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自尊,性情吴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性情论文,师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吴宓(1894~1978),字雨僧、雨生,笔名余生,陕西省泾阳县人。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
性情中人
吴宓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也是一位非常有趣的性情中人。
吴宓先生爱书,在哈佛时,与陈寅恪、汤用彤一起被称为“哈佛三杰”。他们每月从生活费里省钱出来买书,很是刻苦。吴宓阅读起来更是废寝忘食。吴宓爱看书,更爱书中的人物,尤其喜欢《红楼梦》。他还经常把自己比作“怡红公子——贾宝玉”。可是吴宓的长相和贾宝玉相去甚远,经常遭到大家的嘲笑。但是吴宓觉得无所谓,他认为自己的性格活脱脱就是书中的贾宝玉。由此还引出一段趣事。
在西南联大时,吴宓见到昆明有家牛肉馆取名为“潇湘馆”,顿时怒发冲冠,他的贾宝玉脾气上来了。他认为用“潇湘馆”给牛肉馆命名,简直是对林妹妹极大的侮辱,因为《红楼梦》中,“潇湘馆”是林黛玉居住的地方,是一个清净脱俗的处所。于是他跑去跟牛肉馆的老板反复理论,直至人家怕了他,改名才了事。这件事情广为流传,让人觉得吴宓先生非常可爱,似乎真有点贾宝玉的脾气。但是学生们可不认为他和贾宝玉有任何相似之处,私底下,他们给吴宓先生取了很多外号,什么书呆子、闹钟、记忆狂人等等,比比皆是。
原来,吴宓先生非常准时,每天早上七点半的《欧洲文学史》课,吴宓会准时来到教室,开始在黑板上书写,而且很快。讲义抄了满满一黑板,详细写着参考书、著者、出版社、出版年代等。学生上前偷看,发现他所写的,竟然全凭记忆。
讲台上这位老师,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他的学生说,他上课就像划船的奴隶那样卖劲。这些学生中,许多人后来大名鼎鼎:钱钟书、曹禺、吕叔湘、李赋宁……
说他像个奴隶其实只是一句戏言,倒是更形象地说明了吴宓先生为了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治学严谨
吴宓还有一个中西结合的习惯——穿长袍讲洋文。虽然他留过洋,但是上课时,他从来都是一袭灰布长袍,一手拎布包袱,一手拄手杖,戴着一顶土棉纱睡帽就走上讲台。打扮虽然古板,讲的却是纯英文诗歌。而且开讲时,笔记或纸片看都不看一眼,所有内容均脱口而出,讲到得意时,还要拿起手杖,随着诗的节律,一轻一重地敲着地面。
他在东南大学任教时,后来的大学者、当时的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梁实秋曾旁听他的课,回校后半是羡慕半是嫉妒地抱怨:内容丰富,井井有条,感觉非常潇洒,恨不能经常听到先生的课。关于吴宓先生讲课潇洒的言论,梁实秋是第一个提出来的。
事实上,吴宓先生课堂上的这番潇洒,是他花了苦功夫才换来的。很少有人知道,半夜时分,别人都睡下了,吴宓先生还经常在埋头备课,抄写小纸条。第二天一早,别人还没醒,他已经在室外晨曦微露中反复诵读。这个秘密还是他的室友钱穆先生广播出来的。
他被形容为“像一座钟,讲课勤勤恳恳”。他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工整,写下的外文字母及数字,笔画粗细,好像印刷的一样整齐。
关于他的认真严谨,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有位青年教师不小心把上课用的教科书弄丢了,吴宓先生的臭脾气又上来了,他要求这位教师上课前必须找到教科书。当晚,宿舍熄灯睡觉时,睡不踏实的吴宓先生又跑了出来,他跑到青年教师的宿舍门前大声问道:“教科书找到没有?”吓了青年教师一大跳,实在没有办法,青年教师只好不耐烦地告诉他:“找到了,吴先生请放心吧。”这才过关。其实,这不过是那位青年教师的应付之词。
关爱学生
讲究“师道自尊”的吴宓,每逢学生考试的时候,不仅严格监考,有时候还准备糕点、茶水送给学生。无微不至的体贴,让学生们受宠若惊,他的学生回忆起这些,总会感觉无比甜蜜。遇到这样一位老师,不光有口福,更是一辈子的福气。
虽然吴宓先生在大学任教,但他的经济并不宽裕。他身上的长衫年岁太久,磨损得布纽扣都要掉了,也舍不得换,但他却经常请学生吃饭。每次在小馆子里坐下,他都神情严肃地拿过菜单,用正楷在小纸片上写下要点的菜及价格,一笔一笔算清楚,估量口袋里的钱够用,这才交给跑堂的。这些细腻的小动作,是学生们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
类似的故事口耳相传,也让古板的吴宓先生在后人记忆里鲜活起来。他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也留下了不少有趣的故事,在学生中广为流传。
当年在清华课堂上,吴宓看见有学生站着听课,他就会跑出去,大家正在纳闷呢,却又发现先生端着凳子跑了回来,原来,跑出去是替站着的同学找凳子坐。又有人追忆起吴先生点名,点到“金丽珠”这个名字,情不自禁地说:“这个名字多美。”引得全班同学大笑不止。老先生的可爱劲头由此可见一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但是能像吴宓先生这样既有学问又有耐心的老师,不光把为师的责任做到淋漓尽致,更是超出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境界,把自己的光热毫无保留地献出,能培养出钱钟书、曹禺、吕叔湘这些大名人,也就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