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会要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社会论文,心理健康论文,老年人论文,重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表明:中国在2000年后将步入老龄化的时代, 老年人口达1.3亿;到2025年有可能超过2.8亿,将占总人口的19.34%,每5 个人中将有一个老人。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它使人口结构趋于完整,使社会趋于成熟。但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老人问题越来越突出,老年人是人生中的重大转折时期,要面临一系列的社会心理问题,例如,社会职能和社会角色的变化,离退休后的不适应,经济收入的下降,人际关系的变化,老年疾病不断发生,丧偶、再婚,等等,致使许多老年人的心理世界失去平衡,给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智力大军,曾为祖国的发展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关心老年人的生活是社会的责任,我国提出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老龄工作目标。为了使更多的老年人愉快地欢度晚年,延年益寿,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使他们做社会的强者,体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增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全社会都要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1.什么是心理健康。
对“健康”二字,人们很容易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现代生活呈现了心理健康方面的很多问题。现代的健康概念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的生理正常状态,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2.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标准。
国内外学者专家将其归纳为7点:(1)对生活充满爱,有奋斗目标,善于接受新生事物,进取心强,具有主动为社会服务的公德,能享受工作和生活的乐趣,勇于克服困难。(2)具有现实主义态度, 对现实有客观、清醒的认识,能够根据现实变化调节心态。(3 )有良好的自我认识,对自己的价值有正确的估量,知道自己的不足和长处,尊重自己和他人,既对自己负责,也对别人和社会负责。(4 )具有处理和解决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足够知识,感觉、知识、思维能力、饮食和睡眠良好,对事物的判断合理,能适应环境,美化生活。(5 )有自我控制能力,情绪稳定,遇事不慌,性格乐观开朗,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意识与行为,能较快地调整心理,摆脱逆境与不快,保持愉快而平衡的情绪心理状态。(6)具有安定感和自足感。(7)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互相交流,尊重他人,而非麻木不仁、孤独离群。
人是有感情、有理智的,每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延年益寿。
3.老年人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
(1)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组织器官功能也在逐渐减退。 首先在感觉功能和运动方面,有视力老化、白内障等,听力减弱、耳背,动作迟钝,手脚不灵活。二是心脏渐衰弱,血管易硬化,肺活量减少,活动大了气短,饭量减少,容易腹泻或便秘。三是皮肤开始出现皱纹和老年斑,头发变白或脱落,肌肉逐渐萎缩,骨骼变短、变脆,容易发生骨折,牙齿松动或脱落。四是大脑功能减退,健忘、发呆,思维和忆力减退。五是体力活动少,会出现肥胖,容易发生内分泌紊乱,易患糖尿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六是对外来刺激抵抗力弱,容易受病菌侵袭和外力伤害,容易得病,恢复和痊愈能力也比较差。怎样正确对待生老病死这个自然规律?科学家们发现,心理衰老比生理衰老对健康与寿命的影响更大。
(2)心理上的变化。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 心理机能也发生相应变化。特别是老年人的工作、生活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后,就更强化了老年人的心理特点。老年人的心理变化之个体差异较大,有些老年人不服老,身体较健康,事业心较强,有美好的追求,生活有乐趣,虽已年逾花甲,仍勤奋工作,不顾体力精力的衰老,往往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有些老年人的自尊和自信心较强,有一定成就,生活比较如意,虽至老年,仍希望社会、他人和子女尊重自己,爱听恭维的话,不喜逆耳之言,处事固执呆板,情绪孤僻,一旦形成己见,就不易改变;有些老人表现为不放心,多疑心,东猜西想,顾虑重重,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用自己头脑中固有的标准来衡量事物;有些老人表现为空虚、惆怅,特别是刚从紧张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对生活的转折一时不适应,觉得大势已去,生活乏味,无所事事,心情空虚,焦躁不安,情绪不稳定,喜、怒、哀、乐变化无常;有些老人缺乏自信,兴趣狭窄,不爱活动,消沉和孤独,自己感到精神衰退,体力不支,若再患有慢性病,情绪就更加消沉,寡言少语,闷闷不乐,有的与子女分居或丧偶,深感孤独无依靠;有些老人性子急,耐心差,爱发牢骚,好重复,絮絮叨叨;有的老人喜欢攒钱,有的特别关心自己,过分担心自己的健康,害怕死亡的到来。
4.老年人常见心理障碍和对策。
(1)老年人应该消除对死亡或疾病的恐惧感。 一是应该有坚定的信念,对生活要有足够的信心和充满期望;重新调整自己的社会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保持心理平衡。二是应该小心谨慎,不要不服老,但也不要消极地认老、输老;不要做力所不及的事情,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积极锻炼体力,合理用脑。三是在有限的时光里把生活过得更好、更充实、更有意义,让生命充满活力,完成一切未了的心愿,心地坦荡,无所顾虑,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感,延年益寿,延缓衰老与死亡的到来。
(2)老年人怎样正确对待丧偶、离异。对老年人来说, 家庭生活是否和谐、美满,会直接影响老年人对生活的信心与乐趣,影响身心健康。丧偶、离异和分居等婚姻生活中的重大变动,都会直接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为此,丧偶或离异的老年人在正常状况下,应该重建家园。
老年人再婚有三大好处:第一,对家庭有益。老人年龄越大,发病率就会相应越高,同时相应加重子女对老人照顾服侍的负担;儿女孝心无法代替夫妻情爱。因此,孤寡老人再婚可以减轻子女精神和经济上的负担。第二,对社会有益。减少家庭矛盾冲突和子女负担,减少对老人的嫌弃以至虐待和遗弃行为的发生,从而减轻国家和社会负担。第三,对个人有益。孤寡老人如能找到合心的再婚伴侣,有了新的归宿,互相体贴照顾,精神上就会有所寄托,安度晚年生活,婚姻上的满足,有助于加强生活的信心。
(3)老年人离退休后适应不良。人的心态与社会有密切关系, 人的心理经过几十年的工作和生活磨练,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状态模式。离退休之后,长期形成的工作生活心理规律发生了变化,一些老年人难以适应,甚至会引发疾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其主要表现:一是烦躁,由几十年的紧张而有规律的工作环境变为突然赋闲家中没事干,心理感到没着落,坐立不安,发脾气、急躁,家庭气氛紧张。二是猜疑,对往事念念不忘、耿耿于怀,固执、褊急,人际关系紧张。三是多心,离退休后觉得单位的同志们没有在位时那样热情关心自己,到家里看望的人少了,过年过节觉得非常冷清;其次是待遇不如以前优厚了。
怎样适应变化?首先,要适应角色变化。应该学会“干什么,吆喝什么”,各就各位,各得其所。老年人要继续社会化,克服角色冲突。人的整个一生都要不断学习和适应生活环境的新变化,学习社会行为规范和生存与发展的技能,否则一切就会“乱套”。其次,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节拍。老年人习惯用以往的经验与观念态度模式去看待不断更新的社会,往往自寻烦恼,有的老年人自我封闭,心情抑郁、苦恼,于是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便会乘虚而入,因而老年人应该保持“活到老,学到老,改到老”,适应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中自己不熟悉、不习惯的事物,适应社会,接近社会,多参加社会生活,老有所用,做力所能及的工作。老年人不但要经常适量地锻炼身体,还要适量地用脑,坚持读书看报,善于思索一些问题,保持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广泛的生活情趣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使自己的生活充实化、丰富化、意义化,才能提高适应性,从寂寞、烦闷、焦虑的低谷中走出来。同时要保持人际交往,通过相互交流谈心来化解自己的烦闷与惆怅情绪。第三,处理好人际关系。老年人离退休后步入了第二人生,这是人生道路中的重大转折。老人正确处理好夫妻、婆媳、子女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对保障老人的身心健康十分重要。第四,要处理好与老伴共同管理家庭的关系。夫妻应互相关心,相互协助,相依为命。国人长期形成“男主外、女主内”的两性分工模式,一旦男方离退休后,可能要参加一些家政,处理不当会影响与老伴的关系。因为这类“夺权”,会打破原有的平衡,久而久之,家庭矛盾就会引出。因此,男性老人管理家务不宜“太宽太多”,要尊重老伴意见,千万不要有这家我说了算的想法;遇事好商量,帮老伴搞好家务。第五,和子女之间的关系。离退休后和子女的联系多了,由于老少几代人的经历不同,文化层次、性格和观念也不一样,所以小辈应尊敬长辈、老人爱护尊重孩子;老人对子女应一碗水端平,不要有亲有疏,对子女的婚姻不应干涉过多,不能将自己过去的观念强加于他们,只宜做些引导。
5.老年人如何培养乐观情绪。
消极情绪会影响神经系统及心血管、消化系统等的功能,导致疾病发生,减少寿命。积极情绪可提高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保持身体内分泌的平衡,提高免疫力,抵御疾病,维护健康。
(1)老年人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坦然应付各种意外事件, 谨慎处置重大问题,冷静地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分析、判断每一件事;力争做到胜不狂喜、败不悲痛、气不暴怒。控制情绪并合情合理释放情绪,遇事善超脱、让步。(2)树立新的理想,使精神有所寄托, 生活感到充实。(3)培养幽默感,从容应付各种不快和烦恼, 使不良情绪得到调节。(4)知足者常乐。不切实际的奢望, 往往因不能满足而使人失望。要面对现实,从实际出发,对他人他事不苛求;善于体谅理解,自我安慰,自我调节。(5)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广交朋友, 参加文体活动,培养多种业余爱好,丰富生活情趣。(6 )积极的生活方式是心理健康的前提。老人要培养“并不老”的自我感觉,年龄大并不等于老,有了这种不老的感觉和不服老的精神,才能追求积极的生活方式。总之,老年人要尽量减少不良情绪,保持乐观情绪,益寿延年。
标签:心理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