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进龙 甘肃兰州榆中县丁官营学校 730100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思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 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封闭的书本文化积累过程转变为开放的活生生的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的自我发展的过程,这既是学生认识与能力发展完整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选择贴近生活的内容,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素质,而且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能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趣味性、数学的有用性,从而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小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数学的合理性,达成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和谐同步。
一、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感受数学的趣味性
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获得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就必须开放小教室,走进社会生活这个广阔的大课堂。设计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情境出发,既要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又要时刻感受到自身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如在学习“分类”中,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学生的铅笔,让学生把各种不同的铅笔进行分类,互相说说自己的分法,有的说按颜色分,有的按长短分,有的按带橡皮和不带橡皮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兴趣盎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学生创造出的“生活”更富有现实意义,学生从中进一步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以及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了学好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过程贴近学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生活,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也是数学应用的过程。不仅要重视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步骤,而且还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的情境和参与的机会,要从现实生活中选取观察的素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教学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时,可带学生到商店去买东西,把买来的东西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学生边议论自己买的东西,边算一算自己花的钱数,自主与合作探索数学问题的热情极高。不一会儿,学生便提出了各种不同的问题:
(1)铅笔和橡皮一共用了多少钱?
(2)笔记本比铅笔贵多少钱?
(3)每个飞机6元钱,给售货员10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应用数学解决问题,感知数学的生活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活动性和操作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主动发现,巩固和加深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1.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践。
例如:在上完《分类》一课后,布置学生到商店进行调查,看看他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再让学生带来各种不同的东西,把教室布置成商店,让学生扮演售货员,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分类,也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回家后把自己的小书包、小房间整理好。这样,既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也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运用数学。
2.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的交流活动。
要把课堂所学的知识通过精心组织的数学交流活动,化进实际中,应用于生活中。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后,开展“看谁拼图形最巧妙”活动;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开展“学做售货员”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遍及生活的各个角落、应用在生活中的各个行业,体会到了数学的实用性。
3.设计学生应用知识的开放问题。
练习设计上,要注重开放题的设计,给学生留下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补充问题、搜集条件、探索不同的答案,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独创性。 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开放题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奇妙无穷;同时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虽然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出所有答案,意义在于乐在寻求多个答案的过程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应用创造性。
四、课后延伸,深化拓展数学知识
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取了课后延伸去巩固数学的做法。
如在学习“分类”之后,让学生通过课堂上学习的分类方法,回家把自己家中的东西进行分类摆放,把在家的分类情况再带到课间和同学互相交流,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分类方法,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体验、理解了数学知识及其实际应用,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形成了初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活动中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积极地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从数学角度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
论文作者:杨进龙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3月总第16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3
标签: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生活中论文; 自己的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知识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4年3月总第16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