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大众文化对大陆大学生心理的影响_大学生论文

港台大众文化对大陆大学生心理的影响_大学生论文

港台流行文化对大陆大学生的心理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港台论文,大陆论文,心理论文,大学生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8-6641(2000)03-0045-02

港台流行文化,指的是港台的电视剧、电影、流行歌曲、通俗小说等文艺形式的合称。它在大陆的受体群落主要是青年人,其中包括在校大学生。影响大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发育的因素是多元的,但港台流行文化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不仅开辟大陆流行文化的一个新时代,而且影响深远。如今,它已成为能与大陆正统文化相抗衡的另一大主流文化。

建国以来,中国大陆对青年人的工作重心经过了多次反复,但直到1979年以前,基本上是训政制,即按照准战时共产主义的原则来管理青年。对青年问题,多用组织关怀,要求进步,社会监督,群众协作等方法。青年人自我的天地相对仄小。虽然毛泽东也多次号召强调过青年人的重要性,认为“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象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但是,准战时训政式青年工作方式的局限,使得青年人失去了真正自主意义上的团体感、群落感、独立感。19世纪80年代早期,港台流行文化登陆伊始。早期的邓丽君的歌唱,虽多次被大陆有关人士斥为靡靡之音,但是,听邓丽君的演唱确实开辟了大陆大学生课余文化的一片全新的天地。正当大陆全力以赴围剿这股靡靡之音之时,80年代早中期,又出现了台港校园歌曲。一曲《外婆的澎湖湾》不仅唱遍大陆无敌手,也使得批判港台流行文化的人士一时间找不着对象。台湾校园歌曲,以其自然、清新、健康、又近乎明媚的风格迅即征服了两岸三地的大学生。从此,揭开了港台流行文化冲击大陆文化的序幕。

几乎在此同时,金庸、古龙、梁羽生的武侠小说,柏杨、李敖的杂文、小说,以及《霍元甲》、《龙的传人》、《酒干汤卖无》,万箭齐发。80年代,实际上中国大陆已有个显见的港台文化热。好在80年代正值中国大陆清算文化恶风,倡扬文艺复兴的黄金时代,港台风虽强劲,无奈也遇上了当时更为强劲的新时期文艺,再加上中国大陆竞技文化的强大实力,以及西方经典作品又重新获得众人拥戴,大陆大学生的心理空间还是四分天下,各占其一。港台文化并未独霸市场。大学生们读金庸,也读弗罗伊德;听邓丽君,也听贝多芬;看新时期小说,还间或要为中国女排、中国足球的每次获胜倾城出游。可以认为,80年代的大学生是幸福的,他们在相对贫乏的物质生活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神生活的极大满足。这一时期,港台流行文化对大陆大学生心理影响并不占强势。

1988年的春节文艺晚会,费翔的两支歌曲《冬天里的一把火》、《故乡的云》又开启了港台流行歌曲横扫中国乐坛的新时代。80年代末,是港台流行歌曲的黄金季节。在随后的两三年,歌坛竞秀,名曲层出,大手笔、大制作,同时出现于港台两地。其歌风之丰富,阵容之强大,影响之深远,迄今为止,无以超越。先有齐秦《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又有童安格的《耶利娅女郎》,再有实力派歌手罗大佑系列组歌。而小虎队、红唇族、赵传、谭咏麟、庾澄庆、郑智化、姜育恒、伊能静都是风格特立独出的抒情高手。假如从歌诗一体的角度看,这个时期的港台流行歌曲,几乎达到了与唐诗宋词相比肩的高度,呈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繁荣景象。这种繁荣,一直延续到了1992年度。这一时期,大陆大学生几乎是在港台歌曲的浸泡下走完大学之路的。

1992年至1997年是港台流行音乐发展的低潮。邓丽君已告老隐退,小虎队也土崩瓦解,红唇族已远走他乡。当年叱咤歌坛的风云人物,几近烟消云散。大陆大学生终于喘了口气,从港台流行音乐的包围圈中突围而出。但是,这种突围同样是极不彻底的。由于经济水准、文化素养以及市场包装能力的巨大差异,大陆歌坛连续乏力,新崛起的港台四大天王又重新成为大陆大学生追随的星级人物。与此风相对应,琼瑶、金庸的电视剧,依然风行中国,在大学生中也占有一定市场。

从1997年至2000年中国大陆才真正能够冷静对待港台流行文化。其标志性事件是2000年度,大陆的小说作家王朔对金庸小说展开了挑战性批评。这件事的真正意义实际上正是大陆通俗文化的代言人向港台通俗文化的代言人第一次站在对等条件上进行的一次象征性的挑战。90年代初,王朔的所谓痞子文化运动,几成大陆大学生的一种本土时尚。本土时尚与港台时尚,终于在97回归以后产生了市场配额、势力范围方面的摩擦与冲突。这种冲突作用于大陆大学生的,应当是大学生真正的理性姿态的建立。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一眼就看透了这种极其简陋的自我包装术。至少从此以后大学生对商业炒作下的港台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防范心理。但是,即使在港台文化出产的淡季,也有李纹等人连续出击,成了大陆大学生新的热点人物。1997年以后,港台流行文化对大陆大学生的最大作用已经不是文化或艺术本身,而是某种地域神秘感的淡化乃至消失。香港已经回归中国了。这似乎是一场梦,随着97回归的重大仪式,它结束了一个唯港式流行文化为上的大陆大学生膜拜港台流行文化的漫长时代。又由于大陆演艺人员共同参与了琼瑶、金庸电视剧的拍摄,如今,两岸三地的流行文化正朝着大联合的方向缓慢地迈进。

一个时代的结束必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大陆大学生在经历了长达20年港台流行文化冲击与哺育之后,马上就要从陶醉走向断奶,这种心理,大陆大学生是从未体验过的。20多年来,港台流行文化表现出了其异乎寻常的强劲势头。它代表了华人文化被世界发达文化同化以后又再生的一部分先锋文化。长达30年的文化阻隔,大陆大学生在近乎丧失了对新潮文明接受能力的时刻,再度接纳了这种文化。应该说,港台流行文化作用的正面价值是巨大的。首先,经过世纪流行文化过滤后的港台流行文化实现了对大陆数百万大学生的青春安慰。这种安慰是国际式的,而非地域式的;是普泛的,而非意识形态的;是现代化的,而非训政式的。在现代化还没有到达中国之前,港台流行文化已经给大陆大学生带来了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的现代氛围。港台流行文化作为西方流行文化与中国式接受习惯的混合物,正担当了现代文明登陆大陆的先锋与中介。其次,港台文化的星级人物满足了大陆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强烈愿望。众所周知,偶像崇拜是处于青春期人类的特有心理需求。需要澄清的是,偶像崇拜的人本意并不是真正对偶像客体的崇拜,而是对自己衍化物的崇拜。即崇拜者通过对被崇拜者的崇拜,以求达到对自我的最理想设计。换言之,则可以认为,崇拜是手段、过程,崇拜的目的是为了完善、更新、武装乃至呵护自我,进而使自己进入最佳的心理优化状态。由于港台流行文化以青春、性感、风流、美艳为主流主题,从而崇拜者的心理与世界新潮合流,这就有效地遏制了心理障碍等集团精神疾患的生发与扩张。其三,世界范围的现代化浪潮是不可阻止的。但是,作为中国人希望的大学生,在相当一段时间对现代化不熟悉,尤其是缺乏感性的认识。港台流行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滤导体与试验品,很容易地为大陆大学生吸纳、接受。在某种意义上,港台文化是以西方文化附庸的面目出现的,许多大学生正是以这种文化熟悉了西方文化。第四,青年与叛逆,一直是现代社会相伴而生的特有现象。尽管中国大陆建国以来的文艺也不乏宣泄功能,尤其到了文革,宣泄已成了所谓的革命行动的伴随物。但是,真正理性的宣泄还是当代流行文化的主要功能。港台流行文化对适龄的大学生无疑在释导过剩精力,宣泄盲目冲动方面,作用不可替代。最后,我们必须提到港台流行文化本身所容括的现代享乐主义的倾向与负面的引导作用。

无疑港台流行文化对大陆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心理发育过程,影响巨大而深远。为此,如何在最高层次上看待两者的关系,是个意味深远的话题。

标签:;  ;  ;  ;  

港台大众文化对大陆大学生心理的影响_大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