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成人教育的发展设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人教育论文,欠发达地区论文,职业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农村教育实际,对今后一个时期,如何发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我们提出如下设想:
(一)切实提高对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认识,加强政府对这两项工作的统筹力度,实现基本“普及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目标。
教育是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提高对教材工作的认识,更要提高对发展职、成教重要性的认识,摒弃轻视和鄙薄职业成人教育的思想。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江总书记的要求上来。江总书记指出:“努力办好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篇大文章。现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虽然有了发展,但总体来说,还刚刚开始做。各地各部门要狠狠抓它十年、二十年,必会大见成效”。提高思想认识,在实践中,应该坚持“科教兴区先兴科教”的观念,树立“抓职、成教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新观念。可以这样说,没有高度统一的思想认识,发展职业、成人教育就是一句空话。
加强政府对职业、成人教育的统筹,克服教育部门一家办学的弊端,重点要协调有关部门制定配套政策,解决影响这两块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计划部门要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纳入中等教育整体招生计划;财政部门要想方设法保证对职教、成教的投入,并设立专项发展资金;劳动、人事部门要坚决推行劳动预备制度,打通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在农村,要搞好农科教结合,共同为经济建设服务。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依法发展职业教育,要加强对职教法贯彻情况的督导、检查,力争用3-5年时间基本普及职业技术教育。
(二)完善县、乡两级职业成人教育培训网络。
县、乡两级职业成人学校是农村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推广实用技术的主要阵地。它上挂职业、成人高等院校,能够及时获取新的科技信息,下连村级成人学校和科技户、专业户,进行技术辐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实现基本“普及职业技术教育”这一新的目标,就要首先加强县、乡职业成人教育阵地建设,完善二级培训网络。一是每县、市建好一所职前职后相沟通综合性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二是每乡镇建好一所成人职业技术学校,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确保2000年前乡镇成人学校一类达到15%,二类达到40%;三是坚持劳动预备制度,使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一至三年的职业技能培训,使95%以上的农村新增劳动力都能接受实用技术培训。要把这一目标纳入各级政府、教育部门的目标管理责任制之中,建立检查评估机制。
完善县、乡培训网络,普及职业技术教育,还要重点解决好制约职业成人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一是经费问题。保证按上级要求的比例落实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事业经费。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审计。要拿出专项经费,用于表彰、奖励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扶持职教、成教发展。二是学校建制、人员编制问题。乡成人学校应按初级中学建制列入教育部门的学校建制。编制部门要按3-5人的标准,解决乡成人学校人员编制。三是师资问题。采取多种措施稳定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在培训、选拔、晋级、评先方面要与普通教育教师同等对待,甚至更加优惠。要通过“分、培、聘”的办法解决教师不足。“分”,即每年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选择专业对口的学生分配到职、成学校;“培”,即加强现有教师的岗位培训,造就双师型教师队伍;“聘”,即聘请有关科技人员做兼职教师。农、科部门要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应聘。
(三)加快中等职业学校改革步伐,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求。
1.改革招生办法。中等职业学校要放宽入学年龄限制,既面向应届生,也招收往届生。职业中专实行凭初中毕业证、中招成绩单直接注册入学。招生分数线由学校根据情况自定,报地、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逐步实行普通中专、职业中专、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统一组织考试,分段划线,学生按分数段填报相应志愿,不同类型的学校分批录取的招生办法。要按各类学校的招生比例划线,严格控制普通中专、普通高中划线比例。“普九”后,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应以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突破口。
2.调整专业结构。对现有专业重新审核,逐步调整学校专业设置,防止专业重复过多、热门专业一哄而上的情况。鼓励和支持学校发展骨干专业,办出特色、拳头专业。对骨干专业,在招生计划、学生就业、教师待遇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3.改革教育内容。重视和加强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不失时机地将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由注重数量发展转到注重质量效益的轨道上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审核学校专业时,要充分重视实验学习条件。在职业学校优质课评选时,要考察教师指导实践的能力。组织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强化操作技能。引导学校实行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并举并重。
4.改革办学模式。职业中专学校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人才和劳动者。在办学中应当把中等职业技能教育放在首位,同时加强专业理论教育。学校办学既要面向当地经济建设,又要兼顾向上一级学校输送人才。农村职业高中要试办综合高中,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进行高二、高三分流。高二分流即先学一年职业课程,再学二年文化课程;高三分流即先学二年文化课程,再学一年职业课程。
5.改革管理制度。创造条件,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部分时间制教育并举,面授课程与远程教育并举,允许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使在校学习与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四)坚持劳动预备制度,重视和加强对华业生的就业安置工作。
人事劳动部门要按照劳动预备制度的要求,严把企事业单位招工用人关。贯彻“先培训后就业”的用人原则。未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初、高中毕业生不准流入劳动力市场。劳动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主要面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劳动力市场,向用人单位推荐职业学校毕业生;人才交流中心要把职业中专毕业生纳入交流计划。对被用人单位录用的毕业生要发给“毕业派遣证”或“工作关系介绍信”。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要相互配合,作为市场对劳动力状况需求的调查,定期发布职业岗位、人才需求信息,引导学校办学,引导学生择业。
职业学校应结合专业特点,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设立独立创业与经营方面的培训课程,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学生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劳动就业观念。学校还要成立负责指导、安置学生就业的组织机构。
(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对初、高中学生的实用技术培训。
加强对初、高中生的实用技术培训,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搞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三教相互配合,相互沟通。工作措施是:坚持一卡到底,抓好三个环节。
一卡到底,就是从小学开始,对每个学生建立“职业技术(实用技术)培训记录卡”,作为学生学籍档案的一项内容。卡上记录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学习的内容、时间、成绩。记录卡随学生升学转入初中、高中,连续记载。学生毕业返乡参加生产转到乡镇成人学校。根据累计学时和考试情况,可颁发相应的专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
三个环节,一是把实用技术培训引入普通学校课堂。全日制普通学校每周要安排一至二节实用技术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二是把绿色证书(资格证书)培训引入实用技术培训。在实用技术培训课程安排、教育内容上和绿色证书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接轨,对达到要求的学生颁发“绿色证书”或“职业技术等级证书”。三是把中专学历教育引入实用技术培训。针对初中毕业生,实行弹性学制,定期到乡成人学校学习,学文化学技术相结合,累计学时达到中等学历教育要求者,经过一定的技能考核,可颁发成人中专毕业证书。
(六)充分发挥全日制学校的作用,做好扫盲后巩固提高工作。
扫除文盲工作是“两基”之一,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但扫盲和扫盲后的巩固提高工作仍十分艰巨。一是剩余文盲年龄偏大,组织难;二是大量复盲人员客观存在;三是新增文盲不容忽视。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全日制学校在扫盲和扫盲后巩固提高教育中的作用。推行“一长管两校,一师任两教”的做法。把扫盲工作列入村小的教学内容和经常性的工作,作为考核、评估学校工作的一项指标。教师担任扫盲课计入工作量,要求每个村小都要有一名副校长负责抓此工作。扫盲巩固提高的教学形式可灵活多样,既可集中定期办班,又可包教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