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探究学习的两个指导策略_探究性学习论文

中学历史探究学习的两个指导策略_探究性学习论文

中学历史探究性学习的两个指导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究性论文,策略论文,两个论文,中学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4-0028-04

在探究性学习中如何实施教学策略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关心的一大课题。教师们会问:既然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历史资料,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其教学指导方法,是否应该依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辟学习课题和拓展学习内容呢?可是,用于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处理资料、讨论等学习活动,又有多少是“传统”教学中没有用过的呢?所以,在使用这一学习方式时,理应针对探究性学习的问题性、参与性与开放性特征去把握问题,并遵循质疑、反思、求解、实证和解释的基本原则和程序就可以了,不必“另辟蹊径”,其学习指导方式或教学策略也宜简不宜繁。本文正是从这样的立足点出发,结合课堂教学的经验提出两个探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

一、切中学习主旨,培养问题意识

探究性学习的起点是课题。课题可以由教师事先确定,也可以由学生制定和设计,还可以直接从课堂教学活动中产生。典型的例子可参考《历史教学》杂志上发表的若干研究性课例。

课题即“研究的题目”,历史探究是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取证、资料分析、质疑观点和材料、合作讨论等过程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显然,探究性学习的效果,首先取决于有什么样的课题或问题。比如像“金字塔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长城象征着什么?”这样的题目不是好题。其一,不明确,探究的内容过于宽泛,学生在短期内很难对“说明”和“象征”的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其二,没有挑战性,不如从一个点或一个面直截了当地指出要探究的内容。另外,缺乏想像力,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不会马上产生探究的兴趣和愿望。再比如“你认为日本明治维新对我国当今经济建设有哪些借鉴作用?”似乎是个假课题,没有探究的价值。这类题目的主要问题是,既不符合历史专业的学习特点,也违背一般的社会科学研究观点和方法。所以,探究性学习应该慎重立题,在突出历史学习主旨的前提下,尽可能使课题体现出鲜明的问题意识。

选择高质量的探究课题,关键是看教师有怎样的问题意识,这里借用美国学者斯沃茨对创建有意义课堂的几点建议,或许有助于我们把握探究性学习中培养问题意识的基本策略。

第一,问题引导。教师应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不断提出疑问并呈现难题,以此加强学生作为探究“主人”的地位,增加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当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时,他们对所探究问题的回应就成了有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第二,学生中心。把探究中的对话和讨论建立在学生的个人特征和相互交织的多重群体特征的基础上,以使他们意识到作为一个有批判能力的主体者所发挥的作用。第三,反思问题。教师应善于提出开放性有反思意义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地思考和回答问题,这种学习可以促使他们运用更高级的思维形式,以避免只依赖回忆或简单的陈述学习(含对学习内容的解释)过程,因为这样做会助长学生的被动性,使他们疏远理应深究的学习过程。第四,主动学习。学生以类似历史学家的工作方式发现知识。学生要思考自己或他人提出的问题或假设,以便为进一步的探究和研究构建必要的学习概念。第五,有效性。应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在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将他们个人的社会生活经验与课程内容相联系,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视为进一步探究和研究的基础。第六,多种途径。各种获知途径,如推理、个人和群体经验、逻辑、直觉、科学研究、权威指引、移情和关心等无所谓高低优劣,都应被视为同等重要的不同的学习方式。这意味着,每一种获知途径都有可能居于“领导”地位,没有哪条途径绝对优于其他途径。[1](p.178)

将上述观点融入探究性学习后,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就很具体了。但在实际运用中,还要时时注意教学策略不能只当手段来用,它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否则,就把上述六个要素丢弃了。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

第一环节:问题引路

师:20世纪2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科技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获得较快的发展,形成经济繁荣局面。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决定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会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问:(1)大家想想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爆发在哪一年哪一个国家?(2)我们讲过的又一次经济危机发生在1847年,发生在哪个地区?(3)在1875年又爆发了一次经济危机,在什么地方爆发的?

教学导语已经高度概括了教师的观点,学生的探究空间还有多大?问题(1)-(3)是否要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在探究活动没有开始之前,如此鲜明的指示性导语是否必要?这三个问题是否包含了“周期性”问题?学生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自主学习是否被回避了?显然,这个“问题指路”,一上来就限定了学生的思路,而且所设问题既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也没有埋下探究的玄机。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内容之一就是 1929-1933年在美国发生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危机。面临经济危机的强烈冲击,各国统治阶级根据不同的政治、经济条件,寻找不同的出路。以美、德、日三国为代表。

问:(4)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面临经济危机,它们分别采取了什么应对策略,为什么采取这样的策略?(5)我们先分析一下原因。请大家看一段资料片,边看边思考这次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导火线又是什么?(6)那么导致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最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 (7)为什么至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只要提到30年代大危机依然谈虎色变?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次经济危机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最深刻、破坏性最大”这样的判断在此时铺垫,是否指引学生只需要对其证明而已?问题(4) -(7)是什么关系,是否考虑了历史研究的层次性和特点?这四个问题已经由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到解决策略高度概括了学习内容,下面还探究什么呢?

第二环节:解决问题

问:(8)同学们想想,资本家为了摆脱危机,减少损失,通常采取的最直接方式是什么?请大家再看一段资料片,同时思考这次经济危机有什么社会影响?(9)危机结束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也空前激化,其他表现如何? (10)罗斯福这个身患残疾的人为什么会得到美国人民的信任?(11)“新政”到底有些什么内容?

把学生的角色切换到资本家,他们是否具备解题的条件,特别是要揣测“通常采取的最直接方式”?罗斯福的身患残疾与他做总统有什么关系,与美国人民的信任有什么关系,与“新政”又有什么关系?还有,课快上了一半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要点还没有说到点上,“新政”还没有进入探究视野,我想,这节课的效率和效益都会受到影响。

第三环节:合理评价

师:(12)“新政”到底给美国带来了什么影响?我们如何评价它呢?

第四环节:思考延伸

提供一则新闻(美国《商业周刊》2002年7月29日的文章:目前的市场需要一整套新规则),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学习,分析、认识今天正发生在美国的这场经济危机,适当探讨解决策略。

应该说,第三、四环节是本课的亮点,但也有值得研讨的问题:谁在探究?何谓有效探究?设计探究问题的着眼点是什么?这个案例的最大问题是没有把学生当作探究的主人,整个“探究”活动始终是教师“主导”,教科书“主宰”。探究性学习可以依托于教科书,但不能依赖于教科书,依赖于教科书的探究性学习常常会被教科书结构捆住手脚。从教师的12个问题看,进入探究主题过慢,时间用的不够经济;过于照顾预设的教学目标,且没有在教学中生成新问题;所提问题缺乏张力和挑战性,不能刺激学生问题意识的发生;在一课时中所含教学内容过多,很难进行深入探究。这就是形式上的探究性学习。

二、积极参与,解决问题

参与是探究性学习得以有效实现的保证,也是课堂教学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策略之一。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把过程与结果看得一样重要,并努力创建民主课堂。在参与过程中,学生将学会倾听、学会合作、学会如何提出自己的主见,以及如何处理不同意见的技巧。从新课程的理念看,这一切都是为了学会学习。那么,怎样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学会解决问题的技能呢?我用一个例子说明。

美国的辛迪老师为他的学生准备了反映美越战争的录像带,它的内容应尽可能不带有明显偏见。但是,这是否符合学生们探究问题的需要呢?为了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他做了如下设计:

要求:

学生组成小组合作设计一份问卷,其中至少包含5个问题,调查对象至少要有10个人,被访者必须在越战时期已年满15岁。教师和学生一样,在学习过程中和结束时要面向全班同学披露自己的观点。学生主要依据调查问卷和报告书,教师主要通过资料片。

资源:

教师准备PBS系列的“越南”和“越南:10000天的战争”两部片子,并做好剪辑。准备EAV公司的影片“越南:批判性思维的个案研究”。

活动策略:

(1)在开始学习活动之前,让学生先看不带任何偏见的资料或影片。因为这些资料或影片有偏见的话,那些观点就会影响学生。教师也应尽量少灌输,以避免偏见。(2)在星期五布置作业,到星期一,最晚星期二交下列作业:设计一份问卷,至少包含5个关于越战的问题,并访谈在越战时期年满15岁的人。被采访者应该涉及到各个社会阶层,标明他们当时的年龄、性别、身份 (如士兵、家庭主妇、反战者等)。如果设计的问题不到5个或者访谈的对象不够10人都不给分。在访谈的时候要做笔记,具体怎么记由自己决定,不过到时要交,而且还要就访谈与全班同学交流。完成者的成绩是“A”,末完成者的成绩是“0”。(3)如果学生对这个作业有问题的话,须给予指导,但尽量简洁,因为这是交代学生完成的作业。(4)要求学生客观地报告自己的访谈结果,报告的内容包括:问题、答案以及对被访者的描述。(5)当每个学生都报告完以后,教师有选择地问问题(比如,被访者的情绪状态如何?这些人以及他们的反应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从大家的报告中,你能够得出什么结论?)。(6)或许学生会回答:“他们很安静!”“他们哭了。”“他们很愤怒!”“他们一刻不停地说!”“很严肃。”“他们对复员士兵回国后所遭受的待遇感到很伤心。”(7)接着教师可以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那么,你为什么觉得他们是实事求是地回答了你的问题?”“为什么你以前没有听大人谈起过越南战争?”“为什么那些几乎没有直接卷入这场战争的人会有这样的反应?”(8)帮助学生对美国的这段历史下一个结论,写一篇感想。教师参与其中,和他们共享探究的乐趣。

显然,这里既提到了探究策略也涉及了合作策略,而且都很直接,使我们对教学效果一目了然。表面看,教师不过是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体验如何就某一个问题搜集数据,但其中的探究寓意较深。比如,呈现学习素材的策略,既要让学生开始接触某一史实时少带偏见,又在不可避免的条件下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观点想问题;探究的素材需要感受,感受什么呢?体会在一定的压力下人们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并由此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探究问题的本质);最后要提到的是如何通过合作学习(参与的形式)达到比较理想的解决问题的学习结果(参与的目的),这个结果不是随意得到的,而是在教师教学设计时就确定了严格的标准。

概括地说,在学习指导策略方面,教师通过让学生直接与那些参加过越战的人接触而获得多种观点,既增加了学生对越战的了解,又从参与社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两个方面深化了探究性学习。在学习方式和方法方面,则通过让学生设计问卷、做访谈、收集和评价数据、并用数据的形式来表现结果等,既提高了学生收集数据的技能,又增进了他们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另外,这则案例没有刻意追求教学目标的痕迹,但是它通过上述一系列有效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化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与此同时,帮助学生们理解了许多现实问题,包括美国人对越战的普遍看法,或是不情愿的,或是批判的,以及和平主义运动的影响等。学生对课题了解的越深,对现实美国国家政治、政策的理解力就越强,以后再遇到水门事件、肯尼迪遇刺等学习课题时,也会用同样的技能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比把现实问题强拉硬扯进历史教学中更为有效。

标签:;  

中学历史探究学习的两个指导策略_探究性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