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发展引人注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发展论文,引人注目论文,发展中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汹涌澎湃的新科技革命浪潮,发展中国家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因而加大发展科学技术力度,积极参与世界科技竞争。
70年代以前,发展中国家主要从国外引进技术。但是,技术引进是有局限性的。一方面,如果本国没有能力消化掌握这些技术,这种引进就起不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反而会造成浪费;另一方面,单纯依靠技术引进,会助长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其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受制于发达国家。所以,8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重视加强本身的科技研究和开发,并把技术进口与自身的研究开发结合起来。
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集中力量,选择明确目标,力求在某些方面有突破性的进展。亚洲发展中国家已经把注意力转移到能确保未来发展基础的科研中心和企业集团的建立,以及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和尖端材料等高技术领域。综观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措施,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政府加强对科技发展的规划和管理
印度历届政府都很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成立了由总理亲自出任主席的内阁科技委员会,对印度的科技以及工、农业等部门的政策、计划和发展项目进行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印度科技人才已有300多万,居世界第3位,出版的科技著作居世界第8位。印度在核能研究与应用、空间技术、电脑软件、生物技术、海洋研究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它的遥感卫星技术居世界第5位。印度是唯一掌握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技术的发展中国家。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印度政府重视发展科技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韩国在科技发展上也表现了极大的雄心。它新近制订了“韩国科技发展长期计划”初稿,提出到2000年要成为“世界高技术十大强国之一”。目前,与劳动密集型工程有关的技术,韩国的水平已达到先进国家的76%,因而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能力。韩国的存储原件技术,已达到先进国家的80%左右,继美、日之后居世界第3位。在家电生产方面,韩国的设计技术约相当于日本的50%—60%,生产和组装技术相当于日本的80%。
埃及为了加快发展科学技术,成立了由总理担任主席、两位副总理和九位部长任委员的内阁科技最高委员会,负责制订全国科技规划、支持和协调规划的实施等重大科技问题。东盟各国科技部长会议通过了东盟的新的科技合作计划。该计划综合评价了东盟国家之间科技合作进展和指导方针;确定了科技合作委员会的新体制及开展合作的领域;制订了推动科技发展的战略;支持有利于成员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科技项目计划;加强成员国科技活动的密切协调,以增强东盟各国在国际上的科技竞争力。
2、不断加大科技投入
为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世界各国竞相增加科技研究开发费用,科技投入呈不断上升趋势。发展中国家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努力增加科技费用。许多发展中国家即使在财政困难的年头,也要增加科技投入。
新加坡1995年已将科技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提高到2%。印度将科技费用由原来的0.9%增加到2%。印度政府特别重视计算机的开发和利用,尽管在财政上银根颇紧,但在这方面仍然投入了较多的资金,当时在任的拉·甘地总理曾因此获得了“计算机总理”的美称。计算机软件的研制开发极大地促进了印度经济的发展。目前,印度的电脑软件产业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韩国1991年的研究开发投资总额54.5亿美元,占当年国民总产值的2.02%,均是创记录的。近年来韩国民间的研究开发投资也不断大幅度增加。据韩国技术振兴协会调查,1995年韩国企业的研究开发投资多达58.5亿美元,比1993年猛增了27.7%。韩国政府提出,其科技研究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到1998年将提高到4%;到2000年将达到5%,实现每一万人口中有30名科技人员的发达国家水平;到2002、2010年这一比率将提高到5.8%和6.7%。以色列在研究和发展方面的开支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是目前世界各国科技经费比率最高的国家。南非也决定将科研经费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提高到1.5%。其他国家,如巴西、埃及、泰国等都在迅速加大科技投入。
中国自80年代以来,也十分重视科技研究和开发,但经费投入仍严重不足。1991年,我国的研究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只有0.72%;1992年又降为0.71%,1995年也只提高到0.79%。所以,有关部门和专家都在极力呼吁,一定要大力增加科技投入,力争在本世纪末把我国的研究开发经费增加到1.5%或1.7%。
3、创建科学城(园),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科学城(园)作为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集结地,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通过技术开发对周边地区及其企业产生辐射效应,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特别是高技术企业的靠拢和渗入,当今科学城(园)逐渐发展成为以研究、开发为主,同时兼备高技术生产、服务功能的一种新型社区,对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强烈的作用和影响,在振兴科教、经济和社会方面具有多种效用。所以,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和支持科学城(园)的建立。近20年来,随着高技术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发达国家都相继把建设科学城(园)作为促进科学与产业结合、增强综合国力和未来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基地。
发展中国家也尽可能创建科学城(园)。如韩国的大德科技研究园地,集中了4所大学和20多个科研机构,研究范围涉及造船、海洋、机电、通讯、农业等技术领域,近几年来向航天卫星、生物工程、核能等尖端技术领域发展的趋势日益加强。印度的班加罗尔电子城,集中了全国电子行业的许多著名企业和专家,其中仅计算机软件行业的技术专家就达3.4万多人。印度国内外软件行业中的许多著名企业都来此安营扎寨,如西门子信息公司、摩托罗拉子公司等。班加罗尔已享有“印度的硅谷”之称。
4、发展信息产业,争建“信息高速公路”
当今世界正在跨入信息经济时代。依靠先进信息技术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世界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时代主题。培育、发展信息产业和营造功能强大的高速信息网络,不仅是社会物质生产、文化进步的基本要素和一般条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21世纪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之间,已展开信息争夺战。90年代以来,各国纷纷瞩目于将奠定人类新世纪的基本生活方式、对世界经济发展起极大牵引作用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拉开了国际间新一轮科技、经济竞争的历史序幕。
许多发展中国家也跃跃欲试,要及时参加到这一全球信息革命中去。早在1980年,李光耀便提出要把新加坡建成具有非常先进的电子基础设施的计算机化国家。1991年1月,新加坡有关部门便着手进行IT2000的调查研究,并于1992年3月推出了“新加坡2000年信息科技发展蓝图”。目前,只有300万人口的新加坡已有16000公里长的光纤电缆,政府计划再投资12.5亿美元,建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将所有家庭、办公室、工厂和学校计算机联在一起。这一计划正从试验阶段进入第一批系统的安装调试阶段,最终将使新加坡成为一个“智能岛”。韩国在1994年成立了统一的信息通讯部,为将来实现多媒体社会作准备;同时成立了以总理为首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促进委员会,计划到2015年投资44.8万亿韩元(约合550亿美元),首先建设各公共机关、研究机构、学校、企业等之间的信息网络,以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再铺设进入家庭的光缆让全体国民享用。印度目前已有大约10万人利用计算机网络与世界各地的数据库交换信息。1994年9月20日由商业部长主持开通了印度第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它将原先印度国家经济信息中心的计算机网络升级,计划将全国2000个图书馆和2000家出口商纳入网络。南美的巴西、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四国,正在加紧实施该地区光纤电缆传输网络的铺设工程。它北起巴西的南部城市佛罗里安诺波里斯,沿大西洋海岸南下连通乌拉圭的蒙得维的亚和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然后再向内地连贯巴拉圭的亚松森,全长1700公里,计划投资7500万美元。
5、积极争夺科技人才
发达国家除采取各种措施加速培养本国的科技人才外,还采取种种手段加紧从国外吸引和延揽人才,把这视为一本万利的人才资源开发“捷径”。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人才异常欠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材料,70年代,占世界人口25%的发达国家控制着87.4%的科技研究与开发力量,而占世界人口75%的发展中国家却只占12.6%。80年代,发达国家每100万人中就有2986名从事科研和开发工作的科技人员,而在发展中国家,每100万人中只有127个科技人员,只及发达国家的4.3%。
更为严重的是,本来科技力量就十分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又面临着在世界范围内的人才争夺战中科技人员大量流失的威胁。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才外流到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现象相当严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一份材料表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目前在国外工作的科技专业人才达50万人之多,并以每年10万人的速度递增。其中,亚洲地区人才外流尤为严重。台湾每年有近5000名大学毕业生流向发达国家,移居美国的台湾科技人员已达6万余人。菲律宾培养的高级人才有12.3%流往美国等发达国家。印度每年外流的高科技人才已逾6000人,其中许多造诣颇深、卓有建树的人在美国。据世界银行统计,10年来,美国接受的50多万名高级专门人才中有75%来自发展中国家,其中来自亚洲的就占50%。
人才流失使发展中国家遭受巨大损失。一是直接经济损失。美国1949年到1973年吸收了22万名外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入籍,据计算,这些人从小学到大学,到独立进行科研和技术业务工作,仅培养费就要花费200多亿美元。这就是说,别国支付了这200多亿美元,美国得到了这22万名人才。二是经济发展的损失。发展中国家大量人才的流失,给这些国家的科技、经济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使它们的发展潜能降低,这种损失是难以用数字来计算的。
面对愈益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发展中国家也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它们的重要做法有:
(1)加大力度培养人才。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教育看作是实现国家强盛的重中之重,努力增加教育资金,加快培养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印度早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就在联合国和英、美、苏、西德等国的援助下,在卡拉盖特尔、德里、孟买、坎普尔和马德拉斯建立了5所世界一流的理工学院。它们从全印度招收最优秀的学生,聘请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前来任教,采用西方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用英语授课。它们的毕业生堪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法国巴黎综合技术大学的学生相媲美,具有世界一流水平。韩国为了增加教育经费,国会通过了《教育税法》,向纳税者征收特别税,同时还引进外资办教育,鼓励私人和民间投入教育经费。韩国为办教育共借外债6.55亿美元,大大促进了韩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到90年代,政府为引进先进科技,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先后与日本、德国和美国合作,建立了日韩学院、德韩学院、美韩学院等职业性科技学院,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如计算机软件开发、激光、机器人、核能、人工智能等学科。
(2)采取措施留住人才。首先为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免他们感到无用武之地,而流向发达国家。其次,解决好科技人员的生活待遇问题。许多国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取倾斜、优惠政策,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再者,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开展对科技人才的思想教育和感化活动,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为振兴自己的祖国而积极工作。
9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才外流状况有所减弱,甚至出现了人才回流现象,特别是亚洲人才回流较为显著。韩国、新加坡、中国等正在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才新聚焦点。这主要是亚太地区腾飞,对科技人才的需求迫切,而西方国家长期经济衰退,从而造成人才回流的大环境。亚洲国家和地区采取创建科学城(园),建立一流的科学实验室,提供较优厚的待遇等对外流人才的“反吸引”措施,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想方设法引进人才。韩国制订了海外高级人才招聘计划,主要目标是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研究人员和教授等高级技术人才,以及现任或卸任的外国企业、公司的董事长、经理等管理人才,对其提供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报酬也异常优厚。也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设立自己的研究机构,或就某些重大研究课题进行国际招标,聘请或利用先进国家的科技人员参与本国的研究开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