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与伦理的结合:管理思想的深刻变革_变革管理论文

管理与伦理的结合:管理思想的深刻变革_变革管理论文

管理与伦理结合:管理思想的深刻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理论文,管理思想论文,深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当前急剧变化的年代,人们对最新的发展趋势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20世纪的管理进展,90年代的管理新趋势,21世纪管理展望纷纷面世,大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知识。然而,一个重大的进展或新趋势明显地被忽视了,或者至少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那就是伦理进入企业、管理与伦理结合。有什么根据说这种结合已经或正在发生?两者的结合对传统管理思想正在或将会产生哪些变革?这种结合有何存在和发展基础?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探讨。

一、管理与伦理结合的标志

进入20世纪90年代,管理与伦理结合趋于明朗,其标志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看。

(一)理论方面的标志

1.企业伦理学的研究、教学蓬勃开展

1974年11月,在美国堪萨斯大学召开了第一届企业伦理学讨论会,此举被认为是企业伦理学正式确立的标志。80年代以来,企业伦理学方面的研究机构、出版物在美国、加拿大、欧洲、南美、中东、日本、韩国纷纷成立和问世。到1995年3月, 国外企业伦理学的研究和交流机构已达300多个,企业伦理学方面的刊物14种,教材、专著1000多种。 (注:吴新文:《国外企业伦理学:三十年透视》,《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截止1993年,美国90%以上的商学院(管理学院)在企业伦理学领域开设了相关的课程。 (注:Andrew Stark,"What's the MatterWith Business Ethics?"Haroard Business Review,May-June,1993。)企业伦理学不再是“企业与社会”和“公共政策”之类课程附加的或从属的内容,而形成一门独立的课程。美国前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约翰·沙德(John Shad)于1987年给哈佛商学院捐款2000 万美元时提出倡议,开设“管理决策与伦理价值”课程,现在该课程成为所有哈佛工商管理硕士新生的必修课。

1996 年,史蒂文·西尔比格(StevenSilbiger)从全美最佳的10所商学院开设的大量MBA课程中, 概括出受各商学院普遍重视的MBA课程精华,即9门核心课程,企业伦理学榜上有名。欧洲的许多大学也相继开设了企业伦理学方面的课程。

2.企业伦理在管理学中的地位显著提高

自80年代末以来,企业伦理显著渗透于管理学中。几乎所有的管理学教科书都辟专章讨论“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伦理”,有的甚至在每一章都插入有关伦理小实例或伦理难题。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和海因茨·韦里克(Heinz Weihrich)在1988年版(第9 版)的《管理学》中,新增了“道德决策模型”、“政府工作人员的道德准则”等内容。不仅如此,企业伦理还渗透到战略管理学、国际企业学、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学、谈判学等课程中。

80年代末,相继出现了一批关于企业管理与伦理结合方面有影响的著作,如《道德管理的力量》、《公司战略与追求伦理》等。美国学者詹姆斯·A·F·斯托纳(James A.F.Stoner)、R ·爱德华·弗里曼(R.Edward Freeman)和小丹尼尔·R·吉尔伯特(Daniel R.Gilbert,Jr.)在1995年版的《管理学》中,提出了90年代和21 世纪管理理论的五个重点领域,其中包括企业伦理。(注:James A.F.Stoner et al.,Management,6th ed.(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95).)R·爱德华·弗里曼和小丹尼尔·R·吉尔伯特在《公司战略与追求伦理》一书中指出:“追求卓越实质上就是追求伦理”(注:R.

EdwardFreeman and Daniel R.Gilbert,Jr.,Corporate Strategy and theSearch for Ethics(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1988),p.5.)。威廉·H·肖(William H.Shaw )和文森特·巴里(VincentBarry)认为,“企业通过竞争焕发活力,依靠伦理而得以生存。 ”(注:William H.Shaw and Vincent Barry,Moral Issues in Business,5th ed.(Belmont,CA:Wadsworth,1992).p.41.)

(二)实践方面的标志

许多企业把伦理融合到日常管理之中,主要措施有:(1 )制订企业伦理守则。到90年代中期,《幸福》(Fortune)杂志排名前500家企业中,90%以上的企业有成文的伦理守则,用来规范员工的行为。(注:John H.Jackson et al.,Business and Society Today(PacificGrove:West Publishing Co.,1997),p.126.)(2)设置专门机构。 美国约有五分之三、欧洲约有一半的大企业设有专门的企业伦理机构,负责有关企业伦理工作。 (注:"The Uncommon Good,"The Economist,August 19th,1995,p.57.)(3)设置伦理主管。美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前1000家企业中,有20%聘有伦理主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员工遵守正确的行为准则,并处理员工对可能发生的不正当经营行为提出的质疑。(注:一泓:《伦理主管——美国企业管理新趋势》,《中外管理》,1994年第4期。)(4)伦理培训。到90年代中期,有30%至40%的美国企业进行了某种形式的伦理培训。(注:L.A.Berger,"Train AllEmployees to Solve Ethical Dilemmas",Life- Health InsuranceEdition,March,1995.p.70.)

日本企业把忠诚、仁义、明朗、爱和、喜劳等理念融进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目的是在企业与顾客之间及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形成融洽的关系,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他们通过很多具体的措施,如定期培训,制订社训,唱社歌,做朝礼等活动推动企业伦理建设,使企业伦理真正发挥作用。

韩国企业界为了强化自我约束,促进文明经营,1996年2月, 由企业界的民间联合组织(全国经济人联合会)代表企业界向政府和国民公布了《企业伦理宪章》,内容包括:正确认识企业的地位、作用,树立社会责任感;通过创造和革新,追求正当的利润;提倡公平、正当的竞争,尊重竞争对手,遵守公正交易和竞争秩序;实行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密切合作,实现共同、协调发展;树立与顾客的共存意识,保护和增进消费者权益;实行按个人努力和业绩进行公平分配,保障企业成员的利益;树立环境意识,推行与环境协调的经营;尊重地区传统文化,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我国企业界也逐渐认识到企业伦理的作用。1997年5月, 合肥荣事达集团在北京公布了《荣事达企业竞争自律宣言》,保证在接受法律、法规制约的同时,严格进行企业自律。其核心是提倡“和商”理念,即倡导相互尊重、平等竞争、诚信至上、文明经营、以义生利、以德兴企等,并用这些自律准则调整企业对内对外的各种关系。

企业成功经验的权威研究表明,管理与伦理结合是优秀企业长期成功的经验之一。 斯坦福大学教授托马斯·J ·彼得斯(ThomasJ.Peters)和小罗伯特·H·沃特曼(Robert H.Waterman,Jr.)在1982年问世的《追求卓越》一书中指出,“优秀企业向顾客提供无人可与之匹敌的质量、服务和可靠性,提供功效显著而又经久耐用的产品……优秀公司总是把普通员工看作是提高质量和生产率的根本源泉。”(注:Thomas J.Peters and Robert H.Waterman,Jr.,In Search ofExcellence:Lessons from America's Best Run Companies(New York:Warner Books,1982),p.14.)R·爱德华·弗里曼和小丹尼尔·R ·吉尔伯特在评价《追求卓越》一书时指出:“优秀企业的秘诀在于懂得人的价值观和伦理,懂得如何把它们融合到公司战略中。”“这场卓越革命的基本伦理是对人的尊重。这是企业关心顾客、关心质量背后的根本原因,也是理解优秀企业难以置信的责任感和业绩的关键。”(注: R.Edward Freeman and Daniel R.Gilbert,Jr.,Corporate

Strategyand the Search for Ethics,p.5,p.69.)其实,除了“尊重人” 这一条外,“通过对社会作出无与伦比的贡献”也是理解优秀企业之所以优秀的一个关键。1994年,斯坦福大学教授詹姆斯·C·柯林斯(James C.Collins)和杰里·I·波拉斯(Jerry I.Porras)的《企业不败》出版,作者通过对18家长期成功(至少有45年卓越经营经历)的企业与18家对照企业进行长达6年的比较研究后发现:利润不是最重要的。 “与商业学院的教义相反,我们并没有发现,‘最大限度地增加股东的财富’或‘牟取最大利润’是大多数目光远大的公司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推动力或最重要的目标。它们倾向于追求好几个目标,而赚钱只是其中的一个——而且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一个……不错,它们追求利润。然而,它们也追求范围更广泛的、意义更深远的理想。追求利润不是最主要的,但是目光远大的公司在追求理想的同时又得到了利润。它们两方面都做到了。”(注:[美]詹姆斯·柯林斯和杰里·波拉斯著:《企业不败》,刘国远等译,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页。)

二、管理与伦理结合引发的管理思想变革

管理与伦理结合正在和将会给管理思想带来一系列深刻的变革。

1.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到通过合乎法律和伦理的方式,提供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能增进社会福利的产品和服务

传统管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利润最大化隐含的假设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单个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社会获得最大的好处。这一假设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完全竞争、没有外部溢出和价格信号准确。遗憾的是,这三个条件在现实中并不完全存在。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实际上是单纯从企业自身利益而非社会整体利益来看待企业目的。

道德则不同,它包含社会整体视角。“道德的发展史表明,道德一开始就是一种调整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的行为规范。道德原本的用意,在于维护社会共同利益的尊严。实际上,道德的崇高和价值就在于它是共同利益的维护者。”(注:魏英敏主编:《新伦理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50—251页。)因而管理与伦理结合,需要重新审视企业目的,明确企业是社会的一分子,从社会一分子所肩负的使命来界定企业目的。这样的使命或目的似应包含以下四方面内容:(1)提供产品或服务,这是社会赋予企业的最基本职责;(2)能增进社会福利,有利于社会的产品或服务才是企业应该努力提供的;(3 )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以合理的成本提供最优的产品或服务;(4 )合乎法律和伦理,即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提供过程中,既要遵守法律,又要遵守基本的伦理规范。

2.从以所有者为中心到注重利益相关者

传统管理一向奉行所有者至上思想。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这样做反而不能保证所有者的利益,因为主要利益相关者,如顾客、员工,对企业能否获利、获利多少至关重要。于是“顾客是上帝”、“顾客是老板”、“顾客至上”、“顾客永远是对的”、“人是最重要的资源”、“以人为本”等口号应运而生。这些思想与单纯追求所有者利益的传统思想相比无疑是一大进步。然而,究其实质,所有者的中心地位仍未改变,顾客、员工只是充当了实现所有者利益的手段。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仍难以使所有相关者的利益得到切实的保证。

伦理是处理“人”、“己”关系的规范,管理与伦理结合,使人们对企业经营中各种“关系”的认识有了变化。人们发现,企业的所有决策,大到建新厂、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等战略决策,小到选择促销方案、处理消费者投诉等日常决策,不仅会给企业及其所有者带来利益或者损失,而且会对其他利益相关者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关系,企业离不开所有者、顾客、员工、供应者、政府、社区、公众,而后者也能从与企业的合作中获得好处。企业甚至需要竞争者,竞争可以促使企业更快地发展。所以,协调各有关方面,注重所有利益相关者,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应持的正确态度。考虑利益相关者利益是一种责任,正如迈克尔· 霍夫曼 ( MichaelHoffman)和珍尼弗·莫尔(Jennifer Moore)所说:“ 我们应该讲究企业伦理,不是因为讲伦理能带来效益,而是因为道德要求我们在与其他人交往时采取道德的观点, 企业也不例外。 ”( 注:MichaelHoffman and Jennifer Moore,Business Ethics:Readings

andCases in Corporate Morality,2nd ed.(New York:Mc-Graw-Hill,1990),p.13.)

因此,在管理思想上,要求从只考虑所有者一方的赢,不管对方是输是赢,转变到努力创造一种“赢一赢”的结局,即企业在实现所有者利益目标的同时,能合乎道德地对待其他利益相关者,使他们的需要也能得到满足。

3.从手段人到目的人

管理中对人的认识从早期的“机器人”、“经济人”发展到“社会人”、“复杂人”、“自我实现人”,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人的重要性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然而,在许多人眼里,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是一种弹性最大、最有潜力可挖的资源,是能带来丰厚回报的资源。拿“尊重员工”来说,传统管理尊重员工,是因为得到尊重是每个人的需要,满足了个人的需要,就有可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生产率。在这里,员工是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工具。当不尊重员工也有办法激发积极性时,对传统管理者来说,他们可以选择不尊重员工,事实上,他们也确实会这样做。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根结蒂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如果物质享受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如果较高的工资待遇是以牺牲个人尊严为代价,如果所有者收入的增加是以顾客生活质量下降为代价,这样的享受、这样的高工资、这样的收入究竟有多少价值?

康德(Immanuel Kant)提出,人应该永远把他人看作目的, 而永远不要把他人只看作实现目的的手段。他把“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视为绝对命令,应无条件地遵守。

视人为目的的思想随着管理与伦理的结合而逐渐进入管理领域。肯尼斯·E·古佩斯特(Kenneth E. Goodpaster )和小约翰·B ·马瑟斯(John B.Matthews,Jr.)认为,“尊重人,把人看作目的而不仅仅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是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核心。 ”(注: Kenneth E.Goodpaster and John B.Matthews,Jr,"Can a Corporation Have a Conscience?"Harvard Business Review,January-February,1982.)R·爱德华·弗里曼和小丹尼尔·R·吉尔伯特指出:“在许多情况下,顾客服务和质量本身就是目标,利润只是副产品,尽管是重要的副产品。”(注:R.Edward Freeman and Daniel R.Gilbert,Jr.,CorporateStrategy and the Search for Ethics,p.69.)

视人为目的最重要的是尊重每个人的尊严、权利、价值和愿望。视人为目的不局限于企业员工,而包括所有的人。

4.从遵守法律到法律和道德并重

通常认为,只要不违法,做什么、怎么做都行。管理与伦理结合,对管理带来的最显而易见的变化是:仅仅守法是不够的。这首先是因为法律存在着不足。第一,法律是人们所必须遵守的最起码的行为规范,它只能对触犯了“最起码的行为规范”的行为予以追究,对一般不道德行为并不追究。第二,法律只规定什么是不应该的、应予禁止的,而没有指明什么是应该的、应予鼓励的。而在这二者之间还有既不禁止又不鼓励的行为。第三,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现行的法律不一定符合今天和明天的社会期望。法律的起草是数年磨一剑,因此,难免会出现法律滞后于现实的情形。第四,法律、法规数目繁多,专业性强,普通人并不很清楚有关法律、法规,而且诉诸法律,费时费力,这就很难使他们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打击违法行为。地方保护主义更加大了执法的难度。

而且,一个企业如果奉行“只要守法就行”的原则,就不大可能去积极从事那些应该的、应予鼓励的行为,实际上也就等于放弃了对卓越的追求。哈佛大学琳·夏普·佩尼(Lynn Sharp Paine)说得好,“法律不能激发人们追求卓越,它不是榜样行为的准则,甚至不是良好行为的准则。那些把伦理定义为遵守法律的管理者隐含着用平庸的道德规范来指导企业。 ”(注: Lynn

Sharp

Paine, "Managing

for Organizational Integrity",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rch-April,1994.)道德可以弥补法律的不足。 道德除了对违法者(违法者往往也是严重违背道德者)予以谴责外,对虽不违法但仍属不道德的行为也予以批评、谴责,而对道德的行为,尤其是高尚的行为则予以鼓励、褒奖。道德既指出什么是恶的、不应该的,又指出什么是善的、应该的。道德规范出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日积月累,约定俗成,不必通过行政命令或法定程序来修订或修改。道德制裁也不要求官方批准。道德是不成文的法律,法律是最低程度的伦理。道德可以引导人们尊重和信守法律,而法律可以作为维护道德的威慑力量。道德可以用来防范尚未发生的违法行为,而法律可以用来制止已经发生的违法和严重的不道德行为。

5.从注重目标、战略、结构、制度到强调企业价值观

目标、战略、结构、制度一直是管理中的关键因素。80年代以来,价值观异军突起,备受瞩目。托马斯·J·彼得斯和小罗伯特·H·沃特曼总结出的优秀企业八条成功经验之一便是以价值观为动力。他们指出:“总经理所起的真正作用看来是把企业的价值观管理好。 ”(注:Thomas J.Peters and Robert H.Waterman,Jr.,In Search of Excellence:Lessons from America's Best Run Companies,p.26.)詹姆斯·C·柯林斯和杰里·I·波拉斯研究得出的目光远大公司的成功经验,概括起来有两大方面:一是固守核心思想,二是不断进取。而核心思想是由企业目的和企业价值观构成的。企业家对企业价值观重要性的评价比学者们有过之而无不及。最著名的当数曾任IBM 公司总裁的小托马斯·沃森(Thomas Watson,Jr.)的论述,“我坚定地相信, 为了生存下去并取得成功,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具备一整套健全的信念,来作为它一切政策和措施的前提。其次,我还认为,公司取得成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忠实地严守这些信念。最后我认为,公司在它的生命历程中,为了迎接瞬息万变的环境的挑战,必须做好改革其自身的一切的准备,唯独不能改变它的信念。”(注:Thomas J. Peters and Robert H.Waterman,Jr.,In Search of Excellence:Lessons from America's Best Run Companies,p.280.)小托马斯·沃森所说的信念实际上就是企业核心价值观。

不能说企业价值观受重视源于管理与伦理的结合,因为企业价值观是本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日管理比较研究热潮中的一个重要发现,其地位在80年代初出版的一些美日管理比较研究经典著作中已经确立。

然而,管理与伦理结合无疑将进一步凸现企业价值观的作用。首先,伦理观是价值观的核心。价值观在内容构成上分为三个领域:真假、善恶、美丑。真假、美丑的存在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可是,在社会活动中,真假、美丑不是单纯的真假、美丑,人们在评判时常常会加进善恶观。更为重要的是,在经营活动中,大量的价值判断都是关于“应该不应该”,即是关于“善”或“恶”的。比如,是“质量第一还是假冒伪劣”,是“为顾客着想还是坑蒙拐骗”,是“爱护员工还是忽视安全”,是“公平竞争还是不择手段”,是“关心社会还是对社会不闻不问”,诸如此类的问题既不是“真假”问题,更不是“美丑”问题,而恰恰是“善恶”问题。

其次,价值观有崇高和庸俗之分。管理学家和企业家所说的企业价值观,正是崇高的价值观。詹姆斯·C·柯林斯和杰里·I·波拉斯所列举的目光远大公司的核心思想也无不包含企业的道德责任,如P&G 公司的核心思想是:一流的产品,不断自我完善,诚实与公正,尊重和关心人。IBM公司所坚守的信念是尊重人、一流服务、追求卓越。 追求崇高的价值观,实际上也就是用道德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

6.从他律到自律

不考虑伦理的企业关心的是在合法的情况下能做什么。企业之所以不做某些事,是因为害怕受到法律的惩罚。员工之所以做或不做某些事,是命令、制度使然。服从命令、遵守制度可以获得承认、奖赏,不服从命令、违反制度则会受到批评、处罚。企业和员工行为受制于外界,是一种他律。

道德具有自律的特征。道德约束通常是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唤醒人们的良知和羞耻感、内疚感,从而实现自我控制和社会控制的理性目标。管理与伦理结合,要求通过管理措施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使企业成员认识到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并以这种认识指导自己的行为。员工不做某件事,不仅仅因为害怕受到惩罚,而且还因为感到那样做是不道德的;员工做某件事,不仅仅因为能得到奖赏,而且还因为感到那样做是道德的。

7.从对立到兼得

传统管理把讲究道德与追求利润对立起来,认为要赢利就不能讲道德,讲道德就赚不到钱。

企业讲究伦理是一种责任,但这并不排斥追求正当的利益。努力提高利润是企业的核心任务,只有有了利润,才能为社会多作贡献。一个因自身原因长期亏损的企业怎么可能对社会有贡献呢?

讲究伦理可以从多方面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1 )崇高的目标能激发工作热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M·圣吉(Peter M.Senge)认为,“当人类追求的愿景(Vision)超出个人的利益,便会产生一股强大的力量,远非追求狭窄目标所能及。组织的目标也是如此。”(注:[美]彼得·圣吉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郭进隆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9页。)(2)伦理分析导致正确的决策。正确的决策有赖于正确的分析,要做一个好决策,除了进行经济、技术分析外,还有必要进行伦理分析。(3 )讲道德的企业能吸引人、留住人、发挥人的潜能。(4)企业活动是集体活动, 经济效益要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方能取得。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柔性协调,有助于集体活动取得成效。(5)只有真正地为顾客着想, 即合乎伦理地对待顾客,才能赢得顾客。美国著名企业默克公司董事长乔治·W ·默克(George W.Merck)说:“我们努力牢记药品是为人的, 而不是为了利润。如果我们记住了这一点,利润也就来了,而且总是会来,我们记得越牢,利润就越大。 ”(注:Ronald M.Green,The EthicalManager(New York:Macmillan College Publishing Co.,1994),p.419.)(6)公众的理解、信任与合作是企业求生存、争效益的重要条件。争取舆论支持,赢得公众信任,靠的是实实在在的符合伦理道德的企业行为和优质的产品或服务。

追求利润是企业的责任,讲道德同样是企业的责任,两者不能偏废,摆在管理者面前的唯一正确选择便是两者兼得。

8.从玩弄技巧到注重修养

斯蒂芬·R·柯维(Stephen R.Covey )在其畅销书《成功者的七种习惯——全面造就自己》中写道:“我潜心研究自1776年以来,美国所有讨论成功因素的文献……从这两百年的文献中,我注意到一个令人诧异的趋势,那就是过去五十年来讨论成功的著作都很肤浅,其中充斥着塑造社会形象的技巧与成功的捷径。但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而不治本。”(注:Stephen R.Covey,The Seven Habits ofHighly Effective People:Restoring the Character Ethic (NewYork:Simon & Schuster,1989),p.18.)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的现实。为急于求成,各种管理技巧可谓应有尽有,如公关的技巧、沟通的技巧、激励的技巧、表扬的技巧、批评的技巧等等。但没有道德作依托的技巧,终将被人识破。况且技巧多种多样,盲目模仿会弄巧成拙。例如,遇到下属犯了错误,是严厉批评,还是先表扬后批评,或是点到为止?其实,这三种技巧都有成功的范例,具体到某个人、某件事,哪一种技巧更有效取决于多个因素,如管理者的资历、领导风格、下属的个性、错误的性质等。但真正重要的是管理者要做到处事公正、尊重人、为他人着想,做到了这些,哪一种技巧都能收到效果,即使方式方法不是很妥当,也会得到下属的谅解。否则,再注意技巧,也不能使下属心悦诚服。诚如斯蒂芬·R·柯维所言, “惟有基本的品德能够为人际关系技巧赋予生命”(注:Stephen R.Covey,The Seven Habits ofHighly Effective People:Restoring the Character Ethic,p.21.)。

管理与伦理结合,要求企业及其成员不断提高道德素质。技巧是末,修养是本,不能本末倒置。技巧应该是道德修养前提下的技巧,要从玩弄技巧转变到踏踏实实地提高道德修养上来。

上述管理思想变革虽然才刚刚开始,前面的路还很长,但是,这一变革涉及范围之广、程度之深,足以使其成为管理思想发展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

三、管理与伦理结合具有坚实的存在与发展基础

一般认为,丑闻的不断曝光导致了西方企业伦理学的产生和管理与伦理的结合。阿基·B·卡罗(Archie B.Carroll)在1993年指出:“回顾过去30年来人们对企业伦理的兴趣,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对企业伦理的兴趣不断加深;二是对企业伦理的兴趣看来是由重大丑闻曝光引发的。”(注:Archie B.Carroll,Business and Society:Ethics and Stakeholder Management,2nd ed.( Cincinnati,Ohio:South-Western Publishing Co.,1993),p.85.)丑闻曝光对于唤起公众对企业伦理的关注和企业的良知无疑起了作用。问题是把它作为企业伦理学或管理与伦理结合的产生根源是否妥当,难道60年代以前就没有企业经营丑闻?为什么丑闻曝光会越来越多?为什么丑闻的曝光对唤起公众的作用会越来越大?毫无疑问,在丑闻曝光的背后有一系列深层原因在起作用。

1.社会压力增加 第一,在信息社会中,企业的一举一动,无论是好是坏,传播均极为迅速,舆论监督的力度因而大为增强。经营丑闻的曝光,既唤起了公众对企业行为的关注,又加大了企业从事不道德行为的成本。第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更优质的产品、更清洁的环境、更安全的工作场所、更有意义的工作、更多的尊重、更文明的社会、更高尚的精神生活越来越渴望,这种渴望与企业的不道德经营行为形成了尖锐的冲突。是公众降低要求去迁就企业的不道德行为,还是企业努力避免不道德行为去迎合公众的愿望?答案不言自明。第三,法律的逐步完善,执法力度的加大,迫使企业为不道德或违法行为付出高昂的代价。第四,企业组织对社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公众有理由要求企业承担与影响力相称的道德责任。

2.竞争加剧 随着卖方市场转变成买方市场,国内竞争转变成全球竞争,竞争愈演愈烈。企业竞争实质上就是争夺顾客。只有真正为顾客着想的企业才能赢得顾客。真正为顾客着想意味着要提供高质量的、符合顾客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诚实宣传,价格合理,热情服务。另外,顾客作为公众的一部分,环境保护意识和公正意识日益觉醒,愈来愈多的顾客更愿意购买注重环境保护和善待员工的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为了赢得竞争,人才是关键。人才更愿意在一个有道德责任感的企业里工作。人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需要。从精神层面看,要抓好人的工作,一要赋予工作以意义,二要尊重人、关心人、公正地对待人,三要管理者率先垂范,四要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这些无不与伦理有关。在产品从构思、设计到推向市场的速度越来越快,企业面对竞争者越来越大的低成本压力的情况下,企业信誉成了优秀企业与竞争者截然区别开来的重要一环。而树立信誉的法宝就是实实在在地考虑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3.管理有效性的要求 从管理活动本身看,管理与伦理的本质、核心、重心息息相关。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指出:“许多权威人士把协调当作主管人员的一个独立职能。然而,把它当作管理的本质看来更为准确,因为使个人的努力与所要取得的集体目标协调一致是管理的目的。”(注:[美]哈罗德·孔茨、西里尔·奥唐奈著:《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3页。)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企业活动是集体活动,企业与利益相关者有多种多样的联系。要使企业活动取得成效,就必须使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相协调,企业要求与利益相关者要求相协调,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协调,个人的行动与他人的行动相协调。协调的实质是利益关系的调整,而如何正确处理利益关系正是伦理所要回答的。管理的核心是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始终。弗雷德里克·B ·伯德(Frederick B.Bird)和杰弗里·甘兹(Jeffrey Gandz)对伦理决策大加赞赏,“如果管理者能更多地意识到他们的价值观、社会准则和伦理规范,并把它们用于决策,就可改善决策;如果决策时能考虑到社会分析和伦理选择,那对管理者本身、企业和社会都是有益的;各种伦理分析工具能帮助管理者作出更好的决策,更清晰地向利益相关者解释其行为的理由。”(注:Frederick B.Bird and Jeffrey Gandz,GoodManagement:Business Ethics in Action( Scarborough ,Ontario:Prentice-Hall Canada Inc.,1991),VI.)管理的重心是通过他人并与他人一道去完成工作,这是管理者区别于专业人员的一个重要特征。如前所述,要处理好与人的关系,也离不开伦理。

社会压力增加和竞争加剧是企业面临的关键环境因素,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些因素只会加强,不会削弱。而且,管理与伦理的本质、核心、重心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它与“社会的进步,人生的完善”这一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相吻合,表明管理与伦理结合有深厚的存在与发展基础。

标签:;  ;  ;  ;  ;  ;  ;  ;  

管理与伦理的结合:管理思想的深刻变革_变革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