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实行独立管理_工作管理论文

企业实行独立管理_工作管理论文

在企业中实行自主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主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营与管理

目前,世界范围的企业管理正在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企业都在寻找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管理思想的演变与发展越来越显示出企业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力资源。因此,合乎人性的、能激发人的创造性劳动的管理方式成了顺应时代潮流的管理方式。自主管理就是这样一种企业管理方式。所谓自主管理,就是以职工良好的思想、业务、技术素质和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为基础,为全面完成生产经营任务和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为基本目标,以自觉地、积极地、创造性地、优质高效地完成本职工作任务为主要内容、全体职工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完美的一种管理方法。无论是美国的工人自我管理(W.S.M )还是日本的自主管理活动(JK),或是法国的工人自治小组以及我国宝钢、兰炼实施的自主管理法都表明这一管理方式正在掀起一股世界性潮流。

一、实施自主管理的积极作用及现实意义

(一)自主管理是当前最科学最完善的管理形式

虽然目前人们对自主管理的内容还不太明确,对这一概念的运用还不太规范(因为在我国还只有极少数企业尝试性地运用它),但纵观古今中外管理思想的演变及管理实践的变革以后,完全有理由说自主管理是目前管理的最完善形式。因为:1.自主管理是最合乎人性的管理。从人性的发展和完善过程看,人只有在创造中才能超越本能、超越自我,走向真正的完善。但在人性的完善过程中,个人既不能在创造性活动中脱离群体,又不能失去自我的独立性。而自主管理正是处理这一微妙关系的最好方法,它既给个人的创造性劳动以极大的支持,使劳动本身变成有意义的活动,又使个人目标同组织目标保持和谐统一。因此,自主管理的完善历程,也就是人性走向完善的历程。2.自主管理是效率最高的管理方式。效率始终是现代管理追求的主要目标。据世界银行的抽样调查,1960—1987年间发展中国家的产出与资本的弹性指数约为0.4( 即资本每增加1%,产出就相应地提高大约为0.4%);产出与劳动力的弹性指数约为0.45。在工业国,前者在0.25—0.4之间,后者约为0.5(美国产出与劳动力的弹性指数为0.6—0.78)。由此可见, 劳动力比资本投入对产出贡献要大,且这种贡献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大。在管理实践中,人们发现企业中人力资源最有效的利用方式一定要建立在个体行为的主动、自觉之上,离开了这一点,任何管理方式都不可能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而自主管理正是以职工的自觉、主动行为为前提,以职工的潜在能力的最大发挥为条件。又由于自主管理同人性的完善过程相一致,因此,自主管理必然使人与人的关系以人性完善的新方式存在,使人际关系建立在友爱、团结、协作的基础上,从而也就使劳动过程达到了精神愉快的境界,这一点是提高生产率的必备条件。3.自主管理是成本最低的管理方式。自主管理改变了原来企业管理中常用的靠惩罚、奖励来实施的外在性约束与激励机制,在行为规范中引入了内在性约束与激励机制。内在性约束机制强调自律,相信人都对自我行为负责、具有管理好自己的能力。通过对个体的道德、价值观念、传统习惯的培育和引导,使个人行为准则和规范,内化在个人的价值之中,达到自我约束的管理境界。在内在性激励机制中,引入了个人终极目标的追求,即人对生命的意义,以及人格、道德、社会等人的终极价值的追求。这种激励是一种创造性和超越性的统一,是人性内在自我的激励,它不需要任何外在因素的刺激。所以它是成本最低的管理方式。

(二)自主管理是确立职工主人翁地位的有效途径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好社会主义企业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贯思想。牢固地确立职工在社会主义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既是社会主义企业的本质特征,又是企业内在动力的基础。长期以来,如何很好地依靠工人阶级办好社会主义企业,如何真正确立职工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一直是我们研究和探讨的主题。自主管理重视管理的“软件”,在肯定对“物”的管理的同时,更重视以“人”为中心的“灵性管理”。它冲破某些传统管理的束缚,由以往的重“管”转变为重“理”——注重理清管理思路,注重理顺企业各种关系(部门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职工之间以及人与制度之间的关系),注重理顺职工情绪,注重理顺内部人心。它认为在企业中,一个职工,既作为劳动力(人力)生产要素被使用,又作为主体本身(人本)被当作企业的主人。因此,自主管理法以人为本,既把人看作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又把人看作主体,重视人本身素质的提高与开发,使职工的潜能得到合理释放,从而唤起职工主人翁自觉意识。又由于自主管理法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以人为中心,管理者把尊重职工、爱护职工、关心职工作为管理行为的基本点,管理组织的建立和运行、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都离不开职工的参与,因此,就无形地确立了职工主人翁地位。

(三)自主管理是企业技术进步的保证机制

自主管理法不仅能在提高职工素质、激励职工积极性方面取得成效,而且也能使这些成效转化为物质生产力,有效地改善企业的物质技术手段,为企业的技术进步奠定基础。依据一:自主管理法在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劳动者与物质技术手段的有效结合后,必然会形成改善企业物质技术手段的内在要求,因为人的素质(包括人的文化理论及操作技术素质)的提高,必须要求相应提高物质技术手段的水平,否则一方面造成人的能力相对于物质技术手段的“剩余”,另一方面,也会降低二者之间的结合效率。依据二:自主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素质求发展”。改善物质技术手段,正是“提高素质”的内容之一,而“发展”本身也包括物质技术手段的改善和提高。依据三,自主管理法确立的“以人为本”的新基点,正是为了发挥人在改变物质要素形态中的主观能动性,而自主管理法中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措施、办法,都为发挥人的这种主观能动作用提供了保证条件,从而也就为改善企业的物质技术手段,促使企业技术进步提供了保证条件。

(四)自主管理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付出的劳动量与所创造的使用价值量或价值量的比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对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也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具体实现途径。

自主管理法对生产率的影响是全方位立体性的。具体来说,自主管理是通过在生产过程中发挥其调适、激励、聚合功能,作用于生产力要素的构造、劳动力资源的开发运用、行为模式与人际关系和自身优化的,进而影响生产率。

1.调适功能。即对生产力要素结构调整优化。

事物的性质是由组成事物的要素的结构形式规定的,相同要素的不同的结构形成不同的事物,这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称同素异构现象)。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社会经济领域。自主管理法能够根据人的不同特性、特长,合理安排、调适要素结构及其它变化,减少或克服生产经营混乱、互相制约及磨损的无序状况,从而保持生产过程的有序和高生产率的实现。调适功能最常用的是调适企业系统员工的行为状态,使员工行为趋向统一而有力。

2.激励功能。

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内在潜力,开发人的能力,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主管理法通过合理地调适、使用、安排,使职工个人切实感到才有所用,力有所施,劳有所得,自觉努力工作,进而能超常规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根据前联邦德国1972年至1976年的统计,凡实行工人参与管理的企业,人均产值提高17%,而未实行工人参与管理的企业,人均产值仅增长4%。很好地实行自主管理, 能在广大员工心中树立企业发展的目标,并且能使广大员工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长期自觉地努力奋斗,激励职工为达到这一目标而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3.聚合功能。

聚合功能是自主管理法通过塑造行为模式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对生产率水平影响的。只有具有良好行为模式和人际关系的企业才会具有高生产率水平。自主管理法通过建立员工命运共同体(以需求为目标),尊重人才,培育造就优秀员工队伍等方式实现其聚合功能。企业员工的整体力量通过聚合远大于个体力量之和。

二、自主管理法的实施运作

(一)建立组织体系

组织体系包括协调机构和执行机构。协调机构主要是指企业自主管理法工作领导机构,负责企业推行自主管理法的整体方案、措施、步骤的确定,负责各个部门、各项指标、各项工作的制定、协调及总结、评比、终审。一般由企业主要领导挂帅,各部门负责人参加。执行机构是指实施自主管理法的职能部门及各级具体实施的组织和负责工艺、质量、安全、设备、计量、培训、管理制度等基础管理工作的专业考核组织及各个综合考核组织。

在建立组织体系时,要特别注重管理重心下移、强化班组建设。因为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企业生产一线的主体,是企业各种管理制度、措施实施的落脚点。把管理重心下移到班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就有了稳固的基础;同时,从自主管理法的主旨——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来看,只有在班组形成积极向上的风气的氛围,自主管理法才能真正形成内在的约束与激励机制。

在建立组织体系时,还要注重提高基础工作的组织化程度,实现有序管理。开展自主管理需要强化基础工作:一是要在基础工作的各个方面,即质量、设备、安全、工艺、技术、计量、劳动工资、财务、培训和岗位责任制等方面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工作标准、管理标准;二是要管理过程程序化,对每项基础工作,都要有完整的实施步骤、方法等工作程序;三要突出重点,抓住企业管理中关键性问题。通过这些工作,使人、设备、材料、操作技能和方法及工作环境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均衡性的动态结合,从而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有序、高效运行。

(二)建立目标体系

建立目标体系的目的就是要对实施自主管理法的全过程(主要指一个个载体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目标管理,确保活动的有效开展。目标体系一方面是指在整个活动、工作推行过程中企业(或车间、班组)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或某一时期内将要实现、达到的目标。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方面,是指在工艺、质量、安全、设备、计量、培训等方面的各项工作指标及达标标准。建立目标体系要明确、适当、客观、实在,便于理解、把握、考核,易于追求,而又具有激励性。

在建立目标体系过程中,要注重围绕企业员工的群体目标,加强服务,帮助其员工实现目标,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强化职业教育、岗位培训,提高员工的技术素质。要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加强对企业领导、管理人员和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训练,加强对职工的文化技术培养,以适应企业生产和经营发展的需要。

(三)建立考评体系

建立自主管理法的考评体系的目的一是可以通过考评来评定全体职工的工作表现,作为奖惩的依据,以便论功行赏,奖惩分明;二是可以激励企业员工充分发挥其能力,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可以通过考评发现企业工作方法和工作程序的不足,针对问题采取改进措施。

三、自主管理法在实施运作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要处理好自主管理与企业精神的关系。

一个企业培育和发扬自己富有特色的企业精神,对于职工形成共同的理想、认识、追求及共同的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密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全面调动职工积极性,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的持久稳步发展。实施自主管理如果与已经形成的企业精神相结合,或者在自主管理的实践中努力塑造企业精神,就能使自主管理在一种新的思想中不断完善,促进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发展。

2.要处理好自主管理法与高标准、严要求的关系。

实施自主管理法要以职工良好的政治、思想、业务技术等素质和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为基础,以自觉地、优质高效地完成本职工作为主要内容,要求企业职工发扬“高、严、细、实”的作风,使每个职工的自我价值都在群体共同劳动中得以实现,并得到承认。

3.要处理好自主管理法同搞好专业管理的关系。

自主管理与专业管理相结合,能更进一步加强质量、设备、安全、工艺、技术、计量、劳资、财务、培训等各项专业管理,提高这些专业管理的水平。

4.要处理好自主管理与执行规章制度的关系。

现代化企业不能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自主管理不是不要规章制度,而是要通过唤起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更加严格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以保持企业正常运转。

5.要处理好自主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自主管理要求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做好日常思想工作。

6.要处理好自主管理与加强组织领导的关系。

自主管理不是自发管理,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搞不讲集中的民主和不讲纪律的“自由”,更不是搞无政府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自主管理是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在实行自主管理过程中,仍要按照《企业法》的规定,强化以厂长为首的行政指挥系统,行政系统的指令、安排、要求都必须贯彻,并全面、按时、按质、按量地达到和完成。另外,实行自主管理,不能成为行政领导推卸责任的借口。行政领导干部和全体管理人员必须严于律己,以自己的行动为广大职工做出表率,必须大胆工作,尽职尽责,引导、率领广大职工完成各项任务。

7.要处理好自主管理与采用经济办法的关系。

自主管理不反对把采用经济办法作为促进管理的一种手段,而是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克服其消极的一面,使之为自主管理服务,坚持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在分配上继续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

总之,实现企业管理科学化,内容很丰富,方式途径很多,笔者认为企业改革以来,在一段时期内,人们较为重视产权明晰、权责清楚、政企分开,以及优化组织体制,推进科技进步等等,而对人的管理重视不够。我认为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中,要切实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自主管理的理论及在我国一些企业的实践,证明了自主管理是在众多企业管理中比较符合中国实际,适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的一种全面、活跃、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

标签:;  ;  

企业实行独立管理_工作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