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暴雨、特大暴雨等极端天气对社会管理、城市运行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加之部分城市排水防涝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调蓄雨洪和应急管理能力不足,出现了严重的暴雨内涝灾害。另外,城市化水平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城市暴雨洪水频率增加,城市洪涝灾害的影响程度加深,影响范围也不断加大。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洪涝风险呈不断上升趋势,频繁发生的城市洪涝灾害给社会经济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给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内涝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日益严峻的城市洪涝灾害,我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其中海绵城市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在国内很多城市积极推进。
关键词:城市暴雨;内涝防控;海绵城市建设
引言:面对当下城市中出现的暴雨内涝问题,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理念,对于解决该种问题有着诸多的帮助。由于海绵城市是新理念,学科跨度大,涉及行业广,一经推出就众说纷纭。虽然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已有30个、建设已有3年多,各种争论仍层出不穷,其中争论的焦点是海绵城市究竟能不能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基于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围绕城市暴雨内涝防控与海绵城市建设进行详细辨析,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城市内涝产生的原因以及防控对策
(一)城市内涝产生的原因
对于城市内涝成因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极端天气频发。极端天气是城市产生内涝的首要自然原因,近年来,诸如暴风雪、寒流、暴雨、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也加大,使得气候问题愈来愈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全球性问题。极端天气的发生使一些城市的气象记录纷纷被刷新,很多城市汛期时的降雨时间长、强度大、范围集中,甚至发生了超百年一遇的降雨过程,这些引起了城市严重内涝现象的发生;第二,地表硬化面积增加。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非农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面积也越来越大,在当今普遍认为“硬化就是现代化、现代化就要告别土地、让土地变成混凝土”的时代,大量的地表被水泥、沥青等覆盖成为硬化路面。土地硬化后,一方面地面摩擦阻力减少,径流系数增大,径流量增加,汇流速度加快;另一方面,下渗量减少,地面和树木冠层的截流作用变差;第三,现状排水系统泄洪能力不足。排水设施建设标准过低也是我国目前城市内涝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相比于我国一般地区0.5-3年的设计重现期,国外一些城市的设计重现期要高很多,如纽约是10-15年一遇,东京是5-10年一遇,巴黎是5年一遇。针对近些年内涝频发状况的发生,我国在去年发布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4年版)中对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进行了适当的提高,并细分了不同重现期的选择范围。新版规范的标准较旧版虽有提高,但与国外标准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1]。
(二)有效防控城市暴雨内涝的对策
首先,科学编制城市排水规划。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是以规划为依据的,一个好的城市建设,必须要有一个统筹合理、理念先进、符合实际需求的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个单项专业规划,排水规划的优劣直接到影响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好坏,进而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城市的发展。因此,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各城市应根据符合自身发展的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当地水文气象等资料,实事求是确定排水工程的近远期规划建设;其次,少地面硬化面积。相比于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增加地面硬化面积,西方发达国家则正在为减少城市硬化面积而努力。就从自然规律来说,要解决好城市内涝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做的是还“硬化地面”予“透水地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更现实的做法是,尽量选择用透水材料来铺设城市的地面,使降水直接渗入地下,这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城市内涝的有效办法。如果城市有野生植被地带,应当让雨水排入这些区域,利用野生植被发达的根系将雨水输送入地。同时对于城市内的绿地,应当建成下凹式,这样就能使绿地充分吸纳地表径流,从而减少地表径流量;最后,适当提高城市排水设计标准。在城市内涝在众多城市普遍发生的今天,适当提高排水设计标准、增大排水管渠的设计尺寸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的方式。虽然我国《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在30多年的时间里每次修订都对排水设计重现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提高,但是与国外城市相比我国规范要求的重现期偏小。因此,各个城市在新建排水管网的设计中,要以现行规范为标准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设计重现期可取上限,若遇对排水要求高的地区,可参考国外设计经验,设计重现期可在我国规范要求的基础上适当提高[2]。
二、海绵城市的内涵以及城市内涝防控与海绵城市建设关系
(一)海绵城市的内涵
国办发75号文指出,海绵城市是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调蓄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海绵城市建设包括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低影响开发,其主要是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存、调节、传输、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地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如果说传统的城市开发斩断了雨水的自然循环路线,那么低影响开发就是使用一系列生态工程手法使城市的排水能模拟自然对雨水的吸收、储存、蒸发,使城市的排水系统遵循雨水循环规律[3]。
(二)城市内涝防控与海绵城市建设关系
海绵城市设施对雨水渗透和滞蓄所产生的“缓释”功能,在一定降雨条件下可缓解城市内涝。由于海绵设施的雨水收集容积有限,只对周边区域有效果,对超标准大暴雨作用不明显,但也并不能单纯地认为所有城市的绿地开放空间建设成具有蓄水功能的下沉绿地就可以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下沉绿地的作用是使雨水滞留、渗透进入地下水系统,减少城市雨水外排量。若依靠下沉绿地进行所有超标雨水的调蓄滞纳,那么下沉绿地则成了意义上的雨水滞洪区,绿地的生态功能转变为防洪功能,城市绿地不再是绿地,而是洪水汇集的洼地,城市水生态无从谈起。城市排水防涝需靠城市雨水管网系统及河湖水系、排涝泵站等完成。然而,海绵城市的使命是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即保障水安全,治理水环境,涵养水资源,改善水生态。通俗来讲,就是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热岛有缓解,水体不黑臭。
结论:
从城市建设理念来讲,海绵城市其实是对城市公共设施、生态系统的改造和升级,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方式。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正在探索适合各个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逐步扩大海绵城市试点区域。相信伴随着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日益重视,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城市内涝防治问题将能得到有效解决,海绵城市能有效实现自然的良性水循环及社会的经济循环[4]。
参考文献:
[1]丁留谦,王虹,李娜,等.美国城市雨污蓄滞深隧的历史沿革及其借鉴意义[J].中国给水排水,2016,32(10):35-41.
[2]王文亮,李俊奇,车伍,等.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确定与落地的若干问题探讨[J].给水排水,2016,42(10):61-69.
[3]李俊奇,王文亮,车伍,等.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降雨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区域划分[J].中国给水排水,2015,31(8):6-12.
论文作者:侯国梁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城市论文; 内涝论文; 海绵论文; 径流论文; 雨水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绿地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