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岭市滨海镇中心小学 温岭 317500)
【内容摘要】:任品德老师的我们往往觉得《品德与生活》课除了几幅插图和寥寥无几的文字之外,没什么可教的,两三个课时的一篇课文,往往被我们上成半堂,最多上成一堂课。如何使孩子爱上品德课,笔者就自己所上的一节课,谈自己的一些想法。笔者认为可以让语文轻轻“触”上品德课的“脸”,也就是在品德课中渗透语文思维。首先要巧妙导入,奠定上课基础;第二要贴近生活,打动学生;第三要形式多样,让孩子边玩边说;第四要对孩子进行言语动情,引起共鸣。
【关键词】:渗透 导入 生活 口语交际 言语
上过小学低段《品德与生活》的老师都知道,课文中除了几幅插图外,只有很少的几句或几段文字,更多的是留白。面对这些插图和寥寥无几的文字,兼任品德老师的我们往往觉得没什么可教的,两个课时的一篇课文,往往被我们上成半堂,最多上成一堂课。语文老师既当班主任又要兼教品德课,时间上的不足是一个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莫过于《品德与生活》课中课文所提供的素材少,少得我们不知道该去上什么,更不知道真正意义上的《品德与生活》课应该上成什么样子。没有一定时间的琢磨,不去深挖内容的话,真的是无计可施。笔者也一直是语文兼教品德,上面的困惑一直存在。其实语文老师本身的优势很足,擅长于刨根问底,擅长于在文字上做文章,更擅长于在图片中让学生感受美,受到一些思想上的教育。笔者就自己在上《我爱您,祖国》一课中的一些尝试,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巧妙导入,奠定基础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很喜欢有个巧妙的导入,可以一下子抓住小朋友的心,激发他们想往下学的欲望,品德课就更不用说了。根据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我们老师选择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方式进行导入。我们最为常见的就是音乐的导入,加以图片的展示。
笔者在教学开头以一首《娃哈哈》的歌曲为背景音乐,引出歌曲中是要赞美祖国的。在跟唱歌曲后,孩子们有了点兴趣,继而出示小朋友比较熟悉的中国地图,让孩子们对自己的祖国有一点初步的了解,适时出示课题,并让孩子们一起读题。这种导入在语文课中十分常见,用到品德课照样管用。当笔者将孩子们带入到课文中的诗歌《我们的祖国真大》时,笔者不是纯粹的让孩子们齐读,有的是初读时的自读,讲读时的朗读指导,更有师生之间的配合表演读。这些无异于语文课中的朗读指导,听着孩子们一次次充满感情的朗诵,便是对祖国那份最真诚的爱。开头的音乐加图片对于渲染气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学生也便更容易进入文本,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习惯了上语文课,所以对待上品德课,总是带着那么一丁点语文的味道。用自己独特的理解找好课文的切入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你预设的环节。选择适合自己的同时,让孩子们也适应着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这也许是老师习惯了上语文,而学生则是适应了老师吧!
二、贴近生活,打动学生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我们在教学时,所有自己想到的内容都尽量贴近孩子的生活,进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打动孩子。
在孩子对祖国有了一点了解后,在教学“祖国大”时,笔者选择孩子们喜欢坐飞机去旅游的情境,去各地旅游。模拟的飞机在地图上从南飞到北,飞遍祖国的东西南北。结合图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最想去哪些地方干什么?地图上的祖国看起来是那么的小,孩子对祖国的“大”概念非常的模糊。这时,很需要我们找一个更小的地方去让孩子玩。于是,笔者选择了所在的城市——温岭,在中国地图上温岭只是那么一个小点点。继而又对温岭进行放大,出示温岭地图,让学生看到各个乡镇的名称。笔者问孩子们:“孩子们,温岭有很多的乡镇,我们所处的乡镇只是其中的一个地方,那我们所在的乡镇,你们都走遍了吗?”孩子们对自己的乡镇明显熟悉得多,但是还不知道自己的乡镇下面有那么多的村子。孩子们将自己的嘴巴张得老大,此时,他们懂得了祖国是那么的广阔,大到孩子们都无法想象。他们只能用一些形容大的词语:无边无际、一眼望不到边、一望无垠等等。孩子的想象是无穷的,只要是适合他们的,贴近他们生活的,他们都喜欢。
我们语文老师在感悟课文时,为了让孩子理解一个词语或是一句重要的话,往往想尽办法,通过图片的理解,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对比进行感悟等。而最见效快的莫过于结合生活来理解,孩子们的很多理解来自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到很多,利用孩子们的生活历程可以更快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也更丰富他们的生活。用语文中常用的方式对待品德课,效果是相当好的。
三、形式多样,边玩边说
现在的农村孩子并不比城里的孩子差,只是他们缺乏锻炼。我们总以为孩子们不会说话,不会用好的词语,不会长篇大论。殊不知,很多时候都是老师害的,老师担心上不好口语交际课,担心孩子不会讲,久而久之,孩子们变得越来越不愿意讲。口语的训练不仅仅只是语文老师的责任,其他的课都有义务相互配合。适时在《品德与生活》课中进行一些口语交际,不仅对孩子的能力培养很重要,还更能让孩子们受到思想上的教育。
笔者在上这节课时,就同时考虑到了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口语交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教学“民族多”这一块时,由于文中只有几幅少数民族孩子的照片,怎么来体现民族的多,怎么来了解各民族人不同的习性呢?笔者思考了很久,决定采用了孩子们最喜爱的做客形式进行教学,在这其中我穿插了很多的口语交际。在出示少数民族孩子图片时,让孩子猜猜哪是些什么民族?要求孩子们将话说完整,说通顺,只有说得好的人才可以去别人家做客。孩子们的兴趣高涨,当孩子们说想去维吾尔族孩子那边做客时。笔者便设计了以下环节:新疆个是盛产葡萄的地方,那里的维吾尔族老乡看到你们来了,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们吃个够。现在维吾尔族人们在我们这里卖羊肉串的人也很多。那些人经常戴着一顶帽子,在那里吆喝着卖羊肉串。孩子们,你们能上台来吆喝卖羊肉串吗?在吆喝之前笔者让孩子们先想想、练练怎样吆喝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买自家的羊肉串,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表情等。笔者让一位勇敢的孩子上台来,戴上新疆人的帽子来进行吆喝。小孩子表现得有模有样的,活脱脱一副新疆小孩的样子,逗得台下的其他小朋友和老师们哈哈大笑。这一设计使孩子在半玩半学中,将口语交际进行在无形中,也使孩子们在游戏中了解到维吾尔族人的一些习性。
在孩子们情绪近乎激动时,笔者让孩子们走进蒙古族人家的生活。笔者找了很多和蒙古族人习俗有关的图片,先让孩子们了解到这些图片中是什么?再对孩子们进行填空式的口语交际。笔者说:“孩子们,你们看,他们住的是( ),喝的是( ),玩的是( )。每一年这里的那达慕大会都会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明天,这里又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了,亲爱的蒙古族孩子们,今晚老师就想在你们这里呆上一晚。你打算让我住在哪里?用什么来招待我呢?你们还让我看什么呢?孩子们,你们可真热情呀!”
孩子们的天性就是喜欢玩,不管上什么课,在玩中学,在学中玩,都是孩子最喜欢的教学方式。低段的孩子喜欢图文结合的课文,语文课有不少的插图,我们经常会说:“在画面中读出文字,在文字中想象画面。”老师看到那些画面时,自己首先要从里边读出它所隐藏着的文字,还要学会想象。《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将更多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如果我们老师对它的出现熟视无睹的话,那巧妙的对话,精彩的生成将不复存在。其实,每门课程都有其相同的地方,语文老师在解读品德课时更多了一份浓浓的情趣味。
四、言语动情,引起共鸣
一个人做什么事情,没有动力,就不会有斗志。孩子们在学习中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欲望。老师经常性地出新招,才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课文设计的新颖,课件制作得精美固然十分重要,但是一些干瘪的,乏味的言语很难让孩子集中精力去学习,更不用说感兴趣了。如何做到让孩子爱上你的课,爱上学习呢?笔者认为老师应做到钻研文本,挖掘潜在的资源,将自己认为可以挖的内容挖得更深一点,钻得更透一点。
笔者在教学《我爱您,祖国》时,课文中的插图就是一张地图,几个少数民族孩子的图片和北京的几张图片,还有就是那么两首诗歌,一首是有关祖国地大的,一首是有关少数民族的。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了。祖国的地大,民族多,山河美,如果仅仅只是这些,怎么能让二年级的孩子从心底里迸发出“我爱您,祖国”呢?如何使孩子们更爱祖国,笔者和几位老师商讨了很久,觉得“祖国的强大”是最让孩子们感到骄傲的地方。笔者搜集了很多有关祖国强大的资料,在这里面选取了孩子们比较熟悉的或是浅显易懂的内容,将祖国的骄傲放在一张幻灯片中,制作出了精美的“祖国的荣誉榜”。在孙楠那浑厚的嗓音下唱着“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你欢呼,我为你祈祷……”声中,老师声情并茂地配以讲解。此时此刻,孩子们屏息凝视,眼睛睁得大大的,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祖国竟然取得了那么多的成就,自己的祖国竟然是如此的伟大。当激昂的音乐声停下后,老师的演说也停了下来。孩子们的脸上充满着幸福的喜悦,笔者抓住时机,对孩子们说:“此时此刻,你最想对祖国说什么话?”看着一个个孩子高举的双手,此时是老师最幸福的时刻。笔者随机抽取了几位孩子们来说,说得实在是很感人。笔者又说:“孩子们,‘心动不如行动’,把你想要说的话写在爱心卡片上。”让孩子伴随着轻音乐,将自己的满腔热情都写下来。在最后,笔者再抽取几个学生来告白,并将他们所写的卡片贴在了黑板上,用一个大大的爱心来结束课堂。
孩子在这堂课中,自始至终都是那么投入,尤其是最后一个环节,孩子们那幼稚的脸庞上写满了对祖国的爱。谁说孩子们还小,其实他们已经长大了,懂事了。很多需要孩子们了解的东西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去让他们接受。好的素材的利用,加以合适音乐的烘托,配上老师抑扬顿挫的朗诵,这份情感是如此的打动人心,孩子们在这份情感中受到了心灵上的熏陶,引起了共鸣。“此情何以堪,唯有激波澜!”
当语文老师的好处就是言语充满激情,让品德课在教孩子学德中也有那么一股暖暖的情意。让语文轻轻“触”上品德课的“脸”,用教语文的思维去挖掘一下品德课中存在的内容,从文字中找内容,从内容中想象画面,从画面中读出文字。其实所有科目都有它们的相连之处,在语文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在品德课中进行语文的训练。它们的文本都来源于生活,孩子们的很多知识也来源于生活。我们的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对喜欢倾听的耳朵,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有一双灵巧温柔的手,有一颗永葆童真的心灵,更要有一股永不服输的劲头。用不同课程的教学思维去对待其他课程的教学,或许你会收获更多。
参考文献:
1、周文 《走进生活,课堂会更精彩》 2012-2-28
2、刘自志 《激起情感波澜,增强教学效果》 2011-12-15
3、殷玲玲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010-4-30
论文作者:陈珍晶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3年10期(下)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5-4
标签:孩子们论文; 品德论文; 笔者论文; 祖国论文; 孩子论文; 自己的论文; 老师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3年10期(下)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