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_保护环境论文

论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_保护环境论文

论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境论文,可持续利用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环境是指人类社会周围的境况,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一般是指环绕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即自然环境。资源是指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即自然环境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材料,人类通过劳动可以把这些材料变为财富,供人类所享用。所以,资源是寓于环境之中的,它们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但资源的种类很多,目前能利用的就是现实资源,尚无法利用的就是潜在资源。例如在炼铁术未发明之前,铁矿石就只是一种潜在资源。

资源与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其决定性作用也不可低估。例如,在文化初期,世界古代的文明国家,多产生在气候温和,地貌平坦,土壤的肥力高,鱼产丰富的水域——大河流域,可引河水灌溉,保证农业生产丰收的“鱼米之乡”。中国从夏代开始便在黄河流域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建都于山西省安邑县。商、周、秦、汉、唐各代均在黄河流域建都。古代巴比伦的文化发源于幼发拉底与底格里斯两河流域的冲积平原,古代埃及的文化产生于尼罗河流域下游的冲积三角洲平原,古代印度的文明发生在印度河中下游流域的冲积平原等。事实证明,其中的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即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等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待到在较高的文化发展阶段,使温带气候国家的民族能够获得大量的剩余产品,资本的母国便不是土地的绝对丰饶性的巴比伦、埃及、印度……等热带地方,而是它的差异性,它的自然产物的多样性,可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的英国等温带地方,而人类经营经济的那些自然条件的交替变化,助长了人类自己的交换需要、能力、劳动手段与劳动方法的繁复化。使社会发展向前推进了一步,这是有利的一面,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致。

但是,在蒸汽机普遍使用以后,尤其是更进步的电能、核能发挥作用后,生产力飞速发展,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者,只顾眼前利益与个人暴富,导致资本主义农业的进步,不仅是劫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并且是劫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1]。 造成了一些不可挽回的严重恶果。“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却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把森林砍完之后,水分积聚和贮存的中心也不存在了。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因为要十分细心地培养该山北坡上的松林,而把南坡上的森林都砍光了,他们预料不到因此却把他们区域里的高山畜牧业的基础给摧毁了;他们更预料不到这样就使山泉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枯竭了,而且在雨季又使洪水倾泻到盆地上去”[2] ,受到自然的报复。

又如美国,历史上也曾经因大量的破坏森林与草原,不合理的掠夺式利用土地,使得美国大量的肥沃土地成为了不可利用的“劣地”[3] 。

实际上资源与环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目前人类还不能按照自身的整体长远利益,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生存基础。在曾经过头地批判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之后,又萌发了低估地理环境的意义与作用的偏向,简单地认为,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的不断加强,地理环境的影响与作用将不断地减弱和缩小。在“征服自然,战胜地球”的口号下,往往带有盲目性、掠夺性地对待资源和环境,致使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产生当今世界的“四大危机”问题,即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粮食短缺。再加上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均不能协调相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已受到自然的报复,自食自造的恶果。“我们必须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一起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中;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仅仅是因为我们胜于其他一切动物,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而已”[2]。历史事实证明,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物质前提,具有一种无所不在的伟力,在任何社会历史时期都将起着很大作用。尤其是社会生产力愈是进步和增长,人类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也就变得愈密切、愈复杂,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也将变得更加广泛,更加重要。因为社会生产力水平愈高,人类所掌握的利用和驾驭自然的手段与能力愈强,其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活动愈向高层次发展,人类活动也就愈来愈在更广泛、更深刻的领域接受自然界,即资源与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并且使资源、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更加广泛化、深层化与复杂化。人类在一定范围的资源、环境面前获得更大自由的同时,也可能被新的自然力盲目支配,由此造成资源、环境对人类自身的制约力的新生和增长。这仅仅是制约作用的消极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它还有积极作用的一面。从全局来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资源、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与制约有可能不断减小,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其积极作用则将不断增大。也即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利用资源和改造环境的数量愈来愈多,质量愈来愈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资源、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价值愈来愈高,作用愈来愈大。

从辩证的观点看,人类社会是一个具有以人类为主体、工具和以资源、环境为客体的三元结构。在文化发展初期,主体的人类对客体的资源、环境的占有和利用较少,客体的资源、环境对主体的人类的价值也就较小,社会文化水平愈高,主体的人类对资源、环境的占有和利用程度愈高,客体的资源、环境对于主体的人类的价值也相应愈大和愈充分。所以,人类社会愈是向前发展,资源、环境对于人类的影响或作用将会愈大。因为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利用资源、环境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与加深,使得环境中的某些有限的资源愈来愈少,从而使得环境及其之中的资源的价值和作用显得更加宝贵和重要。显示资源、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作用正在加强。加之社会生产力愈提高,经济愈发达,社会的生产部门就愈多,部门与部门之内存在的供养键式关系也愈复杂。已经到了资源、环境将在生产领域的更大广度与深度上作用于人类社会,几乎“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已把珍惜和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与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世界上也广泛呼吁“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有限的,必须爱护与保护它,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轻视与破坏,可以压倒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所做出的任何努力,将给人类降生巨大的灾难。

地球科学在世纪之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科的任务和目标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要求建立新的地球科学知识体系。联合国在1992年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制订了全球《21世纪议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接着中国政府也制订出《中国21世纪议程》,作为中国走向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其目的均在于协调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的关系,这是地球科学面临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当前地球科学的前沿就是全球变化研究,地球深部研究,资源、环境、人口与灾害研究等。它们都属于综合性研究课题,既需要深广的地球科学与数、理、化、天、生科学基础,更需要地球科学与各门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才能完成这些光荣而伟大的历史使命。

21世纪将是一个高新科技的世纪,高新科技将是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最为强大的生产力。正如指导中国跨入21世纪的邓小平理论所指出,“下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4]21 世纪也是一个信息时代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的应用,将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方式。获取与积累知识的手段,即科学研究、教育、培训将愈来愈受重视,成为社会竞争的焦点。立国之本、强国之策、富国之术的“科教兴国”之国策就是这样提出来的,其中教育为基础,百年树人,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居于首位,至关紧要。

“吃一堑,长一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再高新的科技也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的,由人掌握的,又由人把它运用到改造环境和开发资源中去,人在改造环境和开发资源中犯了错误,破坏了环境,浪费了资源,吃了一堑,经过反思,必然会长一智,得出需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共识。一些发达的国家,过去曾经大量浪费资源与破坏环境,污染环境,受到了自然环境的报复与惩罚,既开始认识到了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的重要性、迫切性,也已具有较大的经济实力来治理被污染了的环境,逐步建立起一套保护环境利用资源的制度,足见提高保护环境认识的重要性。而提高对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认识来源于环境、资源的教育,甚至可以说保护利用环境、资源好,关键在于环境、资源教育好。

环境、资源教育是建立环境、资源意识的基础。教育既是百年大计也是任何工作之本。我们应当以加强环境、资源教育,来奠定建立人们环境、资源意识的基础,来迎接21世纪可持续利用保护环境、资源的新阶段。人非生而知之,是学而知之,学然后知不足,没有环境、资源教育,就根本无从建立起环境、资源意识,保护环境、资源又从何谈起。

环境、资源教育是防治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手段。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以所建立起来的环境、资源意识,以在教育中学到的保护利用环境、资源的知识和技术,对未破坏污染的环境、资源,在改造开发、利用的同时,采取边开发利用改造边保护爱惜节约,绝不能再重复过去先破坏污染浪费,然后再花大人力物力财力治理的老路了。对已破坏污染浪费的环境、资源,尽管治理起来投资大,见效慢,为了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不再受其害,从长远打算,以恢复环境、资源的功能,也要痛下决心,依据在环境、资源教育中所学到的防治手段,从速加以治理,优化环境,恢复生态平衡。

环境、资源教育是贯彻环境、资源法规的保证。教育有很大的作用,但教育不是万能的。制订一些必不可少的环境、资源法规以规范人们对环境、资源改造利用的行为,也是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连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也规定:“国家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利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的利用土地……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树木”[5]。 国家还制订了更为具体的环境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其中也有一系列保护和治理环境、资源的规定[6]。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都制订了有关保护环境、 资源的法规。甚至联合国也制订了《人类环境宣言》、《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发达国家和地区一些人“以邻为壑”,将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转嫁到不发达国家和地区,遗害他人。由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一般都比较贫穷落后,脱贫心切,加之又缺乏环境、资源教育,科学知识贫乏,法制观念薄弱,环境、资源意识淡漠,环境法规难于贯彻,对外来的污染无力抵制,往往愈陷愈深,造成严重后果,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又不能自拔,甚至不知自拔。《环境保护法规》的贯彻执行,事先也必须进行切切实实的环境、资源教育,提高认识,以各种显而易见的实例说明破坏污染环境、资源的严重的、恶劣的、悲惨的后果,引起人们警觉,提高人们环境、资源保护意识,既学会掌握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保护与治理环境、资源的方法与途径,又学会用《环境保护法规》作为保护自己所在环境的武器,抵制外来污染,美化环境,恢复生态平衡,使自己和自己的后代子孙均生活在美好的环境之中。

环境、资源教育是环境、资源保护的关键[7]。以法治国, 以环境保护法规防治环境、资源破坏、污染、浪费是人们的最终目的。固然教育不是万能的,必须有环境保护法规作为补充环境、资源教育的不足,具有制裁越轨行为的无可奈何的最后权力,法律无情,以法量刑。但是法律也不是万能的,它必须建立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之上,建立在提高人们的素质之上,建立在人们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人们的环境、资源意识之上,建立在人们的法律意识之上。提高人们环境、资源保护意识,不仅要在全球规模上进行社会教育,利用各种各样的宣传工具广为宣传,坚持不懈长期地进行,而且还要将环境、资源保护定为一门必修课程,列入人人必受的义务教育之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加强环境、资源教育,使人尽其才,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在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保护环境、资源,在保护环境、资源的同时利用环境、资源,二者同步进行,并行发展,在既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前人种树后人乘凉,造福子孙。努力提高利用和保护环境、资源的质量,步入良性循环,并进一步改善环境,美化环境,事在人为,环境、资源教育是环境、资源保护的关键。

采取以上措施,其目的就在使资源与环境能够永远保证其得到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环境、资源教育与环境、资源法规互为补充,不教不罚不杀,但教而后不听,则罚之,屡教不改则共伐之,共诛之。以法治国就包含着以法治理环境、资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均无破坏环境、资源的权利,人人均有保护环境、资源的义务,共同完成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的历史使命。

过去有人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对吗?只对了一半。其实,自然与劳动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为人们提供材料,人们通过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供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自然就是环境,材料就是资源,它们都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寓于环境之中,要开发利用这些资源,获取原始的自然材料,必然要改变周围的环境,使环境面貌发生变化,这是无论如何均不可避免的必然措施与产生的必然结果。关键问题在于采取什么样的正确措施,使资源可以持续利用而不会枯竭,也在于采取什么样的正确措施,在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保护好周围的环境。不管是可再生资源或不可再生资源对其开发利用之时,均应事先经过详细地调查研究,彻底了解其情况,制订出周密具体可行的计划,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精打细算获取材料,万不可盲目浪费,根据不同材料采取不同手段,把所获得的材料全部变为财富,既不能浪费材料,又要尽量把材料变为精品、上品,而不出次品、等外品,更不出废品。必须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对于土地资源绝不能耗费地力而不施肥,使肥力递减,产量减少,产品质量下降。对矿产资源更不能挖富矿弃贫矿,挖易采的矿弃难采的矿,挖近的矿弃远的矿,挖浅的矿弃深的矿,浪费矿产,破坏矿场。均应长计划短安排,既满足我们这一代的需要,也不损害我们的子孙后代的需要,人与资源协调发展。所谓环境保护也不是说永远保持环境的原始状态,一动也不能动,那人类又如何生活与生存下去呢?同时环境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环境主人的人类就是要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学习并掌握环境的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依照其客观规律而加以变革,既使寓于其中资源得到开发利用,满足人类生活与生存的物质需要,又不破坏环境,并使其处于良性的循环之中,森林到了成熟期的年龄就应该加以采伐利用,否则它就会自然衰老而腐朽,使物弃于地也。但采伐的同时又要营林,绝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根,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寅吃卯粮,滥伐森林。要使资源与环境同时得到可持续利用与保护,两全其美,显示出环境主人的人类的远见卓识与高超智慧。

收稿日期:1998-08-24

标签:;  ;  ;  ;  ;  

论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_保护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