进一步得到优化。
2、运用“分流”手段,强化竞争机制。“四五”套办特点之一是共读二年后要进行“分流”,这一竞争机制调动了教和学的积极性。我们制订了“分流”办法,并运用了这一手段来推动竞争。学生按德智体各方面成绩与表现,择优选拔进入大专,贯彻名额公开,办法公开,录取程序和结果公开的三原则,采用计算机计算分流结果,减少人为因素,使每次“分流”圆满成功,学生、教师、家长心悦诚服。学生“分流”还推动了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工作,他们不甘心自己所教班级落后,积极工作,并帮助未入大专的学生克服消极情绪,增强承受能力。
3、大、中专统筹管理,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两种学制并存于一所学校给管理提出新课题。我校的做法是统筹管理,一视同仁,加强团结,齐头并进。学校所有部门的工作既面向专科,又面向中专。统一制订各种管理办法,教师不分专科教师和中专教师,教研室只有学科的区分,没有学制层次的区分。这样有利于统一组织教研活动,统一研究中专与技术专科的联系和区别。学生的各种组织由大、中专学生共同选举产生。除了上级明确规定者外(公共医疗,学杂费等),大中专学生的待遇基本相同,如宿舍的安排,奖学金的比例和金额,甚至早操、课外活动及晚自修的安排都同等对待。组织学生自我管理队伍,参与学生管理。
四、试办五年制高等技术专科的初步成果
1、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普遍好评。据跟踪调查,用人单位评价我校专科毕业生“来到工厂以后思想稳定,工作上手快,动手能力强,思想素质好,劳动态度好”,“不仅肯干,而且能干”,“进厂一个月就能翻译国外引进的数控机床的外文资料,能对数控机床进行调试和操作”。在上海轻工机械厂就业的学生,有的进厂一年就派往国外去引进新技术。上海探矿机械厂认为电专学生“象一个工厂一定要有用户信得过并且有不可缺少的拳头产品一样,企业不能没有你们的学生”。
2、中专学制稳定,大、中专学生都取得较好成绩。学生参加1990年上海市教育局评估统测,20门课程中达A级11门,其余均获B级,成绩名列中专学生前茅。中专学校办学水平经评估确认为A级(优秀级)。1991年试办的工业外贸专科班,25人中已有24人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考试,19人通过了六级,23人通过了上海市外贸培训中心的英文打字等级考试。第二课堂开设的选修课,大、中专学生都可以参加学习,拓宽了知识面。分流后未入大专的学生情绪稳定。
3、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为适应新学制,我们制订了新的教学计划,编写了新教材,重新组织教学活动和调整学籍管理。9年中,电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三次,机专业改革二次,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的改革始终走在全国电气类专业改革的前列。编写新的教材讲义二十种,翻译了国外教育资料近50万字。发表教学改革论文40余篇,其中近十篇获部、市级奖。四年制中专套办五年制专科的试点项目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工作在上海市高教局介绍经验并受到表扬。
五年制技术专科是教育改革的一种尝试,一种模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应该是多模式的,可以实行“四五套办”的模式,也可以实行五年一贯制的模式,或者其他切实可行的各种模式,百花齐放,从而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兴旺发达。
注释:
*按有关规定大学本科生通过英语四级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