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高校“两课”管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座谈会上论文,管理工作论文,讲话论文,高校论文,两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国性的高校“两课”管理工作座谈会,这还是第一次。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强化“两课”的声音,深化“两课”的改革,加强“两课”的管理。在这里,我想讲两方面的意见:一是“两课”改革要放在整个高等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中来考虑,二是讲一讲对“两课”的一些想法。
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特别是今年的工作,199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已作了部署,各省、区、市都参加了。这两年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体遵循了这样的思路:第一,体制改革是关键;第二,教学改革是核心;第三,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革是先导。关于体制改革,李鹏总理在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报告中对教育工作说了三句话:第一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第二是中等职业教育有较快发展;第三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迈出较大步伐。这是中央的估计。去年我们在清华大学召开过一省、一部、一市,即广东省、机械部、上海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有关部委、省市的有关领导都参加了。会后李岚清同志接见了与会代表,并作了讲话。他说我们的体制改革有显著的进展。我们自己估计是迈出了重要的步伐。高教战线的同志都感觉到这几年体制改革特别是管理体制改革活跃起来了,找到了一些有效的途径和机制。体制改革有五种形式:共建、合作办学、转由地方管理、合并、企业集团参与办学。这五种形式都各有好的典型。共建是从广东开始的,这几年发展很快,全国有40多所学校已正式签协议了,还有好几所学校马上要签协议,最早共建的学校已经显示出了明显的效果。共建对学校的发展,对学校所在地区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最近共建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昨天我在武汉参加国家教委与武汉市共建华中师范大学的仪式,国家教委直属学校与省会城市共建还是第一家,我想这对全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近几年,不少省市,特别是一些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县市希望办大学。地方的有些领导同志对办大学这件事估计不足。大家知道,办大学,没有几十年的时间,很难办出较高的水平。自己要办个大学投资很大,另外三年以后才有大专生,专业种类还不可能太多,至于要培养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那就不知要到哪年了。有个省有一所县级的职业技术学校,已经办了多年了,但专业种类还是很少,就是这几个专业的学生自己县市都用不完,还得到全省去分配。另外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还很不合理、效益还很低的情况下,高校不可能大发展,在宏观政策上必须控制学校的总量。
我们要引导县级市到现有的大学校园内来办县级学院。最近江苏金坛市在东南大学办了个金坛学院,接着就有许多县市仿照这个模式。这些学院须办在校内,是个虚体,要什么学生都可以在学校选,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都可以要,另外还可以招一些定向的学生。这个二级学院可以成为该县市的窗口,不仅是培养人,还可以进行科技开发等。这些著名大学每天都有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可以从这个窗口看你们县市的情况,扩大县市的影响和知名度。在武汉的时候,湖北省仙桃市的市长和书记专门等着我,见了面他们说了几个问题和疑虑,我给他们一一作了解释,市里的同志马上表态,说我们要在华中师大里面建仙桃学院。这种形式的共建还会有所发展。我觉得我们找到了共建这种较好的机制。为什么要共建?今天不可能详细说,最主要的就是要适应经济体制的改革。过去我们的经济体制是部门经济、产品经济,按“条条”组织,所以中央部门办了很多学校。现在国民经济很明显朝着区域性方向发展,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讲到要逐步形成跨省区市的经济区。高等学校必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势,要改变观念,拓展视野,为区域经济服务。共建能促使学校更多地为区域经济服务,改变办学的观念。另外,“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以后,地方也更多地需要高等学校的支持。经济的发展仅靠本地办的学校是不够的,要积极利用所在地区现有的高校。广东省带了个头,首先是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山大学。高校有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人才资源和科学技术资源,地区要利用高校发展自己,高校要支持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几年来,共建这种形式打破了原有条块分割的高校管理体制。我们在1985年提出了体制改革的任务,但是,多年来没有太大的进展,这两年打破了沉闷的局面,活跃起来了。
我再谈谈合并。我们国家的学校都是单科的学校。为什么很多学校重理轻文呢?我觉得这里显然有观念上的因素,但整个高等教育结构中,单科性院校过多也是个重要因素。部门的学校几乎都是单科性的学校,没有一所文、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等学科齐全的综合性院校。世界上的一流大学,多数是综合性的。江苏扬州大学是综合性的,但学校的规模比较小,而且还正在合并的过程中。我们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学科门类太单一恐怕也不行,要进行体制改革。当然我们不可能把每所学校都建成综合性的,可以通过一些别的方式,比如学校合作或其他方式来实现。目前全国有近80所学校合并成20多所,其中有一部分是比较小的学校合并在一起,也有些比较大的学校,如四川联合大学就是由原四川大学和成都科技大学合并而成的。这个学校在合并过程过程中还有些不同的想法,到去年下半年,全校师生思想已经统一。按学校的话说,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今年准备进行“211”工程预审。我们在进行“211”工程预审的时候,在政策上适当向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倾斜。南昌大学是合并得比较好的学校,此外,还有上海铁道大学等。我们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自愿的基础上,精心操作,合并成为比较综合的学校。但是我们也不强求哪个学校合并。
另外一种形式即合作办学。进行合作办学的学校比较多,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正准备签协议合作办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也有考虑。北京大学在北京医科大学建立了北京大学医学中心,浙江大学在浙江医科大学也建立了浙江大学医学中心。大家知道,我们前几年在医科大学中办了一些七年制的班级试点,头两年或三年医科学生在综合大学念,效果很好,学生的素质有明显提高,原因是学术氛围不一样,知识结构比较完善,所以大家认为这是比较成功的经验。
另外,也有几个学校,转由省里去管。前提是学校自愿,省里同意。现在全国有近2000个企业也参与了高校办学。这些情况表明高教体制改革迈出了重要的步伐,“九五”期间我们要加快体制改革进程。我觉得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些比较好的机制,突破了原有管理体制的框框。同时,教学改革也提到日程上来了。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一手抓体制改革,一手抓教学改革,这是我们这几年的工作思路。在体制改革上,管理体制改革是重点和难点;在教学改革上,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是重点和难点。这几年,从总体上看,高等教育改革比较平稳、健康,没有大起大落,这是很难得的。在今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柳斌同志代表教委党组作工作报告讲到,我们这几年的教育形势是解放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我认为最近几年高等教育改革是历史上比较好的时期之一。
这几年教学改革的思路也是比较清楚的。我们提出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改革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主旋律。我在1993年写了一篇文章,讲当时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中存在着几种情况:有的学校教学滑坡,个别的严重滑坡,有的学校存在着滑坡的趋势,有部分学校存在滑坡的潜在危险。我还分析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四个投入不足:经费投入不足,领导精力投入不足,部分教师精力投入不足,部分教师精力投入不足,学生对学习的投入不足。1992、1993、1994年我们连续抓了三年,1995年初我们估计,教学在升温,必须再升温,并且提出高校要有忧患意识,要有危机感。这几年的情况怎么样呢?总的感觉教学工作逐渐在升温,但不够理想。所以有必要重新认识教学工作、培养人的工作在学校中的地位。现在学校的热点问题很多,校长难当,书记难当,但如果不紧紧抓住教学工作这一环、培养人这一环,学校的工作就可能偏离方向,造成损失。美国的教育也是这样,去年我们派了一个代表团去美国,美国人也认识到多年来高校没有重视教学工作,值得反省。这是教学改革的第一个问题。我们对待“两课”也应该这样,尽管有困难,或者说还有难度,但首先是要重视起来。
教学改革的第二个问题是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这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国家在学习苏联的时候,曾经进行过比较系统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后来也进行过多次的改革,但是有系统、有组织的教学内容改革不多。现在世界科学技术、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不然我们的高等教育很难在下个世纪取得更大的成绩。国家教委目前正在组织实施“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这个计划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和支持。现在初步统计,有两万人次的教师报名参加这个改革计划,包括不少的院士、校长们,甚至有几个学校联合组织起来参加立项。教学改革项目与科研项目不同,经费很少,但还是有这么多人报名参加,远远出乎我们的预料。一些工程院院士主动提出要和国家教委联合举行学术报告会,推动这项工作。在北京已经举行了一场,马上准备到上海再举行一场。他们还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方案,我觉得很难得。如果我们在五年左右的时间里,对高校一些主要的课程包括“两课”,进行一次比较系统的改革,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这是功德无量的,会在高等教育史上写下重重的一笔。目前我们还在加紧这项工作。我们应该看到,现在一些学科的教学内容远远落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非改不可,如果内容很陈旧,讲得再好,教学质量也提不高。我们还提出加强计算机和外语教学,开了几次全国性的会议,外语方面还制订了2000年再上一个台阶的计划。现在计算机的教学普遍得到了重视。我们把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要动员我们的教师,争取他们的支持,此外还要争取各省、区、市以及部委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据我所知,上海市就专门召开过全市教学工作会议,市长出席,拿出1000万元支持教学内容改革,这在历史上是没有的。很多省、区、市也都拿出一笔钱来支持这个改革,一些部委还专门设立了教学改革基金。
教学改革的第三个问题是建立高校教学质量的宏观监控体系。最近我们对西安交大、北方交大进行了优秀教学工作评估,反映很好。有些地方来信要求推进这项工作。这几年我们还组织对新建高校进行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并且正在研究对一些高校进行教学工作随机评估。高校教学工作评估进展顺利。当然,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还有一个过程,需要逐步探索,但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教学改革的第四个问题,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革是教育改革的先导,这已逐渐被认识。这次在组织西安交大优秀教学工作评估过程中,专家们都认为,高等学校教育思想的变革必须提到重要日程上。关于教育思想,我们研究得不够,现正在组织课题。我大体上把这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教育思想的变革,整个大的宏观的教育思想的变革;一个是教学思想,就是我们在教学、培养人的具体过程之中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变革。我请教过一些专家,他们觉得可以这么区分。我希望大家深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在教育思想上我想要注重三条,即要更加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因材施教。我觉得这个问题与“两课”的改革关系很大。我们过去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全面发展,一直是这么坚持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近几年,我们感觉到一种苗头,就是重理轻文,重专业教育,而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我们提出大学不应该是个“狭窄”的专业教育,应该是个素质教育。这个提法在教育界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最近一个时期,赞成这种观点的文章越来越多。我觉得可以探讨。大学不应当仅仅是专业教育,更不是一个比较窄的专业教育。特别是随着教育的发展,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素质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现在我们要更加强调素质教育。现在高校的氛围还不够。去年我们在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开了一个“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学校研讨会”,有52所学校参加,这个会开得很好,很多学校感觉到在思路上上了一个台阶,在座的有些同志也参加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我们现在强调的是文、史、哲等基本知识,艺术的基本修养,中外文化的精华。那次会后大家都争着进行试点。今年要在湖南大学召开第二次协作会议。目前很多高校都制定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办法。我觉得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探索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革。要改变过去那种培养学生只是为了出去以后能在某个专业领域很好地工作的局限,要更加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良好的素质教育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我在几个会上曾举过两个例子:1988年1月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这些当代科学巨子们呼吁,如果人类社会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据统计,理科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60%的人在艺术上有着比较高的修养。尽管各国在文化价值取向上有较大差异,但是,世界各国的高校都在提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在去年的会上,我也特别提到,提高与加强文化素质与“两课”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文化素质教育要促进“两课”的教学,使其发挥出更好的效益。“两课”是主渠道,这是必须明确的。我们现在在教育思想上的探索、教育观念的变革方面还是刚刚起步。
关于“两课”的问题。
我过去在大学管教学时,是很重视“两课”的,当时我就提出,“两课”是课程建设的重点。所以首先我要强调的是强化“两课”的声音。“两课”的改革是高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所谓“重中之重”,就是要引起教学部门,尤其是各省、区、市教委主管高校的高教处、主管高校的副主任,学校的教务处、教务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的充分重视,要把加强“两课”、强化“两课”的声音,作为我们整个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这一点请大家回去传达。我们希望“两课”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两课”也要进行改革,这是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的需要。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尽管我们现在还有很多困难,但这一点要坚持。为了适应整个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要加强“两课”。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校都在探索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只是名称叫法不同而已,它们整个都叫加强“文化”教育。他们的渗透比我们来得巧妙,渠道也多。
二是适应变化了的形势的需要。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受到了挫折,世界经济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治格局也在起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好地研究“两课”应如何适应这一变化,怎样解释这些问题。最近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一些新的迹象,这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我们国内亦如此,邓小平同志的理论,多年来在国内外影响很大,确实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它在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起了巨大作用。我们怎么把这些东西融合到“两课”中去,进行内容改革,这是李岚清同志一直在抓的。
三是现在我们的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很多,更需要我们通过加强“两课”教学加以引导,而不是去削弱它。现在这样一个环境在某种意义上更有利于我们加强和重视“两课”的改革。特别是最近,江泽民同志多次反复地强调“讲政治”,在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在与解放军代表团的谈话中讲得很清楚,“讲政治”首先就是要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同志的理论。这是当前加强和进行“两课”改革的有利时机,我希望这次座谈会以后,我们加强“两课”建设和改革的工作会出现新的局面。当然,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处理好坚持和改革的关系,要坚持“两课”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的作用,同时要根据新的形势要求进行改革,使“两课”的作用发挥得更好。
最后,有几点想法提出来和大家探讨。
第一,要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动员更多这方面的专家、教授共同研究,提高“两课”的地位。
第二,要开展现代化教育手段的研究。“两课”的现代化教育手段远远不如数学、物理等其他课程。我觉得“两课”教育比那些课更需要引进现代化教育手段,因为“两课”是注重以情感人的。我们正在研究成立协作组,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第三,要因材施教,培养一批年轻的马克思主义者。我认为在学校中确实有一批(数量多少各学校是不一样的)在这方面很有兴趣、很有想法的学生。前几年清华大学准备搞文科的因材施教试点,要理工科的学生报名参加社科系的一些科研、调查,原来想招20名学生,结果有100多人报名,当时社科系的老师说没有想到学生会有这个内在的积极性。这给我们一个启示,肯定会有一批对这方面有兴趣并且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各个学校要采取一些措施,在加强面上教育的同时,注意培养一批年轻的马克思主义者,从大学阶段就开始培养,比如跟着教师一起搞科研,参与教师的各种调研等。
第四,要加强实践环节。“两课”要设实践环节。这个实践环节不是一般的理论联系实际,而是专门设计一个实践环节。比如说革命史课,可以在学校附近设一批点,学生骑自行车去,也可以利用寒暑假回家去调研,让他们在这些点进行调查研究,翻阅资料,最后写出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门课,在大量的乡镇企业、国营企业或是合资企业里,有许多东西可以调查,关键是教师愿意下功夫。最近,我请清华大学的几位老师谈了试点的情况。清华大学去年搞了《当代资本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两门课的试点,正好中间有一个假期,他们要求学生到社会中调查,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回来后很认真地完成了大批论文,70%左右的论文都是对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好的东西进行赞扬、肯定的研究。授课老师就从这些论文中发现了学生的热点,准备好了下学期讲课的重点,在讲课中有针对性地用了很多学生提出的数据和看法。学生有这个积极性,而这门课有一个活生生的社会环境。所以,我觉得在实践环节这方面我们要下功夫。有条件的学校要安排一部分课时来设计实践环节,最后写成论文,一年一年地积累起来就是非常好的教材,很好的参考资料了。这不仅是“两课”,也是整个文科教学改革的一个大问题。
第五,要建立一个质量评价的体系。我们已经开始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两课”的质量如何,要建立一个质量评价体系,从多方面加强和促进“两课”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
我上面所讲的,总的一个意思,就是要强化“两课”的声音,加强对“两课”的领导、管理、改革和建设,更好地发挥“两课”的作用。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