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走势 理思路——我国音像出版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业论文,走势论文,机遇论文,音像论文,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今天,中国的音像业面临着国外唱片业、影视业的冲击和国内音像市场无序竞争的严峻考验,如何认清当前形势,估量未来走向,从而采取有力的对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每一个音像出版工作者不能不认真思考的中心问题。
从三方面看机遇
近年来,中国音像市场发育成长之快、变化之大,令全球瞩目。据统计,全国家庭光碟和录像设备,自1994年以来,每年以百万台的增长速度迅猛普及,多媒体电脑也快速进入千家万户。由于硬件的超常发展,软件节目很自然地成为大众关注和追逐的焦点,形成了巨大的市场。从全国各地特别是从南向北、从东向西快速增长的VCD 光碟的销售情况来看,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是机遇一。
去年年底,有关部门连续破获30多条地下光碟生产线,严厉打击了非法盗版者的嚣张气焰,净化了市场,给正版音像制品带来了极大的空间。这是机遇二。
目前由于片源不足,求大于供,在音像市场中正版的故事片品种极为缺乏。卡拉OK节目占据了音像制品的70%左右,其他门类的品种很少,教育、科普、文化生活及信息等方面的音像制品大有发展空间。这是机遇三。
据有关部门的领导介绍,在全国争抢文艺类节目市场的同时,一些科技或专业音像出版社已经走出一条自主发展的新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也有力地证明了多种类、多渠道发展音像产品的广阔前景。当然,机遇不止上述三点,就看你怎样去发现,怎样去抓。
转变体制,准确定位
应该说我国的音像业从一开始就是面向市场的,在市场的风口浪尖上经过大家摸爬滚打,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地发展起来,冲上过高峰,也跌进过谷底。但从一开始音像产业的经营体制就不规范。在国际上,普遍存在的是以录音制品为主的唱片业,而录像并不构成单独的行业,它是和电影或电视联系在一起的。从这十几年我国录像发行的经历看,一个音像出版社真正靠录像业来支撑的现在也只有北京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了。即使如此,它的繁荣依靠的仍是电视剧制作。至于其他仅仅靠录像过日子的则只能说是个发行公司了,因为它主要依靠的不过是买进口版节目在国内发行而已。反之,以录音业为主的一些出版社,因为他们的经营机制是和国际接轨的,所以几年来已初步形成了规模经营。如中国唱片公司、上海声像出版社、上海音像公司,从实行制作人制度、包装歌星、宣传产品到生产管理、市场发行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可以说,中国的唱片业已初具雏形。这是有目共睹的。
面对这些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我们每一家音像出版社,特别是实力较弱的音像出版社应及时调整经营体制,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将自己准确地定位在一个发展方向上,也就是说要把自己新的经济增长点确定好,不要盲目前进,心中无数。在我们引进外版节目时,应该把别人好的经营管理经验和好的经营机制介绍过来,促进自身经营水平和竞争能力的提高,以更快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建立流通体系
搞好发行工作,对于繁荣音像出版业十分重要。去年中央有关部门推出了规范市场主体的新举措,要求建立国有发行渠道为主体的音像制品流通体系,并正在落实之中。上海、北京、广州、武汉四大音像批发市场,已建成三个并开始营业。作为毗邻省份的各家音像出版社应积极参与到四大音像批发市场中去,至少应参与其中的一个,以便将自己的产品直接通过主渠道推向市场,减少流通环节,堵塞盗版漏洞,也好尽快地使资金回笼。
今年4月30日, 国家有关部门又召开了“专题研究开辟音像市场的国有主渠道问题”的工作会议,意在尽快建设正版录像节目的全国性租赁网络,积极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这是维护国内音像业利益,迎接入关的必要措施,同时也是国家产业导向政策的一次实践。有关工作目前正在某些省份试点。我们知道,公众性录像放映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随着与国际接轨的来临,应当按照录像产业本来的定位和发展规律,参照国际市场的惯例和通行规则,尽快实现以租赁市场为中心,逐步萎缩录像放映市场的要求。笔者认为,还应探讨在全国建立音像制品销售行业的连锁经营店,用以代替现在的独立、分散、实行系统管理而不是行业管理的不成规模的销售点。否则入关后,我们没有形成具有自我保护能力的适应市场机制的行销网络,将会被冲得七零八落,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行业分工,互助互利
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的产业导向政策已越来越明晰。李铁映同志在上述“专题研究开辟音像市场的国有主渠道问题”的座谈会上提出要进一步改革音像出版业,实现资产优化组合,打破部门垄断和地方垄断,加强管理,建立统一大市场等极为重要的指示和构想。这些都已清楚地告诉我们,我国今后将逐步形成打破系统概念的行业化管理,录音出版行业很可能从音像业中独立出来,而录像出版行业将与电影、电视业联系在一起,录音、录像的制作、发行、租赁、零售等也可能各自分开,另成一业。在新形势下,各家音像出版单位都面临着在市场竞争中争取自己生存的权利,都不能不以灵活的手段进行经营和发展。竞争的结果,那些效益好影响力大的出版社必然更加壮大,落后的则可能被淘汰被兼并。对于未来发展的趋势,作为音像出版社和音像管理部门都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早作考虑,预为筹谋。
拿笔者所在的广西来说,现有六家音像出版社,分别隶属于广播电视、电影、文化、新闻、教委和民委系统。他们各有特点和专长,你的长处恰好是我的短处,我的长处又恰好是他的短处,但是彼此实力都不很强。虽然几年来做了大量工作,在全国有影响的出版物并不多,发行力量也比较单薄。从应对未来严峻的形势出发,各家不妨相互取长补短,变弱势为强势,按照行业管理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提前组建广西音像制作中心、租赁中心、发行中心、生产中心,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它可以是松散的联合体,也可以是紧密的实体。目的在于集中人才、资金、区位、价位等行业优势,充分发挥一个省区的整体出版能力。如果这一设想合适,可以由音像出版协会来牵头实施,当然还要得到当地管理部门的支持。
市场前景广阔
最近,在中国影视音像交流协会的组织下,大陆37家音像出版单位应台湾区视听录音工业同业协会和台湾中华有声出版事业协会的邀请,在台北市环亚大饭店展览厅举办了“’97中国大陆音像展”。这是海峡两岸人民分隔40多年来,大陆首次在台湾举办这样大规模的音像展示交流活动。来自各省、市、自治区的音像出版社,将各自独具特色的优秀音像制品布置得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受到台湾同行与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和欢迎。
展示会的圆满成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音像制品潜在的巨大市场。祖国的自然、历史、文化和各族人民的生活、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为我们音像出版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只要我们悉心研究,周密策划,精心制作,就一定能出版有水准、有特色的音像制品,积极参与海内外音像市场的竞争。同时,我们也应积极引进国外及港台地区的音像精品来满足市场多方面的需求,并从中获得启迪,借以提高自己的制作水平。
环顾国内宇内,当前中国音像业都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各种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失不再来;挑战,不容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