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及其量化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党政领导干部论文,经济责任审计论文,评价论文,地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建立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一)伴随着覆盖面的扩大和深度的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出现了许多矛盾与问题。
1.审计评价缺乏明确实用的绩效标准。
2.审计评价目的不明确。
3.审计评价不科学,从评价内容到程序随意性大,评价结论也过于绝对化。评价中定性分析过多,量化指标太少,导致评价的客观性受到影响。
4.审计评价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对评价的价值取向、制度安排以及评价中发现问题的对策研究都未引起重视。
(二)建立审计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1.评价体系的建立才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2.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加强干部的监督管理,制约权力,推进依法执政,建立法制的政府。评价体系考核干部遵守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情况,这有利于领导干部树立“权由法授”的观念。通过评价能及时的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从机制和源头上截止和预防腐败发生,保持党的先进性。
3.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强化政府的责任,促进政府加强管理。
4.评价体系建立使经济责任审计客观公正。
二、建立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一)贯彻科学的发展观,使社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评价体系的建立应具有系统性、全面性的原则。
(二)指标体系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既能反映各级领导干部绩效的内涵和特点,又能反映.各地方的差异性。
(三)简便、易于理解和操作,具有可获得性。
(四)指标具有同向性和可比性,可以监测。指标体系内的各项指标在数值表现上应与其在经济意义上的系统评价相互匹配;同时所选取的指标数据要有比较可靠的来源,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符合特定方法的要求,即所选指标要便于横向与纵向的分析研究,具备国内通用的特点,以及保持一定的可比性。
(五)系统性和开放性。
(六)评价指标选取必须要遵循定量化的原则。选择那些可量化的指标,放弃不可量化的指标,而且量化指标应尽量选取相对量指标,以便所列选的指标经过处理后可以比较。于那些重要的非定量化指标,可以用专家调查法或是近似量化指标替代法将其转化为定量指标。
三、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程序与方法
(一)对审计事项真实性评价分为: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严重失实四个等次。对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会计资料,通过审计认定后,其差错率在5%以内的,为真实;差错率在6%~10%之间的,为基本真实;差错率在11%~30%之间的,为不真实;其差错率超过30%的,为严重失实。
(二)对审计事项合法性评价分为:合法、基本合法、有违法行为、有严重违法行为四个等次。经审计认定,未发现违法违规事项的,为合法;审计发现违法违规金额相对金额总量在5%以内,且性质一般,情节轻微的,为基本合法;审计发现违法违规金额相对金额总量在6%~10%之间,且性质一般,情节较轻的,为有违法行为;审计发现违法违规金额相对金额总量在11%以上,或违法违规金额虽不大,但性质严重,如有私设“小金库”、“账外账”,或存在重大违法违规案件等问题的,为有严重违法行为。
(三)对内部控制健全性的评价分为:健全、基本健全或属于不健全的,酌情扣分。
(四)履行经济职责的综合评价分为:优秀、良好、基本称职、不称职。
(五)领导干部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问题,按负有责任的程度酌情扣分。
(六)对党政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按百分制分为优秀、良好、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档次进行审计评价。即根据审计内容分项确定分数,依据审计结果确定得分,按得分多少确定综合评价的档次:
90分以上(含90分)为优秀;
80分至89分为良好;
60分至79分为基本称职;
60分以下(不含60分)为不称职。
(七)如果领导干部个人在财政、财务收支中有违法违纪问题,不论得分多少均评价为差。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应当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建议由任免机关或纪检监察机关处理;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四、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量化指标体系的建立
从经济总体评价指标、地方财政预算(决算)执行评价指标、国土资源管理及园区运作评价指标、重大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四农”问题指标、廉政建设指标等七个方面来建立。前六大项目的分值之和为100分,第七个方面的指标不作为基本分数,作为限制性加分或减分。
(一)经济总体评价指标(5分)
对一个地区经济总体评价时,我们从GDP收入状况、储蓄状况、人均消费、物价、外贸状况去评价。
1.经济发展指数
(1)GDP增长速度=(报告期GDP÷基期GDP)-1
(2)人均GDP=报告期GDP÷年平均常住人口
前者是反映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采用不变价格计算。后者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富裕程度以及宏观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上述两个指标均为正指标,其数据可来源于统计部门。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报告期末固定资产投资额÷报告期初固定资产投资额)-1。
该指标是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业绩的指标。其数据来源建委。
3.地区人均储蓄增长率=(报告期人均储蓄÷基期人均储蓄)-1
4.居民消费物价总指数变动率=(报告期居民消费总指数÷基期居民消费总指数)-1
该指标表明社会物价的稳定程度,人民实际生活水平。指标可通过物价部门获得。
(二)地方财政预算管理情况评价指标(30分)
1.本级政府是否编制赤字预算。
2.预算调整是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减少收入。检查是否经过政府审核并报人大审批,有无编制使用方案。
3.预算收入考核(在预算收入目标设置的程序性、合理性、科学性的基础上进行)
(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预算百分比=报告期实际取得财政收入/预算收入×100%。
(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加数=报告期财政收入-基期财政收入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率=报告期财政收入÷基期财政收入-1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平均增加率=
报告期财政收入÷考核期财政收入-1
上述三个指标均为考核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实现情况的指标,为正指标,资料来源为财政部门。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平均增加率是考核政府若干期的平均增长值。
(3)地方财政预算内可动用财力增加数=报告期可动用财力—基期可动用财力;地方财政预算内可用财力增加率=(报告期可动用财力÷基期可用财力)-1
地方财政预算内可动用财力年平均增加率=
报告期可用财力÷考核期可用财力-1
(4)财政收入占GDP比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GDP
该指标为正指标,资料来源为财政部门。
(5)应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收入,考核其已上交财政收入的金额和未上交财政收入的金额,以及它们分别占应纳入预算管理收入的百分比。
(6)各种非预算收入取得及纳入预算管理的情况。
①各种非预算收入指行政性收益、罚没收入和国有资产收益,检查上述收入是否建立“收支两条线”征收与管理。
②行政性收入是否扩大征收范围,提高收费标准,有无乱收费的项目、金额,是否使用合法的收费票据。重点检查收费行为与收费人之间有无利益挂钩,按比例返还情况。有无乱摊派情况,从摊派标准、被摊派对象、金额以及摊派依据方面查。
③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情况检查。
年末未纳入预算的非税收入数=年初未纳入预算非税收入数+本年非税收入数-直接列支挪用数-已纳入预算数
(7)预算外收入纳入财政专户管理。
上述(1)至(7)项目主要检查是否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政府的财政政策。
以上审计内容涉及财政、地税、金库等部门。
(8)税收收入的评价指标
①本期税收收入增减额=报告期税收收入-基期税收收入
本期税收收入增长率=(报告期税收收入÷基期税收收入)-1
②本期税收收入对GDP的弹性系数=税收增长率÷GDP增长率
③非公有经济税收收入及历史同期增长率
非公有经济税收收入比历史同期增长=(报告期非公有经济税收收入÷历史同期非公有经济税收收入)-1
④上交中央的“两税”收入占地方税收收入的比重
上交中央的“两税”收入占地方税收收入的比重=报告期上交中央的“两税”收入÷报告期地方税收收入的比重。这里的两税指增值税和消费税。
⑤实际上缴税收收入和税收流失金额
税收上缴增长率=(报告期税收上缴额÷基期税收上缴额)-1
税收流失金额=本年应收的税收收入-本年实际收到的税收收入
⑥税收减、免、缓执行情况。检查越权批准的减、免、缓金额,擅自作出应征未征、应停未停的税种。
⑦滞纳金收缴金额。
4.预算支出效益考核指标
(1)人均财政支出水平=财政支出总额÷本地当年平均总人口数
该指标反映人均消耗财政资金以及地方财政支出规模。
(2)财政对重点领域投入增加数=报告期投入数-基期投人数
(3)财政对重点领域投入增加率=(报告期投人数÷基期投人数)-1
(4)重点领域支出比率=各项投入数÷地方财政支出数
(5)财政支出收入弹性=财政收入增加进度÷财政支出增加进度
该指标反映财政支出创造收入能力,为正指标。
(6)财政支出人文发展指数弹性系数=人文发展指数÷财政支出
该指数系反映生活质量综合指数,人文发展指数是由成人识字率、出生时预期寿命、实际人均GDP这三项指标数值合成,为正指标。
(7)财政支出就业变动系数=评价期就业率的变动率÷同期财政支出的变动率
(8)财政支出环保效益=环保污染治理率÷环境保护费用支出增长率
5.政府采购效益评价指标
(1)政府采购节约额=政府采购预算金额-实际采购金额
(2)政府采购节约率=政府采购节约额÷政府采购预算额
(3)政府采购相对规模=当年政府实际采购金额÷当年财政支出总额
(4)人均采购额=当年实际采购金额÷政府采购人员数量。该指标越大,说明效率越高。
(5)政府采购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国民经济总量变动的%÷政府采购规模变动的%)。该指标为正指标。
上述指标资料来源为相关部门。
6.政府债务情况分析指标
政府债务包括:一是地方政府担保债务(按《担保规定》允许担保的债务)。二是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举借用于地方公共支出的债务。三是地方政府欠款、挂账即向上级财政的欠款、挂账必须加以弥补的债务。
(1)财政负债率=财政负债余额÷最后一年全年GDP
(2)本期政府“举债”承诺,担保数增长率
(3)本期偿还政府债务金额
(4)有无“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导致本地区严重负债
7.国有资产管理评价指标
(1)国有资产价值增值率=年末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该指标逐年计算)
(2)擅自处置国有资产金额和出售国有资产造成损失的举报查实数
(三)国土资源管理及园区运作情况审计(10分)
1.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变化率=(本年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与上年农民人均耕地面积)-1
2.城镇土地利用程度=二、三产业GDP总量÷年度城镇建设用地总量
3.土地补偿标准执行情况
(1)检查失地农民补偿情况
(2)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建立情况
4.农村耕地闲置率
5.政府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建立情况,是否成立土地储备中心,建立政府同意收购、同意储备、同意出让的国有土地储备制度。
6.违规批租土地、举报查处数
7.土地出让金上缴入库金额、举报查处,为足额缴纳土地出让金而下发土地使用权证行为时间数。
8.园区利用外资增长率=(本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上一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1。
该指标考核政府直接、间接利用外资规模及效果。
(四)重大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15分)
1.项目决策指标。主要包括决策程序合规性、项目公共性、项目目标科学性、项目目标可衡量性4个具体指标。
2.项目执行指标。主要包括项目完成工作量、项目完成进度、项目完成质量、项目技术水平、项目组织管理水平、项目目标实现程度、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7个具体指标。
3.项目财务管理指标。主要包括资金到位率、资金到位及时性、资金支出情况、资金节约率等。
4.社会效益指标
就业效益指标:单位投资就业人数=新增总就业人数(包括本项目和相关项目)÷项目总投资(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资源利用指标:单位投资占用耕地=项目占用耕地面积÷项目总投资(万元);环境影响指标:通过环境质量指数考查。
上述指标资料来源建委。此外,还有公众满意度、脱贫情况等指标,这类指标可通过问卷调查、专家经验判断获得。
通过政府对区域内的重大建设项目在审批的权限、决策的程序和项目的审查方面制订的规章制度、地方发改委在重大建设项目的计划、编制和审批项目建议书、编报和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方面制订的规章制度,分析对国家和地方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以及相关内控制度是否健全。
根据审前调查情况,确定对工程项目进行抽审,重点调查:项目是否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审批,有无越权审批以及超计划、超规模建设的问题;项目建设程序是否合规,是否按照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设计、建设、竣工验收等阶段进行。建设过程中是否推行项目法人制、资本金制、工程招投标制、合同制、建设监理制等;项目招标的内容和程序是否合规,有无只对施工招标而不对设计、监理进行招标,只对主体工程招标而不对附属工程、配套工程进行招标,或将项目分割发包回避招标的问题;项目建设用地审批手续是否合规。
以上审计内容涉及地方计委、建委等部门。
(五)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25分)
1.绿色GDP:绿色GDP,广义的理解为“真实GDP”,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真实发展和进步,理论上说,绿色GDP=传统GDP-自然环境部分的虚数-人文社会部分的虚数。人文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服务、犯罪、吸毒以及对国民福利有负面影响的产业如烟草行业。另一种为狭义的理解,所谓绿色GDP,是指从现行GDP中扣除了自然资源耗减价值和环境污染损失。我国的绿色GDP核算体系主要是指狭义的GDP。该指标目前国内尚在部分地区实行,其资料来源应从多个部门取得。
2.人口发展指数
(1)人口出生率
(2)人口出生性别比
资料来源于统计部门。
3.社会安全
(1)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口÷适龄劳动人口
适龄劳动人口指我国16岁以上,男60岁,女55岁以下有劳动能力而无业需要就业,按《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登记的城镇人员。
(2)贫困率=贫困化人口÷地区总人口。贫困人口指在社会低保线以下人口数
以上审计内容涉及财政部门、统计部门、社保部等相关部门。
(3)重大刑事案件发案数——每万人治安案件发生率
(4)特大安全事件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亿万产值死亡率、赔偿额度
资料来源于公安部门和社保部门。
4.社会保障程度
(1)基本社保覆盖率提高百分点=报告期参保百分比-基期参保百分比
(2)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额发放率
(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足额发放率
(4)农村社保参与率=农村人口参加社保人数÷农村总人口
(5)基本养老保险费征收率=全年实纳数÷全年应纳数
(6)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
(7)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年末累计结余数÷全年平均支付数
5.环保指标
(1)城市维护费占GDP比重
(2)Ⅱ级空气质量天数或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3)环保综合指数——根据地方政府对下级政府的《一把手环境考查》等资料。
6.人力资源状况
(1)引进高级人才数量
(2)R&D公共占GDP比重=科技三项费用÷GDP
(3)本级财政支出中教科文卫支出增长率=(报告期财政支出中教科文卫经费支出÷基期财政支出中教科文卫经费支出)-1
资料来源科委和教委。
(六)“三农”问题解决情况(15分)
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报告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期农民人均纯收入)-1
2.“两免三补”执行情况
3.农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提高百分点
4.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
5.城市化率提高百分点
6.农村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百分点
7.任期内培训农民工数
8.任期内有序输出农民工就业人数
上述指标资料来源为农办、农业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
(七)廉政建设情况(存在一个重要性水平以上的严重违法行为则至少扣10分,最多扣41分,即如果领导干部个人有以下违法违纪问题,不论得分多少均评价为差。)
1.腐败案件涉案人数占行政人员比率=腐败案件涉案人数÷行政人员总数
2.地方政府出台惩治职务犯罪的法规、制度的数量
3.公民对政府廉洁和效率方面的满意程度
4.领导干部个人所得应代扣代缴金额
5.用开支应由个人负担费用金额退还金额
6.在公务活动中接受礼品金额或数量
7.出国考察费用报销金额以及有无超标金额。
8.家庭住房及标准情况:标准面积、实际住房面积、超标面积
9.工作用车次数,所发生费用金额
10.领导干部参与巨赌查实数
11.行贿受贿、贪污私分、挪用公款或特定款物、玩忽职守、挥霍浪费等违法行为被查实或被举报查实数
12.利用职权进行信用担保,为他人或自己谋取非法利益举报查实数
13.所主管的行政机关有以下违反国家财政收入行为的主管责任:
(1)违反国家财政收入管理规定
(2)违反国家财政收入上缴规定
(3)违反国家有关上解下拨财政资金规定
(4)违反国家有关预算管理规定的行为
(5)违反财政收入票据管理规定的行为
14.所主管的行政机关有以下违反国家财政支出行为的主管责任:
(1)违反国家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
(2)违反国有资产管理规定的行为
(3)违反国家有关投资建设项目规定行为
(4)违反《担保法》及国家有关规定擅自提供担保的行为
(5)违反国家有关账户管理规定擅自在金融机构开立、使用账户的行为
(6)滞留、挪用、骗取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行为
(7)违反财务管理规定私存私放财政资金或其他公款的行为
15.所主管的行政机关有以下违法行为的主管责任:
(1)会计方面的违法行为
(2)其他经济活动方面的违法行为
16.经济民主化建设所承担的主管责任或直接责任
(1)未按民主决策程序办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的重大决策事件件数
(2)听证会举办次数与参与人数
(3)违反财经政策和法规的举报查实事件
17.经济管理领导队伍素质建设所承担的主管责任或直接责任
主要指标:行政人员国民教育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所占比例=行政人员本科以上学历人数÷行政人员总人数。
资料来源于纪委、党委、人事教育管理机构等相关部门,还可通过问卷调查取得。
标签:财政支出论文; 党政领导干部论文; 税收原则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指数论文; 审计报告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预算执行论文; 政府支出论文; 预算收入论文; 预算调整论文; 政府审计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量化管理论文; 人口增长率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量化分析论文; 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