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佳映射多元出版生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百佳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备受出版业乃至全社会关注的首次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等级评估结果于2009年8月出炉。8月10日,新闻出版总署在京召开媒体见面会,通报了评估情况,并将评估结果中进入一类的出版单位以“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公示于众。
至此,历时13个月的首次出版评估工作告一段落。不过,由评估所引发的话题,才刚刚开始。
多元化的百佳榜单
首届“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名单从8月11日至8月18日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新闻出版总署将于9月对确认表彰的100家一级出版单位颁发荣誉证书和奖牌。对评为二至四级的评估结果拟在行业内部,通过适当方式通报给出版单位及其主管、主办单位。
此次共评出一级出版单位100家,占20%;二级出版单位175家,占35%;三级出版单位200家,占40%;四级出版单位25家,占5%。一级出版单位中,社科类31家,科技类18家,大学类20家,教育类6家,古籍类4家,少儿类6家,美术类6家,文艺类9家。
四个等级所占的比例较总署之前的设计做了微调。根据专家的意见,评估办公室最终将四级的比例由10%缩减为5%,二级则相应由30%增加到35%。“百佳”的名额分配也在不同类别间做了调整,初评之后,工作组发现进入一级的社科类出版社相对较弱,随后决定将社科类的3个名额调整给了科技、少儿和文艺类各一个。
新闻出版总署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等级评估办公室主任、出版管理司司长吴尚之表示:“特色鲜明,品牌响亮是百佳出版单位的一大特点。其中,既有综合实力较强的大社名社,也有一批近年成长起来的‘专、精、特、新’的专业性较强,特色鲜明的出版社。”
从此次评估结果我们不难看出,百佳名单中既有长期以来“双效益俱佳”的大社强社,也有素来低调“名不见经传”的“黑马”。从百佳名单传递出的信息来看,出版行业主管部门希望通过宏观调控管理这只“有形的手”,促进构建起一个多元化的出版生态——既有能参与国际出版业竞争的“大鳄”,又有服务民众各种文化需求的“专、精、特、新”的“小鱼”。
“这次评估不是全部经营性出版单位大排队,而是分类排队,使得‘专、精、特、新’的出版社也有自己的生存价值和发展空间,使得一些中小出版社有机会进入百佳行列。”在人民交通出版社社长杨文银看来,百佳名单也反映出新闻出版总署注重产业结构优化,推动产业协调发展的决心。
“评估像一个指挥棒,为出版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让各个出版社在选择自己的战略时,有了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浙江大学出版社社长傅强如是评价说。
吴尚之表示,评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业开展的一次具有开创性的重要工作,它标志着中国出版企业评估制度已正式建立,必将对我国出版业的改革、发展和管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关注“黑马”
此次百佳名单中,除有个别出版单位因违规而受到“降级”的处罚外,绝大多数大社强社都榜上有名,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数大社强社都对自己入选信心满满,他们更关注在各自类别中的排名。不过,最惹人注目的,当属涌现出的一批“黑马”中小社。
美术类的评估结果最出人意料。此次评估美术类专家、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原社长姚凤林感慨地说:“原来大家提到美术类出版社,会想到三大梯队。第一梯队是美术社‘四大家族’——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和辽宁人民美术出版社。但在此次评出的‘百佳’名单中,‘四大家族’没有一家进入百佳。这也反映了这些年美术出版界的发展和变化,反映出美术社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消长。如今到图书市场上走走看,很多叫好又叫座、在美术出版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图书,还多是出自此次入选百佳的这些出版单位。”
古籍类虽然总共只有4家社入围,但同样有冷门爆出。此次评估古籍类专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原总编辑冯惠民在得知名单时感慨地说:“原本一向口碑很好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和文物出版社等都没有进入此次一类名单。这两家出版社在当今仍然有很大影响,但这些年,出版业的市场变化很快,我们很多的认识还是老印象,并不能反映今天的市场格局。”
大学社是另一个杀出多匹“黑马”的类别。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等,虽都各具特色,却并不为业界所熟知。傅强分析说,一方面很多大学社诸如教材等产品很少在零售市场上流通,媒体和社会的关注度不高;另一方面,大学社的专业性很强,这与总署鼓励的“小而精”、“专而特”的办社方针相契合,所以大学社中会出现很多“冷门”。
浙江摄影出版社算是文艺类的一匹“黑马”,该社社长蒋恒坦言“事先没有想到会入围一类”。“像我们这样一个专业性的出版社,要想在综合评估体系里取胜并不容易,在填报评估表时,我们就感觉评估很面面俱到,不是特别突出专业社的特点。”蒋恒同时也表示,“荣膺百佳对出版社而言是莫大的鼓舞和鞭策。”
其实,此次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本身,就已经预示着定会爆出不少冷门,会有一些“专、精、特、新”的出版社进入人们视线。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社长于广云告诉记者,该社整体规模不大,此次入围“百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长期坚持专业特色,锲而不合地在煤炭行业和安全领域做好文章,使优势和特色得以彰显。
“出版工作最终是靠好的产品来说话,任何一家出版社都不可能包打天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争特色、创品牌。我理解的做大做强,就是在某个领域的产品能做到最好、最全、最值得信赖。”厦门大学出版社社长蒋东明如是说。
突出运营管理
注重资产运营是百佳出版单位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吴尚之介绍说,入围百佳的出版单位经营业绩比较突出,有的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销售收入增长率高,有的图书单品种平均利润高,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有的速动比率值高,出版单位抗风险能力和偿债能力强,发展势头比较好。
参与此次评估的科技类专家、中国版协科技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原社长赵晨告诉记者,从各家出版社在评估指标中的得分情况来看,出版能力是普遍得分项,各家出版社差异不大,但在资产运营能力方面拉开了差距,该项占总体分数比重最大。这也要求出版单位在今后的经营中要对财务管理加以完善。
杨文银谈到,此次评价指标的设置全面而系统,对出版单位人、财、物各方面都有涉及。其中,尤其注重对出版社“图书生产能力”和“资产运营能力”的考察,赋予的分值很高,这在出版业转企改制的宏观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以往,出版界多“以码洋论英雄”,自觉不自觉地将规模等同于效益,此次评估则打破了业界长久以来的惯性思维。据记者了解,有多家出版社规模不小的出版社此次都未能入围“百佳”,其中有的是因为很多图书是通过合作出版的方式,有的则是高码洋高退货,出版社效益并不理想。
在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林全看来,此次评估在很大程度上考量了出版单位发展的能力和动力,以及核心竞争力是否在出版社内部。
“总署的评价体系里约1/3的分数是评估效益的。如果从考察效益的角度来看,规模大并不一定占便宜,对管理的精细度要求反而更高。”傅强表示。他以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举例说,如果单纯按规模来评,北大医学出版社恐很难入选,但如果考察单本图书的利润率,按照效益来评的话,很多大社都要输给他们。
蒋恒认为,浙江摄影社能跻身“百佳”,最主要的加分项就是经营性项目。“媒体和社会对专业性的中小出版社并不是很了解,我们在社会影响力方面不是很有把握,但经营性指标我们还是有信心的。企业化经营是核心,这一点在这次评估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蒋恒说。
科学运用评估结果
随着评估结果公之于众,如何运用好评估结果,使其真正发挥积极作用,已成为主管部门和业界所普遍关心的话题。
吴尚之强调,从管理层面,要充分吸收和运用好评估所取得的成果,逐步完善分级管理制度,探索出版单位的退出机制。获得“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荣誉称号的出版社,将成为重点支持的图书出版单位群体,在资源配置等相关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支持,鼓励其做强做大,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对被评为四级的出版单位给予警示,要求查找原因,限期整改。对那些经营管理不善,问题严重的出版单位整改期过后还达不到办社条件的,将予以关、停、并、转。从出版社层面,要正确对待评估结果。评估是动态的,其结果主要反映了评估期内出版单位的状况,而不代表未来。不论评估结果如何,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他同时要求各出版单位要重视评估工作,建立“自我诊断”机制。
据中国版协科技委主任、化学工业出版社社长俸培宗透露,版协科技委将于10月15日组织全国科技类出版社社长、总编会,以“正确认识评估,推动出版社科学发展”为主题进行研讨,引导大家正确对待评估结果。
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新闻出版总署未将榜单按得分情况排队并公之于众,而以“拼音”为序。有出版社表示,希望之后评估小组能单独与出版社沟通,返回打分结果,使出版社自己知道那些指标得了高分,哪些得低分,以帮助出版社进一步改进工作。
吴尚之表示,出版单位等级评估工作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的工作。总署将组织专家进一步修改完善评估办法,把各方面好的建议吸收进来。同时,评估也将形成制度,继续开展下去。新闻出版总署在考虑专家的建议后研究决定,评估期限由原定每两年一次改为每三年评估一次。据记者了解,总署还有意在下次评估时增加对出版单位图书编校质量和无形资产的考核。
“以后,针对非经营性出版单位也要搞评估,以实现科学化管理。”吴尚之说。
(文中所提及的百佳出版单位均为公示期的百佳出版单位。)
标签:新闻出版总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