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乡村文化背景下的区域行政村地名 命名归类与命名特征研究
——以常宁市为例
陈 政1,张亨溢2,*,汪 辉3,陈慧卿4
(1.湖南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2.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重庆 北碚 400715;3.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4.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摘 要: 目前,行政村名已成为展示乡村文化和特征的重要手段,因此,地名规划显得尤为重要.以常宁市行政村名命名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乡村文化特色法,通过对常宁市行政村名命名的特征、分类、命名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强调坚持基于乡村文化特色法进行行政村名的命名原则,并提出在凸显乡村文化背景下提升常宁市行政村命名规划与管理水平的对策与建议,希望能对常宁市的村名命名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常宁市;行政村名;地名规划;乡村文化特色
常宁市位于湖南省南部,衡阳市西南部,湘江中游;地处东经112°07′-112°41′,北纬26°07′-26°36′,总面积2046.6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1.0%,在全省县市中,面积居第五十二位,衡阳市的七个县(市)中排名第五.东侧以耒阳市为界,南部为贵阳,西为祁阳县,北部为湘江、祁东县,北部为衡南县.南部地形高,北部低,大致呈两级阶梯形分布,南部是南岭山簇余脉的塔山和大义山,山峰高耸,构成南方的自然屏障,为第一级阶梯[1].北部平原,丘陵纵横交错,海拔200多米,地形起伏,为第二阶梯.境内有山地、丘陵和平原区三种地形类型,其中山地、丘陵和平原区分别占常宁市总面积的37.6%、26%和37.4%.气候,由于地处南岭南部和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塔山、大义山绵亘南部,盆地中部偏低,空气保持良好,春秋两季天气多变.年降水量、气温、日照等气象要素变化无常[2].
一个乡村的地名既能显现乡村的经济、政治、社会情况,又能展现乡村的文化底蕴和个性特征.地名规划是乡村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非物质规划能够引导乡村经营和管制.但是,随着乡村化进程的加速,乡村化趋同现象明显,乡村文化特色逐渐模糊,这就为地名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体现文化,又要彰显技术.同时,这一时代背景为常宁市的行政村名命名提供了新思路,即将常宁市的村名命名和乡村文化特色结合起来,探索乡村文化特色普遍缺乏的背景下常宁市村名命名如何很好的反映其乡村文化特色.
河口内测点含沙量无论大小潮均远大于外海测点含沙量,平均含沙量分别为0.07~0.1kg/m3(河口内)和0.004~0.04 kg/m3(外海)。
1 常宁市行政村名命名特征及分类
地名是赋予每个地理实体的专有名词,具有时代和空间的特征,可以反映地理分布区域的文化空间过程,可以推断出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的传播过程.地名也有很强的社会功能.地名是一种语言符号,与其他语言符号一样,具有任意性和规定性的特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意味着符号者与被表征者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而不是必然的,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这种习俗一旦得到社会的认可,就不能随便改变[3].但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许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再加上工业革命后,城镇化的脚步不断加快,有的村庄消失了,有的被兼并了,所以会衍生出一个新的地名,不再使用原来的地名.因此不难看出,地名属于文化景观,深受文化景观的影响,也因为地名是人赋予的,人是自然群体,也会受到周围自然因素的影响,因此地名也受到自然因素的极大影响.因此,本文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对地名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处理[4].
表 1常宁市 367个建制名得名归因统计表
注:本表数据由常宁市民政局提供的《常宁市全市合并村情况表》(2016年)为统计依据.
本文共收录常宁市367个行政村名称,包括常宁市22个乡镇(镇、街道)所有行政村的地名(见表1).然后,本文对行政村名称的地理环境要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将其分为两类: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将行政村名划分为地形、水文、动植物、方位角(包括距离)、矿藏(含岩石)、意愿等六大类:建筑(包括军事)、经济(包括交通、工程、用具)、意志、数字、姓氏和物品.应当补充的是,由于许多地名不仅属于一种类型,而且同时属于两种类型,例如罗桥镇的东桥村,“东”属于方位类,“桥”属于建筑范畴,因此它既属于方位角,又属于建筑,例如洋泉镇东塘村,它既属于方位又属于水文.因此,经过分类总结后的行政村名称总数并不等于长常宁市行政村名称总数,但这并不影响对数据和总结结果的分析和研究[5].
在地名中的命名方式中这类地名主要由数词或是数量词加上其他类别的词复合而成.用“双”来命名的,如水口山镇双发村、塔山瑶族乡双河村.用“元(有头、首、始之意)”来命名的,如培元街道培元村、兰江乡元山村、大堡乡元目村;当然,在常宁有时“元”与“园”(指园子或者公园)相通,如洋泉镇乐元村、胜桥镇田元村、官岭镇麦元村、宜阳街道茶园村和塔山瑶族乡狮园村等.
表 2常宁市自然类命名建制村统计表
注:本表数据由常宁市民政局提供的《常宁市全市合并村情况表》(2016年)为统计依据.
表 3常宁市人文类命名建制村统计表
注:本表数据由常宁市民政局提供的《常宁市全市合并村情况表》(2016年)为统计依据.
2 常宁市行政村名命名规律
常宁市新合并的367个行政村名上用词一共76个,其中出现1次的有口、观、门、岩、寨、堡、盘、土、泥、关、池、巷、车、岐、斗、保、排、洪、景、院、干、丫、坦、坵、坊、堰、围、墙、中、青、竹、桐等36个,出现2次的有陂、湾、沙、港、园、州、蓬、角、庙、坳、庄、塔、屋、边、培等15个,出现3次的有源、平、家、林、铺、河、洋等7个,3次以上的18个,各词在乡镇中的具体分布列如表4:
地名,是随着人们聚居而发生的必然现象,因地得名,以名辨地,是命名的一般规律,正如南宋王观国《学林新编·扬》所说的,“古人建立州县,或由山名,或因水名,或因事迹而为之名.非此三者,而以意创立,则取美名”,古今得名大致同理,因此,本文根据古人的命名规律,来分析常宁行政村名命名现状及得失[6].
表 4常宁市行政村名中的通名汉字出现频次 4次以上情况统计表
注:本表数据由常宁市民政局提供的《常宁市全市合并村情况表》为统计依据.
2.1 反映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每个地区的地形都千差万别,所以具有地域性和独特性.这种差异性同时会对各个区域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影响.常宁市地处丘陵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大致呈两级阶梯分布,地貌类型以岗地、山地、平原为主,山地占总面积25.56%,丘陵占17.01%,岗地占27.78%,平原占25.41%,水面占4.24%.在常宁市的22个乡镇中,地形类地名中比重较大的是三角塘镇、板桥镇和兰江乡以及宜阳街道,这四个乡镇占地形类地名总数的44.6%.在统计地形类的地名时,常宁市的地形类的地名共计56条,占总数的13.84%,在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类地名中占21.14%.在统计分类的过程中不难看出,常宁市表征地形类的地名主要用字有:山(是指地壳上升地区经河流切割而成,并且在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突隆的这一部分)、坪(山间较大平地)、洲(水中或岸边的陆地)、岭(高大的山脉或延绵的山岗)、冲、头等.其中又以山、坪、洲这三个字比重更高,这类地名大多分布在三角塘镇、并新河镇与板桥镇.以“山”来命名的有16个,所占地形类比重也是比较高的,境内有新河镇板桥镇黄山村、洋泉镇泰山村、兰江乡元山村、大堡乡排山村、蓬塘乡金山村等.这类地名大多分布在兰江乡、罗桥镇、洋泉镇和大堡乡.这样的分布状况跟这四个地区区域内多山的地形状况有关.以“坪”字命名的境内,如白沙镇观坪村、三角塘镇七坪村;以“岭”字命名的境内,如新河镇陶岭村、烟洲镇矮岭村;以“洲”字命名的,如新河镇柏洲村、洋泉镇洋洲村.
表 5常宁市各乡镇地形类地名出现频次高的通过用字统计表
2.2 反映水文类地名
水是万物生命之源,农业的发展必定离不开水,而常宁作为农业大市,其文明的形成是离不开的,所以水文对地名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常宁市自然类行政村名中,水文类行政村名一共有51个,是常宁市行政村名影响力较大的一类.常宁市表征水文类的地名主要用字有:江(本义专指长江,后多引申为大河流的通称)、泉(指从地下流出的甘甜水)、河(水道的通称)、湖(四周为陆地,中间有一大片积水)、溪(山间小河沟)、洞(深坑或天然的深穴)、井(人工挖成的渗水的深洞)、洋等.其中江、泉、湖的地名所占比例最大,江、泉两类各有16个,占水文类总数的62.75%,比例之高可谓是占了水文类地名的半壁江山.以“江”字命名的村名,如湘江、西江等,在江类16个地名中,新河镇的湘江村,就是因村临湖南境内第一大河(湘江)而得名;塔山瑶族乡的西江村、东江村,就是依据西江而命名,可见湘江、西江对于这些沿岸农村的地名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常宁市带“泉”字的地名也有16个,比例是很高的,如:蓬塘乡的虎泉村、烟洲镇的石泉村、大泉村等;带“河”字的地名境内有新河镇的河州江村,白沙镇的茭河村等;带“湖”字的地名境内有大堡乡到湖村,兰江乡湖塘村等;带“溪”字的地名境内有胜桥镇石溪村,官岭镇双溪村等;带“洞”字的地名境内有宜阳街道上洞村、兰江乡洞山村等;带“井”字的地名境内有蓬塘乡李井村、天堂山谭井村等.
表 6常宁市各乡镇水文类地名出现频次高的通过用字统计表
2.3 动植物类地名
常宁市建筑类也不多,表征建筑类的地名的用字主要有:桥(人工架设在河道或空中,或供人通告的建筑物)、屋(即房间、房屋)、塔、坊、庙等.按照数量是多的是“桥”字,共18个,如大堡乡的桥头村,兰江乡的老鸦桥村等,此外,在22个乡镇名中还有3个带有“桥”字,用“桥”字来命名地名的数量多,说明常宁市的河流数量不少.用“屋”字来命名,有三角塘镇老屋村、宜阳街道大屋村、罗桥镇新屋村;用“塔”字命名地名有塔山瑶族乡松塔村和塔山村;用“坊”字来命名地名只有柏坊镇柏坊村一个.
2.4 方位类地名
东、西、南、北为基本方位,东南、东北等为中间方位.在常宁提到方位好多时候都与风水学挂钩,与许多风水学知识密切相关,反映了古人博大精深的文化.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主要运用分类的方位词有:东、南、西、北、上、中、下、前、后等,从表7中可以看出常宁市方位类地名的分布状况,其中,洋泉镇和板桥镇的方位类地名最多,其次是洋泉镇和白沙镇.在方位类地名中,运用“西(古人以背向日出方向为西)”、“南(早晨面对太阳,右手的一边)”字所占的份额最大,以“西”命名的村名境内有官岭镇西塘村等8个,以“南”命名的村名境内也有白沙镇南陵村等8个;以“东”(古人以面向日出方向为东)命名的村名境内有洋泉镇东山村等5个;以“中”(与四周等距离的位置)命名的村名境内有庙前镇中田村等4个;以“上”(指位于上方的)命名的村名境内有兰江乡的上庄村等4个.从上述的分析结果可知,常宁市的方位类地名主要分布在洋泉镇.洋泉镇运用方位命名地名这跟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因为洋泉镇系常宁比较边缘乡镇,这里的先辈多爱以方位来命名地名,一方面方便明确该地的地理方位,另一方面也便于识记,所以由此可见,方位类地名聚集的地方,大多是历史文化悠久的地区.
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过程中,社会大众道德与法治意识的程度,特别是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法制建设的重要标准。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并不是一件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任务,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注重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其运用法治的思维处理与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广大中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更加肩负着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责任,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激活初中生的思维,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
表 7常宁市各乡镇方位类地名出现频次高的通过用字统计表
2.5其他自然要素类地名
以姓氏作为地名反映本地宗法观念.姓氏自古就被标识成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所以古往今来,人们往往以“姓氏+家+地”的方式来命名村落.不过姓氏类命名在常宁市不多,只有谭、张、李、杨、王、陈等6个姓氏,最多的是“王”字(代表王姓聚居地),如官岭镇马王塘村、新河镇王庄村、板桥镇王官屯村、胜桥镇王店子村、洋泉镇王湾村等;其次是“谭”字(指谭姓聚居地),天堂山有谭井村;“张”字(多指张姓聚居地),荫田镇有张力村;“李”字(指李姓聚居地),官岭镇有李井村;“杨”字(指杨姓聚居地),蓬塘乡有杨塘村;“陈”字(指陈姓聚居地),洋泉镇有陈桥村.
表 8常宁市各乡镇其他自然要素类地名出现频次 高的通过用字统计表
2.6经济类地名
表 9常宁市各乡镇经济类地名出现频次高的通过用字统计表
常宁以丘陵山区这里历代战乱、自然灾害等比较严重,自古以来当地民众都希望生活安乐、社会安定,于是将美好的愿望融入本地地名.“常宁”市名即系意愿类地名,充分表达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所以在常宁全市行政村名中这类地名最多,这是其他地区很少有的.说明常宁人们更喜欢运用太平、幸福、平安、禄福等美好的词来祈求天地来保佑自己的家乡,也表达了常宁人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如罗桥镇红旗村、利群村、和群村,官岭镇太平村,荫田镇新华村和红星村,三角塘镇的幸福村和群富村,西岭镇的平安村,白沙镇和谐村、光荣村,宜阳街道禄福村、万寿村等.这类的地名用字主要有:新(刚出现刚产生的事物)、联(连接、结合在一块)、龙(传说中并不实存的吉祥动物)、和(友好善处)、兴(建立、竖起)、太(非常、特别的)等.用“新”来命名的如水口山镇新华村、宜阳街道新建村;用“联”来命名的如水口山镇金联村、大堡乡联丰村;用“龙”来命名的如洋泉镇水龙村、庙前镇金龙村;用“和”来命名如烟洲镇良和村、胜桥镇竹和村;用“兴”来命名的如新河镇兴旺村、大堡乡复兴村;用“太”来命名的如新河镇太江村、板桥镇太坵村.这类字在常宁还很多,如,官岭镇太平村、蓬塘乡平洲村的“平”字(安乐平静之意),如荫田镇丰源村、胜桥镇相丰村“丰”字(表示盛,多,大之意).
2.7工程类地名
这类地名主要是指人类建造的一些工程建筑,用于改善自然环境给人类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使得人类能在此处更好地生活.体现工程类的用字主要有:塘(由人工开挖而的蓄水池)、堰、港等.在常宁市的行政村名中使用“塘”来命名的有33个,是各种类别地名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一个.如三角塘镇瑶塘村、蓬塘乡生塘村、西岭镇西塘村、荫田镇松塘村、板桥镇鸡公塘村、胜桥镇大塘村等等,其中最多的是板桥镇和三角塘镇各有5个,宜阳街道、官岭镇各有4个,荫田镇、蓬塘乡、兰江乡各有3个,胜桥镇有2个,新河镇、柏坊镇、洋泉镇和西岭镇也有1个.堰、港都很少,以堰命名的有2个,以港命名的有1个.
2.8寄托美好愿望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同样自然环境也是影响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由于每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的差异,也反映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化,还因为某一行业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迅速的发展起来,在该区域发展壮大,由于经济的集聚效应,促进了该行业在此地迅速发展,形成该地特有的一种经济形态,以至于引起当地居民的注意,影响到当地人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们对地名的命名时,不由自主地将经济要素体现到地名文化当中.在收录的常宁市行政村名当中,表征经济活动的用字主要有:市(买卖交易)、田(种植庄稼的水田)、长(较远交通距离)、铺(乡间小店铺)等等.境内有柏坊镇桐市村、罗桥镇罗市村、三角塘镇朱田村、板桥镇丫田村、三角塘镇新铺村、三角塘镇长江村、板桥镇长冲铺村等.
表 10常宁市各乡镇意愿类地名出现频次高的通过用字统计表
2.9数字类地名
3.2 保护区缺乏执法权 以林业系统保护区为例,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只能行使管护权限,在日常管护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却没有相应的行政执法权限,所发现的违法行为只能移交到具有执法权限的部门进行处理,不能对各种违法行为进行及时的打击,对保护区的管理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本试验的试件为圆柱体试件,尺寸为Φ100 mm×200 mm。根据《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试验方法标准》[13](GB/T 50082—2009)(以下简称《标准》),将混凝土试件置于标准养护箱中养护28 d后再进行试验。
最好的婚姻一定是最放松舒服的、最平和对等零压力的,其实,这正是我想给乔振宇的,可他就是个花岗岩脑袋啊!我狠狠剜了他一眼。
2.10姓氏类地名
在分析常宁市地名数据时发现,该市的地名类型还与其他许多自然地理要素相关,例如:颜色、矿藏、岩石、距离等.这几个虽然没有前面分析的那几种类型所占的比例大,但对常宁市自然类地名产生一定的影响.表示颜色的地名用字主要集中在:黄(像油菜花的颜色)、白(像雪一样的颜色)、金(具有光泽、延展性,容易传热和导电的固体一类的通称)等.其中以“黄”字命名村名所占比例最大,境内有蓬塘乡黄岐村、白沙镇黄源村、板桥镇黄山村等.其次是“白”字,有柏坊镇东白村,天堂山白竹村.表示矿藏的地名主要用字有:金和铁等.以“金”命名的村名有蓬塘乡金山村等、庙前镇金龙村、宜阳街道金塘村等,显而易见,这个跟常宁多金矿有关.表示岩石的地名主要体现在:沙(非常细碎的石粒)、石这二字上.如罗桥镇的石盘村;水口山镇独石村;烟洲镇的磨石村、柏坊镇沙水村、板桥镇干沙港村等等.
研究数据来源主要为山东省测土配方示范项目以及青岛市、威海市、烟台市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数据的处理软件主要采用的是MapGIS、ArcGIS、农业农村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及SPSS等统计软件。
2.11建筑类地名
动物和植物共同组成了地球表面的生物圈层,生物参与各种地理过程和不同地理环境的形成,并常常成为地理景观最突出的特征.基于生物如此重要的作用,动植物也会对当地的地名命名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常宁市的气候环境适宜,四季分明,适宜多种动植物生存,因此动植物种类繁多.根据数据统计的结果,把植物类地名主要是柏(常绿乔木,喜温抗寒,也是园林观赏树种,象征坚强不屈的品格)、竹(一种南方常见植物,中空质硬,可做器具等)和树(木本植物之总名)三字,分别出现6次、6次和5次.以“柏”命名的境内有水口山镇松柏村、新河镇柏洲村等;以“竹”命名的境内有塔山瑶族乡蒲竹村、天堂山白竹村等.以“树”字命名的又以枫树和杉树最多.如罗桥镇大枫树村、大堡乡枫树村、洋泉镇杉树村和杉桥村等.常宁是楠竹之乡,以“竹”命名的村名较多,境内有胜桥镇竹和村、官岭镇竹塘村、大堡乡高竹村、塔山瑶族乡蒲竹村、西岭镇青竹村和天堂山白竹村6个;常宁也是茶油之乡,茶油树别名茶树、茶子树,常绿小乔木,其种子可榨油供食用,新河镇有茶树村、宜阳街道有茶园村.动物类地名不多,其中,马,多指供人役使的牲畜.兰江乡的老鸦桥村、板桥镇的鸡公塘村,板桥镇的渔池村、水口山镇的大渔村、蓬塘乡的虎泉村.
3 常宁市村名命名存在的问题
3.1常宁市村名命名缺乏乡村文化特色,村名命名随意性大
常宁市没有成立地名规划的设计指导委员,行政村名特色不鲜明,所代表的乡村文化不突出,很多地名缺乏与乡村文化特色的联系,不能令人印象深刻,全市各乡镇相似的地名还容易令人混淆,起不到乡村名片的作用.在这次行政区划改革中,多地一名现象仍然存在.目前常宁市的西塘行政村有两个,西岭两镇有一个,官岭镇也有一个,同样新建村、先锋村和太平村也各有两处,宜阳街道和柏坊镇都有新建村,蓬塘乡和板桥镇都有先锋村,蓬塘乡和官岭镇都有太平村.这种情况不仅给地方政府的管理带来不便,也给这些行政村的地方形象建设造成一些的困难.
3.2常宁市村名命名缺乏系统化的方法,与村名命名相配套的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相对滞后
随着乡村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村名命名偏重引导地名的标准化命名和行政管理,地名设计中随机性和跟风性比较强,对地名资源利用不充分、地名资源需要系统利用和规划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现行的村名命名还没有具体的规划,统一按照2014年《衡阳市地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要求开展规划工作,仍未形成一套有效、系统化的适用方法[7].目前常宁市地名资料不完善,成果转换进展缓慢,致使地名公共服务体系与现实不配套.主要表现在:借助互联网络开设专业的常宁地名网站、电子地图等现代化的通信手段起步较晚,地名信息查询、电话问路等公共服务平台落后,在服务于社会和方便人们群众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3.3村名命名管理体制不畅通
村名命名管理牵涉到民政、发改、规划、住建、国土、公安等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通力协作、各尽其责.2010年9月,衡阳市就颁布了《衡阳市地名管理办法》,对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做出了明确的规定,2014年3月又出台了《衡阳市地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了地名命名及更名、地名标准化处理、地名的有偿冠名、标准地名的适用、地名标志的设置与管理等内容.但从实施情况看,其有效执行度还有待提高,村名命名管理工作没有建立起高效的工作体制,无法凝聚各方力量,导致常宁市村名命名管理工作滞后,至今未形成《常宁市地名规划》.
4凸显乡村文化背景下提升常宁市行政村命名规划与管理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4.1常宁市乡村文化特色凸显,这就为常宁乡村文化特色法的村名命名提供了基础
常宁森林覆盖率54%以上,是“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历史人文底蕴厚重,是全国版画之乡,水口山矿冶遗址已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方富贵君的《山水大义》一书,以“义”总领常宁山水人文,这是打开常宁山水人文的一扇新的窗口.以“义”统帅常宁山水人文的灵魂:山有义,水有义,人有义,这也正是常宁人文的底藴.结合常宁市乡村文化特色,常宁市行政村名总体规划应以凸显乡村文化特色为行政村名命名的总目标和新思路.
总之,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点拨、释疑,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主动获取知识,有效捕捉课堂中转瞬即逝的思维火种,引领学生不仅会学、乐学、而且善思,还要借助情境创设引发思维,借助操作交流激活思维,借助探索发现优化思维,从而唤醒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4.2注意维持行政村名的稳定性,有效解决常宁市地名及地名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基于乡村文化特色法的行政村名命名可以使某些已经消失且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的老地名进行就地延用、恢复或派生,能够保护好地名文化的精髓,将常宁文化强市战略在行政村名命名中得到保护、传承和更新,实现保护和发展的共赢.在新一轮行政村地名规划工作中,常宁市并没有切实贯彻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中“地名管理应当从我国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的原则.在2015年常宁市行政村区划调整过程中,现行的367个行政村名有48个是新村名,例如宜阳街道办事处出现义田村、培元村,三角塘镇出现群富村、毛市村、瑶塘村、大义山村等新的行政村名.特别是白沙镇前28个建制村,合并后则减少到15个建制村,但这15个村名中有10个是新村名.因此,对行政村名的规划和管理应以尊重历史、照顾习惯的科学态度,切实坚持“可改可不改的地名,一般不改,以保持地名的稳定”的原则.
4.3重点着眼于地理环境要素在常宁市行政村名命名方面的基本规律
常宁市的自然地理要素类行政村名源于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然而,人文地理要素类行政村名更多的是深受历史文化的熏陶,而且地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会随着社会历史的进程和地理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地名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因此而成为记录当地地理环境的活化石.常宁市地处江南丘陵,其西部紧靠武陵山区,南边毗邻南岭,东边是罗霄山脉,地形条件复杂,正是由于其复杂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特殊的自然类地名的文化景观,尤其是地形类地名,通过地名的分布状况可以反映出常宁市的地形地貌状况.所以说,地名景观对自然环境有指示作用.
4.4关注当地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地名对常宁市行政村名命名的影响
在行政村名的命名中,会深受历史文化的影响,使得地名景观留下当地历史文化的烙印,并且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类地名文化景观,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护和继承好这些宝贵丰富的地名人文资源.常宁市深受荆楚文化的影响,因此,在常宁市的行政村名中也深深的融入了这一独特的历史积淀,使得常宁市行政村名景观蕴含了更加深厚的文化特征和更加显著的地域特征.本文通过对常宁市行政村名进行数量统计和地理空间的分析,反映出这种地名景观的形成主要是源自于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
总之,行政村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和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是人们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的工具,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域上的文化载体,成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象征,从而成为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文化宝藏.[8]因此,在今后应该更加重视将常宁市的乡村文化特色与行政村名命名结合起来,使行政村名文化发挥其强大的指示作用,从而能够很好的表达常宁市的历史文化、乡村魅力及乡村发展水平,对乡村文化特色的表达和体现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莎莎.面向搜索引擎的自然语言处理关键技术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2] 李睿.我国以竹命名的地名的分布及结构特征[J].竹子研究汇刊,2000(2):18-21.
[3] 吴铜虎,林岳.基于城市文化特色的地名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以浙江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9):163-166.
[4] 郭庆健,孙守增,芮海田.科技论文的题名、摘要和关键词的写作[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1):108-111.
[5] 贺琪茹.福建省行政村名与地理环境要素关系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6] 杨卫丽,杨洪福.编制地名规划之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1):17-20.
[7] 衡阳市人民政府.衡阳市地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EB/OL].http://www.doc88.com/p-3455550159691.html,2014-07-23.
[8] 戈小荣,贾文毓.开封市行政村名的地理学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S1):101-102.
Study on Naming and Naming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Administrative Village Nam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Culture ——TakingChangning City as an Example
CHEN Zheng1, ZHANG Hengyi2,*, WANG Hui3, CHEN Huiqing4
(1.College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Hu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ngyang Hunan 421002,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3.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unan Institute of Traffic Engineering, Hengyang Hunan 421001, China; 4.Hun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unan Institute of Traffic Engineering, Hengyang Hunan 421001,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name of an administrative villag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of displaying rural cul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Therefore, the planning of geographical name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e article took the administrative village name of Changning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based on the rur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method, stu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classification, naming rul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naming of the administrative village in Changning City, and emphasized the insistence on the naming principle of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based on rur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method, 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naming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level of the administrative village of Changning C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lighting the rural culture,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naming of the village name in Changning City.
Key Words :Changning City; administrative village name; geographical name planning; rur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 TU9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681( 2019) 05-0127-09
收稿日期: 2019-07-18
基金项目: 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资助课题“基于GIS的湖南省行政村名语言文化地理研究”(批准号:XSP19YBC197);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湖南地名信息服务模式研究”(批准号:18C1393).
作者简介: 陈政(1988-),男,湖南常宁人,湖南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数学与信息工程.
通讯作者: 张亨溢(1991-),男,土家族,湖南吉首人,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责任编校:王平)
标签:常宁市论文; 行政村名论文; 地名规划论文; 乡村文化特色论文; 湖南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论文;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论文;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论文;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