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我国技术创新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_产业集群论文

十年来我国技术创新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创新论文,十年来论文,文献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国内对技术创新研究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后。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了第一个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课题“我国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研究”,揭开了中国技术创新研究的序幕[1]。纵观技术创新研究在国内的发展轨迹,对技术创新研究成果进行计量分析是呈现其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有效途径。许振亮从作者共被引[2]、共词分析[3]的视角绘制了中国技术创新理论前沿知识图谱。岳洪江、刘思峰、梁立明通过1982—2005年技术创新文献的计量分析揭示了我国对技术创新的关注程度、研究主题以及存在的问题[4]。雷家骕、施晓江系统概括分析了1989—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100个技术创新类研究课题的领域分布、关注问题、时间特征[5]。杨德林、周亮、吴贵生通过对CNKI(经济和管理类核心期刊)、CSSCI和SSCI等数据库进行检索及数据分析,展示了技术创新研究在中国内地的发展状况,并将技术创新在中国内地的研究划分为创新理论的消化(1989—1992)、创新理论的本土应用(1993—2000)和创新研究的拓展与再创新(2001年及之后)3个阶段[6]。

       本文则是基于中国知网(CNKI),以“技术创新”为主题,2001—2012为时间域,以“核心期刊”为期刊来源进行检索,共得到文章22830篇,检索时间是2013年7月29日。为了解近年技术创新研究著作的概况,我们在国家图书馆中以“技术创新”为题名对2001—2012年的专著数量进行了大略统计。在此基础上,对技术创新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

       2 论著数量与载文期刊

       技术创新研究期刊论文量以2005年为分界点经历两个时期:下滑期(2001—2005)和升温期(2005—2012)。其中,2005—2006年间的增幅最大,这主要得益于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自主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引发了该时期论文量的迅猛增长。相较于期刊论文,专著的数量一直在平稳的增长中,2012年略有下滑。但高被引学术专著数量较少,国内技术创新缺乏高影响力和高显示度的学术专著,如图1所示。

      

       对收录技术创新研究论文量排名前20的期刊进行统计表明,技术创新研究主要集中于三类主要期刊,分别是经济学类(10)、科学学类(8)、综合类(2),其中有8种期刊还设有技术创新研究的专栏,如表1所示。技术创新论文来源期刊科学学类与经济学类相得益彰,是技术创新研究呈现的新特点。科学学类期刊本是科学学研究的主要阵地,但随着学科的发展,研究的深入,近年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具备不同知识背景的研究者增多,已日渐成长为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跨学科研究的前沿阵地,如表2所示。在科学学界及相关学术界同仁的努力下,国内的技术创新研究形成了四大学派:技术创新哲学学派、技术创新经济学学派、技术创新管理学学派、技术创新政策学派[7]。技术创新论文的期刊分布特点充分体现了技术创新研究的蓬勃张力,它已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领域,而是向着科技管理、科技哲学等多领域渗透,如图2所示。

      

      

       3 研究团队与研究机构

       国内技术创新研究的科研力量相对分散,合作形式以同校合作为主,跨校跨区域的合作相对较少。目前,国内较有影响力的合作团队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浙江大学团队;一个是清华大学团队。排名前10位的高产作者中,有三位(陈劲、许庆瑞、吴晓波)是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团队(陈劲—童亮—何郁冰—郑刚—陈钰芬—许庆瑞团队)同侪合作、师生承继,已经成长为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研队伍。他们在服务创新、知识管理、基础研究、自主创新、开放式创新等领域都有着出色的成果。清华大学团队(吴贵生—王毅—朱恒源—仝允桓—杨德林—李纪珍—魏守华—柳卸林)以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为依托,成长为具有国内和国际双重影响力的科研团队,是国内技术创新研究的领军队伍。他们主要致力于区域科技创新的开创性研究。另外,西安理工大学的党兴华、北京工业大学的黄鲁成、上海交通大学的李垣、哈尔滨理工大学的毕克新等也是国内技术创新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浙江大学团队和清华大学团队的主要成员及主要研究领域。

       国内技术创新研究的机构主要以高校的经济、管理、商学院为主且多是国家“985”、“211”工程重点资助的大学。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出现了很多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如表3所示,他们依托国内外高校的科研腹地,不仅产出了诸多出色的科研成果,而且还培养了大量技术创新研究方面的专业人才。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清华大学的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建设等领域有着突出建树,并于2004年11月成功入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该中心主任吴贵生为核心,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形成了有影响力的科研队伍,并多次承担国家重大课题,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如《工业技术经济学》、《技术创新管理》、《技术创新学》等。但总体而言,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的数量还较少,企业—高校—中心的互动机制还有待强化。国家“2011协同创新”为未来产学研协同创新新模式、新机制提供了重要而广阔的研究空间。

      

       4 基金资助渠道

       我们将技术创新的基金资助情况进行了总结发现:在技术创新研究文献中,有基金资助的是5010篇,占27%;无基金资助的13334篇,占73%。虽然有基金资助的文献比例偏小,但却有着高于无基金资助文献4%的平均被引次数。这表明有基金资助的文献质量较高,也有着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国内的技术创新研究得到了多种渠道基金的资助,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地方基金等。其中,排名前三位的基金分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9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840)、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292)。从基金资助年度论文量的变化趋势我们可以看出10年来国家基金对技术创新研究的资助状况。图3呈现的是3种基金资助论文的年度变化状况。我们发现3种基金资助的论文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长,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在数量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这表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技术创新研究的高度重视,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图4呈现的是3种基金资助论文增长速度的年度变化情况。我们发现在2006年之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增长速度略高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但是2006年之后,后两者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前者。这一方面表明技术创新研究已经得到多渠道的资助;另一方面也说明技术创新研究已拓展到多个学科领域。

      

       5 多层面技术创新研究的演进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技术创新研究分为3个层面: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宏观层面研究主要针对国家层次的技术创新问题;中观层面研究主要是指以区域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为关注点;微观层面研究主要针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为了展示技术创新研究的不同层面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我们从技术创新研究发展的角度,将技术创新研究划分为1989—1992年、1993—2000年、2001—2012年三个时间段,在CNKI中分别以“技术创新”为主题词,以“核心期刊”为限定期刊进行检索,最后在结果中分别以“国家”、“区域、产业”、“企业”进行二次检索。由此,我们得到了技术创新研究3个层面在不同阶段的比例关系,如图5所示。首先,从总量上看,技术创新研究的论文量从第一阶段的95篇上升到第二、第三阶段的5430篇、22830篇,其增长速度是指数式的。其次,从不同层面的研究上看,不管是宏观研究还是中观研究、微观研究层面,其总量的增长都是显而易见的,但其在不同阶段所占论文总量的比例是有显著差异的。横向比较表明,宏观层面的研究在3个阶段所占的比例分别是31%、24%、17%,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中观层面的研究在3个阶段所占的比例分别是10%、21%、30%,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微观层面的研究在3个阶段所占的比例分别是59%、55%、53%,呈现上涨但又增长放缓的趋势,但其已经占据了技术创新研究的半壁江山。纵向比较表明,宏观—中观—微观在不同阶段所占的位次分别是:2-3-1,2-3-1,3-2-1。由此可见,宏观层面的研究在近10年来日趋式微,而中观层面的研究在缓慢增长,微观层面的研究始终占据着技术创新研究的头把交椅。

      

       6 发展路径与研究对象

       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Ⅱ9进行共词分析,发现网络图谱中最大的两个节点(高中介中心性)分别是技术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其中企业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领域最大的子网络。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始终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学者对企业关注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异,如图6所示。近年来,企业技术创新大体遵循了4条发展路径:一是技术创新研究对象由大中型企业向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倾斜;二是技术创新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三是企业技术创新由创新能力向技术创新能力测评倾斜;四是企业由“孤军奋战”向产业集群、战略联盟发展。

      

       技术创新研究在国内的兴起是以大中型企业为开端的,但是近年来,随着技术创新研究的深入,技术创新对象的研究由主要面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向不同所有制、中小企业转变[10]。2001—2012年间,关于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研究论文量分别为90篇、1595篇、3篇。可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研究备受学术界瞩目。据统计,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贡献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50%以上的税收,并创造了80%的城镇就业机会[11]。鉴于此,早在1999年,国务院就创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旨在扶持、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2007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文件旨在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12]。2009年,第四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核心论坛表示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技术、体制创新的主体。国家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注也得到了学术界的积极响应。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的论文量由第一阶段1989—1992年的4篇,上升到第二阶段1993—2000年的131篇和第三阶段2001—2012年的1345篇。日前,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创新模式、融资渠道等话题备受关注。与此同时,小微企业作为增长转型“助推器”也开始日渐进入学者的视野,国家已逐渐通过免征部分小微企业两税的政策举措支持其发展壮大。

       6.1 技术创新研究重心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

       传统产业是以传统技术进行生产和服务的产业,在工业过程中起着支柱与基础的作用,“高生产、高消耗、高污染”是其主要的发展模式。这种以经济增长为最终目标的发展模式带来的是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针对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的弊病,对其进行改造提升就成为了国家乃至学术界一致关心的话题。近年来,将高新技术如绿色技术、信息技术等注入传统产业的升级中,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就成为学界共识。高新技术产业(也称高科技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以高知识密集性、高技术密集性、高资金密集性、高风险性和高效率性著称。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创新能力,近年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研究主要围绕创新能力展开,包括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技术创新管理模式以及技术创新集群等。我们在CNKI高级检索中,分别以“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并结合“技术创新”进行主题检索,并绘制了文献年度趋势图,如图7所示。通过图9,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在技术创新领域,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近10年来的关注度变化。

      

       6.2 由技术创新能力研究转向测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近年来,“评价”问题深受学术界关注,在技术创新领域也不例外。评价的目的有很多,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判其优劣,以此决定奖惩,最终达到公正公平。在技术创新领域,评价的对象主要是国家、区域、产业、企业各个层面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历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3个阶段。近年来,关于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与把握这种创造性活动的本质与规律、系统总结创新经验的主要手段,从而为正确制订技术创新政策、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提供借鉴。近年来,学术界主要围绕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评价方法的提升、评价模型的构建等展开。我们在CNKI中以“技术创新能力”并含“评价”进行主题检索,共搜集到2066条数据。其年度变化趋势如图8所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问题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6.3 由单一企业研究转向产业集群和战略联盟研究

       19世纪末,马歇尔从小企业群的角度提出了产业群的理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有时简称集群,是一种新型的区域发展理论,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Porter,1998)。我国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而大量研究则是在2000年之后。战略联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共同战略利益的企业(或特定事业或职业部门),为共同开发或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而实现加强竞争优势的战略目标,并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或优势相长、风险共担、生产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合作模式[12],如产学研战略联盟、企业战略联盟等。不管是产业集群还是战略联盟,其共性特征都是合作,通过地理区位的邻近或资源的共享,优势互补,实现集群创新的规模效应。企业或产业的孤军奋战正在为大范围的合作创新所取代。我们在CNKI分别以“战略联盟”和“产业集群”并且结合“技术创新”进行主题检索,分别检索到2359条、3813条数据,其文献年度变化趋势如图9所示。

      

       6.4 其他相关研究

       在图6中,除企业技术创新的子网络外,在图谱的左下角还有一个较小的子网络,即管理—制度创新网络,包括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专利等。管理—制度创新既是技术创新概念的外延,同时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因素。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如专利法律制度来降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因素,从而保障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管理创新则为技术创新提供了组织管理层面的保证,从而提升了技术创新效率。因而从技术创新研究伊始,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研究就相伴而生,一直持续到现在,近年来比较关注的是对三者关系的论证辨析。

       7 结论

       10年来,国内的技术创新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其学术成果呈现出崭新的特点。技术创新成果的形式,以期刊论文为主,学术专著为辅,虽然数量较多,但是具有高影响力和国际显示度的成果还很少。技术创新成果的载体以科学学类和经济学类为主,充分体现了技术创新研究的蓬勃张力。它已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领域,而是向着科技管理、科技哲学等多领域渗透。科研力量相对分散,合作形式以同校合作为主,跨校跨区域的合作相对较少,“单干”依旧是最常用、最普遍的方式。经过10年的积累沉淀,较有影响力的合作团队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浙江大学团队;一个是清华大学团队。研究机构主要以高校的经济、管理、商学院为主且多是国家“985”、“211”工程重点资助的大学。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出现了很多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他们依托国内外高校的科研腹地,不仅产出了诸多出色的科研成果而且还培养了大量技术创新研究方面的专业人才。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清华大学的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国内的技术创新研究得到了国家多渠道基金的资助,表明技术创新研究已拓展到多个学科领域。

       通过对技术创新宏观、中观、微观不同研究层面的统计分析发现,不同层面在不同阶段所占论文总量的比例是有显著差异的,尽管呈现出不同的增减态势,但微观层面的研究占据绝对的优势,宏观层面的研究日趋式微,中观层面的研究在缓慢增长。

       通过对技术创新研究前沿的可视化分析发现,技术创新研究主要包括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两个子网络。近年的技术创新前沿较之以往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和规律:研究对象日趋多元化,从大中型企业拓展到中小型企业、小微企业等;研究重心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技术创新新的追求;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向技术创新能力测评倾斜;企业、产业、高校、政府等技术创新要素逐步走向整合,产业集群、战略联盟成为技术创新新的潮流。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作为技术创新重要的保障因素,在学术界也得到较多的关注。但是技术创新研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研究主题的过度分散,凝聚力不够。这种情况虽然一方面有利于技术创新研究多领域、多角度的渗透;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技术创新研究的纵深研究。

标签:;  

十年来我国技术创新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_产业集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