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环境保护人格的特点及其培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境保护论文,人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环境保护,说到底是通过人对环境进行保护;环境教育,归根到底是使人受到心灵的净化与教育。环境保护是人的一种自觉的行为,而人通过环境教育获得的环境意识是一种自觉的思想积累。爱护环境的思想与行为的统一则构成了高尚的环境保护人格。环境保护人格的树立与培养是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有使越来越多的地球公民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环境保护人格,环境教育才能日趋有效,环境保护才能真正通过每一个人落实到行动上。那么,何谓环境保护人格?它有什么特点?怎样克服学生中的环境保护人格的分裂现象?在教学上如何培育学生的环境保护人格?本文就这些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环境保护人格是指:人在对生存环境和环境保护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人对环境保护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具有社会历史性,也具有地域性。与环境保护相一致的人格特征主要反映在“一多一少”的言行习惯与原则立场上:多生态的——少经济的、多精神的——少物质的、多长远的——少近期的、多全局的——少局部的、多自然的——少人工的、多节约的——少浪费的、多动态的——少静态的、多自律的——少放纵的、多全面的——少片面的、多讲良心的——少做亏心的、多理智的——少愚昧的、多善意的——少恶意的、多众人的——少自我的、多认真的——少敷衍的、多利他(它)的——少功利的、多谦虚的——少浮躁的、多人文关怀的——少人文冷漠的、多万物共存的——少唯我独尊的、多主见的——少附和的、多实干的——少虚名的、多文化的——少物化的、多心安理得的——少被众人唾骂的、多奉献的——少索取的。总而言之,环境保护人格就是一种忘我无我的、彻底的环境保护主义的宣传者和实践者的人格。
笔者20年来,一直担任《环境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这样一种环境保护人格的分裂现象,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了学与用相脱节、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通病。学生们也许在功课的学习、考试和测验上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在环境保护知识落实于日常生活工作方面却远不能令人满意。典型表现在:①追求现代生活的高消费、物质欲望的满足仍旧是主流思想;②自律自省意识不够,浪费成风;③无法在家庭、亲朋好友中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形象,缺乏号召力和影响力;④课堂与课外的思想行为不一致。在课堂上觉得老师讲的有道理,但课后很快又忘掉。造成这种环境保护人格分裂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同化作用。比如,从学生所提的问题中可以看出,学生们面对市场经济和金钱万能的现实,无法改变自己的“拼命赚钱,及时行乐”的生活方式的向往态度。他们觉得环境保护主义者品质很崇高伟大,但作为榜样学起来困难重重,付诸实践就更无从谈起。
显而易见,单靠讲授、传授环境保护的课本知识与道理是不能很好地解决人格分裂问题的,必须寻求一种环境保护意识在生存哲学上的提炼与升华,达到在灵魂深处引发共鸣的教学效果。为此,在每一次课程接近尾声时,我都结合实际讲自已的体会和感想,给学生开设如何做一个真正的环保人的讲座,并谈自律精神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显著,学生们对讲座反映热烈。同学们听过讲座后,一下子觉得与老师的思想距离拉近了,用他们的话说:“听老师的专业课觉得你是一个学者,听讲座时又觉得你是一个朋友。”在我开设的讲座中主要向学生表达这样三个与生存哲学有关的思想。
人类不要因为自己的强大而造成自己的毁灭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深受享乐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经济主义影响。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活方式便是:拼命赚钱,及时行乐。很多人都在追求“物质丰饶中的纵欲无度”。快乐与幸福被狭义地理解为物质欲望和感性欲望的满足。人们只知道金钱、财富和权力的价值,不知道德性、内心宁静和精神境界的价值。只追求具有操作效果的知识,不追求可指导人类价值抉择的智慧。这种生活方式是与环境保护根本冲突的。仅凭科技进步和市场调节不可能有效地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唯当人类能重新认识到精神价值的极端重要性时,才不会把追求无限的力量完全倾注在物质领域,才能使全球性的生态灾难得以缓解。唯当人类在重视知识的同时也重视智慧时,人类才会正确地使用科技力量,从而才不会因自己的强大而造成自己的毁灭。
要生存,还是要享乐
许多人的座右铭是:拼命赚钱,及时行乐。货币的魔力在经济时代已被发挥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精巧无比的市场制度使人们可用金钱去兑现自己的一切需求。或有人会说:这又有什么不好?只要赚钱赚得正当合法,享乐不妨碍他人,“拼命赚钱,及时行乐”何错之有?是的,根据在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生活观和价值观,这似乎没错。然而,面对新世纪人类的生存境遇,我们不能不问:人类以这种方式生活可维持多久呢?它会不会导致某种可怕的危险呢?众所周知,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已日益凸显出来,能源和资源问题、人口问题也已不容忽视。早在70年代,英籍德国经济学家舒马赫(E.F.Schumacher)就曾经说过:如果我们滥用我们周围的活自然(living nature),那就是在威胁生存本身。如果我们把“拼命赚钱,及时行乐”当作对当代人生活方式的通俗概括,那么这种生活方式与环境保护或维护生态平衡是否相冲突呢?如果这种要求加剧对自然的盘剥和榨取的生活方式不但无利于环境保护,而且会加剧对全球性生态平衡的破坏,那么,人类该作何种抉择?是要生存,还是要享受(这里的享受仅指物欲的满足)?这是新世纪人类需考虑的抉择。
人是一种有限的动物,但其思想却永远指向无限。可怕的是,今天的人类对无限性的追求,几乎完全受享乐主义、物质主义和经济主义的制导,即几乎全人类都一致地把对无限的追求这股不灭的能量完全倾注于物质世界。也就是说,几乎全人类都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建设,重视经济的发展,而相对忽视甚至轻视精神家园的建设和精神价值的追求。易言之,几乎全人类都重视对自然的盘剥和榨取,重视人造环境的建设和物品的制造。例如,仅仅西欧、北美和日本人的贪欲膨胀以及对自然保护的盘剥和榨取,已把地球破坏成今天这个样子,现在几乎全人类的物欲都在膨胀,都把自己对无限性的追求这股能量瞄准了物质对象,如此发展下去,我们不禁要问:若干年后,地球会变成怎么样?今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相当多的人都竞相追求物质生活的舒适富足。就以当代西方国家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为准,假设全世界有30亿人达到或力争达到这种生活水平,即每户一部轿车,每户一所豪华型住宅,每日三餐相当有档次,每户配备了齐备的家用电器,……当然还有无限的物质刺激欲望。试问每人每天要消费多少资源、消耗多少能源?为满足越来越多的享乐主义者的消费,要建多少工厂?要修建多少铁路和公路?要建多少个机场?每天要向大气层排放多少的CO[,2]气体?要向河流、湖泊、海洋排放多少废水?平均每天总共要消耗多少能源和资源?地球所蕴藏的可利用的能源和资源还有多少?
在享乐主义、物质主义和经济主义的制导下,经济的停滞和衰退,物质生活水平的下降会被视为灾难,人们普遍期待经济持续增长。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中,人们被引入疯狂的经济竞争之中,地球被人类疯狂地消费着,很少有人愿意冷静地想想,地球经得起如此多的亭乐主义者或物质主义者的疯狂消费吗?
生态文明与成熟人格
生态文明是生态意识融汇贯通于文化各个层次的文明,在这种文明形态中,维护生态平衡,谋求可持续发展,既是基本的经济原则,也是基本的政治原则。成熟的文明不是不要科学技术的文明,而是让哲学智慧和科学技术结合在一起的文明。在生态文明中,社会公民会追求全面发展,个体能很好地由不成熟走向成熟。而个体成熟的标志是:①达到内心世界的和谐,即个体的理智(知识)、情感(爱憎)和意志(行动决定和行动坚持)不再处于彼此冲突的状态(像明知吸烟有害健康仍要吸烟的人们那样);②能和谐地调整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不再是自我中心主义者;③能正确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再妄想征服自然,且自觉地承担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责任。成熟的人是彻底戒掉了物质主义“毒瘾”的人,他们不仅有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而且富有精神创造的能力。他们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即有坚定不移的精神信仰和精神理想,他们不会朝三暮四、人云亦云,不会随波逐流、浑浑噩噩。他们是自由而又自主的人,而不是像当代许多人那样是只会“混”和“玩”的人。他们不拒绝合理的物质享受,但决不会让物欲无限膨胀。他们会在生态系统允许的阀值内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多彩,而决不像现代人那样不管自然允许不允许一味地盘剥和榨取自然。
实践证明,从以上三个方面将“生存与享乐”的哲学意义讲深、讲透,不仅有利于学生们深入、冷静地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而且利于学生正确理解与人性有关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本质,从而培育出环境保护人格的生长点和立足点,为日后走入社会的学生的环境保护人格的完善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