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构建法治社会需要从我国基础教育做起。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地位也有所上升。优质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构建良好的思想道德体系,还能够推动国家的法治建设。下文就围绕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相关探究。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主动性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因此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培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环节。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要求,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在保留思政内容的基础上合理加入了法治教育内容。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能够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以及积极的人生观,还能激发学生的法律意识,推动我国的法治建设[1]。但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却呈现出一些问题。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现阶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大部分教师仍然处于应试性教学思想,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在传统观念的指引下,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较为传统,教学手段也较为单一。许多教师以口头讲解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收教师所传输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此外,教师过度拘泥于教材本身,常常照本宣科地根据教材内容来开展教学活动,却很少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道德素养来进行合理的延伸与探究。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所接触的知识面十分狭窄,其主观能动性也无法得以有效激发。
2.信息技术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不仅仅转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初中生本身就处于身心剧烈变化的关键时期,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更加容易受到网络世界中不良思想的冲击,而学生本身的价值体系构建也较之以往更为复杂。
3.学生主体作用无法得以有效发挥
大部分初中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缺乏足够的认知,对于课程性质以及教学目标也并不了解,因此呈现出较为消极的学习状态。加之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无法达到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需求,且与学生的交互性不足,使得学生无法产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感。这种状况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成效的提升。
二、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策略
1.引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学习需求是学生对于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渴望,也是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因素[2]。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缺乏对于教学内容的学习需求,从而致使其学习效率低下。而面对这种状况,初中教师需要从源头出发,帮助学生认知到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重要意义,从而促使其主动构建起学习需求。
比如在进行《法律保障生活》一节的教学时,教师需要让学生认知到法律的基本意义以及重要特性:所有法律都是由国家立法机关所制定或者认可的,对于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而所有公民都能够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对此,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示范说明。比如给学生构建出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妈妈周末在市中心的百货商场里购买了一件大衣,回家后发现大衣存在质量问题,这时应该怎么处理?”有些学生就会回答:“拿到商场去换一件新的。”教师就可以通过这个回答来引入“利用法律维权”的概念,让学生明白法律是保护我们的一种武器,通过法律,公民自身的合法权利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这种教学模式既能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引发学生的熟悉感以及亲切感,拉近学生与法治知识之间的距离,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在生活中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意识,从而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课程开展的重要意义。
2.加强与学生的交互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必须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比如利用网络投票或者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收集学生对于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如“你希望老师在上课时详细讲解哪些方面的知识?”“你希望通过什么方式来进行课程学习?”“你认为道德与法治知识在生活中有实际作用吗?”通过调查寻访,教师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兴趣倾向,从而及时调整自己传统的教学模式。
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设置丰富多彩的教学环节。比如情境模拟环节,可以让学生自主排练情景短剧,将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场景展现出来。这种形式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积累,还能够锻炼学生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师生交往》一节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观察与实际经历来编写剧本,进行短剧表演。学生会在表演过程中吐露心声,例如“虽然我很喜欢老师,但有时候又会害怕老师。”“我有很多话想要对老师说,又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在这种教学形式下,教师不仅能够通过学生的表演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还能够充分保障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并会因为各自成长背景、家庭环境、个性喜好、行为习惯等等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学习状态。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以顺应学生个人能力发展的需求[3]。首先,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来进行因材施教,及时帮助学生走出学习障碍。其次,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正面的、积极的引导与鼓励,以带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成功感,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例如当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十分积极时,教师可以对他说:“你今天表现得非常好,一定要继续保持。”而在学生自主进行了课前预习时,教师则可以说:“这位同学真是勤奋好学,值得大家学习!”在教师的鼓舞下,学生能够被开发出更多的学习潜力,并增强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兴趣。
4.设置问题导向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强化课程引导,以通过科学的问题创设来吸引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探索,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进行《遵守规则》一课的学习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探讨“生活当中都有哪些规则?”有些学生会围绕着道德规则进行阐述,而有些学生则会提出法律规则。然后教师需要继续提问:“什么是自律?为什么要遵守社会规则?”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结合自身的观点与实际经验来展开思考,从而真正把握社会规则的内涵与意义,使得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进而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而围绕着课程内容的问题设置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丰富学生的知识与经验积累,进而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只有当学生产生了对于课程内容的学习需求,才能维持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认知到培养学生主动性的重要意义,从而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参考文献
[1]宫晓杰.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9(11):112-113.
[2]曹家权.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9(10):18-19.
[3]张卫海.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名师在线,2019(11):66-67.
作者简介:刘文斌(1996.02-),男,四川遂宁人,拦江中学教师,中学一级,大专,四川省遂宁市拦江中学,研究方向:道德与法治教学。
论文作者:刘文斌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6
标签:学生论文; 法治论文; 教师论文; 道德论文; 初中论文; 课程论文; 规则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9月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