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海类编》漏收字与新收字研究
李 超
(渤海大学 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摘 要: 利用渤海大学CCFD字料库平台对《篇海类编》和《详校篇海》所有字头进行穷尽性的对比研究后发现,除去《详校篇海》后补的《日部》《肉部》《 叒 部》,《篇海类编》漏收8字,新收2字。漏收字与新收字在《篇海类编》中占有极少的比重,可见编纂者对于收字的增删并无既定的原则,应是无意之举。《篇海类编》漏收字主要集中在《 叕 部》,新收二字一为异写字,一为《篇海类编》始收。
关键词: 《篇海类编》;漏收字;新收字
漏收字与新收字都是相对而言的,漏收字是后出的字书承袭前代字书时,有意删减或无意漏掉的字头;新收字则是前代字书由于共时或历时的原因未收录,而后出字书收录的字头。就《篇海类编》与《详校篇海》的对比而言,《详校篇海》收录而《篇海类编》未收为漏收字,反之则为新收字。
一、《篇海类编》与《详校篇海》收字对比
根据渤海大学 CCFD字料库平台统计,《续修四库全书》影印版《篇海类编》与《详校篇海》收字总数基本一致,《详校篇海》实际收录字头总数为39 203个,而《篇海类编》实际收录字头为39 309个。《详校篇海》中《日部》《肉部》《叒部》收字字形与其他部首下所收楷书字形明显不同,应为后人增补。两书收字数量的差异主要集中在《日部》与《肉部》。除去《详校篇海》后人增补部分,《篇海类编》共38 208字,《详校篇海》共38 216字,两书收字数量仅有8字之差。具体差异见表1。
据表 1显示,《篇海类编》较《详校篇海》漏收10字:《叕部》共7字为:叕、、、、、、;《能部》少“”字;《革部》少“”与“”两字。去重之后,“”和“”两字排除,《篇海类编》实际漏收为8字。《篇海类编》较《详校篇海》新收2字:《三部》的“叁”字与《牛部》的“㹋”字。
表1 收字数量差异表
据表 1显示,《篇海类编》较《详校篇海》漏收10字:《叕部》共7字为:叕、、、、、、;《能部》少“”字;《革部》少“”与“”两字。去重之后,“”和“”两字排除,《篇海类编》实际漏收为8字。《篇海类编》较《详校篇海》新收2字:《三部》的“叁”字与《牛部》的“㹋”字。
首先,修身的关键需要体认天理,程朱理学认为天理主要在自身之外,因此要体认天理就需要到自身之外的事事物物当中,特别是圣贤书当中,去格物穷理。通过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日积月累,最终会对外在于自身的天理有一个豁然贯通的顿悟。
按,“”,《说文》《玉篇》《篆隶万象名义》等字书未收。《集韵·止韵》《类篇·叕部》均为“齕也。”《四声篇海·叕部》与《详校篇海》相同“初纪切。齧也。”都指“啃、咬”。《篇海类编》未收。
二、漏收字考证与原因分析
(一)漏收字考证
大型字书承袭前代字书时,常常根据既定的原则有意或无意的删减字头。《篇海类编》编纂者虽然并未阐明是否有意对字头进行删减,但根据其转录《详校篇海》的目的来看,删减应该只是传抄过程中的无意之举。漏收字为:“”“”“”“”“”“”“”“”8字。
1.。《详校篇海·叕部》:“,朱劣切,音拙。连也,同缀。又纪劣切,音蹶。迹也。”[1]109
“䚻,徒歌也……谣舞者,谣且舞也。”[3]233《说文·土部》又有“坎”字与“竷”音同“苦感切”,训为:“陷也。从土欠声。”[2]1131段玉裁注:“……毛诗传曰:‘坎坎,击鼓声。’按此谓坎坎为竷竷之假借字也。”[3]2753《诗·小雅·伐木》:“坎坎鼓我,蹲蹲舞我。”唐陆德明注“坎坎”曰:“如字。《说文》作‘竷’,音同,云:‘舞曲也。’”《玉篇·夊部》收“竷”字,注为:“和悦之响也。今作坎。”[4]425便为其证。“竷”不仅指乐器发出的声音,也指打击乐器本身,如吴兢《乐府解题》:“汉武帝灭南粵,祠太乙后土,令乐人侯暉依琴造竷。以土人姓侯,故名坎侯。后语讹,以坎为空。”此处便指乐器。《玉篇·音部》又有“韸”注为:“薄公切。和也,鼓声也。”[4]44疑似“竷”的俗讹字。《玉篇》又收有“韸”字,省略了“夊”,“章”和“夅”也都发生了变异。“章”与“音”在意义上也有密切的联系,《说文·音部》训“章”为:“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2]207所以由“音”替换构件“章”也是可能的。“夅”与“夆”字异写较为普遍,以“降”和“逢”为例,“降”常异写为“䧏”,如“”(《龙门十二品精拓》)、“”(《齐赵郡李氏碑》)、(《穆子严墓志》)、“”(《元湛墓志》)等。“逢”也常异写为“逄”,如“”(《隋代残碑》)、“”(《王忠嗣神道碑》)、“”(《高诚墓志》)、“”(《唐支怀墓志铭》)等等。而《广韵·江韵》中收“”字为:“匹江切。鼓声。”应是《玉篇》“韸”中的部件“夆”异写成“夅”形成。至于《玉篇》“薄公切”与《广韵》“匹江切”都应是“望形生音”,但后世字书一般都直接承袭。《集韵·绛韵》所收“”字“匹降切。鼓声。”[7]466与《广韵·江韵》中收“”字注音释义一致,所以“”与“”的字形差异应是“章”与“音”的换构导致的。另外,《集韵·江韵》中“()”释为:“虚江切。击也。或作降{}。”[7]22“()”与《广韵·江韵》中“”字,反切下字共用“江”字,注音相近。“”与“”中“章”与“車”字形也相近,如“”(《李璧墓志》)、“”(《曹全碑》碑阳)、“”(《魏东武侯王基碑》)由“章”参构的字也是如此,如“”与“”(《篆隶万象名义·木部》)、“”(《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彡部》)等等。所以“”与“”发生异写毋庸置疑。但《集韵·江韵》中的“()”收字来源不详,与“”与“”等字形如何演变已经无从考证。后世字书转收《集韵》时,常常直接转抄很少考证字形的来源与演变。《类篇》转收《集韵》“”与“”字时就直接转收,未作任何修改。《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中《叕部》收“”释为:“许江切。击也。”[8]333《音部》收“”释为:“许江切。击也。或作。”[8]492与《集韵》中“()”除字形差异外,同音同义。“”中“音”与“章”发生换构,而“”中“又”与“口”发生异写。《详校篇海·叕部》直接转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的“”,但是《篇海类编》未收。(在《集韵》中“”为字头主形,“”为字头辅形,“”为述古堂影宋抄本《集韵》的字头,三者注音释义均一致,构成异体字的关系,其中“叕”与“㸚”的异写关系演变详见“叕”字条。)
按,“叕”,《说文》小篆作“”形。“叕”字实际上与“又”无关。金文作“”(《交君子叕》)形,秦简作“”(《睡·日乙一四五》)形,所以“叕”字应是“”与“”的相互连接来表示“缀联”之义。(文中古文字形体出自文字编或拓片,为行文方便,均用其简称,现将简称情况列在此处,若后文中再次出现,不再单独标注。《睡》为《睡虎地秦简文字编》;《马》为《马王堆简帛文字编》;《合》为《甲骨文合集》;《楚简》为《楚系简帛文字编》。)后形体或分离为上下两部分作“”(《汉简·叕部》)形,或分离为左右两部分作“”(《马·德四五六》)形。到《说文》小篆时,上部连在一起变成“”形,后可能上下左右分离出“”形,形体与“又”相似,故到了楷书阶段,楷化作“叕”形,与其造字阶段的形体相去甚远。《说文·叕部》训“叕”为:“陟劣切。缀联也。”[2]1208是其本义。段玉裁注为:“以缀释叕,犹以絫释厽也。”[3]738可见“叕”与“缀”的关系。除此之外,《玉篇·叕部》:“叕,知劣切。连也。”[4]133《广韵·薛韵》:“陟劣切。联也。”[5]147《龙龛手鉴·又部》:“叕,郎记切。止也。系也。又陟劣反。连也。”[6]294其中“止,系”之义可能是据《广韵·霁韵》:“㸚,郎记切。止也。系也。”[5]108而误将“叕”当成“㸚”。综上,“叕”字由来已久,虽然“缀”通行后,“叕”字很少使用,但是众多字书均有记载,《篇海类编》不应该漏收“叕”字。
按,“”应为“熊”的异写字。“小”与“火(灬)”异写在字书中较为常见。如“”,《说文·火部》作“”形,训为“柴祭天也。从火从眘。”[2]806《玉篇》《广韵》与《说文》无异。《龙龛手鉴·火部》:“,或作。”[6]187《集韵·萧韵》:“,怜萧切。燔柴,祭天也。通作尞。”[7]176“”与“”应为“”的异写字。除此之外,由“”参构的“燎”字也是如此,“”(《西岳华山庙碑》)与“”(《唐纪太山铭(五)》)为“”,而“”(《宋十八体篆》)为“”。《说文》《玉篇》《篆隶万象名义》《龙龛手鉴》《广韵》等字书均未收“”字,《集韵·代韵》:“,乃代切。小能。”[7]535《类篇》与《集韵》相同。“熊”,战国时作“”(《楚简·包二·九一》)形,《说文·熊部》作“”形,后楷化作“熊”。《集韵·咍韵》《类篇·火部》《四声篇海·火部》《字汇·火部》等字书所收“熋”字,应据《说文》小篆字形楷化而来,为“熊”的异写字,释为“热也”应该是编纂者“望形生义”。另外,唐《始州黄安县承高严仁墓志铭》有“(熊)”与“”字形体极像。所以,“”应为“熊”的异写字无疑。
按,“()”,《说文》未收。《玉篇·叕部》:“,侧律切。鸡儿声。”[4]133《广韵》《集韵》《类篇》《字汇》等字书均与《玉篇》相同注为“鸡儿出㱿声”。《篇海类编》两字均漏收。
3.。《详校篇海·叕部》:“,许江切,音香。击也。”[1]109
按,“”字实为“”字讹误,与部首“叕”毫无关系,《详校篇海》将其收入《叕部》不妥。根据字书中的所记录的字形来看,其演变过程如图1*所示。
“”字,《说文·夊部》:“,苦感切。也,舞也。”[2]425引《诗》中“舞我”,段玉裁注为:
冷冻猪肉、鸡胸肉和鸡皮要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要求,解冻时,解冻温度为20℃左右,室内需通风良好,解冻时间为22h左右。
图1 “”在字书中演变过程图
*图中“《集韵》楷书1”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影印钱氏述古堂影宋抄本,“《集韵》楷书2”为中华书局1988年影印北京图书馆藏宋刻谭州本。
按,“”,《说文》未收,最早被《集韵·薛韵》收录。《说文》有“凡叕之属皆从叕”,所以“”与“短”有关,《集韵·薛韵》:“,朱劣切。蹷,短皃。或作掇。”[7]710《集韵·薛韵》中“、、掇”三字相同,《重订直音篇·叕部》“”字与“”相同,均为短义。《篇海类编》仅在《出部》收“”,而未收“”字。
4.。《详校篇海·叕部》:“,职悦切,音拙。䂐,短皃。䂐,音窋。”[1]109
总之,详细研究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大学普通化学教学改革是尤为重要的。通过概述大学普通化学教学手段改革的必要性,分析多媒体的应用价值,探讨大学普通化学多媒体课件的研制,脚本撰写,课件制作,可以改革教育和学习方法,提高教学和学习成效,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DAA:三血管序列切面可见升主动脉分出两个分支呈“Y”字形,当右弓占优势时,呈“O”形或梭形血管环。弓降部冠状切面可显示双弓分别发出LCCA、RCCA和RSA、LSA,双弓及左导管均与降主动脉相连[8]。
6.。《详校篇海·革部》:“,卢容切,音龙。马头。”[1]35
5.。《详校篇海·叕部》:“,初纪切,音齿。齧也。”[1]109
按,“”应为“龓”的分化字。“龓”,《说文·有部》:“龓,卢红切。兼有也。”[2]542段玉裁注:“龓,今牢笼字当作此,笼行而龓废矣。”[3]314王筠注曰“笼络”有兼有义。“龓”由“笼络、兼有”之义引申出“马龙头”,后又造“䪊”专门记录“马龙头”之义。故《玉篇》将两字均训为“马笼头”。《玉篇·有部》:“龓,力公切。马龓头。”[4]96又《革部》“䪊”字“卢红切。䪊头也。”[4]123与“龓”字注音释义相同。“䪊”通行,各字书两字均收录。《类篇·有部》收“龓”字并引用《说文》释为“兼有也”《革部》“䪊”则释为“马被具”。《广韵·东韵》训“䪊”为“卢紅切”与“龓”同,“龓头”义。《集韵》《字汇》《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等字书亦是如此,几乎没有差别。《篇海类编》未收“䪊”字,只在《有部》收“龓”字。
7.。《详校篇海·能部》:“,乃带切,音柰。小能也。”[1]101
2.()。《详校篇海·叕部》:“,竹律切,音窋。谆入,鸡儿出㱿声。”[1]109(《详校篇海》中“”为字头主形,“”为字头辅形,按照字头数量统计属于两个字,但是二者注音释义一致,所以这里只分析前者。)
(二)漏收字原因分析
《篇海类编》漏收的主要原因就是未设立《叕部》。《篇海类编》不仅不设《叕部》,部内所含字头也未归并到其他部。纵观《说文》《玉篇》《篆隶万象名义》《类篇》《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详校篇海》等字书均设立《叕部》,即使不设立《叕部》也会将“叕”参构的字头归入到《又部》,或其他部首中,如《字汇》《正字通》《康熙字典》就将《叕部》字都归入《又部》。另据《篇海类编》中各部对《详校篇海》转抄情况来看,《篇海类编》不应独删《叕部》而其余各部不变。所以《篇海类编》未设立《叕部》,部内所含字头漏收,应属无意之举。或是作为伪书,为与原书区别而有意为之。而“䪊”与“”虽为异写字,但整部字书仅有意删减两字的可能较低,所以《篇海类编》漏收实属无意之举。
三、新收字考证与原因分析
(一)新收字考证
字书中的新收字多是由于共时或历时的原因导致前代字书未收,而后出字书收录。《篇海类编》新收字也无既定的原则,数量极少,仅有“”“”2字,并不能体现一定时期的语言产生的过程。
萨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一书的导言部分指出:“狄更斯的《远大前程》大体上是一部关于自我欺骗的小说,说的是主人公皮普如何幻想既不靠兢兢业业地劳动又不靠贵族阶层的进项而一举成为有教养的绅士的故事。”[2]28萨义德认为狄更斯对马格维奇的态度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英国国民可以被遣往澳大利亚这样的地方,但绝不允许他们“重返”政治文化中心。据此,萨义德进一步指出了小说创作与帝国霸权之间的共谋关系。狄更斯对待马格维奇的立场显然也是大英帝国对待它的“多余人口”流动终点站澳大利亚的态度。从后殖民的角度解读经典小说的意义显然已超越了传统的文学批评的范畴,而具有福柯式的文化批评的意味。
世界是多元的,自然是多元的,文化是多元的,社会的需求是多元的,人的个性和特征也是多元的,学校为社会提供的人才更应该是多元的,应试能力和分数高低并非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所以,好学校不应该只是那些因为聚集了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可以招录和荟萃在知识学习和掌握上表现优秀的生源的学校,好的教育也不能用一种标准来衡量,其质量更是不可量化评估。
1.。《篇海类编·三部》:“,同上。”即“”同“”。《篇海类编·三部》:“,仓含切,音参。,承也。,觐也。俗作叅。又所今切,古文参字。”[9]229
按,“”与“”为“參(参)”的异写字。“叄”,《类篇》注“曑”为“古作”[10]。《广韵·谈韵》:“叄,苏甘切。參俗作叄。”[5]64“參”,甲骨文作“”(《合》1096)形,金文作“”(《参父乙盉》)形,像人头戴冠形,金文又有“”(《裘卫盉》)、“”(《盠尊》)等字形增加了声符“彡”,后又省略人形,作“ ”(《魚匕》)和“”(《楚简·郭·语三·六七上》)形。上部的厽“”(《楚简·包二·一二》)又与晶“”(《楚简·曾一二二》)混同作“”(《楚简·曾一二二》)形,声符“彡”后又讹作“(㐱)”作“”(《睡·秦五五》)、“”(《睡·日乙八八》)、“”(《说文》或体)等形。《说文》小篆“”本之。“厶”与“口”无论字书还是文献常常异写,所以隶定楷化之后就有“參”“参”和“曑”等字形。因此从字形上看,“叄”的下部“”应是“參”下部“㐱”字异写而成,而“”是由古文字形体“”(《魚匕》)中声符“彡”异写而来。《详校篇海》未收“叄”字,但《篇海类编》在《三部》末尾新收“叄”。
隐爆角砾岩是热液运移的良好通道和容矿场所,是金属矿床的一种重要类型[9],常与浅成—超浅成中酸性斑岩体相伴产出。许多斑岩型金、银、钨锡矿及斑岩型铜金钼矿床都与隐爆角砾岩存在密切的时空及成因联系[10-11]。
2.。《篇海类编·牛部》:“,音修。牛也。”[9]134
考虑两种热载荷:(1)环境温度变化,(2)电子器件工作散热导致的热量累积。对于环境温度变化造成的热应力,采用文献[1-2]中的温度循环曲线(图2所示),该曲线变化幅值可以表征季节变化或者地域变化而造成的温度变化。由于温度变化较慢,可以认为每一时刻温度场都处在稳态,从而可以通过建立静态分析步进行热应力计算。
按,“”为《篇海类编》首次收录,其来源不明。《说文》《玉篇》《篆隶万象名义》《广韵》《集韵》《类篇》等字书均未收录,《正字通·牛部》训“”为“丑牛狀。”[11]《字汇补·牛部》训“㹋”为“无尾也。”[12]高诱注《淮南子·说山》:“髡屯犂牛,既犐以㹋。”中的“㹋”为“无尾”。王念孙注为:“当为科橢。后人从牛……传写者又误为耳。科与橢皆秃貌也,故高注云‘科无角,橢无尾’。”所以《篇海类编》释为“牛也”并不恰当。
(二)新收字原因分析
大型字书的新收字,或为前代字书漏收字,或为前代字书收录字头的异写异构字、分化字、俗讹字等等,或为记录新语言现象的新字。“叄”为“參”的异写字,《说文》《玉篇》《详校篇海》等字书均未收,《篇海类编》将其作为新字收入《三部》。“㹋”为《篇海类编》始收,是为新的语言现象还是某字的异写异构字等已经无从考据。《篇海类编》新收字如此少,与其转录《详校篇海》的编撰目的也有直接的关系。作为伪书,《篇海类编》的主要目的就是重编,对于是否有新字产生并不重视。另外,新字的产生又需要很多的契机,《篇海类编》与《详校篇海》成书时间很近,新收字较少也情有可原。
四、结语
除去《日部》《肉部》《叒部》,《篇海类编》漏收8字,新收2字。漏收字与新收字在《篇海类编》中占有极少的比重,可见编纂者对于收字的增删并无既定的原则。汉字异写是字书漏收与新收的最直接的原因。《篇海类编》虽为坊本伪书,但这种无意的处理方式也体现了当时编纂者盲目追求字书的传抄与转录,忽视了字书编纂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导致讹误现象多见,甚至被后世字书相承。
参考文献:
[1] 李登.重刊详校篇海[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 中华书局,1963.
[3]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 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M].北京: 中华书局,1985.
[5] 陈彭年,等.大宋重修广韵[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6] 释行均.龙龛手鉴[M].北京: 中华书局,1982.
[7] 丁度,等.集韵[M].述古堂影宋抄本.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8] 韩道昭.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四声篇海》)[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9] 宋濂.篇海类编[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0] 司马光,等.类篇[M].姚刊三韵本.北京: 中华书局,1984: 237.
[11] 张自烈,廖文英.正字通[M].北京: 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 83.
[12] 吴任臣.字汇补[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81.
中图分类号: H0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327X (2019)04-0065-04
DOI: 10.15916/j.issn1674-327x.2019.04.018
收稿日期: 2019-02-25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4CYY06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4ZDB09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ZDB104);辽宁省社科联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20181slktzd-001)
作者简介: 李超(1992-),女(满族),辽宁本溪人,硕士生。
网络出版地址: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66.C.20190523.1122.002.html
(责任编校:叶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