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图书馆业务管理中定量评估的可操作性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操作性论文,定量论文,图书馆论文,业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图书馆业务管理中工作统计和定量评估的现实问题
一般管理行为的基本目标通常关注于三个问题:效率、质量、成本,图书馆管理也不例外,追求高效、优质和低耗是图书馆管理中永恒的目标。
如何在图书馆管理中实现高效、优质和低耗,其前提在于必须有一套科学的定量指标来表征效率、质量和成本这三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中有关图书馆管理方面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从宏观方面来看,藏书保障率、藏书利用率、书刊流通率、图书拒借率、读者到馆率、读者阅读率等众多参数可以表征图书馆的藏书基础、藏书利用及读者服务的整体水平;从微观方面来看,图书馆管理实践中常使用新书上架时滞期限、图书乱架率、标引准确率、周(或年)开放累计时间、设备完好率、人员出勤率等指标来衡量和评价某一具体工作部门或工作过程的主观态度和客观效果。但上述这一系列的评估指标的采用与实施是否就能实现对图书馆工作水平的科学评价与管理过程的科学决策呢?答案是否定的。
凡潜心研究过或具体从事过图书馆管理的人都明白这样一个事实:图书馆各种统计指标的采用和实施,在实际操作中常常是困难重重。这些困难主要源于如下原因:
1.数据采集和统计工作量大,这往往是许多指标无法精确统计的主要原因。例如图书乱架率被定义为某一书库中所有乱架图书占该库藏书总量的百分比,为了得到这一统计数据,往往需要采用大量的时间来查明该库乱架图书的数量,对于管理者来说,这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2.统计周期较长,无法及时反映图书馆工作的动态变化,对管理决策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例如读者阅读率被定义为全年借阅的总册数与读者实际借阅人数的百分比,其统计的时间段为一年,这对于图书馆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几乎毫无意义。
3.缺乏有效的机制进行数据采集,使某些指标无法统计。例如图书馆拒借率被定义为未借到的书刊资料的总册次占读者所要借的书刊资料的总册次的百分比,而在实际的书刊流通工作中,我们常常记录的是读者借阅图书的册次,而很少记录读者未借阅到书刊的册次,尤其在开架借阅的情况下,未借阅到书刊的册次更是一个埋藏在读者心底的不明数据。
4.某些指标只表征概念性意义,而无法直接统计。例如在文献检索中,查全率被定义为实际检出的相关文献数占全部相关文献的比率,试想,如果一个文献检索系统知道用户所需要的全部相关文献数,它何不直接全部提供给用户,而存在着实际检出与理应检出的文献数之差呢?这种指标不进行转义处理,实际上是无法直接操作的。
5.其他人为的主观因素干扰,也是图书馆统计与定量评估无法科学进行的原因之一。
由于存在着上述原因,在图书馆实际工作中,人们常常表现出一种“谈数色变”和“遇表头疼”情形,“神仙数字”、“估计报表”俯首皆拾,人们对此早已经习以为常,并将科学的统计和定量评估工作戏称为“一个人干活、两个人统计、三个人评估”,尤其是当工作评估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某些切身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发生直接联系时,统计评估工作中的人为造假之风更盛,这一严重现状不能不说是图书馆管理走向科学化的主要障碍。
二、图书馆管理实践中工作统计与定量评估的基本原则
图书馆工作的统计与定量评估是图书馆管理实践中一个现实的工作内容,因此科学地开展这项工作,必须对这项工作有一个切合实际的、正确的认识。这些认识应当包括以下基本原则:
1.思想先行原则
对图书馆统计和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应在图书馆的领导层牢固树立,更要通过对全体馆员的宣传教育使之深入人心。
2.科学与实用相结合的原则
在确定图书馆工作统计与定量评估的指标体系时,一方面必须注重指标的科学严谨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图书馆管理工作是图书馆主流业务工作的一个辅助和保障工作,而图书馆统计与评估工作只是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一个工作环节和内容,它不可能(也不必要)占用过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投入,因此,如何使图书馆统计和定量评估工作简捷、实用、高效,使之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才是确保该项工作能日常化、制度化进行的可行性保证。
3.制度与组织保障原则
图书馆统计与定量评估工作的开展应当是一项日常化、规范化的工作内容,要保证该项工作的正常实施,必须有相应的保障机制。图书馆必须对该工作的实施要求、实施程序以成文的形式,作为制度固定下来,同时还必须建立以主要管理者为领导的组织机构和主要由图书馆自身人员所组成的专家小组,以保障该制度的全面贯彻和执行。尤其应当严肃纪律和加强监督,一旦出现虚报漏报必当严惩不怠。
4.效果—利益联系原则
统计评估只是手段,其最终目的在于及时发现问题、形成科学的决策以及时调整工作中出现的偏差。要实现这种调节作用,就必须将统计评估的结果与从事实际工作人员的利益直接联系起来,构建起一种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使图书馆统计和定量评估工作的效果落到实处。
三、关于图书馆管理实践中工作统计和定量评估的可操作性研究
由于图书馆管理实践中的工作统计和定量评估是在有限投入的前提下必须完成的一个管理工作环节,那么如何寻求一种简捷、实用、高效的操作模式,就成为是否能将该项工作制度化、日常化开展的关键。作为一种简捷、实用、高效的工作统计与定量评估模式,它必须具有一系列的特征,包括:1.数据采集量小,且适合多次持续采集;2.统计运算简单、结果定量化且便于等级化处理;3.运算结果具有可比较性;4.指标对工作发展水平的表征具有相对科学性和动态反映性;5.操作过程便于组织化进行。为了满足这些要求,我们在进行该项工作的可操作性研究时,必须借鉴现代管理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中的一系列思想。
首先值得借鉴的是抽样的思想。抽样思想简单地说,就是从总体中抽取出部分个体形成样本,对之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以样本的特征来推测和表征总体水平特征这样一种思想方法。采用抽样方法,可以使采集和处理的数据量与研究总体相比大大减少,因某种限制条件,当我们不可能对总体进行全面考察时,采用抽样方法进行研究并了解总体的整体水平,不失为一条捷径。在图书馆管理中,为了使抽取的样本特征更贴近总体特征,抽样通常必须随机性进行,这种随机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时间上随机,例如可以在一个月内随机抽取一天对某工作部门进行检查;二是空间上随机,例如可以在某个书库中随机抽取某个或某几个书架进行检查。抽样的时间随机性保证了数据采集的真实性,排除了突击应付的可能;而抽样的空间随机性则减少了数据采集量和运算量,使得统计评估工作的日常性开展成为可能。
其次值得借鉴的思想是科学研究中的“操作定义”。在图书馆学理论中,许多统计指标的定义都是理念化的,不可能直接进行操作,例如前面所叙述的“查全率”。而有些统计指标的定义在现实中看来是准理念化的,由于需要过大的人力、物力投入而在日常管理中具有实施的不可行性。科学研究中的“操作定义”思想,就是将某些具有抽象性、理念化而无法直接操纵的概念进行具体化定义,例如,在心理学研究中,我们可以把“攻击性儿童”定义为“一个经常主动招惹别人,跟别人打架的孩子”,进而通过在单位时间内观察该事件发生的频度来衡量其攻击性的强度。图书馆管理中也一样,统计指标的概念也可以进行“操作定义”或“转置定义”,衡定检索效果的“转置查全率”就是该操作思想的实例。又如,图书乱架率本来定义为某一书库中所有乱架图书占该库图书总量的百分比,通过操作定义,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某一书库被随机抽查的书架中,乱架图书占被抽查图书总量的百分比。
最后,定量评估工作离不开“常模”,如何科学地获取常模往往是定量评估结果能否服众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统计测量中,“常模”表达的是特定对象的常规水平模式,例如心理学中测量出某个人的智商数后,如何评估该个体的智力发展水平呢?最简单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将该智商数与常模——智力量表相对比。因此常模是一把量尺,它代表着测量对象总体最正常情况下的一般水平。在图书馆管理中,当我们统计出某一书库的乱架率为3‰时,如何判定该乱架率是高、低还是正常呢?这个问题一直迷惑着图书馆的管理者们,原因就在于我们缺乏一个常模。虽然我们制订的各种规章制度中也有相应的参数规定,但这些规定是如何得出的,如果不是通过全国大面积的普查调研后确定的,在执行奖罚时如何能服众?即使有一个全国统一性的标准,那么各个图书馆、图书馆的各个部分因人力、物力的配置不同而在该参数上存在某些差异也是客观可能的。因此我们建议常模的获得是否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即假设在全国性或系统性的图书馆评估期间,每一个图书馆通过自身的努力都达到了该馆工作的理想水平,这时我在所管理的图书馆中对所需要进行的统计指标进行测量,所获取的数值作为反映该馆业务工作的常模,这一常模反映了该馆可以实际达到的发展水平,有理由成为今后该馆衡量业务工作的评估依据。
根据上述思想,图书馆管理实践中的统计评估工作的流程和结构如下图所示:
四、图书馆工作统计和定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举要
图书馆统计的基本指标包括三个方面:藏书指标、读者指标、借阅指标。图书馆管理实践中工作目标的定量评估主要有两个方面:效率、质量(由于图书馆运作于非商业化模式,所以成本目标在定量评估中占有的地位不太明显)。两者相结合,图书馆管理实践中对工作进行统计和定量评估的具体指标衍生为六大部类,如下表所示:
下表中我们对上述上的列举的部分评估指标,结合图书馆管理实践中一些最常用的具体情况,就其操作定义进行了简约的说明。
上表中出现的各种统计评估指标都是以图书来举例的,但这里的“图书”应当视作广义的图书,即同时还包括图书馆的期刊、报纸和非书资料。当然,由于文献类型的不同,在文献的管理方式上也有一些差异,但这些差异并不影响大多数评估指标的统计和考核,只是在原来评估指标上还应有某些附加指标,如期刊记到工作、装订工作、篇目标引工作等的考核指标。
最后必须再三强调的一点,图书馆业务管理中的工作统计与定量评估,是科学地开展图书馆管理的基本依据和必要内容。尤其是针对目前我国图书馆中普遍存在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现实情况,将计量化考核和定量评估应用于管理实践,是医治上述顽症的根本出路。工作统计与定量评估的日常化进行,首先是一个思想意识问题,其次才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我们必须要在对此工作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充分认识和系统论证的基础上,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推进该工作的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进行。只有这样,我们的图书馆管理才可能不断向着科学化的目标迈进,我们的图书馆事业才可能日臻发达、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