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学越有劲——英国小学教育全接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国论文,有劲论文,全接触论文,小学教育论文,越学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在英国加的夫大学语言与交际研究中心访学期间,曾接儿子来英国旅游,为了让孩子感受一下英国的小学生活,我将他送进一所名叫St.Paul(CIW)的小学借读了三个月。这是一所教会小学,CIW代表Church in Wales(威尔士教堂)。在这三个月里,我与学校的校长、教师以及其他学生的父母来往较多,由于学校经常举行邀请学生父母参加的集体活动,再加上我当时所从事的课题研究是话语分析和第二语言习得,所以在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当中,我也对儿子就读的学校有了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了解。另外,我还参观了附近其他几所教会小学和私立小学,发现英国与中国的小学教学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有一些做法和观念颇有借鉴价值,希望对中国的小学教育有所启发。
教学方式
张弛有度
英国小学生在校时间为上午9点至下午3点,中午不回家,可以选择在学校的餐厅就餐,或自备午餐。英国小学一节课的时间一般为25~30分钟,课间休息时间为20~25分钟。每天的课程包括语言、数学、音乐、美术和体育等,其中体育课有整个半天的时间,一般进行某项技能的专门和系统训练。
教室相通
英国的不少学校分为基础部(相当于国内的幼儿园)和小学部两部分,基础部不分班,一般是3~6岁的年龄段的孩子,小学部按年龄分为1~6个年级,每个班的人数限制在30人以内。每个班级有自己相对固定的教室,但所有的教室又是相通的,在上相同的课如美术课时,学生们可以自由走动,相互观摩和交流。
授课灵活
上课时,英国小学生往往没有固定的座位,而是围坐在地板上,上课多以讨论为主。每个教室有一块白板和几台电脑,学生可以随时使用。上课时没有任何教材,教师讲解完之后就给学生发放活页练习,并根据学生学习程度和学习速度的不同向学生发放不同程度或不同数量的练习。我的孩子当时根据年龄被安排在四年级,但学校四年级教授的内容只相当于国内二年级上半学期的内容,所以每次数学课,教师总是从隔壁六年级班上拿些练习发给他做,而班里也有学生每次做的是一年级或二年级的练习。
即时检查
英国的小学生很少有家庭作业,一般一周只有1~2次家庭作业,每次10分钟左右即可完成,而课堂作业必须当堂完成,教师当堂检查。一个学期中没有单元考试和期中考试。
办学特点
根据几个月的观察和了解,我总结出了英国小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教学目的等方面的一些特点:
开放性强
英国的小学分为私立、公立和教会小学三种,但从趋势看,这三种学校在教学制度,生源等方面的差别和界限越来越小。以St.Paul小学为例,该小学是教会学校,但也招收无宗教背景和非基督教背景的学生,而且这些学生所占的比例在逐年增加。学校课程中的宗教内容比重也比较小,只是在午餐前有几分钟的宗教仪式,如唱圣歌等轻松活泼的活动。St.Paul小学也像英国其他小学一样,注重平等待人、宽容、守时、诚实等习惯和品德的培养。
英国小学的开放性还表现在与其他学校的交流上。英国不同小学之间的校际交流特别频繁,几乎每个星期都会有一次,交流形式多为相互参观校园、足球比赛、集体参观教堂、野餐等等,在培养学生们的社交意识和社交能力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接触社会的机会。
教育是英国的一大重要产业,每年有无数的留学生、学者去英国学习、访问,他们的子女就在当地小学就读或借读。因此,这些小学就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经常邀请外国专家学者给学生们作讲座,向学生们介绍各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另外,不少英国的小学还经常邀请杂技团、马戏团等进校表演,以增加孩子们校园生活的乐趣。
自由度高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有很大的自主权,二是学生有很大的自由度。
学校的自主权表现在:不受教学大纲条条框框的限制,各校课程编排自由,因而不同的学校各具特色。学校可以根据学期进展的情况、家长的建议、突发性事件等状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因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学生们所享受的自由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们的好奇心,激发了学习兴趣。比如,学生可以带各种玩具、宠物、零食等去学校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因此学生每天回家都有很多新鲜有趣的事要对父母讲,每天都觉得兴趣盎然。不仅如此,学生们可以随时离校,随父母外出旅游,因为学校认为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很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所以,各个班级很少有全班学生全部到齐的时候。每个学生旅游返校后都可以在班级里介绍自己的旅游见闻,展示带回来的图片和照片,和大家一起交流感受和收获,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环保意识强
在我儿子学习的三个月内,我参加了学校的四次主题活动,因为每次主题活动学校都邀请学生父母参加,而且主题活动的形式多为系列活动,如歌舞表演、绘画手工展示、师生座谈等等。每次活动的侧重点不同,如宣扬平等、友爱或者世界和平,但不少活动又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贯穿始终,那就是环境保护。比如,歌曲Noisy Traffic(《吵闹的交通》)的内容是关于车辆所造成的空气和噪音污染问题的;美术课的内容是OurEnvironment (《我们身边的环境》),教师要求学生模仿一些照片画出身边的公园、教堂、酒吧或者自己的住处等等;大家还一起参观过两个工厂,观察它们是如何进行废水和废物处理的;写作课教师则要求学生描述自己的房间或所住地区的周边环境等等。
注重团队精神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学校运动会,全校学生全部参加,包括残疾、弱智的学生(在英国,残疾、弱智的孩子都可上正规的小学,而且参加班级所有的教学和集体活动,有专门教师对他们进行单独辅导)。全校学生共分为四个队,即按照运动衣的颜色分为红、黄、蓝、绿四个队,学生可根据自己对颜色的喜爱自由选择,然后教师再作适当的调整。比赛规则是每个队的最终成绩通过累计个人得分获得,因此,在比赛中,学生们最在乎的是自己所在队的积分,因而对个人的得分和名次看得不是很重,但同时为了能给自己所在队加分又会奋力拼搏,学生之间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充分发扬了团队精神,体现并增强了学生们的互助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与我们的校运会不同的是,这里每个参与者跑到终点时都会得到一张粘贴纸,上面标着名次,每个项目的每一个参与者都会有名次,所以,校运会现场随处可见满脸笑容、信心十足的学生。这种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培养一种平和的心态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大张旗鼓对待学生创新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英国小学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学生如果提出新的解题方法、新的构思或者新的设想,都会受到表扬和鼓励,并受到教师和学校的极大重视。教师会因为某个学生与众不同的一个提议而在班里甚至全校范围内展开专题讨论,学校会为了某个学生比较有创意的小制作而不惜财力和人力。比如,我儿子班上的一个学生曾经提出,他的制作中需要一种比较纯净的矿泉水,而在英国,大家公认苏格兰的矿泉水质量最好,于是学校专门派了一位教师去苏格兰,当天就为孩子取回了矿泉水。我想,这种培养方式保护了学生们头脑中的任何闪光点,它们可能成为将来某项重大发明的基石。
英国小学实验课的内容简直是五花八门:有小制作、小发明、种花、养宠物、做西餐、谱写曲子等等。学生们可以自由选题,自由发挥。一旦教师发现某个学生在某一方面有特别的兴趣或才能,便会及时和学生父母沟通,并配备专门教师对这个学生进行专门辅导。如果到小学毕业时,这个学生对某一方面仍保持浓厚的兴趣或表现出特殊的才能,在征得学生和学生父母同意的情况下,学校会向专业的中学和教师推荐这个学生,如果该学生升入中学以后有更大发展,中学会继续向大学推荐这个学生。这种注重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并采取正确的引导和培养方式作为保证的做法,有利于及早发现和有效培养出专业化的人才。
启示与借鉴
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社会体制、文化背景、经济状况、人口状况、就业状况、家庭模式等方面的客观差别,我们无法否认,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体制的制定和教育模式的形成。经过认真探究,我们不难发现,中英两国不同教育模式反映着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论基础上的差异
英国的小学教育从总体上来说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主体的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宝库的”,“个体通过理解重复发生的事件独自构建知识。知识与其说是客观的,不如说是个性的、适应性的”。因而,英国小学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普遍使用发现法、探索实验法,让学生自由探索材料,自己发现规律。而我国则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和解释疑问的作用,这是行为主义的表现。行为主义认为,知识存在并独立于人们之外,因此,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灌输前人所建立起来的知识技能体系。
对学习内涵的理解不同
以科学教育为例,中英两国科学教育侧重点有着明显的差异。我们重视的是现成概念的解释、现成知识的传授和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对科学探索过程中技能、科学态度或价值观的形成则没有足够的重视。而英国则注重科学探索的过程,侧重让学生认识科学家的活动过程,而不是他们的活动成果;侧重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索总结经验和规律,而不是在学生探索前直接告诉他们概念和规律。
科学探索的过程应该是个性发挥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需要勇气、独创性和批判思维的过程,因而科学探索有助于锻炼人的意志和品质。所以,对科学教育的不同理解会导致教育方式的不同,从而导致孩子学习态度、思维方式甚至个人品德的不同。
德育方式的不同
我国小学有《品德和社会》等德育课程,英国的小学课程设置中没有专门的德育课程,但这并不说明他们不重视德育。恰恰相反,英国的德育范围更广,形式更丰富,因而效果也更加显著。英国的德育是一种全民的、自觉的教育形式,而不仅仅局限于家长和学校,这与政府的重视以及文化传统是密不可分的。英国社会通过传统的文化教育、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推进校园文化的多元化;通过组织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素质,在重视个性发展的同时,强调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英国的德育不是机械的、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加以体现,比如,招生时强调学生品德状况与分数同等重要,招聘员工时强调个人品德状况与学历、文凭同等重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