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与效益:跨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选择_师生比论文

质量与效益:跨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选择_师生比论文

质量与效益:跨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跨世纪论文,效益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十一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站在跨世纪的角度,思考跨世纪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这无疑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重视和关心的课题。针对我国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和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和中国跨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的关系,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在我国跨世纪教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地位、我国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并进而提出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的对策建议。

一、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关系的认识

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一般应包括教育工作的质量和学生发展水平或状态的质量两大方面的内容。教育工作质量包括教育的基础设施、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项工作的质量。它是保证学生发展质量的基本条件。学生发展质量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状态达到特定的教育标准或规格的程度。因而,教育质量应最终体现在学生发展的质量上,学生发展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核心。

办学效益是指经营学校的效果和收益。理论上讲,办学效益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办学效益包括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狭义的办学效益指办学的经济效益。在我国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中,人们一般是从狭义的角度使用办学效益概念。“办学效益”概念是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针对“穷国办大教育”的中国国情而提出的。应该指出,“办学效益”概念与西方教育研究中早就提出的“教育收益”概念有联系,也有区别。西方教育研究中的“教育收益”是指教育通过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的种种有益效果,主要研究教育的社会收益率和个人收益率,探讨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和对个人就业、收入方面的影响,与我们所说的办学的“社会效益”概念有相近之处。在我国,人们目前一般意义上所使用的“办学效益”概念主要是指办学的经济效益,是从教育经营的角度强调学校在一定量的教育投入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结构、规模和科学管理等,求得最大的人才产出。可见“办学效益”的这一概念内涵在“教育收益”概念中是没有的。当今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提出的“办学效益”概念具有其特定的内涵,“办学效益”主要是指教育投入与产出之比的经济效益。

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在关于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二者关系的认识上,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办学效益中包括质量效益,尽可能地降低办学成本和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最优化是办学效益集中完整的体现。因而,“办学效益”可替代“教育质量”成为评价办学水平的最终标准。(注:石性刚“办学效益论”,《江西教育科研》1997年第1期。) 另外一种相关的看法认为:教育效益是教育领域一切活动的唯一依据,提高和实现教育效益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因而,我国今后的教育改革应推行效益导向型教育。(注:杨明“效益导向型教育初探”,《杭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还有一种看法认为: 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有联系,但教育质量并不能简单等同于办学效益,教育质量高也不等于办学效益就好,质量是效益的前提,效益要通过质量等因素来体现。(注:郭利萍“教育应无条件提高质量与效益”,《教育与经济》,1997年第2期。)

上述几种看法产生分歧的原因来自于对办学效益内涵与外延的不同理解,“办学效益替代教育质量成为评价办学水平的最终标准”的观点,是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办学效益,把教育质量包含在办学效益概念之中;同样,“效益导向型教育”把教育效益作为教育活动的最高范畴和绝对规律,以社会效益为主,追求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教育质量是在教育效益中得到体现的。“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观点,承认质量与效益的联系,认为质量是效益的前提,但从狭义的办学效益角度来看,质量又不简单地等同于效益。

任何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在当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中,人们主要是从狭义的角度使用办学效益概念的,强调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讲究办学的成本——效益,使一定量的教育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是内在统一的、外在有别的两个概念。我们认为,在当前中国跨世纪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应注重办学的成本——效益观,把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两大指标。长期以来,受各种教育内外因素的影响,人们在思想认识上单纯地把教育质量作为评价办学水平的唯一指标,并且在实践中又片面理解教育质量,单纯以学生政治品德表现好坏(如文革中)或单纯以升学率和考试分数(如应试教育中)来评价教育质量的高低。教育质量具有综合性。现代教育要求我们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以学生全面发展、教学任务全面完成和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的状况作为论断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即树立素质教育的质量观。除端正质量观外,还应把办学效益提到与教育质量同等重要的位置,强化学校办学必须核算成本,力争以较少的投入赢得最大的产出,获得最大的办学经济效益。这是教育产业观和“穷国办大教育”的严酷现实对学校办学提出的客观要求。

在当前教育改革中,很多学校辩证处理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的关系,总结出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如有一所学校在总结他们迅速崛起的经验时说:“一切围绕教学转,教学围绕质量转,质量围绕效益转”。这所学校用办学效益带动教育质量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使学校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注:王鸿江“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站在跨世纪高度筹划加快发展新举措”,《天津教育报》1997年11月6日。)

二、对我国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1.教育质量危机不是危言耸听

对教育质量的关注是本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政策优先考虑的一个问题。如果说1968年库姆斯(Philip H.Coombs)出版第一本《世界教育危机》,指出一味地机械追求数量发展造成教育质量下降,呼吁重视教育质量的提高时,人们对其使用“教育危机”一词还感到震惊和难以接受的话,八十年代以来,面对世界范围内的学生学习成绩下降、道德滑坡、中小学学生厌学、学生学业失败率的增加、各种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等,教育质量下降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不得不考虑的严重事实,“教育危机”一词也为世人所接受。

我国自八十年代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教育质量问题,但重视归重视,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教育质量也存在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用“教育质量危机”一词来形容并不过分。

(1)素质教育的实施仍然步履艰难。虽然近几年来, 国家和各级政府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已呈现由单一的学校向区域化迈进的良好态势,但受各种教育内外因素的影响,口头上高喊素质教育,实质上仍实行应试教育的做法在教育实践中还比比皆是,“两张皮”的现象还很严重,因考试、升学失败而导致的学生辍学、轻生等现象屡见不鲜。

(2)德育缺乏实效性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目前青少年学生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精神空虚、缺乏社会责任感、心理不健康等问题;学校德育工作中“假、大、空”的现象还很严重。青少年犯罪率在增加,主要表现为盗窃、斗殴、抢劫、流氓、破坏公物等。据某市公安局披露的材料表明,该市刑事犯罪中有75%为青少年所为,而青少年犯罪中又有75%是在校的中小学生。

(3)中小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1992年全国统计报表表明,初中、小学生分别约有20%和13%的人各科考试成绩平均不及格,全科及格的则分别为63%和78%。实际情况还要严重得多。(注:参见周贝隆《试以效益眼光看教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104页。)因学业失败而导致学生厌学、辍学的现象严重。据有关资料,我国1989年小学毛入学率高达135%,净入学率为100%,差距为35 %, 远高于1989年世界(16%),其它低收入国家(9%), 中等收入国家(13%),高收入国家(8%)的平均值。1990年——1993年, 我国流失初中生945.99万人,年平均流失率5.98%。

(4)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普遍存在动手和操作能力差的问题。国家教委教学仪器研究所的《学生实验动手能力》调查研究,对北京、江苏、四川、山东等十省市万余名中小学毕业班学生进行的理科实验动手能力测试结果表明,“高中、初中理、化、生三科实验能力总成绩都不及格……一些重点校仪器设备较好,升学率高,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并不强,特别是不参加升学考试的生物和小学自然两科成绩很差。”(注:“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动手能力”,《中国教育报》,1995年6月9日。)

(5)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仍然很低。据国家教委《1995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字,截止1995年底,全国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8.9%,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69.1%,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仅为55.2%,而职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更低,为28.99%。

周贝隆先生说得好:“没有危机就是最大的危机”。只有正确认识我国教育质量的现状,正视教育质量中的问题,才能寻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2.办学效益不高亟待解决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人们教育思想上对教育产业地位的认识,面对“穷国办大教育”的严酷现实,办学效益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来,通过教育结构调整、学校合理布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改造基础薄弱校、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等,我国的办学效益较前有了提高,但现实仍不容乐观,解决办学效益整体不高的问题仍是我们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当务之急。

(1)从规模效益的角度来分析,学校布点散、规模小、效益差,仍是今后提高办学规模效益改革的重点。据统计,1992年,全国小学平均规模为171人,初中为586人,高中为475人,中等职业学校为347人,普通高校为2074人,其中本科院校在校生不足1000人的占13.1%,专科学校在校生不足600人的占15.2%,短期职业大学在校生不足600人的占41.7%。各类学校平均规模均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本科院校3500人以上,专科学校2000人以上,职业学校600人以上,普通高中900人以上,初中900人以上,城镇小学675人以上)。近几年来,通过中小学布局合理调整、大学联办、合并等形式,我国办学规模效益有提高,但离《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

(2)从结构效益的角度来分析, 克服各类教育结构失调造成的结构性浪费仍是今后提高教育结构效益改革的重点。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能正确对待和引导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基础教育的发展不协调,单纯从外部数量上满足于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构化,而职业教育内部条块分割、布点分散、边缘不清等。9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增长速度,1992年比1991年增长21.7%,1993年又比1992年增长22.5%,而同期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分别为18.8%和13.8%,有部分省市高校招生速度高出经济增长速度近一倍。高等教育超过经济承受能力的过快发展,造成了学校超负荷运转、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也引发了教育整体结构的失衡。山东省“八五”期间高等教育以每年14.3%的增长率迅速膨胀,不但造成高校办学条件下降和毕业生就业难,而且拉动普通高中规模激增,整个教育重心偏高。中等教育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国家规定了一个6∶4的比例标准,虽则通过近几年的中等教育结构调整,很多省市和地区已达到了外部比例要求,但职业技术教育内部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布点分散、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高的问题可谓相当严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滑坡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缓慢并存,成为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3)从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角度分析,师生比偏低、 教师超编及工作量不足、教学人员和非教学人员比例失调、教育资源不能共享等,使得教育资源效益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据国家教委1995年统计公报,全国小学教师师生比为1∶23.3,初中师生比为1∶16.7,普通高中师生比为1∶13,普通高校师生比为1∶7.25。按国家1∶26 的小学师生比标准,小学教师超编66万人,按1∶20的中学标准,中学教师超编48万人。据有关资料,世界发展中国家小学师生比平均比例为1∶29, 中学师生比平均比例为1∶20,美国高校师生比为1∶17,印度在八十年代为1∶14。另外, 教学人员与非教学人员比例失调在各级各类教育中也不同程度存在,高校尤为严重。据统计,截止1995年底, 全国高校教职工104.06万人,其中教学人员40万左右,非教学人员70万左右。

教育资源不能共享、教学仪器设备利用率低等现象也造成了一定的隐性浪费。一方面,我国教育投入不高,仍是困扰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有限的教育投入也存在令人痛惜的浪费问题。据世界银行的一个调查,我国部分高校教室、实验室的利用率只有60%;据国家教委统计的数字,全国高校仪器设备中竟有20%处于闲置状态;另据有关部门对北京市中关村地区部分高校5万元以上3690 种大型仪器使用率的调查,年开机率在400小时,不开机的约占40%。(注: 《光明日报》1996年5月10日。)

(4)从学校管理效益的角度分析,我国从1985 年开始实行校长负责制,但至今,学校内部管理的高效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不少学校管理者管理能力差,人、财、物等因素不能优化组合,整体办学效益差。据我们对天津市有关区县校长和教师的问卷调查,虽则大多数学校认识到办学效益的重要性,但对提高办学效益的改革措施不甚明确、了解,且存有很多模糊认识,如简单地认为高教育质量就是高办学效益,只有增加收入,才能出效益,把教育经费提高看作提高办学效益的关键等。

三、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的途径

要实现我国跨世纪的教育发展任务与目标,必须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确立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并重,质量与效益优先,兼顾数量和速度,扎扎实实地追求质量,讲究效益。

(1)大力推行素质教育。通过教育思想的转变、 招生制度的改革、课程教材的改革、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建立起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继续大面积推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实施初、高中分离和九年一贯制等项改革,在素质教育的框架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形成适度的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 在确定各级各类教育合理的总体规模后,确定合理的学校办学规模,大力调整学校布局,适度提高师生比,提高各种教育教学设施利用率,降低生均教育成本;要从实际出发,积极而慎重地推动校际之间的联合与合并,以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3)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在教育纵向结构中, 要特别注重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间结构比例关系,做好结构性控制,协调好各级教育的发展关系;进一步巩固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结构比,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质量与效益;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的优势,调整好专业结构。

(4)进一步启动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积极实行校长负责制、 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和经费总额包干“三制一包”的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办学效益的全面管理。提高学校领导的管理水平,减少因学校领导管理水平不高所带来的内隐性教育资源浪费和低效益。

(5)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实行高水平教学, 改变“时间加汗水”的粗放式教学做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高附加值,减少中小学生的留级、复读、辍学的比例,避免教育资源的重复性浪费。

除上述主要途径外,适应教育社会一体化的需要和我国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的特点,还要注意开放式办学、教育资源的社会化和适应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多梯度区域布局、区域专业结构优化等。

标签:;  

质量与效益:跨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选择_师生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