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琳 李晓云 崔育慧
(青岛市中心医院 266042)
【摘要】目的 探讨OT-MⅠ型吸氧装置是否优于传统的入水湿化装置。方法 将两种氧疗湿化装置分别在不同部位取样后进行细菌培养,并且通过患者的主观感受来评价湿化效果。结果 实验组水凝胶湿化液的抗菌作用及湿化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无湿化噪声。结论 OT-MⅠ型一次性吸氧管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氧疗 入水湿化 仿生表面湿化 OT-MⅠ型 细菌培养 噪声
【中图分类号】R45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1-0149-02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心肌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出现以剧烈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急性心脏病。AMI患者,无论有无并发症都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且发现SO2和PaCO2下降与心律失常及心衰进行性加剧有关[1]。吸氧是AMI治疗与护理的基本措施之一,通过吸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改善心肌氧合,有助于梗死周围缺血心肌的氧供、缩小梗死范围,从而减轻心肌缺氧性损伤[2,3]。而吸氧过程中传统的入水湿化吸氧装置污染严重,易造成医院感染[4,5],其湿化也不能有效改善患者吸氧时的鼻咽喉部干燥感[6],并且其产生的湿化噪声,还会影响患者休息[7]。为解决这些问题我科将OT-MⅠ型一次性吸氧管应用于临床吸氧病人,作者为探讨这种新型的氧气湿化装置是否优于传统的入水湿化装置,特对我组60例AMI患者采取不同的吸氧装置进行了临床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010年5月至2011年10月,选取本组AMI氧疗患者60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8例,年龄40-82岁之间,平均年龄61岁。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氧气湿化装置进行氧疗,氧流量保持在3~5L/min。两组一般资料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氧疗装置 实验组采用OT-MⅠ型一次性吸氧管,它包括加湿通路瓶体和输氧管路两部分结构,加湿通路瓶体通过水凝胶对氧气进行仿生学表面湿化,根据公式:使用天数=湿化液容量/[氧气流量(L/min)×环境温度(℃)] ,可持续使用5~7.5天。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入水湿化装置,把无菌蒸馏水倒入湿化瓶至2/3的位置,每24h更换一次湿化瓶和湿化液,消毒湿化瓶采用氯消毒剂浸泡30min后用无菌蒸馏水冲洗,干燥后备用[8]。
1.2.2 取样方法 实验组OT-MⅠ型一次性吸氧管取样后,将彻底破坏装置,因此在其使用120~180h后取样,进行细菌培养。方法为:先用胺尔碘消毒将使用后的整套装置消毒一遍,晾干后,在无菌工作台上将加湿通路瓶体底部和输氧管路中间部用无菌刀割开,采用COPAN拭子取样,瓶体的取样部位为两块水凝胶上表面,取四个点面积,用棉拭子反复涂抹5次连续取四个点。吸氧管路的取样部位为中间段和末端,分别用棉拭子伸进吸氧管路末端和中间段5mm处涂抹管壁取样。对照组为传统的入水湿化装置。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重复使用的氧气湿化瓶应24小时更换无菌湿化液。因此在使用24h后取样,进行细菌培养。方法为:使用后消毒同实验组,湿化瓶用COPAN拭子在湿化瓶内面随内壁转动取样,吸氧管路的取样同实验组。两组取样时均严格无菌操作,取样后立即将COPAN拭子放入试管送细菌室进行细菌培养。
1.2.3 舒适度 比较两组患者对吸氧舒适度的主观感受。方法为分别统计每组患者感到明显湿化噪声和鼻咽部干燥感的例数,运用统计学分析两种氧疗装置是否有差异性。
1.3 评价标准 根据国家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规定,氧气湿化液的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100cfu/ml。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4.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两分类资料运用χ?检验(P=0.05)。
2 结果
2.1 通过统计得到了两组氧疗湿化装置不同部位(湿化液、吸氧管中段和吸氧管末端)的细菌学检查结果,见表1。
3 讨论
表1结果显示临床实际应用中OT-MⅠ型一次性吸氧管水凝胶的细菌检查合格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吸氧管路中段的合格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端的合格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为末端鼻塞的外表面和内腔极易被鼻腔分泌物污染,另外实验组为120~180h后取样,而对照组为24h后取样,随着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增长,细菌污染的几率增大,因此临床应用OT-MⅠ型一次性输氧管时应每24h更换一次鼻塞。徐红云[9]等研究表明传统的入水湿化装置的湿化瓶细菌污染是造成院内肺部感染的重要病源之一,应定期对湿化瓶和湿化液进行消毒和更换。有专家建议每8h更换一次湿化装置,但其在临床应用中会有很大难度。而OT-MⅠ型一次性输氧管则解决了湿化液污染的这一难题,它采用的是独创的仿生表面湿化技术,并且湿化液中加入了非挥发性PH值调节剂,即使在湿源物质受到污染时,仍可以防止细菌随湿化氧气进入患者呼吸道[10]。本研究也证实了OT-MⅠ型一次性吸氧管在临床应用中独特的抗菌作用。本实验同时通过患者的主观感受对两组的湿化效果进行了评价。对照组的传统入水湿化方式会产生湿化噪声影响患者休息,并且湿化效果不好这与李珑[6]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实验组的仿生表面湿化不仅不会产生湿化噪声,还能明显减轻患者的鼻咽喉部的不适感,增强了患者吸氧的依从性。OT-MⅠ型一次性吸氧管在湿化、抗菌方面均优于传统的入水湿化装置,并且明显的减轻了护士的工作负担,有效节约了科室成本,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翁心植,王淑钧与向红笛,急性心肌梗塞时血液气体检查的临床意义(附10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检查结果分析).实用内科杂志,1986(10):第532-533页.
[2].沈莹等,吸氧减轻急性心肌梗死缺氧性损伤的实验研究.中华护理杂志, 2002(01): 第9-11页.
[3].Kones, R., Oxygen therapy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then and now. A century of uncertainty. Am J Med, 2011. 124(11): p. 1000-5.
[4].黄少娅,秦丽娜与罗秀娟,吸氧装置医院感染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1).
[5].李珑等,医院临床吸氧湿化瓶细菌污染情况调查.中国消毒学杂志,2010(04).
[6].李珑等,湿化与未湿化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患者呼吸道症状的观察.中华护理杂志,2010(01).
[7].朱金英与徐佳,新型一次性氧气湿化输送装置的临床应用.护理研究,2011(19).
[8].姚玉娟与刘月仙,湿化瓶系统引起医院感染的常见原因和预防措施.护理研究,2006(22).
[9].徐红云,韦丽华与刘春林,氧气湿化瓶污染与肺部感染病原菌的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
[10].张晓东等,仿生表面湿化防止氧气湿化中微生物传播的试验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21).
论文作者:申琳,李晓云,崔育慧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4年第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3
标签:吸氧论文; 实验组论文; 患者论文; 细菌论文; 氧气论文; 心肌论文; 管路论文; 《医药前沿》2014年第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