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 辽宁沈阳 110001
摘要:目的:分析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后发热的原因,并对护理对策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3月-2018年1月收治的原发性感染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甲胎蛋白值变化及碘化油用量。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甲胎蛋白值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与碘化油用量具有密切关系。结论: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确切,治疗药物剂量大小会直接影响患者术后发热情况,需做好方法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发热原因;护理对策
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是临床对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的简称,其主要在肝动脉插管并经此处连续滴注抗癌药物的方式达到预期的治疗目标,其应用人群主要为接受过姑息性切除或无法直接切除的感染患者。手术方法可促使抗癌药物对患者肝内瘤组织发挥直接作用,其可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提高,并使肝癌患者全身临床反应明显减少[1]。本文选择本院2016年3月-2018年1月收治的原发性感染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6年3月-2018年1月收治的原发性感染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标准[2],并经临床病史、相关影像学确诊。其中男患者为48例,女患者为24例,患者年龄21-78岁,平均(48.2±3.6)岁。
1.2方法
入院后明确患者有无相关禁忌症,一般在3-5d后实施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术前做好常规性准备和碘过敏皮试,予以苯巴比妥、阿托品肌肉注射,通过改良Seldinger技术开展手术操作,对股动脉进行经皮穿刺后,借助X线监视作用将4F导管插入,以便在腹腔干处进行造影,或在必要的情况下于肠系膜上进行动脉造影,以便对腹主动脉分支和基本分布进行了解和掌握,明确包块数目、大小等。以患者具体情况区别实施后续手术操作。常用药为50mL生理盐水+1.0g5FU、40-60mg顺铂+100mL生理盐水、30mg吡柔比星+50mL浓度为5%葡萄糖。完成局部关注化疗后以患者肿瘤大小进行灌注(10-25mg的40%碘化油)+30mgTHP、2mL浓度为5%葡萄糖。
护理方法:对于术后体温≤38℃的患者,可采用酒精降温、冰袋降温等物理降温措施;对于术后体温>38℃的患者,可以患者具体请顾航决定进行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其中的药物降温主要是在术后3d予以抗生药物,促使患者大量出汗,在此过程中需要避免患者虚脱、受凉,并叮嘱患者大量应用淡盐水或予以高热量食物。
1.3观察指标
发热程度分级:体温<38℃为低热;体温在38-38.9℃之间为中热;体温在39-40℃之间为高热;体温>40℃为超高热[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观察治疗前后甲胎蛋白值变化,并对碘化油不同用量栓塞与患者发热情况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1.4统计学评析
此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分别以()、(%)对计量资料、计数资料进行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出现。
2 结果
2.1 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甲胎蛋白值变化
7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后的甲胎蛋白(357.57±178.81)mg/L较治疗前(489.73±199.97)mg/L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分析碘化油不同用量栓塞与患者发热情况的关系
72例患者中术后出现发热症状者为30例(41.7%),其中碘化油用量<10者5例,用量10-19mL者7例,用量20-29mL者8例,用量>30mL者10例。提示碘化油不同用量栓塞是引起原发性肝癌患者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过程中出现发热症状的原因之一。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作为临床十分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仅排名在胃癌、食道癌之后,会对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是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方法,其可实现抗癌药物直接对患者体内肝瘤组织发挥作用,通过提高局部药物浓度的方式,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全身不良反应情况,对临床症状进行有效缓解,帮助患者延长生存时间。在动脉内关注药物和栓塞的方式对肝癌进行治疗,可对肿瘤血管血液供应进行却段,促使肿瘤细胞处于缺血状态,逐渐缩小或坏死。此种治疗方法为原本错失最佳手术治疗时机或已经失去治疗希望的患者带来了福音,且近期疗效显著,安全可行。然而,在实际的临床应用过程中,由于传统化疗抗癌药物的影响,肝癌患者的肝、肾功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造血系统也会受到伤害,进而表现出发热等并发症。明确患者发热症状出现的原因,并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生存质量意义显著[4]。
本次研究发现,治疗后患者的甲胎蛋白值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与碘化油用量具有密切关系。相关研究[5]通过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发热症状进行分析,得到了与本组相似的结论。由此可见,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确切,治疗药物剂量大小会直接影响患者术后发热情况,需做好方法和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韩玉华.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后发热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64):288+291.
[2]程学远,陈希纲.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并发症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18,28(10):153-154.
[3]严明珠,邹梅.肝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围手术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4,25(07):1142-1143.
[4]陈红,王国兴.原发性肝癌肝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术12例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4,18(13):1240-1241.
[5]朱新慧.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5,36(02):104.
论文作者:孙巧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8
标签:患者论文; 原发性论文; 栓塞论文; 肝癌论文; 动脉论文; 用量论文; 药物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