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_古蔺昌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_古蔺昌

(四川省古蔺县龙山镇凤华小学 古蔺 646500)

一、明确“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而“读”则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核心,通过充分的“读”,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能力。反之,如果不重视“读”的过程,或者放弃“读”的过程,那么培养学生的语感与听说读写能力就成为了空中楼阁,不会取得实际的效果。

(一)“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以“读”为根本。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在阅读时间上予以保证,使学生能够读得充分,能够从整体方面有所感、有所悟,最终形成语感,切实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教师在训练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只有充分地读,才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学生在小学阶段,他们的记忆能力是最强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黄金期,组织引导学生多读,并且熟练记忆精美诗文和妙语佳词,使他们潜移默化地体会遣词用语、谋篇布局的精妙之处,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自发领悟到的遣词用句之法和写作的方法。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诵读指导,使学生能够用心读、用心听、用心悟,在诵读文本的过程中真正凸显感悟的作用。

(二)“读”的过程是学生与作者在进行心灵对话

新课程理念强调阅读就是读者同作者之间进行心灵上的对话,而且是超越时空的。同时,它也属于认知活动的一种,更是读者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相对应,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通过对话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作为读者,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很高的,认识潜力也是巨大的。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组织与引导者的角色,然而教师的阅读指导只能是学生形成并发展语文素养的外在因素。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促使其学习的内在因素是不断学习的需要与自身语文原有素养之间的矛盾。而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因此,若要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教师有必要及时把握学生动态生成的内因,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内因为语文素养的提高服务。其中极为关键的是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多读、少讲,保证读者在心灵方面与作者对话。

(三)“读”的过程就是理解与感悟的过程

关于读书的要领,古语说要坚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其中用心最为重要。一是用心思考、体会文字作品,二是用心地去品味、体验自己的诵读,也就是所谓的理解,边读边思考,从而体会遣词造句的精妙,把握思想感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特别是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阅读的重点就包括体会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过程中,感情的作用至关重要,特别是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更是极为关键的。因为每个学生的精神感情世界都是丰富多彩的,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用真情去感悟、理解课文,只有如此才可以在思想感情上与作者形成共鸣,从而实现心灵的互通与共融。因此,教师应该遵循朗读的有关要求,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与指导。对于一般的课文,要在流利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整体内容,把握基本的写作方法,并能够有效地运用到写作中。对于感情丰富的课文或者文章段落,要求学生必须读出感情,进入文本的境界中,认真品味有所感、有所悟。对于叙事类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把心贴近文章,尽最大努力与主要人物进行情感的交流,感受其心理与情感,如此才可以把握住课文的内涵。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1。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朗读

对于阅读理解而言,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就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会,以及产生不同的感情。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从各自的独特视角体会、感悟课文,并以自身的生活阅历有机地结合,读出真情实感。

2。注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课文中具有拓展空间的关键处,立足于原文,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合理地进行想象,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形成更独特、更具有新意的语言,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祖国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无限魅力。例如:在讲授《白杨》这篇课文时,针对该文的结尾:“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笔者向学生提问:爸爸陷入了沉思,他在思考什么?嘴角为什么又浮起一丝微笑?继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把课文的情景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进一步去想象,这一做法一下子就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想象他们真切地得到了情感体验,切实地感受到了自己在生活中未经历的体验与情感,从而陶冶了情操。

(二)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勇于质疑的精神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通常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疑问,也就是说,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质疑、解疑的过程。学生一旦进入到文本阅读的情境当中,他们自然就会产生出一些疑问,由于年龄小、阅历少,再加之阅读经验不够丰富,可能没有办法梳理问题,也可能是有了问题,但是在脑海中一闪而过,并没有去思考和解决。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要全面把握教材内容,能有效抓住学生的心理,通过巧设疑问来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思考感悟能力。经过一定时间的针对性训练,在阅读时如果学生能够提出疑问,就证明他会读书和思考了。读书与思考本身就有着密切的联系,读书实质上就是化文本的书面语言为个体语言的过程,只有读思结合,才能达到这一效果。因此,会读书的人必然会思考,通过思考疑问也就随之产生。教师针对学生的质疑,要根据实际灵活进行处理。浅层次的可以不作答,由他们自己解决;深层次的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加以解决;针对与课文教学目标没有多大联系的问题,可以要求他们课后探索解决。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所谓的质疑点,其实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部分,或者是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知识点和训练重点。具体方法包括:其一,从课文题目切入,抓住题眼进行提问。例如《草船借箭》一课,可以立足于“借”提问:为什么用“借箭”而不是“骗箭”;其二,通过提问,揭示出课文中表面矛盾的地方。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中,写一位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这对这个句子,提问“焦急”和“耐心”两个词一起用是否矛盾,为什么;其三,通过比较重点字词、句子用法的优劣来提问。例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中,针对“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这句话,可以提问:为什么用“抽”而不用“生”或“长”?

(三)通过强化朗读训练培养阅读能力

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强化朗读训练,让学生全身心、自主地经历阅读的过程:一是组织学生反复进行集体朗读或者个体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去思考、感悟、体验和创造,促进其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提高;二是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就文本内容进行质疑,这一环节可集中进行,也可以随机进行,也可以先在组内进行,然后再通过全班同学的交流加以解决,最终使学生由“读会”变成“会读”;三是培养学生敢于说话,要坚持开放教学,鼓励学生想说就说,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张扬他们的个性。只有多读、多说、多练,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不断提高。

(四)通过自主合作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新课程改革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他人进行充分交流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习书本知识,组织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依据确定的方向,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开展阅读专题活动。通过这种自主合作阅读,学生能够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同时,每个学生也可以从中感受到自主合作学习的乐趣与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的交流合作意识与协调能力。

三、结语

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进行对话的过程。教师应该积极在教材中发现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感悟和体验的内容,并创设相应的环境与氛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思考,并通过积极对话,充分体验探究语言文字的过程,培养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从小就切实感受到阅读的快乐,逐步培养起终生阅读的良好习惯。

论文作者:古蔺昌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8年第1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_古蔺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