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人口对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的社会认同度研究——基于宗族网络与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论文,宗族论文,主体论文,老年论文,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15)10-0124-05 doi:10.3782/j.issn.1006-0863.2015.10.23 一、问题的提出 探索和健全适合中国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模式,已经成为家庭、社会和政府共同关注和探讨的社会问题。实际上从目前中国农村实际状况来看,宗族网络的存在使得宗族成员对整个宗族网络抱有强烈认同感和依赖性。这主要是基于家庭和宗族网络能够给家族成员带来更多的经济、社会包括政治方面收益。在市场经济尚未成熟的状况下,更有助于实现个体及家庭的效用的最大化。 在农村正式养老服务政策出现之前,传统家庭养老的家庭和宗族网络互助模式在其中发挥了的关键性作用。正式的养老服务政策实施后,其所发挥的作用及农村居民受益状况,直接决定着传统家庭和宗族网络与养老服务政策社会认同度及倾向度的高低问题。因此,对农村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就成为农村养老服务政策能否建立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对于养老服务政策的研究应该要基于两个方面:养老服务需求和养老服务供给。 在农村养老服务需求方面,王晓峰等(2012)认为老年人口养老服务需求主要包括经济需求、健康医疗需求和休闲娱乐需求等方面,不同地区、不同老年人口的影响需求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1]李放等(2013)的结果表明,居住地的发达程度、对居家养老的了解程度及家庭总收入会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产生正向影响,而年龄会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产生负相关性影响。[2]朱冬梅(2013)认为老年人口的服务需求提供主体也应该多元化。[3]在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方面,吕普生(2009)认为在北京养老服务体制模式中,政府购买服务、自费购买服务与志愿捐赠服务结合在一起是较为理想的模式。[4]王小龙,兰永生(2011)在农村养老公共服务缺失的条件下,提出了增加农村养老公共服务供给的相关政策建议。[5]徐恬恬(2012)认为,以社区养老为主体、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为辅助的养老模式或许是可选择的一种发展方向。[6] 综上目前关于养老服务政策研究文献,我们看到上述分析涵盖了主观层面上农村居民对物质供养、生活状况、精神慰藉和养老意识需求的研究,也对客观层面上养老服务政策运行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然而,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1)忽视了农村居民对养老服务政策的认同度及影响因素的探析。(2)几乎没有文献对宗族网络养老服务保障模式能否影响到农村居民对养老服务政策的主观模式的选择意愿进行分析。(3)老年人口对农村养老服务政策与传统的家庭及宗族网络养老保障形式的倾向性未做具体分析。 鉴于此,本文认为,作为一种具有显著福利性特征的养老保障政策,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的福利性特征是否得到了“显现”,最直接和有效的测度方式是老年人口对该政策的认同度及倾向度。因此,本文将做以下两方面的研究:(1)居民在农村养老服务政策与家庭宗族网络养老服务保障形式的主观认同及意愿中,哪种形式占了主导?(2)剖析宗族网络养老保障形式与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的社会认同度是否存在差异。 二、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 本文所用数据均来自南京财经大学社会保障课题研究组于2012年7-9月对东中西部15省①市15县(市)的实地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采用分层方法展开。而养老服务数据的采集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根据中国不同农村地区的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随机抽取能够反映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15省市的样本;第二步,各省市中随机抽取能够代表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2-3个县(市),我们得到16个样本县(市)。然后,随机抽取2-3个镇(乡),由此得到45个乡镇样本,再从各个镇(乡)中随机抽取20户居民,得到900户农村居民样本;第三步,根据第二步KISH户内抽样方式,本文获得了900户农村样本,调查共发放问卷900份,收回有效问卷878份,有效率为97.56%。从农村传统养老服务形式与政府养老服务政策的社会认同度比例来看,靠子女来养老的比例占到了57.85%,靠自身储蓄来养老的比例为22.02%,而靠政府农村养老服务政策来养老的仅仅占到了16.65%,其余5.48%属于看情况而定的人群。这表明,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的保障效应及社会认同度并未得广大的农村老年人口的认可,这在较大程度的偏离了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的设计目标。 三、研究假设、模型构建和变量选择 (一)研究假设 中国农村地区“养儿防老”的传统机制以及宗族网络利他行为所产生的保障功能,使得中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服务很长一段时间持续存在并发挥关键作用的主要原因,农村社会养老服务政策能否成为主导的养老服务模式,取决于养老服务政策福利性。农村养老服务政策获得社会认同的基础的直接影响来自于成本—收益大小的三个方面:养老服务政策缴费额;养老服务政策替代率;养老服务政策中获得的收入与从家庭及宗族网络中获得的实际养老服务收益差。为从农村养老服务政策中得收益而农村居民必须付出的实际成本主要包括参保需要缴纳的保费的直接成本,以及为获得收益而消耗的“交易成本”,其包括了时间成本和心理成本等。鉴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说1:农村养老服务政策收益额越高,“交易成本”越低,社会认同度就越高。 国内外研究文献研究显示,随着政府养老服务资源投入的提高,居民养老服务的选择意愿也会随之上升。[7][8]实际上,农村居民养老服务选择意愿的变化,反映了宗族网络养老服务功能的“弱化”现象,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透视出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的实施给农村老年居民所带来的福利提升。鉴于此,本文提出假说2:农村老年人口生活状况改善越明显,养老负担费用减轻程度越大,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福利性的社会认同度及倾向度就越高。 影响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社会认同度及倾向度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农村老年人口“因老致贫”、“老无所养”和“老无所依”问题缓解程度,因为这三个方面的现象既与农村养老服务政策模式相对应,也能透视出政策的实施效应。鉴于此,本文提出假说3:农村养老服务政策对老年人口“因老致贫”、“老无所养”和“老无所依”问题缓解程度越高,农村居民对养老服务政策的社会认同度及倾向度越高。 在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广大农村地区的女性是附属在男性为主的家庭及宗族网络中的,家庭的收入、消费等的分配基本上取决于男性,而女性多从事于家务劳动,基本上远离社会事务。通常来说,女性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于男性家庭成员。其对于养老服务政策的成本、收益以及政策可能存在的问题了解会更少。鉴于此,本文提出假说4:女性人口对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的社会认同度及倾向度比男性更高;文化程度越高的居民对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的社会认同度及倾向度越低。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的选择 模型的因变量是“农村老年人口对养老服务保障模式的社会认同度及倾向度”,变量属性类别为多分类变量。假定因变量y,y=1,代表农村老年固守于传统的家庭及宗族网络养老服务保障模式;y=2,代表农村老年人口仍以传统的家庭及宗族网络保障为主要的养老服务保障模式,但也承认养老服务政策会给自己带来正的效用;y=3,代表老年人口在传统的家庭及宗族网络服务保障模式与养老服务政策之间的主导职能间认同性呈现出“钟摆”趋势;y=4,表示老年人口比较认同农村养老服务政策,并将其作为主要的养老服务保障模式;y=5,表示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的实施得到了农村老年人口的完全认同。笔者将采用序次Logit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影响因变量y的n个自变量分别记为,自变量与因变量间关系的一般表示式为: 假定p为老年人口对不同养老服务保障模式认同度的发生概率,那么,p可表示为: 农村养老服务政策不同程度的社会认同度与固守于传统的家庭及宗族网络服务保障模式的概率之比,被称为事件发生比可记为,表达式为: 上述(3)式中,,然后,本文对事件发生比进行对数转换,可以得到序次Logit多元回归模型的表达式: 方程(1)-(4)式中,α为常数项;n为自变量的个数;是自变量的回归系数,能够反映自变量影响养老服务保障模式的社会认同度程度。 四、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社会认同度及倾向度分析 农村老年人口对传统家庭及宗族网络养老服务保障模式与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社会认同度影响因素的序次Logit模型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离最近县市距离”、“60岁后享受的养老服务状况”、“养老服务保障政策与传统家庭及宗族网络养老服务收益差异”、“地方政府对养老服务保障政策投入力度”、“养老服务费用负担减轻程度”、“老年生活质量生活提升状况”、传统家庭、宗族网络保障及养老服务政策的保障程度8个二级自变量能够显著影响农村居民对养老服务政策的社会认同度及倾向度。 1.从一级自变量农村老年人口的“农村养老服务政策收益”来看,其所属的三个二级指标“60岁后享受的养老服务状况”、“与传统家庭及宗族网络养老服务收益差异”和“地方政府对农村养老服务投入力度”均显著性的影响到农村老年人口对养老服务政策社会认同度及倾向度,这与研究假说1相符合。从其所属的3个二级指标来看,60岁后享受的养老服务保障收益越高,养老服务政策与传统家庭及宗族网络收益的差值越大,地方政府对农村养老服务政策投入力度越强,老年人口对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的社会认同度及倾向度会越高。60岁后享受的养老服务收益额每增加1元,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的社会认同度及倾向度将提高0.02%;与传统家庭及宗族网络收益的差值每升高一个等级,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的社会认同度及倾向度将会提高31.16%;从地方政府投入的角度来看,其对农村养老服务的投入将会使得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的社会认同度及倾向度将提升32.88%。 2.从农村养老服务政策实际实施效果来看,养老服务费用负担减轻程度和老年生活质量提升状况对于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的社会认同度及倾向度有显著的影响,这与研究假说2相符合。农村居民养老服务负担费用减轻程度越大及老年生活质量改善程度越大,对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的福利性社会认同度及倾向度越高;反之,就越可能依赖于家庭及宗族网络的传统养老服务保障模式;居民养老服务负担费用降低程度以及老年生活质量改善程度实际每下降1个等级,养老服务政策的社会认同度将分别上升28.17%和降低7.83%。 3.从农村养老服务政策、传统家庭及宗族网络养老服务保障程度来看,结果与研究假说3相吻合。传统“养儿防老”及宗族网络保障程度每提升1个等级,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社会认同度及倾向度分别降低17.4%和20.29%。而农村养老服务政策保障程度变量对于政策的社会认同度及倾向度并没显著性影响。一个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的尽管为老年人口养老服务问题带来了一定意义上的帮助,然而,一方面,家庭养老的传统观念和宗族网络的养老职能仍然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目前,“普惠型”农村公共养老服务政策的受益群体为60岁以上人口,但标准普遍较低,对其“因老致贫”、“老无所养”和“老无所依”缓解程度实微不足道的。 4.从农村老年个体特征及所在区域特征来看,区域特征变量对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社会认同度及倾向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相对于县(市)远郊农村居民来说,县(市)近郊农村居民对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的社会认同度更高,也就是在其它变量不变的状况下,县(市)近郊农村居民对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的认同度是远郊县(市)农村居民的5.279倍;然而,性别和文化程度对于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社会认同度及倾向度是无显著影响。这与研究假说4是不一致的。可能的解释是,一方面,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的试点基本上是由富裕的近郊农村地区向远郊农村地区展开的,因此,城郊农村居民比远郊农村居民获得的收益更大;另一方面,农村女性人口参与社会经济事务日益频繁,其家庭地位及社会地位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这使得她们在获取经济收入的同时,更获得了社会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农村不同性别间由于文化程度不同而带来的差异。 五、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一)主要结论 (1)相比传统的农村家庭及宗族网络的养老服务保障模式,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的社会认同度及倾向度较低。从社会认同度及倾向度指标来看,老年人口对农村养老服务政策实施效果“满意”及“比较满意”的比例之和仅为26.8%,55.7%的老年人口对农村养老服务政策实施效果的社会认同度为“一般”。而从农村居民对宗族网络养老服务的社会认同度来看,靠儿女获得养老保障的比例占到了近60%,靠储蓄来养老的比例占到了22.02%,而靠政府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的比例仅为16.65%,其余5.48%看情况而定。这说明,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的养老服务保障效并没有得到老年人口的完全认同。这很大程度上的偏离了政策设计的初衷,而老年人口对传统的家庭及宗族网络养老服务保障模式的“固守性”占了主导。 (2)老年人口对农村传统家庭及宗族网络的养老服务保障与农村养老服务政策保障社会认同度受多层因素的影响。表2所示,8个二级自变量能够显著影响老年人口对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社会认同度及倾向度。养老服务政策对农村老年人口“因老致贫”、“老无所养”及“老无所依”状况的缓解程度越高,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的社会认同度及倾向度越高;这一方面透视出农村居民即期性的利益目标;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政府应该进一步提升老年人口养老服务的实际水平。相对于市远郊(县)的农村居民来说,县(市)近郊农村居民对养老服务政策的社会认同度更高,也就是在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县(市)近郊居民对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的认同度概率是远郊县(市)居民概率的5.279倍。这一方面透视出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的实施效果,也意味着加大远郊及落后农村地区养老服务政策投入力度,将有助于提升养老服务政策的社会认同度及倾向度。 (二)政策含义 (1)引入农村养老服务政策老年失能、失依风险概率精算,在老年失能、失依风险风险精算及风险评估的前提之下,适度降低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缴费率及缴费总额,要确保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要及时全额到位,进一步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政策财务的可持续性,并为老年人口养老服务受益水平的提高而提供物质保障。 (2)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的微观运行机制,即适度提高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的替代率、在提升“制度覆盖率”的基础上,提高政策的“水平覆盖率”。 (3)要加大农村养老服务基金管理和监管力度,形成监督网络体系,确保农村养老服务基金能够做到收支安全、透明、公平和高效;并且,要努力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4)在中国现有社会保险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更为详尽的农村养老服务政策实施的法规条例,使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的运行做到有法可依。使得农村养老服务政策与“新农保”制度两者能整体推进,并协同发展。提升农村居民对养老服务社会认同度的关键在于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搭建,无论是社会主导还是政府主导都应该构筑出政府,社会,宗族网络和家庭“多位一体”的“立体式”社会养老服务保障模式。这将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农村老年人口对养老服务政策的社会认同度。 注释: ①这15省市包括东部地区的江苏、上海、山东、浙江、安徽、福建和江西这7省市,中部地区的湖北、湖南和河南3省份,以及西部地区的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5省份。农村老年人口对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的社会认同研究--基于宗族网络与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的比较_老年人口论文
农村老年人口对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的社会认同研究--基于宗族网络与农村养老服务政策的比较_老年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