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_汪洋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_汪洋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汪 洋

摘要:语文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最重要的载体,具有非常大的生活性。它源于生活,体现生活。脱离实际生活的语文教学是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的,也与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匹配。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便是教育生活化,这是与我国素质教育的理念相一致,与我国实际教学相匹配的。将陶行知教育思想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教学工作和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小学语文教学

陶行知先生是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笔者在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过程中,深切地感悟到其博大精深。学习他的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说:“教育可以是书本的,是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

生活处处皆语文。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将社会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例如,笔者在黑板上开辟了“一句话新闻”栏目,每天让学生轮流到黑板上写上当日新闻,在语文课上课之前花上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并讨论。这项活动得到了学生的广泛支持,他们个个热情高涨,争着抢着来进行“一句话新闻”的报道。京沪高铁全线通车试运行的消息让学生们欢呼雀跃;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让学生为之感动,他们在心中播下了爱国、诚信、关爱、孝顺、感恩的种子……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笔者把语文向生活延伸,把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学生通过调动多种感官,以积极愉快的状态主动学习“活灵活现”的大语文,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展现个性。

生活实践是母语教学最广阔的平台。要想把本色的生活变成语文的生活,教师至少还应当做好三件事情:一是选择。纷繁复杂的生活素材并不一定符合教学需要,教师就要从自己的角度去选取其中最具“语文味”的内容,指导学生深度学习。二是加工。有时候原汁原味的生活可以直接为我所有,那是一种“偶然得之”,更多的要经过“语文化”的筛选、整合后才能为我所用。三是呈现。语文化的生活可以作为教材的补充来呈现,充实教学内容,也可以作为课外的实践来呈现,扩展语文生活。

二、“好的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陶行知先生强调“养成儿童自我教育的精神,使他们学会学习,掌握独立求知的方法,这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他还强调“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知识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教育的真谛就在于唤醒孩子心中的良知,唤醒学生对学习的渴求,唤醒孩子创造的冲动,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之后方能举一反三。如在教学《烟台的海》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冬日的凝重”的段落进行分析讲解,而“春天的轻盈、夏天的浪漫、秋日的高远”则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的教学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同时也达到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放手”不是一种懈怠,而是一种教学艺术。因为只有大胆放手,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经验积累,也才能让学生深刻地铭记下挫折的酸涩,从而获得经验储备。教师在教学中的“放手”,要把握好三个时机:一是“扶助”的时机。语文学法指导的功夫要做足做透,教师授“渔”的真经,学生得“渔”的真技,语文自主学习才会有一个较高的平台。二是“放手”的时机。放手过早或过迟都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把握这个时机的过程就是让学生“试水”的过程,就是师之“渔”转为生之“渔”的过程。三是“放单”的时机。当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技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之时,授“渔”的过程也就告一段落,教师还需关注的就是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其实就是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认为: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就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各不相谋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新课程理念时,“体验”一词用得较多,这足以表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如教学《公休仪拒收礼物》一文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编排课本剧、参与表演中学习语文,通过模仿主人公的语言、动作、神情,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情入境,从而理解、领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获得情感的熏陶。这样学生既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情节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还活跃了课堂。另外,教学《三亚落日》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画画来感受三亚落日的美妙绝伦;教学《长江之歌》时,可以通过歌唱来感受长江的宏伟博大;教学《理想的风筝》,则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来感悟刘老师顽强的意志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动口,动手,也动脑,始终在积极的“做”中学习,自主性也就得到了充分体现。

体验获得离不开“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做好“全身运动”,教师要练好三门功夫:一是融通的功夫。语文学习过程中“做”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能够“海纳百川”,才能让学生学到多彩的语文,获得丰富的体验,从而做到在“做上教”。二是静候的功夫。让学生在“做上学”,可能会出现五花八门的“意外”,这就要求教师能够静候学生进行自我调整。三是点睛的功夫。语文教学中的“做”不能等同于表演中的说唱、美术中的描画、劳技中的操作,否则就失却了它的“语文味”。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去引导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语文,理解文本,体悟情感,升华价值观。

陶行知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总而言之,创新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爱求索、爱创造,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捕捉学生创造性思想的火花,鼓励学生探索,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获得创新的乐趣。今后更应该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在新课改进程中与时俱进,进一步探究教育创新的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5.

[2]张玉民,范天成.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能力的培养与训练[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作者:汪洋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7年11月总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

标签:;  ;  ;  ;  ;  ;  ;  ;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_汪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