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实在论研究:文献与动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在论论文,文献论文,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934(2014)02-0027-08
由罗伊·巴斯卡①开创的批判实在论②产生至今仅有30余年的历史,但是,短短三十年间它却已经在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③,在理论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产生之初,批判实在论就引来了众多的关注者和研究者,而且随着不断地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这个行列,国外研究正方兴未艾。相比之下,国内研究则略显不足,对于国外文献的引介较少,且利用率低。缘于此,笔者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精心梳理(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曾多次前往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埃克塞斯大学、西北大学进行访问和交流,并带回大量的珍贵文献),对批判实在论及其研究现状做一综述,以期对国内相关研究的扩展和深化有所帮助。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比较
作为一种哲学思潮的批判实在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在与实证主义/经验主义,后结构主义/相对主义/解释主义的争论和竞争之下,这个理论已经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作为对后现代主义的回应和调解,批判实在论在英国社会和一般社会科学领域已经成为一个相当有影响力的思想运动。近年来,批判实在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在哲学、社会学、社会理论、法律、管理学、经济学、文化和其他领域都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受到批判实在论的影响,批判实在论已经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罗伊·巴斯卡曾自诩,批判实在论引起了20世纪科学哲学界的哥白尼革命。[1]批判实在论者安德鲁·克里尔(Andrew Collier)也指出:“在20世纪后半叶,罗伊·巴斯卡的著作是英美哲学研究领域中最令人震撼的发展,其成就不仅可以与波普尔、拉卡托斯、库恩、哈瑞等学者并驾齐驱,而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2]4目前,关于批判实在论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学界的热点之一。研究文献也是与日俱增。
就国内研究而言,在“国家图书馆”和“中国知网”等搜索引擎上,以“罗伊·巴斯卡”、“批判实在论”为关键词,可检索到的有:译著一本④,学术期刊10余篇⑤。硕士论文3篇⑥,博士论文一篇⑦。其中,《批判实在论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五条途径》,《超越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马克思主义和批判实在论的辩证法》是三篇译文⑧;付文忠教授从自由与解放的角度解读了巴斯卡的辩证法,同时对批判实在论与后马克思主义(话语理论)之间的关系给予了评价:吴畏教授澄清了批判实在论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在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和价值论四个方面的区别,另外还从本体论、方法论和解放三个范畴对罗伊·巴斯卡的社会科学哲学思想进行了一般性的说明和梳理;马国旺教授从方法论角度考察了批判实在论在经济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任晓明教授对批判实在论的因果机制思想进行了详细的解析:殷杰教授对批判实在论的思想渊源、理论构成和研究意义进行了梳理和评价。
就国外研究而言。首先,从罗伊·巴斯卡本人的著作来看,在其著作中曾多次谈到批判实在论的发展状况⑨,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以下主题:对批判实在论发展历程的考察,批判实在论的内部争论以及与其他理论派别的争论,批判实在论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超越,元实在哲学的转向等。
其次,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出现了大量的专著,主要有:安德鲁·克里尔(AndFew Collier)的《批判实在论:罗伊·巴斯夫哲学导论》(Critical Realism:An Introduction to Roy Bhaskar's Philosophy),全书立足于先验实在论和批判自然主义两个部分对罗伊·巴斯卡的思想进行了介绍和延伸.并带有一定的评论.文后附有一篇关于罗伊·巴斯卡的生平简介。玛格丽特·阿切尔(Margaret Archer)等合著的《批判实在论:基本读物》(Critical Realism:Essential Readings),是一本论文合集,该书旨在将罗伊·巴斯卡及相关批判实在论者的观点集中地体现一本著作中,以便于理解和讨论。贾斯汀·克鲁克山克(Justin Cruickshank)主编的《批判实在论:它的与众不同》(Critical Realism:The Difference That It Makes),该书向社会科学家展示了批判实在论在当今社会科学内部所产生的独特效应,全书分为伦理学、语言学转向的后果、方法论和全球化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对当代社会科学的一些重要主题加以讨论。约瑟·卢布兹、加里·波特(Joseī Loīpez,Garry Potter)主编的《后现代之后:批判实在论导论》(Afler Postmodernism: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Realism),也是一本论文集,该书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展现了后现代主义的重要议题,并试图通过对众多学科领域中具有实质性问题的考察,展示批判实在论如何为这些众多的解决模式提供了理论的基础。
另外,还有大量的研究论文出现,如:海基·帕特马克的《后现代之后:批判实在论的承诺》(Heikki Patomak,Colin Wight,After Postpositivism the Promises of Critical Realism,2000);乔纳森·约瑟夫的《捍卫批判实在论》(Jonathan Joseph,In Defence of Critical Realism,1998);玛丽恩·维肯的《作为哲学的批判实在论》(Marianne Wikgren,Critical Realism as a Philosophy,2005);尼古拉斯·赫德拉得维特的《批判实在论:概要和指南》(Nicholas H.Hedlund-de Witt,Critical Realism:A Synoptic Overview and Resource Guide for Integral Scholars);约翰·舒特的《罗伊·巴斯卡的批判实在论仅仅是理论的实在论吗》(John Shotter,Is Bhaskar's Critical Realism only a Theoretical Realism? 1992);比尔·杰弗瑞的《批判实在论:一个经验实在论者的批判》(Bill Jefferies,Critical Realisman Empirical Realist Critique,2011);阿兰·查莫斯的《罗伊·巴斯卡的实在论是实在的吗?》(Alan Chalmers,Is Bhaskar's Realism Realistic? 1988);沃·沙汀的《反思罗伊·巴斯卡的批判实在论》(Wal Suchting,Reflections upon Roy Bhaskar's 'Critical Realism',1992);凯文·马吉尔的《反对批判实在论》(Kevin Magill,Against Critical Realism)等。
综上所述,国内学界关于批判实在论的研究大致涵盖了经济学、地理学、社会科学哲学、宗教学和马克思主义五大领域,立足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角度。但是纵观整个研究视域,国内现有研究仅仅针对批判实在论创立初期的思想,而关于批判实在论辩证转向之后发展阶段的研究尚少有人关注。另外,从著作本身来看,有关批判实在论的著作在国内尚无中文版译著,而且相关英文著作国内馆藏也十分有限。种种迹象表明,作为应对“后现代挑战”的批判实在论思潮在国内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内研究存有理论空白。相比之下,国外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既有针对批判实在论各个发展阶段的专题研究,也有综观其整个发展时期的整体考察;既有针对批判实在论本身的理论解读,也出现了大量关于批判实在论与其他学科领域关系的研究。总之,相比国内而言,国外研究呈现如下特点:文献数量可观,且有不断增多的趋势:研究主题日益多元化,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规模上已初具形态,吸引了众多的支持者和研究者:在整体性上也相对系统化、整体化。因此,如何有效地引介、利用国外研究成果,弥补国内研究的不足,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批判实在论的起源与发展
批判实在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整个科学哲学界对实证主义科学观批判的理论背景下产生的,“批判”反映了其实在论哲学的基本特征,“实在论”是其哲学的基本立场,它表明批判实在论依然属于实在论的领域。它以对科学的解释为出发点,对科学哲学在解释世界时所具有的不充分性进行批判,历经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而关注人的解放问题。最终达到普遍的自我实现。
在此,综合学界各种观点⑩,依据批判实在论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我们将其划分为早期批判实在论、辩证批判实在论和元哲学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早期批判实在论。“批判实在论”一词并不是罗伊·巴斯卡的原创,在《一种科学的实在论理论》(A Realist Theory of Science)中罗伊·巴斯卡提出了“超验实在论”,随后将其延伸到社会科学领域形成“批判自然主义”,罗伊·巴斯卡的支持者们把这两个术语糅合在一起而将其简称为“批判实在论”,由于这个术语很好地表达了他的哲学立场,随后被罗伊·巴斯卡所采用。批判实在论的第一阶段在英国吸引了大量的支持者和追随者,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自激进哲学组织及相关运动,并且在激进哲学杂志上出现了早期批判实在论的思想。他们以康德对科学实验活动的先验分析为依据,为科学的客观主义、实在主义研究方式而辩护,既强调主观的、认识论的、知识的及物性,也强调客观的、本体论的不及物性。罗伊·巴斯卡发展了一种他自认为能够支撑科学对象及其可知性的科学和社会学理论,同时这种理论能够包容知识社会学的观点。他认为,实在是有深度的,因此知识能够认识实在却无法到达它的底部,同时,实在也是分层的和有差别的,这使得因果力的“本体实在性”独立于它的“经验效果”。如此,罗伊·巴斯卡便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开创了对因果力进行非还原式和非实证式解释的可能性。解释性计划是与批判性计划相联系的一个重要主题,这个思想在《科学实在论和人的解放》(Scientific Realism and Human Emancipation,1986)中得到充分阐释。它在批判实在论内部发展了“意识形态”的批判传统,认为某些解释说明会直接导致评价,因此,科学不仅仅是叙事式的,它也具有规范的功能。如此,便能够为批判理论提供一个客观的基础。
第二阶段:辩证的批判实在论。以《辩证法:自由的脉搏》(Dialectic:The Pulse of Freedom,1993)为标志,批判实在论的发展进入辩证法阶段,这个阶段既赢得了新的支持者,也在批判实在论内部引起了批判。罗伊·巴斯卡希望通过对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详细考察,来促成批判实在论的辨证化。罗伊·巴斯卡认为,辩证关系、辩证矛盾本身都是本体论的、客观实在的,由此发展出一种“真实的缺失”概念作为实在、价值的客观性以及批判主义的坚实基础。他试图以辩证法的“四维性”将批判的、理性的人类行动者融合到辩证法之中,以便为理性的、有解放和改革能力的实践建立系统的模型。除了对辩证法进行系统地、历史地考察之外,罗伊·巴斯卡还将辩证法作为论证的逻辑、内在批判的方法、冲突的动力、变化的节点以及自由的价值论。罗伊·巴斯卡毫不谦虚地声称,他将创建一个能够为否定性和辩证法自身提供充分说明的辩证哲学体系。[3]
第三阶段:元哲学。2000年,《从东到西:一次灵魂之旅》(From East to West:Odyssey of a Soul)问世,其中,罗伊·巴斯卡首次表达了与精神价值相关的思想,这被看作是“精神转向”的开始,这也促使批判实在论的发展进入最后阶段:“超验的辩证批判实在论”。这本书及其之后一系列出版物,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并导致罗伊·巴斯卡的支持者内部发生了分裂。一些著名的批判实在论者对“精神转向”持谨慎态度,一些人则认为这种发展是对作为严格的哲学运动的妥协。2002年,《元实在的反思:超越、解放和日常生活》(Reflections on Meta-reality:Transcendence,Emancipation,and Everyday Life)问世,罗伊·巴斯卡声称:“这本书阐述了批判实在论与新的发展阶段之间的区别,这种新的哲学立场正在酝酿之中,我将其称之为‘元实在’”。[4]似乎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强调的重点由二元论转移到非二元论,其中,解放起着解决和摧毁事物之间二元对立的作用。然而,这种转变也被一些人看作是对早期批判实在论思想先进性的破坏。
随着批判实在论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在罗伊·巴斯卡之后,涌现了安德鲁·克里尔(Andrew Collier)、安德鲁·赛耶(Andrew Sayer)、玛格丽特·阿切尔(Margaret Archer)、阿兰·诺瑞(Alan Norrie)等众多的批判实在论代表人物和研究者,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之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这个行列,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其研究范围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个学科和领域,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11)、经济学(12)、社会学(13)、国际关系(14)、文学(15)、教育学(16)、管理学(17)等众多主题。
此外,随着批判在论的不断发展,在国外已经形成了专门的研究中心和出版了专门的研究刊物。1996年批判实在论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Critical Realism)成立,该中心旨在为理论和实践提供支撑,关注实在论社会理论和哲学的发展。该中心最初打算召开一系列的年会和研讨会,创建一个网站和一个时事通讯。1998年,它促成了批判实在论国际协会的形成,并从此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际专业研究机构。1999年起,年会被批判实在论国际协会所取代。2002年,时事通讯“真理”也改版为“批判实在论”杂志(Journal of Critical Realism)。目前,批判实在论中心仍然在组织一系列的讲座,并与劳特利奇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一系列关于实在论社会理论、哲学等相关主题的著作。中心编辑部旨在促进实在论哲学、社会理论及相关领域优秀著作的出版,为此,编辑部与劳特利奇出版社合作刊出了两个系列的出版物:一个是“批判实在论:干预措施”,另一个是“批判实在论劳特利奇研究”。受批判实在论的影响,目前形成了剑桥实在论学派(Cambridge Realist Workshop)、兰开斯特实在论学派(Lancaster Realist Workshop)、批判实在论国际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ritical Realism)以及伦敦实在论研讨班(The London Realist Seminar)等研究团体。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批判实在论区别于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研究方式,使其成为后现代主义条件下一种独特的社会科学方法。作为对“后现代挑战”的调节和回应,在英国社会乃至整个思想界批判实在论日益成为一个富有影响力的思想运动。
三、批判实在论的理论效应
批判实在论自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日益成为一场国际化、跨学科的思想运动,在诸多领域产生重要影响,最终,在世纪之交它对其他哲学思想形成了一种无法抗拒的挑战。[5]ix
在科学哲学领域,罗伊·巴斯卡证明了反一元论者和反还原主义者对理性观察力的保留使得对新的本体论的构建以及相应的自然科学的解释成为必需,而这些使得哲学的观念转向非人类中心主义。这在哲学里是一个转向,曾被一些人誉为科学哲学界的“哥白尼革命”。[5]3安德鲁·克里尔认为,罗伊·巴斯卡避开非理性主义和理性的实证主义开辟了一条新的可能性路径,他的工作是20世纪英美哲学界最令人振奋的发展,其基本目的在于解决科学哲学中的某些问题,同波普尔、拉卡托斯、库恩、哈瑞等人的工作一样,是科学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而且其成就有过之而无不及。[2]ix罗姆·哈瑞(Rom Harre)指出,“在科学哲学中,一个真正的具有原创性的论证是罕见的。但是,罗伊·巴斯卡制造了一个崭新的、强有力的、详细的、完美的论证。”[6]但是托尼·劳森(Tony Lawson)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批判实在论提供的仅仅是一种视角和观点,在具体的科学研究上它是不适用的。[7]
在社会科学哲学领域,批判实在论通过重申本体论的基础地位、对社会科学说明方法做出新的解释、以“说明批判”概念重新引申出社会科学的解放主题、试图超越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而成为社会科学发展的第三条道路(the third way)。[8]由于批判实在论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元理论或者说是社会科学哲学,因而能够与其他众多的理论思潮相融合。而作为一种元理论的定位和方法论的规范,使批判实在论能够并且已经成功地、富有成效地应用于社会研究。[9]但是,凯文·马吉尔(Kevin Magill)认为,罗伊·巴斯卡过分夸大了社会科学的科学性,批判实在论至多不过是引导经验研究的工具,由于其本体论的广泛性和模糊性,并不具有社会分析和政治实践的实际效力,因此,作为一种指导社会科学的研究纲领可能并不适合,充其量只能作为一种社会理论。[10]
从批判实在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来看,乔瑟芬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来说,批判实在论就像一个哲学小工,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替代,而是对它的补充和发展。尤其是关于科学性、历史性、差异性的强调,有助于澄清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主要错误。[11]斯蒂芬·菲利特伍德(Steve Fleetwood)认为,作为一种成熟的科学哲学,批判实在论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建立和完善,从而有助于马克思主义抵挡住来自于当前各种科学哲学的攻击。[12]3批判实在论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有助于我们探讨如何运用马克思的方法来分析社会,其以因果律作为知识的客观对象,有助于反思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中的诠释主义倾向。[13]但是,依约翰·迈克尔·罗伯特(John Michael Roberts)来看,马克思主义因为缺乏一门“成熟的科学哲学”已经陷入了关于实践问题的各种争论之中,而且,批判实在论/辩证批判实在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基本原则(1.历史唯物主义,2.历史唯物主义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应用)不一致,因此,批判实在论不能充当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小工(underlabourer)。[12]10-11理查德·马斯顿(Richard Marsden)也对批判实在论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也表示怀疑,他指出:“我特别批判‘实在论’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我的目的在于将实在论看作助产士而不是小工,它切断了我们与传统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脐带而去寻求一个替代方案。”[14]
对于批判实在论的辩证转向,既受到了众多的支持和追捧,也遭到了一些人的批评和反对。在批判实在论内部,辩证批判实在论首先被认为是对整个西方哲学传统的反思和超越。阿切尔指出,辩证批判实在论为新的伦理学奠定了基础,并解决了理论和实践二元对立的问题。[15]克里尔认为,随着《辩证法》的出版,我们有了新的出发点,这本书集中探讨辩证法并立志于构建辩证法的体系。罗伊·巴斯卡和其他的批判实在论者开始探讨作为新的发展阶段的“辩证的批判实在论”,而且它也的确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为他开辟了一大片先前的批判实在论并没有触及到的哲学领域。[16]自称是“批判实在论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西恩·科瑞恩(Sean Creaven)对罗伊·巴斯卡的辩证法加以赞赏,认为其在哲学层面上论证了晚期资本主义现代性中蕴含的解放的可能性。[17]然而,大多数马克思主义对罗伊·巴斯卡的辩证法持保留态度,如阿利克斯·克林尼克斯认为:首先,罗伊·巴斯卡在构建辩证法的时候滥用了先验论证的方法,并且他的论证缺乏康德式的精细,太过仓促;其次,罗伊·巴斯卡用“否定”“缺失”等概念来表征自由的同时又用其表示存在,这一做法包含了一种矛盾,既用来表示人的特殊性又用来表示人与自然的共性。[18]Alan Norrie指出:“《辩证法:自由的脉搏》是一本很难读的书,读懂它很不容易。我变得很沮丧,因为无法从根本上理解它,我感到某些方面被神圣化了,特别是我不能理解罗伊·巴斯卡的伦理学是如何成为社会历史辩证法的基础的。”[19]另外,罗伊·巴斯卡的“真实的缺失”概念也受到Andrew Collier的质疑,他指出,事实上这个概念没有正确地区分真实的缺失与名义的缺失。[20]同时,当前学界一致否认建立哲学体系的必要性,而罗伊·巴斯卡却提出了构建辩证法的理论体系。[21]
随着罗伊·巴斯卡转向元实在哲学(被批判实在论者称为“精神转向”),争论依然在继续。批判实在论者认为,元实在哲学的精神探讨似乎超出了学术的领域,因此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精神转向如何体现了批判实在论/辩证批判实在论的逻辑进程。[22]杰米·摩根(Jamie Morgan)认为,精神本体和/或上帝本体的可能存在,足以叫很多人感到失望。他这样写道:“在《从东到西》中离题的精神论述疏远了很多的社会学家,他们曾经被批判实在论所吸引,[23]另一方面,对于罗伊·巴斯卡的元实在哲学转向也有赞同者(例如Margaret Archer,Andrew Collier,and Douglas Porpora)。虽然这些赞同者并没有给出罗伊·巴斯卡精神实体的具体形式,但是他们认为作为“结构上不及物”的精神实体具有实在论研究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使得关于它们的科学解释成为可能。至少,他们赞同实体的客观存在独立于我们关于它的观念,这使得他们能够去研究属于实体的一些东西,“即使我们仍然认为它们是错的或者完全地忽视它们”。[24]对此,杰米·摩根持较为中立的观点,在他看来,迄今为止,批判实在论有助于说明在“我们应当默默地超越什么”这个问题上哲学还有用武之地,而且像批判实在论者一样,我们必须以批判理性为基础,以仔细、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审视这个问题:“元实在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实在的?”[25]
尽管批判实在论遭到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批判,但不容置疑的是,在后现代之后,批判实在论的确为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出现的新挑战提供了合理而有效的回应,[26]并且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第三条道路的开创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四、简短的结语
综观批判实在论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做出以下结论:
第一,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比较,我们发现:批判实在论在国外研究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而从国内来看,研究相对落后,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研究现状有待改观。因此,充分利用国外文献,以弥补国内研究的不足,是提高国内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
第二,批判实在论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表明:批判实在论在欧美大陆和国际学界已经成为一场国际化、跨学科的思想运动,其考查科学和社会的经验研究方式以及理论研究的批判精神,使其成为区别于实证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新的理论思潮,不管对于科学哲学研究还是社会科学研究,其思想性均具有重要的地位。
第三,批判实在论自产生以来,在理论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来自不同领域的批判和质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后现代之后,它的确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提供了合理而有效的回应,逐渐成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替代性方案。
总之,从批判实在论内部来看,它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研究纲领和研究体系,从外部来看,批判实在论已经在众多的学科和领域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作为当代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中的重要思潮,批判实在论应当受到国内研究的重视,而充分利用国外文献及其思想则是可行之路。
①罗伊·巴斯卡(1944-),英国科学哲学家,1963年进入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学习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1966毕业后从事经济理论研究,但不久就转向哲学研究,其思想深受科学哲学家罗姆·哈瑞的影响。其主要著述有:《一种科学的实在论理论》(1978/1997)、《自然主义的可能性:当代人文科学的哲学批判》(1986/1998)、《呼唤实在:当代哲学的批判性导论》(1989/2011)、《辩证法:自由的脉搏》(1993/2008)、《柏拉图等,哲学问题及其解决》(1994/2009)等。
②本文所探讨的批判实在论是指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科学哲学家罗伊·巴斯卡所倡导的学术思潮,它区别于由德雷克创立的美国批判实在论。需要说明的是,“批判实在论”一词并不是罗伊·巴斯卡所提出的,它是罗伊·巴斯卡的支持者们将“超验实在论”(transcendential realism)和“批判自然主义”(critical naturalism)两个术语糅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结合体,对此,罗伊·巴斯卡认为这个术语很好地表达了他的哲学立场,于是表示欣然接受。
③普利森斯(Nigel Pleasants)在1999出版的“Wittgenstein and the Idea of a Critical Social Theory:A Critique of Giddens,Habermas and Bhaskar”一书中就将罗伊·巴斯卡与吉登斯、哈贝马斯等相提并论。
④[英]安德鲁·布朗,史蒂夫·弗里特伍德等著,陈静等译,批判实在论与马克[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本书是一本论文合集,译自《Critical Realism and Marxism》一书,共包括一篇导言和12篇论文。在导言中,编者给出了当今学界关于批判实在论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关系的三种看法。
⑤这些文献的详细信息为:常庆欣,张旭,“批判实在论”对主流经济学的批判,经济纵横2013年第7期;马国旺,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创新探析——批判实在论视域中的异端经济学启示,经济学家,2011年第4期;陈荣虎,经济学批判实在论述评,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贾根良,批判实在论:经济学方法论的新发展,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年第2期;马国旺,抽象的方法论:从马克思纲领到批判实在论新发展评析,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8期;夏华,关于批判实在论的回溯法的研究——兼论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论.经济问题,2011年第2期;鲍伶俐,存在者与存在着之区别——地理学批判实在论对罗伊·巴斯卡批判实在论的偏离,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年第5期:胡天新、李平,批判实在论在城市空间研究中的应用,地理研究,2006年第5期;殷杰、安篪,罗伊·巴斯卡的批判实在论思想——兼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之第三条进路,哲学研究,2007年第9期;马国旺,评批判实在论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创新与发展取向,天津学术文库,2011年。
⑥这些文献的详细信息为:齐建媚,巴斯卡的批判实在论辩证法思想研究,山东大学,2011:安篪,巴斯卡之批判实在论思想,山西大学,2007;袁群莉,批判实在论及其作为经济学方法论的可能性,华南师范大学,2003。
⑦该文献为:赵华,巴斯卡批判实在论研究,南开大学,2010。
⑧这些文献的原文为:Jonathan Joseph,Five ways in which critical realism can help Marxism; Neil Curry,Critical realism:beyond the Marxism and post-Marxism divide; Andrew Collier.Dialectic in Marxism and critical realism.
⑨这些文献包括:From science to emancipation:alienation and the actuality of enlightenment,2002; Reflections on meta-reality:transcendence,emancipation、and everyday life; Philosophy and the Idea of Freedom,2002; Philosophy and the Idea of Freedom.1991.
⑩就批判实在论的发展阶段而言,学界说法不一。摩恩·哈特维格(Merryn Hartwig)认为批判实在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超验的实在论(transcendental realism)、批判自然主义(critical naturalism)、解释性批判(the theory of explanatory critique)和辩证的批判实在论(dialectical critical realism)。(Mervyn Hartwig,Dictionary of Critical Realism[M],London And Newyork:Routledge,P96.)尼尔·库瑞(Neil Curry)指出,批判实在论包含四个主题:超验实在论、批判自然主义、解释性批评和辩证法的要素。(Neil Curry, Critical realism:Beyond the Marxism/post-Marxism divide[A],Andrew Brown,Steve Fleetwood and John Michael Roberts(Eds),Critical Realism and Marxism[C].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2,P119.)艾伦?诺里(Alan Norrie)认为,批判实在论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初期的批判实在论,辩证法阶段以及与之相关的“精神转向”。(Alan Norrie,Dialectic and Difference:Critical Realism and the Grounds of Justice[M],2010,Pⅹⅱ.)在维基百科网上,罗伊·巴斯卡批判实在论被划分为三个阶段:超验实在论与批判自然主义一起被作为第一阶段,合称“批判实在论”;以《辩证法:自由的脉搏》的出版为标志,批判实在论实现了辩证转向,发展到了“辩证的批判实在论阶段”;2000年,以《从东到西:一次灵魂之旅》为标志,批判实在论实现了精神转向(spiritual turn),发展到超验的辩证批判实在论阶段。(http://en.wikipedia.org/wiki/Roy_Bhaskar#Critical.realism.)
(11)代表性文献有:Andrew Brown,Steve Fleetwood and John Michael Roberts(eds),Critical Realism and Marxism[C],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2; B O'Boyle,T McDonough,Critical Realism,Marxism and the Critique of Neoclassical economy[J],Capital & Class,2011; Roy Bhaskar and Alex Callinicos,Marxism and Critical Realism:A Debate[J],Journal of Critical Realism,2003; Richard Gunn,Marxism and philosophy:a critique of critical realism,Capital & Class,1989; JM Roberts,Marxism and Critical Realism:The Same,Similar,or Just Plain Different[J],Capital & Class,1999,1999; Sean Creaven,Marxism and Realism:A Materialistic Application of Realism in the Social Science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
(12)代表性文献有:Paul Lewis,Transforming Economics:Perspectives on the Critical Realist Project[M].London:Routledge,2004; Tony Lawson.Economics and Reality[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7; Tony Lawson.Reorienting Economic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3; Steve Fleetwood,Critical Realism in Economics:Development and Debat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9.
(13)代表性文献有:Andrew Sayer,Realism and Social Scienc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 Margaret S.Archer.Realist Social Theory:The Morphogenetic Approach[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Frank Pearce,Jon Frauley,Critical realism and the social sciences:heterodox elaborations[C],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10; Justin Cruickshank,Realism and Sociology:Anti-Foundationalism Ontology and Social Research[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7.
(14)代表性著作有:Heikki Patom?ki,Afte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ritical Realism and the(Re)Construction of World Politic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2; F Chernoff.Critical Realism,Scientific Realism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J]Millennium-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2007;
(15)代表性著作有:Donald Judd,Critical Realism and Composition Theory,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3.
(16)代表性著作有:Robert.Wilhnott.Education Policy and Realist Social Theory:Primary Teachers,Child-Centred Philosophy and the New Managerialism[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2.
(17)代表性著作有:Stephen Ackroyd and Steve Fleetwood(Eds.).Realist Perspectives on Management and Organisation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