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中设疑的策略论文_罗仁琴

初中数学课堂中设疑的策略论文_罗仁琴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二中 罗仁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当的设疑就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激情,就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地创新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和发展学生的素质奠定基础。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注重从问题的设计着手,精心"设疑" 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时机的选择,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效果,把握设疑的时机是发挥设疑功效的关键。课堂上我尝试在这样几个地方设疑:

1.在新课的导入处设疑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导入时进行巧妙的设疑,能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吊"起学生的"胃口",这样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自主探究学习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和学生全面理解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2.重难点处设疑

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教学的重心和焦点,此处设疑不仅能使学生拓宽思路,还能降低和化解重点难点的难度。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和研究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抓住教材这个特定的因素,明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巧妙设疑,犹如画龙点睛,学生通过释疑可以一下子抓住知识的要害,加深对知识的领悟。比如学习《勾股定理》第二节《直角三角形的判定》的内容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得到和理解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此处笔者给出了四组数:①3,4,5;②5,12,13;③7,24,25;④8,15,17。设疑是:这四组数满足了什么关系?以这四组数画出的三角形你量量是什么三角形?学生通过计算、画图、测量的过程,直观地得出:若在一个三角形满足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则这个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这个重难点的突破很直观,学生也容易记住。

3.在教学中易产生混淆处设疑

由于学生理解能力的不同,对有些知识易混淆从而产生知识的模糊认识,对形成知识系统构成障碍,把设疑的着力点放在此处,能帮助学生弄清知识间的关联,为学生顺利地接受知识创造条件。

如:教“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时,学生往往对"性质"、"判定"混淆不清,多数学生看作同一概念,于是我设问:"判定"、"性质(特征)"是同一概念吗?有区别吗?这样,唤起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注意,并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辨清两者之间的异同,提高了教学效果。

4.结尾处设疑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一堂课的结尾并非是知识传授的终止,而恰恰是新知识滋生的开始。为了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望,在一堂课结束时,可根据知识的系统性,承上启下地提出新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如讲《二次函数》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临结束时,结合这节课学习的三种方法表示二次函数在解决函数类实际问题的优缺点后,我提出:我们在九年级第一学期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知识后,可以解决商品出售的利润问题,当时并没有提出利润最大的问题。现在我们学习了二次函数知识就可以解决利润最大的问题,这将是我们下节课开始学习的内容。这种结尾的创设必将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课后认真探索研究,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5.认知冲突处设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通过设置特定情境,让学生产生认识冲突,学生便会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大胆思维。传统的课堂总是学生面对黑板,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没有自己的主动思维,是一种填鸭式教学。新课程改革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就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来,主动探究新知识,同学之间共同探讨,思维更加灵活,提高其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比如在讲《整式的加减》的内容时,设置了这样一道题:已知a=-0.5,b=4,求多项式2a2b-3a-3a2b+2a的值。我让两名同学上黑板板演,一名同学上来后直接把a、b的值代入多项式进行运算,结果因为运算量稍大一些算错了;而另外一名同学上来后先分析,进行了同类项的合并,使式子简单了许多,然后很快算出了正确的结果。两名同学分别代表着班里有同样想法的两部分同学,之后学生自己进行了比较,马上承认后面那个同学的计算方法好,不用老师再讲学生就知道以后这类题该怎么做了。

6.从矛盾开始处设疑

教学从矛盾开始就是从问题开始。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

论文作者:罗仁琴

论文发表刊物:《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3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2

标签:;  ;  ;  ;  ;  ;  ;  ;  

初中数学课堂中设疑的策略论文_罗仁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