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特征、影响与风险防范_金融论文

全球金融危机:特征、影响与风险防范_金融论文

全球金融危机:特点、影响与风险防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危机论文,风险防范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90年代初至今,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宁, 金融危机屡屡发生。1992年英国过快过量引进外资,使英镑大幅度贬值,迫使英镑退出欧洲汇率机制,引发了触及全球的金融危机。接着, 日本的泡沫经济, 于1995年引发了战后最严重的金融危机。1994年12月“墨西哥金融风暴”席卷南北美洲。1995年2月发生了英国巴林银行倒闭事件。1995年3月又接连发生了“法国里昂信贷银行危机”和“意大利那不勒斯银行危机”。1995年8月俄罗斯金融市场发生了“金融市场8月危机”。1997年初,阿尔巴尼亚因实行“金字塔投资”的非法集资计划而酿成了金融危机。接着,东南亚的金融风暴、韩国的金融危机、日本山一证券的破产倒闭等金融事件又震撼整个世界。

所谓金融危机是指在金融市场上,由于金融秩序不完善、交易风险管理水平差、市场机制不健全以及国际游资的冲击等原因而引起的动乱现象。其表现为银根奇紧、股市暴跌、信用破产、银行发生挤兑或停兑、金融机构倒闭等。当今世界所发生的一连串金融危机,虽还只局限于某个国家或某一地区,但已明显地带有全球性特点,它的波及面因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而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深,从而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

专家学者正从不同角度跟踪和研究这些触目惊心的金融危机。当前全球金融体系中是否存在潜在的危机因素?对这个世界性的热点问题,不少国外学者认为可能性极大。法国经济学家阿莱说:“全世界金融市场已经‘发疯’”;法国总统希拉克强调:“世界经济目前所面临的危险存在于‘世界金融癌症’之中”;德国经济学家乔纳丹·泰纳鲍姆指出:“金融艾滋病正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我国近期《参考消息》刊载了《匈牙利民族报》的文章《全球金融体系将不可避免地崩溃》,作者是德国席勒研究所所长席勒,他惊呼:“全球金融危机犹如‘一场世界范围的森林大火’,它的火苗已达到所有城市和农村。”

上述国外学者对当前世界金融形势的解说,似有过于悲观之感。笔者认为,目前全球金融体系即刻崩溃的可能性不大,但不能忽视,国际金融市场已经暴露出来的种种迹象表明,个别国家、个别地区或个别领域的金融危机随时会发生,并有可能蔓延。但必须明确,重要的问题还不是推测危机发生的时间和空间,而是如何深刻认识种种金融危机的共同特点,探索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一、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特点

(一)金融性资金交易量巨幅增加

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法国经济学家毛利斯·阿莱在法国《世界报》上发表的文章表明:全世界每日金融交易与每日实物物品贸易有关系的不超过2%。1995 年底德国经济学家乔纳丹·泰纳鲍姆发文指出:“目前世界金融交易额的急剧膨胀所形成的金融财富总量及其增长率同实物生产总量及其增长率相互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随着实物基础相对弱小,人们对金融财富的持有信心正在迅速降低。”据有关资料,1996年5月德国经济学家席勒运用了以下3个方面的数据说明金融领域与经济领域的完全脱离:(1)自1972年8月15日尼克松总统将美元同黄金分开以后,外汇交易额在3年内增长了3倍;到1981年则为1970年的24倍,其增长速度比实物贸易额的增长速度快4倍;到1995年, 外汇交易额已上升为世界贸易额的60倍。(2)1948年,制造业的投资总额为22亿美元, 而在不动产和金融方面的投资总额仍然为5.94亿美元;但到1960年,则翻转过来了,在不动产和金融方面的投资已上升到25亿美元,而在制造业方面的投资只有22亿美元。从1984年开始,在不动产和金融领域的投资不仅超过制造业,而且超过全部实际经济领域。(3)1973年, 全世界商品期货交易合约量为2500万个,而当年全世界金融期货交易合约量只有42.5万个,1993年后者已上升到2.16亿个,而有关农业方面签订的合同数量只有5700万个。

必须指出,作为从事货币资金融通的金融产业来说,金融交易量大大超过实物交易量由其本身功能和运行规律所决定,强求两种交易量的一定比例甚至相等,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但如果出现真正通过实物的金融交易量在整个金融交易量中所占比例极小,这从另一角度可以说明,投机领域所进行的金融交易量不断膨胀,大量相对过剩货币资金骤然出现,造成资产帐面价格的直接上升。对这些异常状况,则必须引起足够的警惕。

这是因为,据统计,目前全球每天的外汇交易多达1.5万亿美元, 而实现需求至多300亿美元。大量虚拟的金融资本急剧增长, 必然表现为金融资产的总量及其增长率大大超过实际生产总量及其增长率。而经济决定金融,即金融必须以经济为基础,具体地说,经济的稳定归根到底是以金融资产能否变成实物为前提的,一旦这个前提发生动摇,人们就会对金融资产丧失信心,金融危机有可能由此而发生。

(二)国际游资横冲直撞

一般而言,游资是指追逐高额利润而经常在各金融市场之间流动的短期资本。它具有投机性强、流动性快、倾向性明显的特征。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目前在全球货币市场上以银行短期存款或其他短期存放形式存在的游资至少有7.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每年经济总值的2%,即每天有相当于1万亿美元的游资在全球外汇市场上寻找归宿。

巨额游资之所以产生,主要原因在于金融自由化的趋势。具体地说,一是外汇管制的放松,为世界游资乘虚而入开了方便之门;二是由金融创新引起的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的相继出现;大大地加快了货币资金的移动速度。 如全球的期货交易量已从1988 年的4820 亿美元上升到1996年的1.4万亿美元; 三是各种专项基金的大量涌现也是游资形成的基础,如1993年在全球流动的3万亿美元的私人资本中, 大都来自各国的共同基金和保险基金。另外,国与国之间交流的日趋密切、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全球金融市场连成一片,为游资的快速流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应该承认,游资对调节国际间的资金余缺和活跃金融市场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能不看到,巨额增长的游资也会产生越来越明显的负面影响。

世界性游资的横冲直撞,其主要危害有:一是因冲击汇价而引起外汇市场的大起大落,最终会使汇价水平扭曲;二是游资的大量进出,会造成外汇储备的大增大减,推动股市的大升大降;三是游资的迅速移动,往往与各国的货币政策控呈反向作用,即当一国为抑制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特别是在利率提高后高于国际市场利率时,国际游资就往往会大量涌入,迫使该国被动增加货币供应量;反之亦然。这显然会增加各国货币管理当局稳定经济的难度和影响该国宏观调控的预期效果。

(三)全球债务结构日趋恶化

当前全球债务的新特点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债务上升趋势同时并存。就发展中国家来看,80年代以前全球债务问题的焦点在拉美国家和非洲国家,而80年代后即全面铺开。据统计材料,世界外债排名前6位的发展中国家在1990年依次为巴西、墨西哥、韩国、委内瑞拉、 阿根廷和中国,其外债总量达4636 亿美元, 比1980 年上升了近1 倍。 1994年排名前6位的则是巴西、墨西哥、中国、印度、印尼和阿根廷, 其外债总额达6528亿美元,比1990年增加了1882亿美元;比1980年增加了4178亿美元,上升了近2倍。

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的1993年资料,全球对外投资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达742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了36 %, 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950亿美元的38%,其中流入亚洲475亿美元,流入拉美138亿美元,分别占全球对发展中国家全部投资的64%和18.6%。据预测,近几年亚洲投资市场仅建设基础设施一项就需要1万亿美元。 这些资金主要是流向经济发展最快的中国和东南亚各国。

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需要引进巨额外资投资于基础设施,以适应快速的经济增长,这仅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俄罗斯和东欧诸国为了振兴其前几年岌岌可危的经济,更急需资金投入。据哥伦比亚大学估计,这些国家需要吸收的资金至少在5000亿美元以上。

就发达国家而言,他们为了摆脱经济衰退的局面,一反常态,也不遗余力地吸引外国资金,以弥补国内资金的短缺。据美国《新闻周刊》发表的数字,1993 年国际资金净流入美国为800亿美元,净流入西欧达1000亿美元。日本原来是世界上最大的资金供应国,1989年3 月在海外的债权余额高达2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但从90 年代起,由于泡沫经济的影响,资金外流造成产业空心化的问题日益严重,从而使其海外的直接投资从1990年度开始连续3年下降,1992年降至172亿美元,比1989年的491亿美元下降了65 %。 由此导致的后果是, 尽管1993年在日元不断升值情况下,其对外直接投资也不过比1992年增加 5.5%。德国原来也是国际资金的主要来源国,但实现统一后大量资金需用于东部的重建,也不得不因财政赤字激增而从国外引进资金。以上可见,日本和德国两个最大的国际资金来源国,现在反而急需从国际资本市场抽回资金,这样一进一出,必然引起国际资金的来源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资金的渴求。

据统计,发达国家的债务近年来迅速上升,主要发达国家的政府总债务GDP的比率1980年约为34%,而到了1994年则达到68%。 必须指出的是,最敏感最具有威胁性的债务危机爆发点是美国的债务市场,这一方面取决于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影响度,另一方面美国金融市场的高度开放性和债务市场的高度国际化与另一些发达国家(如日、英等国)以及多数新兴工业化国家有紧密的相关度。所以,如果美国的金融业特别是债务市场出现危机,随即会诱发整个国际债务市场的不稳定性和危机性。由此可以断言,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危机爆发点是美国的债务市场。

在全球债务结构恶化的情况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又采取过分依赖外资和国际市场的政策, 如到1995 年底墨西哥吸引外资1460 亿美元, 1996年韩国引进7500亿美元、泰国引进875亿美元,分别占墨、 韩、泰国内生产总值的50.1%、34%和45%。〔1〕有朝一日失去这一依托, 经济金融危机就很容易出现。

(四)泡沫经济危害甚大

所谓泡沫经济,是指在信用上升阶段出现大量相对过剩资金,这些资金集中涌向个别收益高、见效快的行业如证券业、房地产业等,引起资产帐面价格直线上升,又吸引更多资金涌入,从而导致市场中的资产价格严重背离基础因素规定下的基本价格的形成。泡沫经济是现代信用经济的产物,由它形成的价格上涨是虚拟的,价格背离价值由价格运动自身的规律所决定,因为价格相对于价值来说,它所体现的内容和反映的关系更具体和更深刻。但经济规律决定了过度膨胀的价格也必然有一个价格的回归过程,如同肥皂泡膨胀到一定程度会破裂一样。近几年日本经济的泡沫化过程尤为突出,日本1988年全部房地产帐面价格已上升到美国房地产总价格的4倍,而美国的土地面积是日本国土的25倍。 到90 年代,泡沫经济破灭,日本房地产价格下跌近50%。 日本大量投资房地产而产生的泡沫经济,造成现今日本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呆帐总额近70 ~80万亿日元,其中已属无法归还的“坏帐”达40万亿日元(约合4257 亿美元),相当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10%或年财政预算的1/2以上。〔2〕

除日本外,从前几年已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看,墨西哥的投资绝大部分投入债券、股票和货币交易;阿尔巴尼亚工业一直处于负增长,对工业、农业的投入长期严重不足;泰国多年来投资率保持在40%以上,其中房地产贷款占很大比重,1996年底已积压房屋85万套,它是泰国银行1997年呆帐总额超过200亿美元的主要原因。〔3〕

这种泡沫经济的危害,一是使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由于资金大量流向证券业和房地产,使工农业特别是一些基础产业却因资金不足而缺乏发展后劲。二是引起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因为在泡沫经济期间,股票、房地产业因高额利润吸引金融机构大量投资,而泡沫经济崩溃后,股市和房地产价格暴跌,银行损失惨重。三是金融机构信用下降甚至破产,银行的巨额坏帐必然严重威胁其信用能力,这不仅影响企业的设备投资,引起金融市场的紊乱,同时也危及自身的稳定,引发金融机构频频破产。

(五)金融监管力度欠佳

一般而言,各国宏观金融监管的目标主要有3 个方面:一是提供公平竞争的金融环境;二是保护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三是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随着70年代中期开始的金融国际化、自由化浪潮的冲击,一些国家纷纷放松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监管,这虽然使金融创新日趋活跃,但也逐步出现了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

例如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其直接原因虽是该行新加坡分行的交易员里森越权进行日经指数期货交易亏损所致,但根本原因是由于银行内部监管不力而造成的。如果巴林银行内部或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哪怕是任何一方的金融监管做得好,巴林银行积累了233 年的家底也不至于毁于一旦。

不少事实证明,一国中央银行监管不力,缺乏有效的货币政策调控意识和对各金融机构强有力的贷款导向,必然会使其金融风险加大。阿尔巴尼亚中央银行不仅对投资公司以及基金会的设立不严格审批,而且对国内的高息非法集资活动也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甚至放任自流。泰国大部分金融机构,尤其是证券公司和财务公司,多数处于高风险中运行,金融呆帐达370亿美元,自然成为泰国金融危机爆发的焦点。 韩国大量非银行金融机构采用筹集短期外汇资金投向长期贷款项目的做法,影响外汇供求和平衡。这些国家金融危机的爆发,显然与该国作为货币管理当局的中央银行的监管不力有很大关系。

二、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一)国际汇市震荡的影响

全球性已爆发和潜伏的金融危机,都会引起国际金融形势的突发变化或骤然恶化。它反映在外汇市场上,必然是汇市的投机盛行和剧烈震荡,以及国际借贷市场的利率波动。这不仅会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和企业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会波及我国的外汇储备,即汇率不稳,这对我国已经拥有1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它可能使我国的外汇资产迅速减少,也可能使我国的对外债务负担更加严重,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国的出口竞争能力,亦可能由此引发我国金融的局部危机。

(二)国际游资爆发性冲击的影响

游资又称“热钱”,只要世界上哪个角落有利润追逐,它就会迅速向那里流动。有人比喻“它像一个漂泊不定的幽灵,以‘光’的速度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冲射”。它的大量进出,必然增加我国宏观调控的难度以及影响宏观调控的效果。

(三)人民币可兑换后可能诱发的问题

在我国已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的情况下,这意味着将很大部分的外汇关系纳入市场轨道。目前我国中央银行是外汇最大的买家,它既要调节外汇供求,又要维持汇率的稳定。这种“一身二任”的职能,极容易加大对外汇市场的本币投放,由此可能带来的风险是外汇供求不平衡,再加上资本项目可能隐蔽性地混入经常项目,这将有可能构成相当程度的金融冲击。如果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过早实施,则有可能诱发更大范围的严重的金融危机。

(四)国际政治事件及金融危机事件的冲击

如果发生此类情况,且这类情况与我国关联密切,则有可能使我国既有的外资大量抽逃,从而使外资急剧减少。对这类恶性金融事件,也须提高警惕以防止由此而引发的我国大范围的金融危机。

必须指出,国际货币资金流动的外部影响及其影响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国内的经济条件和金融状况,因为来自国外和和国内的两种因素在很多情况下是互为影响和相互联系的,而非截然分开。就我国目前情况来说,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我国银行的坏帐问题,这与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债有关。据有关部门对676家国有大中型企业统计, 企业资产负债率1993年为70.6%,1994年上升为71.9%。另据国有资产管理局对12.4万家国有企业统计,其资产负债率为75.1%,如扣除企业资产净损失和资产挂帐4000多亿元,资产负债率上升到83.3%。从国际上看,80年代以来,在美国、法国等工业化国家,企业资产负债率却一直呈下降趋势,近年一般在40%~60%之间。我国大多数专家估计,我国四大国有专业银行的3项不良贷款(即逾期贷款、呆滞贷款、 呆帐贷款)占整个贷款的22%左右。其中呆帐贷款有3000亿元人民币,约占银行信贷余额的10%。

另外,我国近几年外债规模的迅速扩大也是引发我国金融危机的一大因素。

1985~1995年我国外债余额表

(单位:亿美元)

年份198519861987198819891990

1991

余额

158.28 214.83 302.05 400.03 412.99 525.45 605.6

年份1992199319941995

余额693.2 835.7

928.06 1065.9

从上表可看出,11年内我国外债增长了5.73倍,年均增长52%;而同期外贸出口增长4.44倍,年均增长40%。据测算,“九五”时期为我国还债高峰,压力甚大,主要靠借新债还旧债,一旦新债来源中断,极易引发债务危机。与此同时,我国利用外资余额已达2400亿美元左右,其中1300美元亿是直接投资,而后者中相当大一部分是港台中资企业的投资,而且大多已成为国内游资,一旦我国贸易外汇收支出现逆差,汇率、利率发生不利变化,它就可能会被立即抽走,这对我国整个金融市场会造成严重冲击。

再有,我国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还存在,长期积累的巨额财政赤字难以解决,金融市场以及一些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面临的问题较多,金融监管的力度还不够,对此都不能掉以轻心。

当然也应看到,有些影响是双重的。如东南亚国家的货币贬值,一方面会影响我国的出口商品竞争能力,但另一方面也会促使国际资本特别是日本资本从东南亚转向我国。因此,在中和作用下所形成的对我国冲击,从总体上看还不大。特别是我国近几年来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外汇储备充足有余,经济发展势头比较平稳,重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这些措施大大增强了抵御和化解全球金融风险的能力。

三、防范金融危机的措施

从以上对全球金融危机特点和影响的分析可以看出,诱发我国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并非不存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并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一)着重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

从根本上讲,我国目前存在的金融危机的隐患,主要是旧体制下过分依靠行政手段干预经济所造成的。事实证明,要真正拥有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着重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尤为重要。我国金融业要在市场体系化建设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就必须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研究和解决货币供应量的形成、运行和调控问题,理顺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关系,从组织形式上确保中央银行职能的转换,从运行和管理机制方面改造现有的国家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迈进,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进一步深化外汇和外债管理体制改革,保持汇率政策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并在法律和制度上加以保证。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按国际惯例规范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的运作方式。事实证明,只有深化改革,真正实现信贷资金的商品化、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商业化、宏观调控方式的间接化,才能从根本上奠定预防和抵御来自各个方面的金融危机的基础。

(二)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事实证明,宏观经济运行的大起大落往往是金融危机的诱因,而造成宏观经济运行大起大落的深层原因一般为一国投资的失调和经济结构的失衡。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加快,不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其生产的高速增长和国际开放程度的提高,致使经济发展过热(特别表现为金融证券热和房地产热),不良债务巨增,对外贸易逆差扩大,加上经济调控机制的落后,经济失衡的矛盾逐渐显露,甚至爆发了金融市场的风波。以上问题在我国也不同程度地有所存在。因此,我国必须继续坚持贯彻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注意结构性投入的合理性,引导企业增加产品尤其是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创造有利条件。

(三)强化金融监管,整顿金融秩序

为使金融监管落到实处,有关专家建议必须层层设防。第一道防线是金融制度。只有准确而严格的金融制度,才能为实际金融操作提供根本的保证,否则就会因制度性金融风险引起制度性金融危机。第二道防线是金融政策。政策的制定,既要明确方向性和针对性,又要有灵活性和弹性,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收到实效。第三道防线是金融业务。金融业务是金融运行的主体和主题,各种业务之间总是相关的。只有实现金融业务的体系化和有序性,才能增强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第四道防线是金融监管。监管要求做到规范化、高效化和国际化三者的统一,这是防范集中性金融风险的必由之路。第五道防线是金融信息。迅速、及时而有效的信息是金融决策的必要条件,金融信息的集中化是金融预警系统形成和发展的支柱。

在加强金融监管的指导思想下,切实整顿金融秩序,有效制止社会非法集资、非法设立机构、乱办金融业务以及证券市场的过度投机等,以达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目标。

(四)健全风险预警体系

针对我国容易引发金融危机的三大因素(即外债、银行坏帐和通货膨胀情况),借鉴国外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防止金融风险的安全指标体系。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没有一套较为成型的指标体系。关于预警指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学家莫里斯·戈尔茨根据墨西哥1994年金融危机的教训列出的7个危险信号,可供我们参考:(1)短期债务与外汇储备比例失调。墨西哥的外汇储备与短期债务之比为20%。 (2)巨额经常项目逆差。墨西哥的经常项目逆差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为 7.8%。(3)消费比例过大。1991~1994 年墨西哥经常项目逆差的增加额中有4/5是储蓄率降低和消费增加的一种反映。(4)预算赤字。 墨西哥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7%。(5)资本流入的组成。墨西哥外债中的38%是为了弥补赤字而筹措的短期债务。(6 )定值过高的汇率。墨西哥货币高估了约占5%。(7)货币供应量迅速增加。墨西哥货币供应量比一年前增加23%。

考虑我国实际情况,国内有些学者认为,除上述7个指标外, 还可以增加3个指标:(1)企业资产负债率。(2 )银行逾期贷款比率和坏帐率。(3)通货膨胀率。

(五)注意突发性因素的冲击

引起金融的突发性因素犹如地震,它具有难以捉摸的特点,因此必须时刻关注国际金融市场的新动向对我国的影响。如一国的政治形势、国际市场利率和汇率的波动、国际游资的冲击、自然灾害等,这些因素均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为消除这些隐患,应实行稳健的信用总量和结构调节政策,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外汇和外债的监测和管理,借鉴国际通用的避险方法,防止或尽量避免一些突发因素给我国金融业带来的不良影响。

注释:

〔1〕〔2〕〔3〕张其佐:《墨、阿、泰、 韩金融危机成因与教训比较分析》,载1997年12月1日《经济日报》。

标签:;  ;  ;  ;  ;  ;  ;  ;  ;  

全球金融危机:特征、影响与风险防范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