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五大的重要理论贡献_邓小平理论论文

党的十五大的重要理论贡献_邓小平理论论文

十五大的重大理论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大论文,贡献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江泽民同志的报告,创造性地运用邓小平理论,对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长远的一系列问题作了深刻论述,在理论上作出许多重大贡献。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这些重大理论贡献,对于我们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坚定不移地沿着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刻论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一次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我们党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行动指南的党。但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从来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的科学。它应该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在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为我们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使中国发生了第三次历史性巨变。实践证明,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这一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邓小平同志逝世后,党如何对待他开辟的道路和创立的理论,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方向,不可避免地成为国内国外、党内党外关注的焦点。对于这个关系党的兴衰成败和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十五大作出了鲜明、有力的回答。

首先,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邓小平同志逝世后,全党在这个问题上尤其要有高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其次,报告第三部分一开始又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强调,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报告结尾再次强调,我们这次大会的灵魂,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第三,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深刻论述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深刻论述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深刻论述了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第四,经中央建议和全会一致通过,十五大在党章中庄重地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这些鲜明有力的回答,充分表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邓小平同志遗志、沿着邓小平开辟的正确道路胜利前进的信念和决心,充分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共识和心愿,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迫切需要,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迫切需要。这对于保证我们党领导人民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第一次明确提出并科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石,是邓小平同志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是我们党制定新时期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过去,围绕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和判断,我们党曾作过有益的探索。但总的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一直处在不完全清醒的状态。如1958年曾提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了。在后来较长的时间里,又认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处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激烈斗争的“过渡时期”,把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作为主要矛盾,并发展到搞“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人民造成一场严重灾难,使我们丧失了一次发展机遇。造成这些失误的一个根本原因,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从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在他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以后,在党的十二大报告和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都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做过一定的阐述。党的十三大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以此为根据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十四大又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加以阐发,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正如十五大报告指出的,“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

现在,在新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刻,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能否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而不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因循守旧,紧密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使经济体制改革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各个方面互相配合,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兴衰成败的大问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党的十五大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高度,重新强调和进一步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指出,经过四十多年特别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然而总的说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强调,真要建设社会主义,那就只能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强调,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保持清醒头脑,克服各种干扰,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党的十五大还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深刻论述了什么是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第一次科学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明确提出,这些基本目标和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指出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毫无疑问,这对我们澄清思想上的种种疑惑,深刻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正确把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始终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脚踏实地地把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全面推向新世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三、深刻论述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等一系列新的思想和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来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否则就会影响甚至阻碍社会主义的发展。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情况有着很大的不同。由于对此缺乏清醒的认识,我国在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逐渐背离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政治上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在经济体制上逐步形成一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模式;在所有制上追求“一大二公”,片面强调发展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经济,轻视和削弱集体所有制经济,排斥和取消个体所有制经济。结果,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全面纠正“左”的错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开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进行系统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首先作出农村改革的决策。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接着,相继作出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十三大进一步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十四大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在此过程中,党制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逐步消除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发展的羁绊。这些重大决策,极大地推动了全党思想的逐步解放和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甚至扭曲的认识,在所有制问题上仍然存在种种疑惑,束缚着人们的思想,障碍着改革的深入。针对这些情况,党的十五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从现在起到下世纪前十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进一步作了深刻论述,同时在所有制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和观点。例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公有制经济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等等。这些新的思想和观点,是对传统所有制观念的重大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它深刻回答了在所有制问题上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为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改革开放近20年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曾经带来全党思想的第一次大解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第一次大发展;党的十四大摆脱“姓社姓资”的羁绊,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曾经带来全党思想的第二次大解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第二次大发展;可以预料,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等一系列新的思想和观点,必将带来全党思想的再一次大解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再一次大发展。

标签:;  ;  ;  ;  ;  ;  ;  ;  ;  

党的十五大的重要理论贡献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