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并不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必由之路,也不是走出北京大学“方正”模式的必由之路_方正科技论文

企业经营并不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必由之路,也不是走出北京大学“方正”模式的必由之路_方正科技论文

办企业并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唯一途径,走出“北大方正”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果转化论文,办企业论文,途径论文,北大方正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不久召开的全国高校校办科技型企业会议传递出一个信息:高校科技产业正在“改制” 的路口左右为难。与此同时,江苏自上而下地对涌现一批自己的“北大方正”的希望又很迫 切。然而,全省高校所有科技企业的产值之和不及“北大方正”1/3的现状,又不能不使许 多高水准的大学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如今,让人们又一次感受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谛的,是正在江苏一些部属和省级 重点大学形成的这个共识——如果说一批业已上市的大型高科技股份企业集团具有了持续创 新能力的一个标志,是成功地转化了自己的科技成果,那么这种转化的成功,也并不意味着 只有创办科技企业这一种模式。

产生“北大方正”的时代已过去

回顾高校科技产业20年经历的风风雨雨,当初不少人天真地认为,只要走出校门“进入经 济建设主战场”,靠自己的素质和大学的牌子,就一定能赚到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 、北大方正集团副董事长魏新说,高校办科技企业实际上就是这样盲目兴起的。后来少 数企业发展大了也许是一种侥幸。管理的缺陷是高校科技产业的先天不足。方正也没有例外 ,只是被它创办初期拥有的绝对技术优势掩盖了。

“北大方正”得以发展的那个原始积累时代毕竟一去不复返。记者近日在江苏调查时发现 ,谈到高校科技企业的现状与问题,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的主管者,无不感叹实在搞怕了,越办越瞻前顾后,越办越畏首畏尾。究其原 因,高校办企业所担心的流失人才、流失资产以及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在上述高校办企业的 10多年中都轮番遭遇过。

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瓶颈始终在资金短缺。大学的办学经费本来就不足,靠学校有限的资 金和传统“滚雪球”式的积累,根本无法支撑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陈凌孚说,一项技术能否转化成产品,关键在中试,中试需要注入的资金最大,学校也最缺 这笔资金。高科技产业的中试风险很高,因而申请银行借贷十分困难,企业看不到市场 效益也不愿注入合作开发资金,风险投资公司看不到成功的曙光更不会冒风险投入。

业内人士多次谈到,如果社会建立起成熟的风险投资体系,就能用成熟的方式来解决高校 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然而至今这还仅仅是“如果”。实际上,无利可图,风险太大,正在 使不少大学对办企业失去兴趣。清华大学教科所一位副教授说,一所大学直接为利润操心, 就会导致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放到与利润相关的事情上,这种短期行为势必影响原始成果的 产生。北京一所重点大学的校长也认为,办企业不是科学家的事,好教师未必就是好企业家 , 大学应该把精力放在教学和科研中,而不是经营上。

教育部有关人士介绍说,高校科技企业目前的亏损数额虽不大,亏损面却不小。南方一所 部属大学办了许多科技公司,只有10%的企业赢利,理想点说,只要办好这10%,余下的企业 完全可以不办。即使是赢利的企业,如果没有包括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内容的“改制” ,总有一天不是企业拖垮学校,就是企业被学校拖垮。

建设科技园也能加快成果转化

高教界人士分析,既然高校介入经济主流的表征是转化科技成果,办个企业转化成果如此 难,为什么不去尝试新的转化途径?国外的大学无论国立、私立,尽管自己不直接办公司, 却都不回避市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巨大作用而积极担当起孵化器的角色。它给了我们以启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步步发展的今天,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大学科技园,将可以为高校科 技成果转化提供更适宜的环境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建立大学科技园的必要,还源于目前国内不利于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宏观环境:风险资本机 制尚未形成,高科技产业赖以发展的工业基础和社会支撑体系都很薄弱,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实 际上并没有建立起来,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创新和创业的激励机制乏力。因此 ,大学拥有的科技成果很难向社会企业转移,也很难分流出科技人员独自到高新技术开发区 创办高科技企业。

面对这种环境,大学创办或参与创办科技园,让高校科技企业进入园区直接孵化的态势就 会显现出来。以往,大学衍生出的高科技企业都是由学校直接培育和孵化的,一所大学孵化 几个高科技企业已属不易。科技园的创办,取代了大学作为高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角色,一个 科技园将能孵化出数十上百个高科技企业。

在全国15个大学科技园试点之一的东南大学科技园,短短几年的建设就证明了这一点。副 校长邹采荣教授介绍,目前入园直接孵化的高科技企业已有20多个,包括以第三代移动通信 技术为核心的江苏东大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南京宽带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南京东大微电子有 限责任公司等。此外,东南大学还组建了我国首个以大学科技园命名的东大科技园股份有限 公司,这个以上亿元注册资金搭建的创业投资大平台和产业孵化基地,将充分利用各股东方 的资源及东南大学的科技优势,建成江苏省最具实力、最有优势的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力 求在未来的较短时间内,控股5到10个高科技公司,参股10到20个创业公司。

大学科技园不仅直接孵化高科技企业,而且能吸引国内外大批高科技企业入园,以大学的 新思想、新技术和智力为依托,实现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从而使大学科技园逐步 成为我们民族高科技产业的重要创新基地。

扬长避短立足纵向与横向发展

在高校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中,东南大学党委书记胡凌云认为,创造了辉煌的“北大方正 ”只是其中一种模式的典型,而不应成为每所高校的努力方向。即便像以工科为主的东南大 学,办企业也并非强项。如果我们不能认识自己的强与弱、理清自己的发展思路,势必会丢 掉眼前进入国家、地方“十五”经济发展主战场的大好时机。

胡凌云书记告诉记者,我们经过认真的调查和思考,最终把学校介入经济主流的方式,定 位 在以自己的技术创新及研发成果,解决国家、地方经济及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具体 说,就是根据东南大学的特色分别走好纵向发展(探索高科技前沿)与横向发展(主动为区域 经济服务)这两条路。

在纵向科研发展方面,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冠群等为代表,承担了一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国家高新技术研究计划("863"计划)、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和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等项目。在横向科研发展方面,以黄卫、洪伟等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为代表的一 批教授,直接参与到国家、本省及一些企业的建设中,如南京长江二桥关键技术、CDMA2000 —LX基站及移动台基带处理技术与实验系统研制等。其中学校的火电机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先后为国内13个省市诊治了50多台机组的重大疑难问题,为 徐州电厂、哈尔滨第三电厂等18家电厂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亿多元。

江苏省副省长王珉教授总结说,大学的强项在知识和科技创新,熟悉产业链中的上游部分 。而在不熟悉的风险投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直接与市场衔接的下游部分,恰恰是地方 民营企业之所长。大学只有扬长避短,才能使自己的科技成果与社会资源形成有效的配置。

标签:;  ;  ;  ;  ;  ;  

企业经营并不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必由之路,也不是走出北京大学“方正”模式的必由之路_方正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