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小儿静脉采血前后疼痛的影响论文_马印慧,王淑玲

(唐山市妇幼保健院 河北 唐山 063007)

【摘 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小儿静脉采血前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接受小儿静脉采血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的疼痛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面容实际维持时间以及患者的啼哭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7%,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0.0%,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接受小儿静脉采血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疼痛面容实际维持时间以及啼哭时间,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护理干预;小儿静脉采血;疼痛;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2-0468-02

现阶段,小儿在疾病诊断以及治疗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大量的与疼痛相关的诊断性以及治疗性操作,比较常见的是静脉采血[1]。从专业化角度出发,静脉采血是一种临床辅助检查手段,能够为医师分析病情以及治疗疾病提供相对可靠的依据,也是一项最基本的护理技能[2]。但是,反复性的疼痛刺激将会对儿童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需对其进行必要的护理干预[3]。为了探讨护理干预对小儿静脉采血前后疼痛的影响,本文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接受小儿静脉采血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3年3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接受小儿静脉采血的患者60例,排除在二十四小时之内使用过镇痛药以及镇静药物的患者,排除脑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1-10岁,平均(4.8±1.2)岁;对照组30例,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1-9岁,平均(4.6±1.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且研究中的所有患者监护人对于本研究都知情同意,并已经签署了相关的知情同意书,经医院有关委员会审核批准通过。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告知患者的监护人在采血半个小时之内不能给予患者进食以及为婴幼儿患者换好尿不湿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干预,首先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建立起相对良好的护患关系,最大限度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向患者的家属详细解释采血的实际目的、采血量以及具体采血部位与方法等,使患者家属了解到应怎样配合才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根据患者的年龄以及性格等情况,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对年龄相对较小的婴幼儿患者来说,需要采用抚摸、给予其色彩相对鲜艳的玩具以及母亲站在患者头侧并亲吻抚摸患者面部的方式来有效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此外也可以通过借助非营养性的吮吸达到直接或者是间接调节患者伤害性感觉传导成分5—羟色胺的释放量,最终起到一定的镇痛效果。对于对学龄前的患者来说,可以通过语言以及玩具逗引的护理方式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对于年龄相对较大的学龄期患者来说,患者的大脑结构以及功能的实际发展速度非常快,患者的皮质下活动远远多于患者的皮质活动。而且该阶段患者的行为与情绪相比,行为更加丰富。因此,需要根据该年龄段患者心理上的随意性以及好模仿性特点,通过鼓励以及启发的方式,有效消除患者的紧张以及恐惧心理,充分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使患者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安全感,指导其与其他的疼痛经历进行比较,提高疼痛耐受力。对于相对来说比较倔强的患者来说,采取启发激励以及安抚的方法,对于比较要强的患者来说主要以鼓励以及表扬为主。最大限度消除患者的紧张不安情绪,减轻患者疼痛。

1.3观察项目 (1)详细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面容实际维持时间以及患者的啼哭时间,并做好详细的记录与对比比较。(2)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分为满意(90分以上)、基本满意(80-90分)、不满意(80分以下)[4]。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在疼痛面容实际维持时间以及患者的啼哭时间上的对比 采血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面容实际维持时间以及患者的啼哭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2.2两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上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7%,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0.0%,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3 讨论

现阶段,小儿静脉采血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检查方式,由于患者的年龄相对较小,在受到疼痛刺激的时候会出现一系列生理以及行为上的反应。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儿童在受到不同程度疼痛刺激的时候通常情况下会通过哭闹等方式来表达,而且还会出现不同的生理反应以及行为反应, 比如心率增快以及刺激性的啼哭等[5]。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反复性的疼痛刺激将会导致患儿外周感受器的敏感化,也就是所谓的无痛刺激,年龄相对较大的患者在受到反复性的疼痛刺激之后,可能会出现痛觉改变、患者躯体不适以及慢性疼痛综合征等,严重者还会造成患者的注意力不集中以及适应能力变差等[6]。因此,在小儿静脉采血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高度重视并有效控制由于静脉采血而带来的疼痛。护理人员应认真分析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实际心理特征,实施必要的心理护理干预,强化自身的言行技巧,最大限度使患者家属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护理人员的采血操作。并根据患者的性格以及年龄等特点,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护理满意度。

本研究中,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面容实际维持时间以及患者的啼哭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7%,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0.0%,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接受小儿静脉采血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疼痛面容实际维持时间以及啼哭时间,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荣翠花.探讨护理干预对小儿静脉采血前后疼痛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10):317-317.

[2]陆惠洁.护理干预对静脉采血患者不良反应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3):49-50.

[3]孙洁.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健康体检者静脉采血晕针的预防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10):2919-2921.

[4]刘长明,辛莹,王莉等.护理干预对患儿静脉采血疼痛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9):3017-3018.

[5]孔方,徐艳.系统性护理干预应用于婴幼儿静脉采血中的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2013,35(2):314-315.

[6]范回生.护理干预预防健康体检者静脉采血晕厥的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5,(9):1932-1933.

论文作者:马印慧,王淑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3

标签:;  ;  ;  ;  ;  ;  ;  ;  

护理干预对小儿静脉采血前后疼痛的影响论文_马印慧,王淑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