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消费不足的中国效率市场结构分析_微观经济论文

基于消费不足的中国效率市场结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效率论文,结构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效率市场辨析

效率市场是指股票市场价格能够充分反映各种信息的股票市场。效率市场这一假说,或称有效市场假说,主要探究的是股票价格与市场信息的关系,是股票市场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该学说由Roberts首次提出,他以一个完美市场为前提,按信息集的三种不同类型将效率市场划分为三种不同水平:弱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和强式有效市场。

但笔者认为,效率市场不应局限于股票市场,也不应仅关注价格对信息的反映。理由如下:

其一,效率市场有着更广泛的外延。不仅是股票市场,其它市场也存在效率问题。因此,对效率市可以进一步分类。按研究的具体对象划分,有电信效率市场、电力效率市场、劳动力效率市场等,其中也包括股票效率市场。按研究的层次划分,效率市场可分为微观效率市场、中观(区域)效率市场和宏观效率市场。值得一提的是,效率市场不等同于市场效率。效率市场立足于市场即空间范畴,如电力市场的发输配各个交换环节、区域市场的城乡结构等,强调市场如何有效的构建。而市场效率着眼于效率二字,主要研究的是市场资源配置,重点探讨经济资源如何和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在市场实现有效配置。

其二,效率市场有着更丰富的内涵。西方学者把效率市场限定在股票市场价格与信息上,或者把效率市场仅划分为运行效率和定价效率,是以一个完美的市场(Perfect Market)为前提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前提是很难成立的。市场上诸多要素都影响着效率市场的发挥,包括:企业是否是独立的市场主体,是否是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实体,各类市场是否均衡发育对相关市场起支持作用,是否有一套健全、完善的市场法规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是否有发达、规范的市场中介组织等等。上述问题对我国这样一个处于体制转轨阶段的市场影响尤为突出。因此,效率市场除了把“定价效率”和“运行效率”纳入研究视野外,还应关注产权效率、制度效率、中介效率、监管效率、投资效率等因素。事实上,发达国家在效率市场建设中,也是根据自身的市场背景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如电信效率市场建设,美国主要是拆分AT&T引入竞争制度,英国、日本除了引入竞争制度外,还实行了以民营化为主要内容的产权改革。我国电信效率市场建设则除了竞争、产权等影响因素外,还涉及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可见,效率市场的内涵除共性因素外,其特殊性还必须立足于各国的制度背景。

1997年我国经济开始陷入消费不足困境,至今尚未彻底走出。因此,基于消费不足对我国效率市场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按层次划分,对效率市场作进一步的分析。

二、微观效率市场

对微观层面的效率市场理解,应立足于西方经典的经济学基础。由于市场的定义是指任何可以进行交换的场合,“效率”的概念经济学迄今为止所能给予明确鉴定的是“帕累托效率”,因此,微观效率市场是微观主体厂商、消费者实现了帕累托效率的交换场合。

微观市场的构成根据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二版的描述,经济学家一般将注意力集中到个人和厂商相互作用的三大类市场,即厂商向家庭出售其产出品的产品市场、厂商购买工人的劳动市场和厂商获得资金以购买投入品的资本市场,因此,微观效率市场的实现必然借助于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这三种主要载体,同时基于以下的市场体系构建:通过一只“看不见的手”实现有效调节的市场体制、由价格对资源起基础配置作用的市场机制和在法律保护下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制度。概括起来,微观效率市场体现的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消费者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厂商的市场供求模型,因此微观效率市场构成了一国消费良性发展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和难点也始终立足于微观效率市场建设: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具体到追求生产效率的企业产权市场培育,反对行政壁垒体现交换效率的流通市场改革,以市场为导向反映产品组合效率的企业制度再造。二十年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绩。说明了微观效率市场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但目前微观市场结构却仍处于严重失衡,无疑制约了我国消费需求。1999年我国市场化程度达到50.25%,属于准市场化国家,但具体到产品、劳动和资本三大市场,仅产出和流通市场化程度比较高,达到77.23%,而金融保险的市场化仅18.97%,劳动力和就业市场化也才45.04%。(见表1)

表1 中国局部的市场化演进程度单位:%

资料来源:吴群刚等,2001。

可见,摆脱消费需求不足困境,从微观效率市场而言重点应是如何构建具有活力的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劳动市场的效率需要健全的人力资源流通渠道和设计合理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而资本市场的完善,则需要为社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机制和融资渠道。产品市场尽管市场化程度较高,但国产品的性能、质量亦不容乐观率,市场需求乏力也有产品本身的供给问题。微观效率市场是一个国家解决一切经济问题的根基,只有微观市场活力增强了,中观和宏观市场才会健康发展。

但应注意,具有帕雷托效率特征的微观效率市场并不能完全实现,其原因在于市场失灵。笔者把微观市场中出现的失灵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微观主体失灵,即经济学家一般提及的垄断、成本递减(规模递增)、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的供给失灵。其二,空间失灵,体现在城乡差距的扩大。其三,宏观经济和社会失灵,主要表现在与效率相矛盾的公平上,如社会收入分配不公,以及失业和通货膨胀引发的经济和社会动荡。对第一种失灵,政府可以根据情况采取某些行之有效的微观管制办法对其进行直接干预,如通过立法与公共管制等对垄断加以限制;对公共物品进行直接投资;对有外部影响的经济行为进行征税或补贴等。第二种和第三种失灵,则说明了中观效率市场和宏观效率市场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中观效率市场

中观效率市场,又称为域效率市场,它建立在微观市场的基础上,但弥补了微观市场的空间失灵。与微观效率市场研究的微观市场上的微观主体与微观主体间的效率不同,中观效率市场强调的是区域空间的资源综合开发和组织利用,强调空间的均衡性。如何定义中观效率市场呢?由于中观效率市场建立在微观效率市场的基础上,因此仍从帕累托效率出发,中观效率市场是指区域空间已不可能通过改变资源配置,在其中一部分空间的效用至少不下降的情况下,使其他任何空间的效用水平有所提高。此时,区域处于高度均衡的一体化发展状态。否则,就是中观市场无效。

可见,中观效率市场表现为区域内空间和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种利用建立于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经济的紧密交往,而经济交往显然需要载体。这种载体在经济社会只能是产业的分工与协作,而产业的分工与协作则需要建立一个完全融为一体的高度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城乡一体化市场,它包括高度协作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产品关联市场、技术市场等。因此,城乡一体化市场是区域效率市场的核心,是一国消费良性发展的空间纽带。

我国区域经济中主要呈现的极核式分布结构,表明了我国城乡一体化市场的落后。如城市市场对乡村市场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吸纳能力和深加工能力低,使城市市场对乡村市场的带动力低下;而乡村市场基础设施差,导致乡村市场功能低下,对城市市场的吸引力小;现行的城乡户口管理制度,形成了劳动力、资本、技术和生产资料在城乡之间正常流动的壁垒,阻止了城乡一体化市场建设。这种城市和乡村的市场断裂,必然引致城市和乡村的消费断裂,进而扩大城乡经济的差距,加剧我国消费需求不足。以四川省为例,城市集市数2000年比1996年增加了159个,但同期乡村集市数却减少了876个,表明在城市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乡村市场呈现萎缩趋势。从城乡经济差距扩大来看,以四川省城市特征突出的成都市与保留浓厚农村特色的南充市之间进行比较,1996年各地区人均GDP最高的成都市是最低的南充市的4.94倍,2000年二者比值达到5.42倍;1996年、2000年南充市人均GDP是全省人均GDP的0.5倍,保持不变,但同期成都市却从2.47倍上升至2.71倍。(见表2、表3)

表2 四川省城乡集市数情况单位:个

资料来源:《四川统计年鉴》2001年。

表3 四川省成都、南充市经济指标

资料来源:根据《四川统计年鉴》1997年、2001年数据整理、计算。

可见,我国内需不足与城乡市场不均衡有密切关系。当前启动内需就中观效率市场而言,应大力加强乡村市场建设、实现城乡市场共同繁荣。这就需要打破原有的各种体制束缚,构建城乡之间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市场体系,使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剩余劳动力转化为生产要素,并实现优化组合。城乡一体化市场建设的解决办法可考虑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提高区域的支柱产业实力,创建区域城市市场优势,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力,促进城市市场边界向外围渗透;另一方面,应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村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对城市的拉动力,促进农村市场边界的扩展。城乡市场之间的边界互动,通过区位指向性、集聚与扩散效应、空间邻近效应等区域发展机制,逐步形成一个具有中观效率市场特征的发展景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达地区的效率市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号称市场大省的浙江,1995年全省有4349个专业市场,其中农村市场达3420个,单个市场的经营额从几千万元到上百亿元不等。其中尤以义乌的中国小商品城辐射面引人瞩目,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动最为明显。义乌小商品市场成立于1982年,该年成交额392万元,到1995年已达150亿元,连续5年位居全国各大集贸市场之首。小商品市场的迅速发展,使义乌城镇规模急剧扩大,该镇人口从1979年的1.13万人,发展到1995年的10万以上。上述先发区域城乡一体化市场的成功实践必将对后发区域的效率市场建设带来积极的启迪。

四、宏观效率市场

宏观效率市场以微观和中观市场为基础,但鉴于微观市场所表现的宏观经济和社会失灵及中观市场的空间和政策局限性,宏观效率市场承担着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定位,尤其关注诸如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停滞和国际贸易逆差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动荡问题。宏观效率市场的标志可概括为:社会充分就业、市场物价稳定、国家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此时,宏观市场体系的各个部分均处于高度均衡的发展状态。否则,就是宏观市场无效。

宏观效率市场的表现形式,按照宏观经济的运行(或研究)层次可分为以下三类:需求侧效率市场是指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在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处(Y[,0])实现均衡(E[,0]),即IS-LM模型。如图1。封闭型效率市场是指不考虑国际收支情况下,市场总需求与总供给在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处(Y[,1])实现均衡(E[,1]),如图2。开放型效率市场是指开放市场条件下一国内在均衡和外在均衡在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处(Y[,2])同时实现均衡(E[,2]),如图3。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各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外在均衡对内在均衡的影响越来越大,封闭条件下的需求侧均衡和总供求均衡对宏观效率市场的作用也相对减弱。因此,目前我们所关注的宏观效率市场是指开放背景下的宏观效率市场,它反映了开放背景下影响一国内需良性发展的经济、社会等诸多复杂制约因素。

图1 需求侧效率市场

图2 封闭型效率市场

图3 开放型效率市场

促进内需发展的宏观效率市场是应用宏观经济政策通过宏观市场体系的调节来实现的。在开放经济中,宏观经济政策有两大类:一类是需求管理政策,另一类是供给管理政策。由于需求管理政策较供给管理政策而言具有较短的政策时滞和微调性等优点,因此,在实际宏观经济管理中需求管理政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宏观效率市场体系则由以下四种反映总量变化的有效市场构成: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外汇市场,四个市场相互依从、相互补充,构成了与国际融为一体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着整个宏观经济建设和消费需求良性发展。

我国的改革从总体上看提高了宏观市场效率,也极大促进了社会消费需求。但是也应看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失业人口及贫困阶层的出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东西部发展水平差距拉大,物价水平持续低迷,基尼系数攀升等诸多宏观非效率现象,说明了我国宏观市场整体仍处于一种显著的非均衡状态,这种状态的持续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的消费需求不足。因此,只有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协调宏观政策,加强产品、货币、劳动力和外汇市场的宏观构建,才有利于促进内需。

可见,当前我国消费需求不足既有微观、中观市场因素,也有宏观市场制约。就拉动内需而言,首先应加强微观市场建设,特别是完善商品市场和健全要素市场,通过确立商品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使生产要素能够依据收益最大化的原则自由流动。政府则从规范各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和保证公平竞争环境等两方面消除由于竞争机会不公平特别是不正当竞争而产生的级差收益。其次,应大力推进中观效率市场建设。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市场发育的现状,全国统一市场难以很快形成。因此,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应先培育区域市场,通过区域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控与整合,区域市场内优势产业或主导产业的扩散与辐射作用,拆除市场壁垒提高市场的空间配置效率,促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开发,在逐步实现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基础上,再逐渐走向全国统一市场。第三,应以法律、法规健全市场运作规则。建立健全与宏观调控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执法临督体系,才能打通市场环节和市场渠道,才能有效地保护效率市场的成果,才能实现微观市场、区域市场与宏观市场的衔接,真正建立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的宏观效率市场体系,推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标签:;  ;  ;  ;  ;  ;  ;  ;  ;  

基于消费不足的中国效率市场结构分析_微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