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管理的方法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险管理论文,岗位论文,公职人员论文,体系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35.2;D6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09)08-0095-03
公职人员的岗位风险是指与特定的国家公共职位紧密相联的、居于该职位的公职人员在行使国家公共权力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诱发公职人员对社会公共利益或其所在部门利益带来危害的一系列潜在的不确定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需要国家管理的社会公共事务日益增多,国家公共职位的设置也日益多样化和细致化,随之而来的是公职人员的岗位风险的日趋复杂与不断增大。因此,对公职人员的岗位风险进行科学管理,有效地遏制并降低岗位责任事故和违法违纪案件的发生几率和发生频率,不仅是消除岗位风险给公共部门带来利益损失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安全的需要,更是党风廉政建设和政府诚信建设的迫切要求。
公职人员的岗位风险管理,是公职人员所在的公共部门在对其内设的各类岗位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加以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种风险管理策略和技术所进行的风险处理过程。岗位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有:一是在风险事故发生前预防风险;二是在风险事故发生时减轻损失;三是在风险事故发生后弥补损失。[1]为达到对公职人员岗位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的目的,需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依据风险管理过程的理论,我们可以把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管理的方法划分为:风险识别方法、风险评估方法、风险控制方法[2]、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方法等,这些方法共同构成了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管理的方法体系。
一、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的识别方法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的识别是指对公职人员岗位面临的和潜在的风险加以分析、判断、归类,并对风险性质进行鉴定,以寻找出隐藏在岗位背后的风险因素,并就各种风险因素对岗位安全的影响程度加以判别。在对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只有全面充分地识别出岗位面临的和潜在的风险,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管理。公职人员岗位风险识别的方法主要包括:岗位风险历史调查法、岗位风险流程调查法、岗位风险列举法、岗位事故树编制法等。
1.岗位风险历史调查法。即深入到公共部门内部的各个公职岗位,采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收集各种与岗位有关的风险历史信息的过程。岗位风险的历史信息具体包括:某一岗位过去的工作内容、权责划分、发生风险的相关记录等。这些历史信息的获取,有助于推算出某一岗位风险发生的历史几率和历史频率,掌握岗位风险控制的关键点,为岗位风险评估提供客观依据。具体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访谈法、实地观察法和书面调查法三种。
2.岗位风险流程调查法。即就某一岗位当前的工作流程中对内、对外的人流、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进行考察,用以揭示该岗位的运行状况,帮助公共部门更清晰地了解该岗位工作流程的关键环节和风险点,为岗位风险评估提供方向性的指引。具体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流程风险点排序法。即通过流程风险点排序,挑选具有较高风险的关键流程节点。流程风险点排序主要有三个参考指标:影响、规模和范围。其中“影响”指某一岗位工作流程的特定风险结点,对公共部门未来运行目标的可能损害;“规模”指某一岗位工作流程的特定风险结点对公共资源可能损耗的多寡;“范围”指特定结点风险发生时,可能会导致的公共组织内部和外部各种不同风险的波及面。二是流程缺陷搜寻法。一般从人事安排、工作方法、内外环境等各个方面展开调查,寻找某一岗位工作流程的缺陷,以形成对缺陷的清晰认识。
3.岗位风险列举法。是在岗位风险历史调查和岗位风险流程调查的基础上,全面列举某一公职岗位风险诱发因素的方法。一般由公共部门协同有关社会团体、专家智囊机构等就其内部各公职岗位可能遇到的风险,排列出各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制成岗位风险列表,对照表格中列举的风险,即可辨识公共部门内在各公职岗位的风险诱发因素。岗位风险列举法是一种可以普遍适用的方法,它既可以用来进行风险管理的总体设计,又可以用来识别各个具体风险点,其优点是极少会忽略任何重要的风险,有利于全面、细致地了解公共部门内部的岗位风险因素。
4.岗位事故树编制法。是用树形图的方式,将所有已经引起公职岗位风险事故的事件形象、直观地反映出来。事故树编制法的优点是将风险事故和引起风险事故的因素同时反映出来,清晰地表明其内在联系。通过事故树的编制和分析,可以增强公共部门对岗位风险的敏感性,帮助公共部门分清导致风险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以便对重点风险因素进行重点控制。[3]
二、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的评估方法
公职人员的岗位风险评估是风险认知的核心,也是岗位风险管理的中心环节。它主要是将风险识别中发现的岗位风险,就其未来发生的可能性、发生的频率与可能造成的损失等进行评估,以帮助公共部门正确地选择岗位风险控制方法。主要方法有:
1.岗位风险来源评估法。这是确认公职岗位风险来源和风险作用方式的方法。该方法主要是从公共部门内部的不同机构选出若干人组成评估小组,经过充分讨论,将来自不同部门的信息汇总起来,以全面、准确地确认各类岗位风险的来源,并进一步分析风险发生作用的方式,即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何种风险,风险表现的具体现象是什么。通过对风险来源的剖析,可以强化公共部门岗位风险控制的针对性和精确度。
2.岗位风险概率评估法。发生概率评估法是结合历史数据和现实数据,预测某公职岗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以概率的形式予以反映。通过预测岗位风险发生的概率,可以定量地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为岗位风险控制提供可靠的数据。
3.岗位风险后果评估法。该法是对岗位风险可能产生的人员、财产损失和法律责任等进行分析并量化的过程。其中,人员损失包括由于岗位风险管理的失效而导致高水平人力资源的流失,从而使公职岗位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下降;财产损失既包括本公共部门的财产损失,也包括社会公共财产的损失;法律损失主要指公共部门因承担岗位风险带来的法律责任,包括需支付的诉讼费、律师费、赔偿金等。通过对岗位风险后果的评估,可以帮助公共部门了解各类风险的重要程度,从而在风险控制中能分清轻重缓急,有序进行。
4.岗位风险汇总评估法。通过绘制出公共部门岗位风险矩阵图,汇总其内部公职岗位的风险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关键的风险点,并对关键风险的性质、发生概率、危害后果等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以确定公共部门风险控制的类型(防御型或进攻型)和风险控制的目标。
三、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的控制方法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的控制方法是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公共部门内部和外部的风险环境,采取的相应的风险控制手段。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法,不仅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岗位风险,同时也可以帮助公共部门在风险控制中不断提升自身化解岗位风险的能力,使公共部门更加高效地实现自己的组织目标。公职人员岗位风险控制的方法主要有:
1.岗位整顿法。是指以暂时停止某公职岗位行使公共权力的方式,回避可能因岗位风险而发生的相关损失,待将来该公职岗位权力与责任被重新设定或选拔出更为合适的人选后,恢复该岗位的运作。它特别适用于发生概率大、造成损失程度高的岗位风险。该方法的缺点是,有些公职岗位的风险可能是无法避免的,采用暂停的方式,可能会给公职岗位的服务对象带来较大的不便。所以,在进行风险控制方法的选择时,此类方法应当慎用。
2.岗位风险限制法。在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管理的实务中,风险限制法可以分为风险抑制和风险阻止两种方法。风险抑制是通过减少损失产生的影响程度来限制风险产生的影响,适用于影响比较大,后果比较严重的岗位风险的限制;风险阻止是指通过特定程序与方法来干扰风险源,从而限制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发生频率,侧重于发生可能性较大、发生频率较高的岗位风险的限制。风险抑制和风险阻止的相同点是二者都是积极的风险管理方法,但都不能消除岗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岗位风险转移法。是指公共部门通过特定的内部控制形式将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责任转嫁出去,减少风险发生可能性、降低风险发生频率。例如,为了应对公职岗位的人力资源风险而采取聘用合同制度、为转移服务风险而签订服务外包合同、为保守国家机密而签订保密合同等。
4.岗位风险保留法。又叫风险接受,是指某些公职岗位的风险不能避免,或衡量该岗位的可能风险与预期收益后,受风险偏好的影响,公共部门决定保留风险,从而谋求该公职岗位运行效益的最大化。风险保留的处置办法主要有:预计风险可能的损失并将其摊入成本、强化对风险岗位安全运行的保障措施等。
5.岗位风险利用法。是将公职岗位的风险转化为发展机遇,在对公职岗位风险的控制中,查找公共部门内部控制体系的漏洞,更好地完善公共部门内部的风险控制体系,从而保证公共部门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风险利用与其他风险应对办法最大的不同是,其采取的是积极的风险应对态度,主动地利用风险,而不是消极地规避风险。
四、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管理效果的评价方法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管理效果的评价方法是指,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的各种方法实施后的一段时间,分析、比较已实施的岗位风险管理方法的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契合程度,以此来评判各种岗位风险管理方法的科学性、适应性和收益性。之所以要对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管理的各种方法进行评估,主要是由于公职人员岗位风险性质的可变性、人们对风险认识的阶段性以及风险管理方法处于不断完善之中,因此,需要对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等方法进行定期检查、修正,以保证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4]
1.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的主要指标
目前国内外尚未建立起统一的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的内容指标体系,对公共部门岗位风险管理来讲,需要一套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切合现代行政制度要求,适用于公共部门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的内容指标体系。该内容指标主要应包括:(1)岗位风险管理技术效果的评价。通过对各种风险管理方法实际执行后的技术参数与执行前预测的数据对照比较,使公共部门进一步了解风险管理方法实施的实际情况,检验岗位风险管理方法设计、使用的正确程度,为新的岗位风险管理方法的提出和实施提供依据。(2)岗位风险管理经济效益效果的评价。对实施特定风险管理方法后公共部门的实际经费状况进行评价,并与特定风险管理方法实施前的指标对比,分析偏差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亦为今后风险管理方法改进提供参考资料。(3)岗位风险管理社会效益效果的评价。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社会影响评价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评价分析,并需进一步作出岗位风险管理方法效果评价的综合结论。
2.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的实施程序
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管理效果的评价,应有一个严密、科学的工作程序,才能井然有序地展开,评价结果才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效果评价一般可分为如下几个步骤:(1)评价项目的确定。评价项目要根据公共部门岗位风险管理中的识别、评估、控制等方法实施的目的,是侧重于扭转眼前的被动局面,还是立足于公共部门长远发展等不同要求来具体确定。评价项目的确定,只有围绕着公共部门既定的岗位风险管理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2)资料、数据的搜集。这是效果评价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效果评价结果的客观、准确与否。评价人员应按照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在公共部门内外广泛深入地进行资料收集工作。在搜集过程中力争做到全面、准确,为下一步分析工作奠定基础。(3)资料、数据整理。将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类和统计,在整理过程中应采用较为科学的分类方法和统计方法,使计算结果客观、可靠。(4)比较分析。利用上述的统计结果与前期的有关数据进行比较,如果是初次评价,则将统计结果与有关历史数据进行比较,如果统计数据优于前期数据,说明公共部门岗位风险管理方法实施效果较佳;反之说明风险管理方法实施效果欠佳,并且要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5)总结与反馈。将效果评价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反馈给公共部门内部的岗位风险管理机构,为修改、调整岗位风险管理方法,提出建设性建议。
总之,公职人员的岗位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它针对诱发公职岗位风险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通过由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风险管理方法效果评价等构成的方法体系的整体运行,达到降低或减少岗位风险,推进公共部门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同时,有效的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管理,仅仅有完善的方法体系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公共部门内部的岗位风险管理机构和管理信息系统,形成公共部门岗位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岗位风险管理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