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结构性差异——以德昂族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昂族论文,结构性论文,为例论文,较少论文,社会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德昂族的经济与文化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多方面原因,该民族与当地其他民族相比,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方面仍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差异。
一、结构性差异的概念
结构性差异是西方社会学研究社会分层所运用的一个概念,与纵向研究的历史法不同,它是用横截法对社会进行横向研究,一般根据教育、职业、收入等分布情况来研究社会群体的分层现象。由于社会分化分层有时与民族边界重合在一起,因此这一研究方法也运用在民族分层研究之中。马戎教授认为,在民族社会学领域中,研究民族集团的结构性差异是一项很重要内容,他把族群分层概念用于中国民族研究,认为,“‘族群分层’的分析对象是不同族群集团之间由于结构性差异所引起的不平等,目的在于考察一个社会的‘社会分层’结构当中是否含有一定程度的族群背景,社会不平等在一定程度上是否反映的族群之间的不平等,各族群成员是否存在相同的社会流动机会”。①
研究群体的结构性差异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和分割劳动力市场理论的视角,他们认为传统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理论忽视了社会经济结构对社会分层和社会不平等的影响,强调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对社会不平等的作用。美国的社会学家一般从产业、城市化程度、教育、就业(就业率、失业率)、职业、收入、医疗、寿命、犯罪率、住房、政治等多方面考察美国民族之间的结构性不平等。他们认为这种不平等是由制度性的种族主义所造成的②。
在中国,产生民族不平等的民族压迫制度已经消除,制度性的歧视已失去存在的社会基础。但是,由于一些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落后状况在短期内还不能完全消失,以及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对其发展存在着制约等因素, 他们的现实发展程度仍与先进民族存在差距,从而导致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不能与先进民族同样享受到政治上、法律上赋予的各项平等权利和发展权利。根据列宁的提法,过去人们把由于某些民族的落后状态影响这些民族在现实生活中完全享受平等权利的现象称之为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并把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作为社会主义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近年来,在中国的民族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人们较多地使用各民族“发展差距”的概念,而把“事实上的不平等”的提法束之高阁了。实际上,民族之间发展差距的形成有自然、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结构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与一般的地区差距是有所不同的。如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各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有部分少数民族的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已经排在全国前列,但是仍有一些在解放前比较落后的民族,目前在经济、教育发展上相对应地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似乎有个潜在的“结构”在制约着他们。因此我觉得用“结构性差异”这个概念来反映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是比较合适的。如德昂族,与相邻的几个民族在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差距,这种差距,与德昂族的民族发展程度是有密切关系的。
二、经济发展差异
经济发展差距比较容易体察得到,通过收入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就可以感觉出来。在三台山德昂族乡,由于各民族基本是按民族建立寨子居住的,因此通过各个村社的农村经济基层统计报表,就可以看出德昂族经济发展水平与当地汉族、景颇族的差距。如2001年潞西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24元,而德昂族村寨为480元,景颇族村寨为811元,汉族村寨为836元,德昂族的人均收入几乎是汉族的一半,比景颇族还低331元。如果把三台山的农民收入放在全国大背景下来考察,就可以发现差距更为悬殊。在200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366元,不仅三台山的德昂族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十分惊人,就是当地的汉族、景颇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也是很大的。因此,德昂族与全国相比存在的差距,既有民族原因,也有地区原因。
但是三台山的德昂族与汉族、景颇族同处一个乡镇,他们的地理条件相同、经济类型相似,为什么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差距呢?难道同样是种庄稼,同样是养猪养牛,德昂族也与其他民族有所不同吗?实际上,这种差异与民族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仍有一定的联系,对此问题,我们将从产业结构、经费投入、科技成果运用、经营管理几个方面来考察。
1.产业结构
由于不同产业的经济收益不同,民族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异直接导致了收入差异。而产业结构的差异,与一个民族原有的生计方式和接受运用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联系在一起的。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三台山乡的农民所得主要来源于第一产业,农业收入的比例高达85%,其他产业的收入总量很小。在产业构成上,德昂族与汉族相比有明显不足,第一产业的比例高13.2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的比例则低18.5个百分点。在农民人均收入中,来自于第三产业的收入汉族为159元,而德昂族为28元,景颇族为41元,德昂族与汉族相差124元。德昂族与汉族在第三产业方面的收入差距,主要来自于运输业和服务业(见表3),在这方面汉族具有资金、技术、 信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如三台山的汉族人口只相当于德昂族人口的40%,但是汉族村寨拥有的拖拉机、农用车和汽车就有72台,与德昂族村寨拥有的数量(77台)几乎相当,其人均拥有的台数是德昂族的2倍多④,因此,他们才有可能在运输业上有近似于德昂族4倍的人均收入。三台山的德昂族只是有个别人搞了一些小商品零售(如在本民族村寨开设小商店等),至今尚没有人开办餐馆,也没有人开办大的商贸公司。而当地汉族有的开办商店、餐馆、旅店等,生意相对大一些,因此,两个民族在服务业方面存在收入差距是不足为奇的。
表1 2001年三台山农民所得按产业划分③ 万元、%
总额(万元)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外出劳务
总额%
总额
%总额
%总额 %
合计385.89 327.44 85 14.61 3.8 37.44 9.7 6.40 1.7
德昂族 175.42 153.57 88 8.96
5.1 10.23 5.8 3.15 1.8
景颇族 91.36
85.32
93 1.02
1.1 4.67
5.1 0.35 0.4
汉族119.12 88.55
74 4.63
3.9 22.64 19
2.90 2.4
表2 2001年三台山农民人均所得按产业划分 元
人数 收入总额人均
第一产业人均
第二产业人均 第三产业人均 外出劳务人均
合计6189 623.5 529.1 23.6 60.49 10.3
德昂族 3638 482.2 422.1 24.6 28.12 8.7
景颇族 1127 810.6 757.1 9.1
41.44 3.1
汉族1424 836.5 621.8 32.5 158.9920.4
德昂族与其他民族在收入上的差距,在第一产业表现得更为突出。如2001年第一产业的人均纯收入,三台山乡平均为529元,其中,德昂族人均422元,景颇族人均757元,汉族人均622元。来自第一产业的人均纯收入,德昂族比景颇族低335元,比汉族低200元。说明在第一产业内部,德昂族经济的行业构成也有不足之处。 我们可以从三台山各民族村寨的农村经济总收入⑤ 的行业构成的分析中,进一步揭示出德昂族与其他民族存在差距的原因。
表3 2001年三台山乡农村经济总收入按行业划分(一)⑥ 万元、元
总收入种植业 林业 牧业 渔业
总额人均 总额
人均总额 人均
总额
人均
总额 人均
全乡合计 1135.7 1835 806.5 1303.1 51.3 82.8
208.5 336.8 0.8
1.3
德昂族544.2
1496 412.2 1132.9 23.4 64.3
80.7
221.7 0.6
1.7
景颇族200.7
1781 144.9 1285.8 10.8 95.7
37.1
329.5 0.1
0.4
汉族 390.9
2745 249.0 1748.6 17.1 120.2 90.7
636.7 0.1
1.0
表3 2001年三台山乡农村经济总收入按行业划分(二) 万元、元
工业建筑业 运输业 商饮业 服务业 其他
总额 人均 总额 人均 总额 人均 总额 人均 总额 人均 总额 人均
全乡合计 4.0
6.4
3.6
5.8
24.8 40.1 10.5 16.9 15.9 25.7 9.9
15.9
德昂族2.2
6.2
2.9
8.0
8.7
23.8 5.8
16.1 3.2
8.8
4.5
12.4
景颇族0.4
3.6
0.0
0.0
2.7
24.0 1.7
15.4 0.0
0.0
2.9
26.1
汉族 1.3
9.4
0.7
4.9
13.5 94.5 2.9
20.4 12.7 89.2 2.4
16.9
从表3可以看出,德昂族在渔业、工业、建筑业、 商饮业的人均收入与其他民族差不多,有的还有微弱优势。德昂族在建筑业收入的优势,大约与德昂族木匠能盖穿斗房的技术有关。但是这些行业在当地的发展非常薄弱,每项对人均收入的影响都不足20元钱。而种植业、林业、畜牧业、运输业、服务业方面的人均收入,德昂族与其他民族差距较大(见表3)。特别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收入,在人均总收入的构成中占89.4%。德昂族的人均总收入与汉族相比差1249元,而种植业和畜牧业这两方面的收入差距就达到1030.7元,因此可以说,德昂族与汉族、景颇族在收入方面存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种植业和畜牧业方面,把这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透了,也就基本上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为达此目的,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在这两个行业中,德昂族与其他民族在种植、养殖项目上的具体经营情况。2001年,三台山乡共有耕地面积33081亩,扣除外地承包户和社会团体种植的8205亩甘蔗,各民族村寨自己耕种土地24876亩, 这些土地主要种植粮食、油料、甘蔗和蔬菜瓜果。德昂族、景颇族和汉族村寨种植农作物的构成如图1、图2、图3。
从上图可以看出,三台山乡农作物主要为粮豆和甘蔗。德昂族村寨粮豆播种面积比例较高,分别比汉族村寨和景颇族村寨高5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而甘蔗面积播种的比例较低,分别比汉族村寨和景颇族村寨低5个百分点和9个百分点。德昂族的传统农业是稻谷种植,当地的水田最早是德昂族开发的,他们的水稻制种技术也比较高,后迁移来的景颇族就曾向他们学习过稻谷种植技术。德昂族的稻谷种植至今仍有一定优势,人均拥有的稻谷(包括水稻和旱稻)种植面积虽然与汉族差不多,比景颇族还少一些,但是平均亩产却比汉族和景颇族都高,因此,人均拥有的稻谷数量比汉族和景颇族都高(参见表4)。但是在甘蔗生产上,其人均仅种植甘蔗1.62亩,分别比汉族和景颇族少0.85亩和0.24亩,平均亩产也比汉族和景颇族少0.59吨和0.27吨。德昂族人均的甘蔗产量为4.63吨,也分别比汉族和景颇族少3.19吨和1.19吨。种植稻谷的经济效益与种植甘蔗相比要明显低得多,如果按2001年的市场价格(稻谷1元钱/公斤,甘蔗130元/吨)计算,德昂族在稻谷种植上比汉族和景颇族人均多收入20~30元钱,但是在甘蔗生产上,人均却比汉族少收入414.7元,比景颇族也少收入154.7元。
表4 2001年三台山乡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情况⑦
人口(人) 稻谷 甘蔗
面积(亩) 人均面积(亩) 单产(公斤) 总产(吨) 人均稻谷(公斤) 面积(亩) 人均面积(亩) 单产(吨)
总产(吨) 人均甘蔗(公斤)
合计6189 4478 0.72 295 1321 213 11501 1.86 3.4235559 5.75
德昂族 3638 2552 0.70 231 821
226 5886 1.62 2.8616847 4.63
景颇族 1127 936
0.83 226 212
188 2092 1.86 3.136556 5.82
汉族1424 990
0.70 290 288
202 3523 2.47 3.4512156 8.54
种植业上的差距还体现在经济林木种植上。德昂族居住在半山区,依赖资源优势要“靠山吃山”。但是在林业生产上,由于近几年执行严格的封山育林政策,那种单纯依赖砍木材增加收入的传统生产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了。当地汉族有的寻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如种植花椒、柑橘、香蕉、板栗等经济林木,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增加收入,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如早内(汉族寨子)一个寨子就有果园面积866亩,2001年仅香蕉生产就达1.2万公斤,由此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但德昂族发展经济林木的步伐比较缓慢。他们曾被称为“古老的茶农”,但在茶叶生产上的优势已经丧失。在汉族村寨,人均生产水果23.1公斤,而德昂族村寨人均生产水果仅有7.9公斤,与景颇族相比还差近20公斤(参见表5)。2001年, 汉族村寨的林业收入人均达120元,而德昂族村寨只有64元,他们除了采集一些山茅野菜外,还没有寻找到其他利用森林资源致富的有效途径。
表5 2001年三台山乡经济林木生产情况⑧
茶园面积 人均(亩) 菜叶产量 人均(公斤) 果园面积 人均(亩) 水果产量 人均(公斤)
(亩)(百公斤) (亩)(百公斤)
合计1785 0.29 515
8.3 1972 0.32 918
14.8
德昂族 385
0.11 481.3 182
0.05 289
7.9
景颇族 770.07 201.8 100
0.09 300
26.6
汉族481
0.34 805.6 1690 1.19 329
23.1
在畜牧业生产上,德昂族养牛比较多,人均存栏头数高于汉族和景颇族,而且在存栏牛中役畜占有较大比例(人均役畜头数:德昂族0.21头,景颇族0.16头,汉族0.13头)。因此,尽管德昂族人均存栏牛的头数比景颇族高,但人均出栏的头数和人均牛肉产量都很低,许多牛是作为耕牛常年饲养的。养牛是德昂族的传统经营项目,因为过去信奉左抵教派的德昂族群众不养猪、鸡,他们主要靠饲养牛来解决役畜和肉食问题⑨。在人均牛肉产量方面,德昂族不如景颇族高,但比汉族高,这与民族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德昂族发展养猪养鸡业是在20世纪60年代政府号召后才开始的,因此饲养经验不足,常常因为猪瘟鸡瘟造成损失后不敢再饲养,如前些年允欠村只养3头猪,因此在人均猪肉产量方面,德昂族与汉族和景颇族相比分别相差4.3公斤和18.8公斤(见表6)。在人均生产禽肉方面,与汉族和景颇族相比,分别相差13.1公斤和2.2公斤。在人均生产水产品方面,与汉族和景颇族相比分别相差30.4公斤和7.9公斤(见表7)。
表6 2001年三台山乡养牛、养猪生产情况⑩
牛 猪
出栏数 人均
存栏数 人均 肉产量 人均 出栏数 人均
存栏数 人均
肉产量 人均
(头)(头)
(头)(头) (百g)
(g)
(头)(头)
(头)(头)
(百g)
(g)
合计322 0.052 23090.37 291 4.7
15540.251 25460.411 126120.4
德昂族 181 0.050 14680.40 163 4.5
566 0.156 11350.312 457 12.6
景颇族 73 0.065 372 0.33 67 5.9
232 0.206 244 0.217 190 16.9
汉族45 0.032 404 0.28 42 2.9
552 0.388 988 0.694 447 31.4
表7 2001年三台山乡禽、蛋和水产品生产情况
禽
禽蛋 水产品
出栏数 人均
肉产量人均产量 人均总量 人均
(只)(只)
(百公斤) (公斤) (百公斤) (公斤) (百公斤) (公斤)
合计25602
4.14
386
6.2 470.008
1740 28.1
德昂族 62821.73
962.6 190.005
716
19.7
景颇族 35003.11
544.8 4.85 0.004
311
27.6
汉族15082
10.59 224
15.7200.014
713
50.1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对三台山乡各民族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差异有个总体性的把握。与当地其他民族相比,德昂族在稻谷种植、养牛和传统建筑等方面仍具有一定优势。这种优势源于德昂族的传统生产技术,它产生于德昂族的传统生产结构之中,在民间以传统文化的方式代代相传。德昂族后代掌握这些传统技术并不需要花费许多力气,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通过长辈口传身授,耳濡目染就可获得。因此,这种优势也是历史传统的延续。但是在德昂族近代的经济发展中,形成了许多过去没有的新兴产业,诸如甘蔗种植、热带水果等经济林木种植、养猪养鸡、商业运输、服务等等。这些生产技术对于德昂族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他们要通过技术培训等形式向其他民族学习才能获得,但是学习和掌握这些外来技术有个过程。德昂族具有优势的传统产业不怎么赚钱,而那些相对收益好一些的产业他们又不熟悉,他们在这些产业方面发展相对滞后,不仅生产规模相对较小(按人均计算),生产率也相对较低(如单位面积的产量低)。因此,要使德昂族赶上其他民族的发展水平,必须发展那些相对滞后的产业,解决结构性的差异问题。
2.经费投入
在有些情况下,德昂族经济落后是由于缺乏资金造成的。如许多科技项目需要一定的前期投入,往往越是经济回报率大的项目,前期投入也越高。德昂族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有些应该发展的建设项目,由于当地不能提供足够的配套资金而迟迟发展不起来。如三台山的沼气节柴灶农示范村是在上芒岗这个汉族村寨建设的,为实施这个项目,国家扶持一部分,该村自筹经费9万余元,而德昂族村寨就没有这个能力。因此许多科技项目由于国家投入有限,需要地方有配套投入,往往都是先在坝区(傣族地区)或山区的汉族村寨开始搞起,德昂族自然就比别人落后了一步。还有一些已经开展的项目,如种植甘蔗等,由于群众缺乏资金,不能及时购买化肥、农药等,也影响了作物的收成。三台山乡甘蔗站的干部曾对笔者介绍说,为什么土地肥力差不多,但甘蔗单产外地承包户比当地农民高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资金不足。如当地群众平均每亩每年投一包尿素,折合人民币60元;而外地承包户平均每亩每年投一包尿素,另外还投普通钙肥或复合肥一包,折合人民币每年每亩投入90元~100元。
表8反映了三台山乡不同民族村寨之间在生产性投入方面的差异。 从中可以看出,德昂族村寨在人均用电量,人均使用化肥和农药量方面,都低于汉族和景颇族村寨。当农作物需要施肥或农药时,他们往往拿不出钱来,也不能像其他人(如有经济实力的汉族村寨或承包户)那样容易得到贷款,因此影响了他们的生产投入,进而影响了他们的经济收入。
表8 2001年三台山乡生产投入情况
农村用电量(度) 化肥使用量(公斤) 农药使用量(公斤)
总额人均总额 人均 总额人均
全乡合计 110546 17.91367000 220.9 90891.5
德昂族48636
13.4699000
192.1 45961.3
景颇族24300
21.6227000
201.4 18351.6
汉族 37610
26.4441000
309.7 26581.9
3.科技应用
在三台山德昂族乡,科技推广不是市场运作,而是靠政府的免费服务来推动的。如,当地兽医站推广的欧盟水牛科技扶贫项目,配一头牛包括冷冻精液、汽车运费等成本达70元左右,服务部门一分钱也不收取。给牲畜打防疫针,物价局核定一头牛收2元钱,一头猪收1元钱,他们折半也只能收到20%。在科技推广应用上,民族之间存在一些差距,相对来说,在汉族村寨推广容易一些。因此,有的科技项目往往先在汉族村寨推广,然后再向德昂族村寨辐射。
技术落后的第一个原因是观念落后。一是科技意识差,乡里举办科技培训,尽管免费,还要请他们吃饭,但群众怕耽误工,往往计划培训100人,能来30 个人就不错了。二是小农思想浓厚,见识少,怕冒风险,怕上当受骗。如,在德昂族村寨推广一些科技项目,群众要问村长或本民族有威望的人,他们不点头就不敢做。甚至连给猪打预防针,也要社长或其他人带头才敢打,怕别人骗他。家庭越困难越不敢冒险,担心一旦失手,惟一的那点钱就没有了。
第二个原因是语言障碍。科技人员下乡进行科普宣传和技术指导,对汉族群众讲解一遍就清楚了,而对少数民族群众要通过翻译,有的在翻译的过程中就将内容扭曲了,而且往往讲两三遍都不一定能清楚。对汉族群众,可以将技术操作规范印在纸上发给他们,群众可以对照着规范去做,而许多少数民族群众看不懂汉文,听过讲解后过了几天就有可能忘光了。因此,在德昂族中推广一些技术要求高的项目是非常困难的。
4.经营管理
德昂族经济落后,也与其商品意识淡薄,不善经营有关。德昂族地区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在三台山,人均旱地5.2亩,水田面积0.7亩。森林覆盖率达50.4%,而森林面积中大部分是没有多少经济价值的灌木林,完全可以利用当地优越的亚热带气候条件更新改造为经济林木。然而,在一些德昂族村寨,群众没有办法依靠自身力量培育新的优势产业,有的只有出租土地以获取微薄的租金,并为承包经营者打工挣得廉价报酬。
如三台山德昂族乡2001年与1989年相比,旱地面积景颇族和汉族村寨都各增加了1000多亩,德昂族村寨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近500亩。变化最大的是其中的轮歇地,1989年德昂族村寨有轮歇地4022亩,目前只剩643亩。这并不意味近年来德昂族村寨将这些土地退耕还林了,实际上他们把部分土地承包给外地来的农户,从而导致自己耕种的土地面积有所缩小,而汉族村寨极少把自己的土地转给别人耕种,新开垦的土地大多自己耕种或者经营,因此,汉族和景颇族村寨自己耕种的土地面积大幅度增加。
2001年,三台山对外承包种植甘蔗8205亩,还对外承包茶园1200亩,承包果园1000余亩。全乡有流动人口326人,他们主要承包种植甘蔗、茶叶和果树等,也有一些养殖大户。此外,还有季节性的流动人口2000多人,主要做些修路、盖房子、砍甘蔗等零活。对外承包土地的德昂族村寨占大多数,如处冬瓜行政村就对外承包种植甘蔗2400亩,承包人有122户,承包人来自于本省的江东、勐嘎、龙陵、腾冲、施甸等县,承包期为6~8年,每亩年收承包费25~30元。此外,还对外承包茶园55亩,每亩年收承包费55元;对外承包果树76亩,每亩年收承包费30元。茶树和果树的承包费期限都为10年。德昂族将土地承包给别人,不是由于缺乏劳力,而是不善于经营。因为劳力不足可以雇工,在三台山乡就有三四家承包大户,一家承包甘蔗70余亩,他们自己忙不过来就靠雇工,带有农场主经营的性质。把土地由自己耕种或经营与承包给别人效益是明显不同的。如早内(汉族村寨)基本不对外承包土地,他们自己种植香蕉,一亩地种60~70株,一株香蕉的收入就可以抵得上一亩的承包费,其效益是承包土地所无法相比的。
三、教育发展差异
德昂族的教育发展水平与该民族的教育发展历史有密切的关系。云南德宏地区的现代教育发展较晚,并且是从汉族地区逐步向傣族民族地区推进的。潞西市各民族的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德昂族学校教育与其他民族相比,起步时间大体比汉族落后46年,比傣族落后24年,比景颇族落后5年。如果从历史进程来考虑德昂族教育,其目前发展水平与汉族、傣族、景颇族存在一些差距就不足为奇了。
潞西市的世居民族有汉族、傣族、景颇族、德昂族、傈僳族、阿昌族。我们采用张天路教授的文化教育综合值(11)统计办法,将这几个民族的教育发展水平对比如下。
图4:德昂族等民族文化教育水平综合值
1990年,教育最落后的是德昂族,目前这种状况虽有所改变,但该民族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在全国少数民族中,目前惟一没有研究生的就是德昂族。
在三台山乡,中小学生辍学的问题最严重的就是德昂族。据当地一份材料介绍,1998年全乡小学入学率为98.9%,辍学率为1.9%,高于当时潞西市平均0.5%的水平。初中入学率为84.4%,辍学率为9.3%,也高于该市平均2.7%的辍学率。在该乡小学辍学的87人中,有德昂族74人、景颇族9人、汉族4人;在中学辍学的116人中,有德昂族50人、景颇族40人、汉族26人。德昂族辍学的学生分别占小学、中学辍学学生总数的85.06%和43.10%。另外,在三台山乡有13—15周岁少年591人,其中:德昂族365人,占61.76%;景颇族97人,占16.41%;汉族127人,占21.49%;其他民族2人,占0.34%。而三台山乡共有13—15周岁少年在校生359人,其中:德昂族163人,占45.40%(流失202人);景颇族90人,占25.06%(流失7人);汉族104人,占28.97%(流失23人);其他民族2人,占0.56%(没有流失)。分析上面的数字,可以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规定,13—15周岁的少年应该在校读书,但是三台山共有591名适龄少年,其中,只有359人在校学习,这就意味着有232 人没有入学或中途辍学(12)。其中,仅德昂族就缺少202人,该民族在校生只占适龄少年的44.66%;而景颇族、汉族的适龄少年基本都在校读书,由此也可见德昂族在教育发展上的差距。
图5:三台山各民族13—15周岁少年比例
图6:三台山各民族13—15周岁少年在校生比例
为了贯彻《义务教育法》,保证“普六”、“普九”任务完成,三台山成立由乡长任组长的“违反义务教育处罚执行小组”,对适龄儿童尚未入学或是中途辍学的,以乡政府的名义向家长下发《违反义务教育处罚通知书》,如果家长未按规定时间送孩子入学或返回学校的,必须一次交清当年罚款200元。处罚以后,学生回校完成学业的,罚款可以全部退回。采取这种措施后,对减少学生辍学现象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德昂族地区大多属于贫困地区,家庭贫困成为制约普及义务教育的最关键的因素。三台山乡德昂族约有37%的人口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送孩子上学读书,对于那些生活在贫困线上的农民来说,不仅会减少劳动力和家庭收入,每年还有杂费、课本费和寄宿制学校的伙食费等不小的开支。如果是半寄宿制,也就是学生自带柴米和副食,一个学生一学期要支出杂费20元钱,书费20多元钱,文具费20元,另外每月交5元钱伙食加工费,全年需要花费170元。贫困家庭供一个孩子就很紧张,如果一家同时有两个孩子上学就供养不起了。如果送一个学生上全寄宿制学校,花费就更大了。一年的最低花费(不包括文具费)为小学生554元,中学生914元。这对于除了种田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的农民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据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教育部门统计,在潞西市1481名德昂族小学生中,交不起学杂费的学生有1400名,贫困学生占94.5%,全州德昂族贫困学生达93.2%。因此,每年都有一些学生因为交不起伙食费、杂费、甚至是课本费而不能上学或辍学。过去每到开学的时候,因学生交不起课本费和杂费,按时到校的不到一半。2002年,云南省将边境乡镇义务教育“三免费”(免除课本费、杂费、文具费)政策扩展到三台山,2004年的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都由过去的50%~60%迅速上升到98%。
影响德昂族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语言。由于德昂族的传统语言保持得比较完整,在德昂族村寨,家庭用语和邻里之间的交际都使用本民族语言,如果不懂德昂语,是寸步难行的。在这种比较单纯的语言环境影响下,小学生入学前基本不能用汉语会话,大多说本民族语言。学生入学后在一年级才开始学习汉语,因此,需要使用德昂族语言进行翻译教学,一般到了2~3年级后才能完全脱离母语。
使用民族语言翻译教学虽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是语言障碍对教学进度和质量的影响还是很明显的。在潞西市五岔路乡帮岭寨小学校,教师对我们介绍说,在小学一年级刚开始学语文、算术时,德昂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学习成绩差不多,说明德昂族学生并不笨。但是后来语文成绩越来越差,到了3~4年级学生仍然不能完整地写作文。他们到了四年级才能够做到与汉族顺利会话,但是有许多倒装句,汉族听习惯了才能懂。在民族地区,有许多因语言障碍闹出的笑话。在小学一年级,汉族、德昂族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差不多,但是到了二三年级后,德昂族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因为语言障碍,他们在学习上要多花费许多时间,既影响了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也容易遭受学习失败的挫折和打击,这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提高入学率都有直接的影响。
德昂族与其他民族的发展差异,还可以从文化、卫生等方面进一步考察。如德昂族村寨的卫生条件很差。德昂族的人口死亡率1989年为11.9‰,高于云南省平均水平4.2个千分点[1]。
四、社会发展阶段的影响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是相互制约的,往往是社会发展落后,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也相应地落后。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运用进化论的理论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社会形态。按照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的古典进化论观点,社会发展是依次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全世界的文化都大体经历了几个相同的发展阶段。后来,摩尔根的古典进化论受到其他学派的批评,出现了捍卫摩尔根学派的新进化论,如有怀特(Leslie Alvin White)强调技术对社会结构决定作用的“普遍进化论”和斯图尔德(Juliar Haynes Steward)强调生态环境对文化影响的“多线进化论”。近年来,中国人类学界引进介绍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结构人类学、象征人类学、解释人类学等等,应该说运用多种方法来研究民族问题是有好处的,每种方法都有每种方法的特殊用途,但任何一种方法只能对研究特定的问题比较有效,也不能认为可以用社会进化理论解释所有的民族问题,那种能够解释所有社会问题的宏大理论是不存在的。但用进化论方法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在许多情况下仍有比较强的解释力。
如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运用社会进化理论比较成功地研究了少数民族所处的社会历史形态。在民主改革中,对那些未进入阶级社会,保留着原始社会残余的少数民族,采取了直接过渡的办法,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而对于那些与汉族地区发展阶段相同,已经进入封建社会的少数民族,则采用了与汉族地区同样的土地改革办法。实践证明,这样做符合少数民族的实际,是非常正确的。也有人认为,那些原始民族跨越几千年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就说明摩尔根的社会发展阶段说是可以突破的。但是,近年来在民族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也表明,这些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并没有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实现跨世纪的飞跃。如一些原来处在原始公社状态的少数民族,直接进入人民公社比较容易适应,因为当时土地关系没有改变,大家仍然共同生产劳动,所不同的就是派活的原来是村社头人,公社化时改为生产队长了。但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这些民族的先天不足就马上暴露出来,他们自主性很差,不会自己安排生产,特别是不会经商和对外打交道,把握不准种什么,也不能把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卖个好价钱。因此,土地承包后,有些人没有人组织,不知道自己干什么,反而陷入了生产生活的困境。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那些解放之初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少数民族,在党和国家的帮助下经济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至今仍然没有完全消除原来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的痕迹。如中国的22个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除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等民族社会发展程度较高外,大多数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迟缓,在解放初期,鄂伦春族、裕固族、珞巴族、布朗族、怒族、独龙族、基诺族等民族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或保留原始公社的残余,门巴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还保存着农奴社会或封建领主经济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些民族的经济和社会面貌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原有经济社会形态的遗留影响仍然存在,原来发展落后的民族,如独龙族、怒族、布朗族等,目前仍然处于最落后的状态。国家民委2001年对22个人口较少民族社区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到这些民族相对聚居的社区分布在70个县(旗、市)、209个乡(镇),587个行政村。到2000年底,这些行政村有剩余贫困人口17.5万人, 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8.4%,而同期全国的贫困发生率为3%(据《2001中国贫困监测报告》),人口较少民族的贫困发生率高出全国14.9个百分点。据调查,在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587个行政村中,有人口较少民族相对聚居的自然村寨2519个, 其中:不通电的自然村占24.6%;不通电话的自然村占72.1%;不通邮的自然村占53.7%;不通公路的自然村占43.2%;没有有线广播的自然村占86.3%,不能接收电视节目的自然村占50.1%;没有安全饮用水的自然村占67.2%[2]。因此,寻找人口较少民族落后的原因,历史发展水平的制约是个很重要的因素。如德昂族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有原始社会影响的痕迹,德昂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基本采取了直接过渡的办法。50多年来,德昂族的经济和社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他们与汉族、傣族、景颇族相比,相对落后的状态没有改变。民族发展的差距是由历史、自然、政策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对于生活在同一个地区(如三台山乡)的各民族来说,由于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政策环境基本相同,研究其发展存在差距,从历史和文化等方面寻找原因更能说明问题。
[收稿日期]2005—08—16
注释:
① 1975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著名社会学家格莱泽(N.Glazer)和莫尼汉(D.P.Moynihan)主编的《族群》(Ethnicity)一书,该书提出了“族群分层”和族群之间“结构性差异”这个重要概念和相关的分析思路。参见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32页,2004年。
② “制度性的种族主义(institutional racism)这个词是由斯托克利·卡迈克尔(Stokely Carmichael)和查理斯.V.汉密尔顿(Charles V.Hamilton)在他们的著作《黑人的权力》(1967)中提出的。制度性种族主义指那些看上去是种族中立的、并且通常不是有意制造歧视的一些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实际上有限制少数民族成员机会的作用”。参见[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313页,1999年。
③ 本表数据来源于《潞西市三台山乡2001年农村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表》。
④ 此数据来源于笔者在三台山的实地调查资料。
⑤ 农村经济总收入扣除生产费用、管理费用和其他费用以及税收、各项提留等剩余的部分为农民所得。
⑥ 本表根据《潞西市三台山乡2001年农村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表》数据计算。
⑦ 本表根据《潞西市三台山乡2001年农村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表》数据计算。
⑧ 本表根据《潞西市三台山乡2001年农村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表》数据计算。
⑨ 但汉族认为养牛不合算,因为一年只有耕地那几天才能用得上,平时喂养要白搭饲料,不如用拖拉机或租用耕牛。另外,放牛要占用孩子许多时间,为此让孩子荒废学业也得不偿失。
⑩ 本表根据《潞西市三台山乡2001年农村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表》数据计算。
(11) 计算办法是假设大学文化程度为20分,高中为15分,初中为10分,小学为5分,文盲半文盲为0分。按上述分值分别乘以各个民族的各级文化程度比率,再乘以0.01即为所求的能够反映总体文化教育水平的综合均值。参见张天路:《民族人口学》,中国人口出版社,第268页,1998年。
(12)没有入学的有的可能在读小学。因为居住分散,有的办学点因一年只有2—3个学生不能开班,因此有的学生推迟2—3年入学。有一部分适龄少年有到了上中学的年龄仍然在读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