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师助剿”与中国军事近代化论文_侯贵胜

“借师助剿”与中国军事近代化论文_侯贵胜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云南 昆明 650031

19世纪中期,清王朝统治下的封建帝国未能逃脱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厄运。1840年,英国的鸦片、大炮终于冲破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南京条约》使封闭的中国被迫向世界开放。面对亘古未遇的内外挑战,清庭耽于惰性,反应迟缓。林则徐、魏源的“器良技熟,胆壮心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吁未能引起清政府的重视。直至60年代,北京城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形式下,清庭上下才切身感受到危机四伏,非整军御武不足以维持统治,非变革军事难以固守国门。

在经过“一个残酷浪费的二十年”后,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人士如曾国藩、李鸿章、奕诉等相继呼吁变革军事,急切地期望将“师夷长技”付诸实施。而变革军事、师夷长技的第一步就是从借师助剿开始的。借师助剿不仅仅是借用外国的军队替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而且,还大量地借用了西方先进的武器和军事技术,又聘请外国军事教官训练中国的军队,使中国的军事近代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从排斥到接受——“借师助剿”政策的确立

应该说,直到1860年10月底以前,咸丰帝仍坚决反对“借师助剿”。咸丰帝当时处于一种矛盾状态中,对于“借”与“不借”举棋不定,犹豫不决。

一方面,咸丰帝对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还是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他们参与到中国的内战后,必定会趁火打劫,借机进行肆意要挟,这样一来会后患无穷。

另一方面,面对国内的军事压力,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咸丰帝又不得不放弃某些顾虑,再加上朝中大臣如奕訢、曾国藩等大多认为“借师助剿”利多害少,所以又同意“借”一些。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清政府的“借师助剿”已经出现,但是非常的小心翼翼,并没有大规模地展开。

1861年下半年,随着咸丰帝病死,接着朝中发生了祺祥政变,叶赫那拉氏和奕訢掌握了朝中的权力,他们向外国的“友好”态度很明显地告诉人们,“借师助剿”的阻力是越来越小了。

上海的《北华捷报》欢呼这次政变如同1848年的欧洲革命,预言:“有利于外国在华权益的恭亲王掌握权力,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不久,外国的代表将对北京政府发挥较大的影响。”再加上太平军当年9月和12月分别攻陷了安庆和宁波,这些都为“借师助剿”的大规模公开化扫除了障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借师助剿”的举措

《北京条约》一订立,法俄两国首先提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建议。法国专使葛罗表示:“所有该国停泊各港口之船只兵丁悉听调遣。”俄使伊格那提也夫面见奕表示为镇压南方太平军,请清军从陆路进攻,“该国拨兵三四百名在水路会击,必可得手”。接着俄国把以前答应送给清政府的一万支枪、若干门炮运到中国。

早在1854年就狂言“剿贼自任”的美国,现在则要求为清军代运漕粮。1862年1月,以“中外会防”为标志,在上海展开了大规模的“借师助剿”军事行动。在这个军事行动中,外国侵略军最多时曾直接间接地投入近5000名正规军。“中外会防”的军队,除“常胜军”之外,还有由法国控制的浙江“常捷军”和其他华洋混合队;在上海的有“中法炮队”、“中法洋枪队”;在浙江的有“中英混合军”、“宁波中英混合军”等。这些混合队的特点,都是以外籍军事人员为军官,以华人为主要兵员。

三、“借师助剿”对中国军事近代化的促进作用

曾国藩立足于组建湘军,主张“别树一帜,改弦更张”。他开始了对封建兵制的多方面改革。这些改革措施使湘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较能适应近代战争的需要。

特别是采用了比较科学的编制体制和较为完善的指挥系统。湘军以营为基本建制单位,营编制统一,人员固定,武器装备有序,指挥保障系统健全,便于统一指挥。这种编制,实际上已接近近代军队的编制,有利于发挥军队的作战能力,成为清末训练新军的榜样。

在“与西洋军杂处”的环境中,在选购军火、聘请教练、观摩战法、习造军火等方面,有较之他人更为优越和方便的条件。这就较容易地导致他对军火工厂的创办,从而导致了生产力变革,推动了军事近代化的发展。 与此同时还造就出一大批近代技术工人和工程技术人才。

曾国藩、李鸿章在经营洋务的过程中,建立各种军事学堂,以培养造就近代军事人才。于江南制造总局附设兵工学校,于1880年决定效法西方,建立天津水师学堂和武备学堂;此后又相继设立威海水师学堂、大沽水雷学堂、旅顺鱼雷驾驶学堂、威海枪炮学堂等,这些学校培养了一大批现代化海陆军建设所需的人才。创办了自己的军事工业,培养了自己的军事人才。

综上所述,中国军事近代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过程。军事近代化的速度更多地取决于清政府对待西方军事的态度。直到清政府“借师助剿”政策的颁布,对西方军事的态度转为利用时,中国军事近代化的速度才开始加快了,因为清军购买和使用西洋新式武装,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几乎与“借师助剿”是同步进行的,都是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前期。在“借师助剿”的过程中,清军与洋人的军队一起训练,一起打仗,亲眼目睹了洋人军队的先进之处,也坚定了他们学习西方军事的决心。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的“借师助剿”政策,开启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风帆。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借师助剿”并不是西方国家对我们的帮助,而是以“助剿”为名,行侵华之实的罪恶行径。他们的目的是在中国取得更多的侵略权益,而不是真正想中国强大起来。“借师助剿”是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发展。

论文作者:侯贵胜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8月总第24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1

标签:;  ;  ;  ;  ;  ;  ;  ;  

“借师助剿”与中国军事近代化论文_侯贵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